分享

桩功

 脱身换影 2017-04-21
       从各拳派的老拳谱中可以看出它们写的都是桩,只有会站桩的人才能写出老拳谱中的话,所以也可以证明写各拳派老拳谱的人,他们都是一派。在明朝时是一派,清朝以后改为密传,互不来往,桩功越来越少,派别就出来了。中华武术各派的统一必须还是桩,各派都会站桩了,站桩普及了,中华武术还会统一,真正的中华武术才会真正被传承下来。没有了桩的武术不是真正的中华武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不管现在怎么炒作,宣传力度有多大,都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因为人类最终是要讲理的,没有桩的武术是没有道理的,怎么练也练不出道理来,没有道理的武术怎能不被人类淘汰呢?“一时的胜败在于力,千秋的胜败在于理”。
现在中华武术门派众多,各说各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理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要查各门各派原始的记录就会发现各门派的理是一个理,都一样。这就可以证明中国武术各门派是一个祖宗(现在新创的小门派除外,太极、八卦、形意、少林都是一个理)。
形意拳博大精深,一个姬际可创不了形意拳,肯定是学来的,跟谁学的只不过他没说而已。太极拳跟形意拳一样,如此博大精深的一门学术不可能是王宗岳所创,也不可能是陈家沟所创,一万个王宗岳一万个陈家沟也创不了太极拳,肯定是学来的,只不过没说出来而已。八卦掌就连程庭华先生都不相信是董海川所创,肯定是学来的,只不过没说而已。王芗斋也不承认大成拳是自己所创,他说如果大成拳是他所创,他就劝人别学了,没有学的价值。少林拳各派同理也是如此。
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我也没有资格说这些话,这些话是谢铁夫先生,郭云深先生,程庭华先生,王芗斋先生,尚云祥先生,还有几位太极拳的巨匠(王芗斋的朋友)名字忘记了,是他们的心里话。但是他们没有公开说,公开说是我说的,如果公开的不对请大家骂我,没有他们的责任,如果历史证明这些话是对的,功劳应该是这些武术界的前辈们。
现在中国武术表面的兴旺,是因为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大力宣传。这是一时的力,再有力你没理,最终还是要被淘汰。有桩功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用几千年的血汗和时间积累的,它有道理,它能使锻炼者练出道,所以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有桩功的武术,因为它有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站桩功的道理
1、什么是站桩
站桩就是练一个动作,先把一个动作练会。什么叫练会,练会就是能在人体内部搭一个架子,像一个用钢铁铸成的一个架子。这个架子是永久性的全天候的,有了这个架子不管再做什么动作这个架子都存在,也就是说不管外形怎么动,里面都会有一个架子存在。肉就像衣服挂在衣服架上,也有人说像把棉捆在铁棍上,这就是站桩的成果,这就是把人练整了。前人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在战争中反复实践,摸索出了把人练成整体的一套办法,就是站桩,不能动着练,动着练不容易练整,因为肉主动,动着练,练的是肉;筋主静,静着练的是筋。练筋人才能整,筋是连接人体的。“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这就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总结。
先练筋,把人练整后,再练动作,也就是说再练肉,肉支持人做动作,筋连接人体各部分,才能做到一动全动,不动亦全动的状态,这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互为。从太极与八卦的理论来说,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补。天下万物无处不阴阳,我们中华武术在人体力学方面是对中华阴阳八卦理论的最好诠释。中华武术易经、内经、八卦理论做出了很好的证明,这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一点诠释,这就叫“筋肉若一”。
练整,就是把人体从面积上说练全了,从体积上说练透了,把人体练全了练透了人就整了。
人从表面上看凡是凹进去的地儿都是属于心的系统,外表是凹的,里边主心;凡是凸出的地儿都属肺,表面上看是凸的,实际主的是肺;凡是肉厚的地方主的是脾,凡是露骨头的地方主的是肾,凡是关节连接处主的是筋。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内五行与外五行相表里。
凡是能练着的地都会有力,什么叫力?放松的时候有力,或者说用力的时候是松的才是我们中华武术的力,“一使力就紧,一松就无力”是西方运动的力。人体表面各关节各部位都有力了就说明人整了,得力的过程就是疼酸麻胀,全身各关节、各部位只有经过了疼酸麻胀才能得力,没有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得力的,舒舒服服的得不了力。
力就像是把弹簧压到中间,既不是压到底,也不是弹簧完全放开而压到中间,继续压也可以,放开一点也可以,忽悠忽悠的,身体某处有这种感觉叫“松紧”,多处出现这种感觉而且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叫“鼓荡”,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此时身体百脉处在即开即合的状态,这叫“开合”。人体百脉处在“即开即合”的状态可以排除体内垃圾,而且还可以保证邪不内侵,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人体的开合是自然状态,但是“即开即合”是练出来的,非从站桩上得不可。站桩是使人体百脉处在“即开即合”状态不二的锻炼方法。
只有心、肝、脾、肺、肾五个系统工作正常了才能顺利的得气,由筋输送到身体各部,直到气贯四稍。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此种运动养生之法唯我中华民族独有也。
2、筋骨锻炼在技击中的运用
中国的技击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古代的战争就是保家卫国,为了生存,战场上的搏斗武器就是刀、枪、剑、棍。刀是双手握的刀,剑是双手握的剑,单手握的刀剑在战场上是没有的,单手力小握不住,双手握住器械,双手在器械上的配合可以增加力度,在搏斗中实用价值高。单手握的刀剑都是花剑、花刀。
中国古代战场上的兵器如刀、枪、剑、棍,多有一个用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枪。枪术体现了“天人合一”,其妙不可言。
中国的枪术在两兵相接的一瞬间要做出“搬拦拿扎”四个劲儿,四个过程同时做,可一枪毙命,可谓神枪。什么叫“拦”,两兵相接首先是兵器的相接即为“拦”。拦住以后同时具有搬力,什么是“搬力”,搬力就好比我们端着一杯满满的水在移动时水不能洒,这叫搬,然后拿,什么叫拿,拿就是两枪相接即能听清对方力的方向,敌用竖力我用横力,敌横力我即竖力,这种力快,比什么都快,在横竖力之间找出敌虚点,最后是扎,一枪毙命。此种枪术必须有一个基础,就是必须具备整力,只有具备整力的人才能得到这种枪术。整体力只有经过站桩,锻炼筋骨才能获得。所以说中华武术的站桩到技击中的枪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兵器的运用是为了保家卫国,一招毙敌,中国武术家之间的友好切磋用的是“推手”,即“搭手”。什么是推手?推手就是用手臂来代替兵器,但要做出兵器的技术,适用于武术家之间的友好切磋。比如太极拳推手中运用的“引进落空,合即出”就是少林拳各派称的“搬拦拿扎”,形意拳称“虚即是实,实即是虚,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说的也是“搬拦拿扎”。前面提到形意、太极、八卦、少林各派同出一源,不是胡说,是有根据的(此次不详解)。所以说中华武术的搭手即是枪术,只有练到“枪拳合一”,明白枪拳合一的道理才算进了中华武术的门,否则即是门外汉。
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自称是得了岳武穆王拳谱,后经演练后创枪拳合一的拳法即形意拳。但岳飞的《九要论》写的就是枪拳合一的拳术,所以说枪拳合一的拳术并非姬际可所创。岳飞留下了《九要论》是证据,中华武术的传承靠的是口传心授,明朝以前武术家靠的是口传心授,明末清初后中国武术拳谱开始有了,而且越来越多,实践证明拳谱出的越多失传的越快。
四、站桩功的内容
1、基本桩(养生桩)是站桩功最重要的内容,基本桩主要目的是把人练整。练习基本桩首先要摆好间架,按照要求把间架摆好了,“形”就出来了,“形”对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形意拳有句话叫“意自形生”,初练者主要是练形,形对了才能出意,错误的形练不出意,意就是力。什么是力?中华武术讲的力是指人松的时候还有力,换句话说用力的时候还是松的,力和松是同时存在的。和西方的体育运动松的时候没有力,一紧才有力,一用力就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没有经过中华武术训练的人一用力都紧,所以说中华武术有站桩换劲之说,就是说通过站桩把人一用力就紧的习惯改成一用力就松,站桩用力之法是中华武术的专利,现代体育运动都无法改变人一用力就紧的习惯。
练出“意”就是把站桩的要求变成意,一开始站桩的要求是通过形来完成的,时间长了就会变成意,意即力也。力出来了,各关节的力互争就是拉筋,把筋拉长了无障碍了,力也就没了,此时的力是自然力,自然力在技击中才能运用,这时人就整了。
2、在站桩出“意”,各关节运用力互争拉筋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慢练(即试力)。慢练就是把适用于技击的动作进行反复的操练,其主要要求:(1)慢练时站桩中出现的力要能出现;(2)动作的整个过程每个点都要有力;(3)力无方向即中力,力随时随地可改变方向。
慢练时上述要求做不到就停,觉得可以做到时就慢动,停停动动即“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慢练就是“形随意转”的过程。
3、还要进行搭手(推手)的练习。搭手练习就是在持重的情况下,身体各关节能继续保持放松的状态,人在持重时只有各关节各部位保持放松的状态才能变力,能变力才能运用敌竖我横,敌横我竖的运力之法。
4、最后还要进行器械练习,器械主要指的是刀、枪、剑、棍,练一样即可。一般用杆子可代替器械,先用明劲抖杆子,抖熟了就可以。
5、技击桩
什么是技击桩?技击桩就是通过练基本桩把人练整了以后,把慢练的东西,搭手的东西,器械的东西能在桩上练,也就是说把动着练的东西,持重时的东西,持器械的东西都能在持桩时练,即不动中练,此时的这种持桩状态就是技击桩。技击桩与养生桩的区别不在于桩的姿势,而在于练习者的水平,能站技击桩的人都是有较高水平的,用什么桩都能站技击桩,站不了技击桩的人站什么桩都是养生桩。
人练整了才能有不动之力,他的力量来源靠的是自身的争力,有了不动之力才可能借助敌力,把敌人的力与自身的力加在一起用,这才是中华武术的用力之道。人如练不整,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局部力,用力只能靠抡,抡靠的是重力加速度的惯性力,此种用力之法不是中华武术的用力之道。
五、继承王芗斋的遗志教授站桩功
王芗斋先生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把中华武术的站桩功继承下来,王芗斋先生的最大特点是会站桩,他把形意拳巨匠郭云深先生的桩法继承下来。在清末民初之际,武术家们纷纷的创新套路招法,摒弃站桩功,而王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力的传承站桩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切志倡拳学,欲复古元始”,王芗斋先生的拳不是创新拳,而是复古拳。但是在大家都在搞创新,而唯独他自己搞复古,在这个意义上说又是创新,当今在中华武术濒临失传之际需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复古。
王芗斋先生所倡导的站桩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曾经叫“意拳”,在四十年代曾叫“大成拳”,在解放后干脆就一针见血,直接就叫“站桩功”,解放后王芗斋先生一直在教授站桩功。
没有地基的楼房遇到地震就会坍塌,没有桩功的中华武术就好比没有地基的高楼大厦,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验的,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站桩功的传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再困难也传承下来了。只要有站桩功中华武术就没失传,中华武术的魂还在,中华武术的根还在中国。
  
  常志朗先生11岁跟随王芗斋先生学拳,系统地继承了王芗斋的拳学思想,我于1980年接触常志朗先生,在常先生指导下学习大成拳。有感于传统拳学的精髓――站桩功的重要性,继承王芗斋的遗志,传承站桩功!
一九八四年八月,芗老之女王玉芳先生公布《大成拳谱》实乃武林幸事,该谱揭示芗老拳学之真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修炼中会武道,解读其点滴,以飨同道。
  芗老在《大成拳谱》中说:“大成拳试力的动作,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蠕动即是姑荣、鼓蠕)。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去。此种蠕动正是功夫到了体成一块的整劲之动。蠕,是一种爬行的软体肉虫,它的动作很微小,但一动则全身皆动,这是它特有的本能。我原意是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可能是由于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深,有人却把我的话说成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请问,不动怎么能打人呢?这也可能是因为不理解,也可能因为蠕动二字与不动的读音易混吧。”
  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有不少大成拳求学者不明白“不动”其实是“蠕动”。“蠕动”十分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大成拳站桩、试力的肌肉运动模式。由于肌肉的粘滞性和肌肉连结“体成一块”的整体性,决定了只能是“蠕动”,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伸缩和明显的位移运动。这种不显眼甚至看不见的“蠕动”形式正是中华武术独有的,绝非简单的移动运动。
  试力要缓、匀,运劲如抽丝。肌肉呈“蠕动”状态,在外形的微动“蠕动”中能更好地保持运动的六面整体力。那种明显的“推拉”试力、“伸缩”试力是根本试不出六面整体力的。当试力功深后,“小动”也可,“大动”也可,但不论怎样,内部的肌肉“蠕动”是不变的。不论怎样进行试力,都要柔若无骨,每个关节、肌肉都要松开“蠕动”,像槐虫一样。可以说,没有整体肌肉的连结“蠕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试力。
  “蠕动”表现在站桩上就是一种外形未见其动,内在却生生不已的“蠕动”。此时的“蠕动”显得更加微妙。所以说,站桩绝非“不动”,而是“不动之动”,即“蠕动”。正如吾师杨鸿尘先生在其著名的《王芗斋拳学》中所说:“站桩并不是呆板地站在那里,而是在找动,也就是松紧贯穿站桩始终,功力越大肌肉本体感觉越大。站桩时要在不动中求微动。”这是对“蠕动”的科学解释。
  现在,许多大成拳爱好者六桩多年而毫无所得,就是因为他们死站桩、站死桩,站在那里不动地进行所谓的“意念”训练,而肌肉根本没有得到“蠕动”的锻炼。
  芗老的“蠕动”之说,一语道破大成拳之天机。为了准确地表达不动之动,芗老用了“蠕动”。内家武学六大层次:
一、易筋
易筋训练的目的是在锻炼中,使自身十二条膘骨筋及周身肌纤维的弹性及韧性得到加强,使整体连通,形成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其窍要是形整,意整,劲整,神圆!在蓄力状态中,即可封住对手上中下三盘,左中右三面的进攻(无论虚实)根本无须有意防守,无论对手击中自身间架的任何部位,都会被弹起,且来力越大,反弹力越大。这不在于练功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练功时是否有时时处处圆满完整的感受。凡进展缓慢者,皆因没掌握要领之故。得真传者,三至五月即可成功。
二、缩筋
缩筋大法,是为了使周身原已挑起的大筋,下陷贴骨,使周身肌肉用力不断匀化,不断缓解工作肌用力强度加强休息肌的用力强度,使屈肌伸肌都起主动作用,将周身零散的内力聚于总重心(丹田),此时人体的内力与外力达到了统一,人体的消耗降到最低,自身的功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时,已步入武学高手的行列。能够高度自如的控制身体,周身筋肉内陷,已没有局部肌肉紧张用力,犹如敛气入骨,骨骼出锋,清逸潇洒,武人现文相,气质亦随之变化,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三、抟气
抟气大法是内家拳学秘功,凡内家高手无不深暗此功,其目的是为聚敛真气,抟聚成团,并打通十二正经,使自身产生强大的抗击打能力,且力大无穷!并能寒暑不侵!
四、易骨
易骨训练,是继易筋训练,缩筋训练,抟气训练之后,由肌肉表层深入骨骼的练法。易骨的实质为脱骨。此功在太极,八卦,形意,大成门内历代秘传,是利用地心引力练功的秘法,古谱中“玉树挂宝衣”即是指此,它利用整体骨架的有序组合,重新建立一种在关节螺旋运动中的整体骨架运动,从而形成用骨头打人的强劲重效爆发功能。~易骨大法达标的体现是:
1敛气入骨,此阶段身体素质已产生质变,骨密质加厚,骨骼变得粗壮,而骨面肌肉松软下垂,骨小梁根据张力和压力的变化,变得更加整齐和规律,新陈代泄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其抗压,抗变等机械性能加强,真正如棉里裹铁。在练功中感受到周身骨骼发热发胀,意注之关节时而吱吱作响,不仅能感觉悟到,手亦可摸到。浑身似有一股内在的雄浑劲力在汹涌鼓荡,精神稍一振作,周身毛发即有伸长直竖之势。古谱中“毛发如戟生钩,气血鼓荡能闻”即指此也。
2,骨肉脱离:从生理学而言,骨与肉是不可能脱离的,但习者在练功中确有骨肉脱离之感,这是由于整体拉伸量的增大,肌纤维随之放长并且与骨架的螺旋滚动产生磨擦,形成肌肉对骨骼制约,牵制作用的减少,而最终形成骨肉近乎脱离的状态。随着功力的加深,周身各部肌肉日益松垂,如同挂在衣服架上。江南第一妙手解铁夫谓之“玉树挂宝衣”,此时已真正形成“肌肉若一,整体如铸,身如铅灌,毛发如戟,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此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在刹那间,通过某一接触点发出威力无比的整体劲力,武林人士梦寐以求的“脱身幻影”即由此获得!且由于脱骨力的形成,骨骼不再受肌肉动力的牵引,将能进行各种动态模式,从而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和有利于贮藏营养。人体骨髓功能的改变,会使人体的生理机能获得极大的改善,这就获得了实战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条件。
3,彻底解决,因练习各种拳法不当,而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如世界各国体坛名将,退役后皆有伤病在身,连拳王阿里也没能幸免)。且功至晚年威力不减。这是西洋拳法训练,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这也是中华武学精髓之一。
五、腾膜
腾膜训练,是内家拳学之精髓,从不轻易传人;更是从古至今武功修练的至上大法,可以说历代武学宗师没有一个不曾修练过此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因对本功的实践,而使其自身的拳学造诣达到同时代的顶峰!通过本功的锻练,可震开修练者的奇经八脉,并使内脏器官得到锤练使周身气血鼓荡,筋膜腾起,周身俱能产生反弹力(比“易筋”周身间架弹力更胜一筹)受力越大,反弹力越大。意拳宗师王芗斋接点发力的功夫,皆获益于此。武林秘传------“沾衣十八跌”(令对手沾身即跌)亦由此获得!
六、易髓
易髓训练,是传统武学的最高阶段,也是武学丹法(以武演道)入门必修之法。在腾膜训练时,两眉间会有白光闪现,这就是性光。大家都知道性光易得,命火难求。而命火(命门之火)的起动,正是易髓训练的不传之秘,通过以上功法训练,使之气血旺盛,阴平阳秘,五脏六腑气血通调之后,进一步向骨骼缝隙之中进军,清除潜伏流窜病邪。大家都知道髓在机体内的重要,髓盈则骨壮,髓竭则骨枯,脑为髓之海,髓充足则脑健壮,髓藏于骨内,少有活动之机会,易髓大法就是关节螺旋运动中的整体骨架运动,带动周身气血沿正确的轨迹运行,使全身关节无一处不旋转,无一处得不到洗刷之机会,并利用特殊的呼吸秘法,调动腹腔内的细胞开合运动产生能量,并源源不断地向大脑补充。利用特殊的手段导引能量从尾椎骨下的两个小孔进入骨髓,能量由弱到强,冲击着脏腑乃至全身,并鼓荡推动着,这些气机生理的变化作用,将导致人体回归到有序化排列,能量行走的路线和胚胎生长的顺序相同,这就把人们在后天生活中,因七情六欲而打乱的生理秩序重新修正,恢复到最自然的秩序。随着功力的增加,多余的能量会自然补充已有的损耗,把形成的已有之病和未成的隐患全部赶出体外。元气的产生使人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复制永远处于旺盛状态,所以能够从根本上强健人的身体,以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身体素质的脱胎换骨,必将导致武学境界的飞跃.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外,似乎不动。如观之以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日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有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