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祠堂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摘)

 老刘tdrhg 2017-04-21

按:原载〈联合日报·文史周刊·览胜收藏〉2012年4月28日第四版

祠堂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刘永辉

 

    祠堂作为保留下来的一种民间古建筑,大多构筑宏丽、工艺精美,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颇具研究价值的文化古迹。有的祠堂积累有陶塑、雕刻、绘画、书法以及集文学于一体的作品与传统物具;有的祠堂源源不断地流传记载着本族在当地开拓、发展的经历和辉煌业绩;较多的祠堂流传有本族数辈人延续的家规家训或纪念物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说,祠堂较好地发挥着民间博物馆的作用,悄无声息地传承保护着传统的宗族文化和相关文物,体现了一方地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祠堂形成

    据资料介绍,周朝时即有“天子七世”、“诸侯五世”、士大夫三世的礼制,通过系列的祭祖制度,让人们记住自己的祖先,体现了古人“慎重追远”和族类繁衍绵远流畅的愿望。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春秋期间,礼崩乐坏,曾经是“不下庶人”的礼制慢慢流传到民间,且后来出现了“礼失而求诸野”的状况·。远古时候胶东地区的人们就有“敬天法祖”的 信仰,到了宋代,家庭祭祀形成较完备的脉络,直到明代朝廷明确允许老百姓建“家庙”,从此这一传统沿袭下来。据考证,最早因人烟稀少,先人们多在宅中置坛祭祀,随着家族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宗祠以及支祠祭祀祖先,祠堂 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旧时,民间也将祠堂称为“祠庙”或“家庙”,它是传统祖宗崇拜的产物,是传统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受祖先崇拜、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祠堂往往又是一个宗族执行族规家法、惩罚不肖子弟、维护家族秩序的礼制中心,是同族人纪念共同的祖先、族内祭祖和放牌位的地方。在旧中国,祠堂规模的大小往往又被视作是一个村中或一个区域内宗族势力旺盛的象征,因此人们最注重祠堂的选址与建设,要选择村中风水最好的地方建设,其规格也是一个村中最堂皇的建筑。作为礼仪之邦的子民,先辈们尤为重视传统孝文化和祖宗崇拜,旧时几乎每个村落均建有祠堂,有的村还建有多个祠堂,这样的村多是村较大、姓氏较多,同时有几个比较大的宗族,且建村的历史比较久远。在经济发达、氏族繁衍比较旺盛、历史久远的区域,也会出现一个村或几个村共同建有总祠、另外建有支祠的情况。分布在周边村落和区域的本族人,以血缘亲疏划分为各支族,每个家庭随其支族构成宗族的支中心,支族所设立的祠堂为支祠。支祠因为人丁兴旺程度、财力和地位等因素,大小规模不一。

祠堂管理

    通常多由族长负责祠堂的常年管理。经族人共同协商,选出本宗辈分大、年龄较高、有威望的人充任族长。比较大的宗族,往往由支族长选出族长,支族长轮流负责祠堂管理。其管理的事务:一是负责田产管理,大多数宗族祠堂均有田产、册岚(个别规模大的祠堂还拥有店家或商业股份)。由本族人家凑集出资或共同出资购置土地、山林,安排族中专人耕种或现成他人经营,所得收入归祠堂日常支出或族中大事公共支出用。二是负责祠堂房屋维修护理、祠堂内设施的的管理,诸如祭祀器具添置、维护等,及有关宗族的公共物品的保管。三是负责祭祀及族中公共活动组织,每当年节或本族重要的纪念活动,议决族中大事等。往往在祠堂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有的悬起族谱)焚香烧纸、磕头,举行仪式后,议决族中大事。一经决定的事务,全族人即无条件遵守,体现了以孝为先的儒家和宗族礼制文化。

日常祭祀

    旧中国,有名望、势力大、财力充足的宗族祠堂,如族中有过功名较大的人物,则会常年供奉祖宗牌位。一年中每天24小时香火缭绕不断,设有专人续香烧纸。而一般的祠堂,多为过年节时祭祀祖先。除夕这天把祠堂整饬一新,将先人的牌位从神橱中请出来,放在正北专门的供桌供奉好(也有的祠堂将族谱悬在正北供奉)。供桌陈列丰富的供品,一般有鸡、猪头、鱼三牲,还有果点以及当地的稀有特产等。直到过了元宵节,元月十六日再将牌位收进神橱。另外,有的宗族祠堂设有专门祭祀日。如本族功名较大人物的诞辰、纪念日等。如果有总祠和支祠,祭祀时本族人丁则先参与支祠祭祀,而后到总祠祭祀。如果离总祠距离远,也可以由支族选派代表前去总祠参加祭祀。

牌位产生

    所供奉的牌位,是经族人协商后遴选族中有名望的先人制作成牌位。牌位一般是一个上有尖头(或半圆形)下有底座的站立木制盒子(或牌子),正面写有牌位人的姓名。内容如黄公某某,三品顶戴,配夫人某某,背面写生卒年。有远迁外地的支族需设立祠堂时,应将总祠中所有牌位仿制,否则不能建祠堂,还要每年前来总祠祭祀先人。平常牌位都放入祠堂专门设置的神橱里,待有祭祀活动时将牌位请出放到供桌上,有的祠堂常年供奉牌位或族谱。

保护价值

    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远古的萌芽期到宋代,在民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脉络,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具有数丢掉的发展历史。祠堂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繁荣,反映了人们崇拜祖先、孝行天下的儒学传统观念,表达了人们敬天法祖和对祖先慎重追远的崇拜心理,是纪念祖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传承的体现。从某处意义上说,祠堂文化也同时反映了一个地域在某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侧面诠释一方地域某个时代的社会文明。如果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宗族祠堂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又是以家庭的形式维护一方稳定、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有效方式,所以,民间祠堂文化又是研究地域社会文明的有效载体。尤其是我国各区域的地方传统民俗、乡贤文化独特,且源远流长,保护好这一珍贵古迹,对研究和延续华夏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新中国建立后,祠堂这一产物在人们生活中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而是成为一种文化古迹遗存了下来。

    建国初期,祠堂作为石阶迷信的内容被废除,各村所建的祠堂已失去其祭祀作用,因而多数改为学堂或其他公用场所。随着时间的失衡,大多数村已将这一古建筑拆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