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走神经刺激的发展与应用

 龙在天涯ok 2017-04-21
导读

VNS是英文Vagus Nerve Stimulation 的缩写,即迷走神经刺激。VNS项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有效方法与开颅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相比,具有不用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在治疗效果方面,可以使50~60%的患者达到50%的缓解,是无法行切除性手术癫痫患者较好的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首选或者唯一的、最值得尝试的一种治疗方法。现在的观点认为,VNS是一种电子药物,是化学药物和开颅手术治疗癫痫的有效补充。


VNS的发展历史

在人类探索生命奥秘伊始,神秘的脑就一直是众多前辈先驱不懈探索的圣地。1875年克顿率先在兔与猴的大脑皮层测到电活动之前,人们对大脑的认识一直徘徊在大体结构的解剖层面,医生们只能通过观察脑出血或脑外伤患者的症状与体征间接的、有限的推测其损伤脑区的功能。直到1924年,精神科医生汉斯贝鲁加发现人脑也能产生电信号,并在1929年率先发表《人脑的电信号》一文,从而将人们对脑的探索推进了电生理时代。1933年,尔多里安等人进一步证实了脑电信号的存在,同时期脑电设备研发生产公司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索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脑电理论就此逐步发展起来。

脑电技术的逐步发展,让人们对癫痫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其并不是由于鬼怪附身所致,而是大脑皮层间的异常放电和传导所致,这一度令当时的医生们兴奋不已,开始了大量治疗这一“脑电异常”疾病的尝试。

1938年,Bailey等人发现刺激猫的迷走神经可以引起其脑电信号发生改变;这一发现为人们治疗癫痫提出了新的思路。Cooper等人最早尝试通过刺激大脑来治疗癫痫,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经过不断地尝试,终于在1967年,Stoica等发现迷走神经刺激可以明显减低士的宁(一种过量可导致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的中枢性兴奋剂)引起的大脑皮层棘波发放,这不难让人们想到:可以通过刺激癫痫患者的迷走神经减少其皮层的棘波发放,从而减轻或是减少癫痫的发作。

上世纪90年代, Penry研制出第一台迷走神经刺激器,(是一种)类似心脏起搏器的电脉冲发生装置,并配有导线,手术时将脉冲发生器埋置在胸部皮下,脉冲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导至缠绕在癫痫患者一侧(一般为左侧)的迷走神经上,如下图为VNS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导线两部分组成。

图1:清华品驰研发的国产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那么,VNS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1987Amelio发现迷走神经投射区存在大量的γ-氨基丁酸(GABA),而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约30%的中枢神经突触部位以GABA为递质。GABA可以降低神经元活性,防止神经细胞过度兴奋,能结合抗焦虑的中枢受体并使之激活,在与其他一些物质的协同作用下,减少焦虑相关的信息抵达脑的情感中枢,从而达到抗焦虑,改善睡眠,甚至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降血压的效果。所以,人们推测通过适当的电脉冲刺激,增加了迷走神经脑端投射区GABA的产生与释放,抑制相应神经元活性,减少癫痫灶的异常放电,从而减少或阻止癫痫的发作。

在前期试验探索及研究的基础上,19977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迷走神经刺激器(VNS)作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手段。200073日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开展VNS

VNS的疗效

目前全球共有超过13万名患者进行VNS系统的植入,我国累计超过1000例患者接受了VNS治疗。VNS手术完成后,一般2-3周开机,开机程控是VNS治疗的真正开始,没有合理的程控就没有理想的疗效。开机后周期性的程控,为随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研究VNS的疗效及探索最佳的刺激方式提供了有意义的帮助。

早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为1994Ben-Menachem等人及1998Handforth等人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该两组研究获得了I级循证医学证据,从而推动了VNS的广泛运用。上述两个试验组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均有所降低,经高频和低频刺激组总体分级均有所改善,但前者的改善更为明显,与基线相比,经高频VNS能够显著降低癫痫发作,而低频VNS无显著作用。另外,全面性癫痫发作与复杂部分性发作均有所减少,且与是否有先兆无关。

Ben-Menchem等的研究,是一个小型的,基本的RCT研究,其研究表明VNS在减少癫痫发作方面具有安全性及潜在有效性。Handforth等则通过一个更大且高完成率的(99%)队列性研究证实了这些结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VNS的疗效进一步得到确认。VNS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大宗病例统计,VNS术后24个月癫痫发作次数平均减少50%左右,5%-9%的患者发作完全停止,17%的患者发作次数减少90%以上,30%的患者减少75%以上,55%的患者减少50%以上。但也有大约13%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仅减少30%50%,还有约10%的患者无效。一组3822例患者,VNS术后36121824个月癫痫发作次数分别减少47.0%52.9%60.0%62.7%66.7%。术后24个月,8.3%的患者发作完全停止,26.8%的患者发作次数减少90%以上,43.7%的患者减少75%以上,62.2%的患者减少50%以上。

VNS的长期有效性也有所证实,在Englot DJ等人2-4年的随访中,63%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8.2%的患者癫痫症状得到了完全控制。Alexopoulos的研究表明,VNS治疗36122436个月时癫痫发作分别减少56%50%63%83%74%10.1%的患者超过6个月未再有癫痫发作,但也有部分患者因疗效不满意或感染而中断治疗。Kuba等对90例接受VNS手术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多中心、开放标签随访研究,随访5-7年,发现患者发作次数由41.2/月下降至14.9/月,癫痫发作平均减少55.9%5.5%的患者癫痫发作完全停止,15.5%的患者减少超过90%。总体来说,VNS治疗使50~60%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治疗的有效率在治疗开始2年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大致稳定在治疗开始两年后,并长期保持。

VNS术后程控的参数因不同患者个人体质,疾病情况及用药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目前主流研究,认为高频刺激较低频刺激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低频刺激无显著作用。电流强度一般在3mA以下,大宗病例统计表明电流强度大于1mA才有治疗作用。而脉宽,刺激间隔,每次刺激持续时间等均为可调,这为个体化治疗带来了可能,也为数据分析带来了困难,目前暂无权威的程控指南发布。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副作用有声音变化,喉咙感觉异常,呼吸困难和咳嗽等。有11%12%的患者出现感染情况,但未见死亡病例报告。


VNS在其他疾病的应用

除了能够治疗癫痫,VNS对不少其他疾病也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其中包括偏头痛、纤维肌痛等令人痛苦的神经性症状,还有如抑郁症和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并且有报道表明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情绪,减少失眠,从而提高受到这些问题困扰人群的生活质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2005年美国FDA已经批准使用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虽然仅仅作为三线治疗方案,仍然为那些服药效果不佳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帮助。

最近还有学者尝试运用VNS来治疗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以及其他炎性疾病。另外,德州大学Rennaker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VNS能够使脑卒中导致的肢体无力,甚至瘫痪的患者能从中获得受益。


VNS的未来发展趋势

VNS的发展将围绕设备的不断创新与进步,获益人群的精确筛选,以及程控策略与刺激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完善这三个方面进行。

1VNS设备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自适应型新型刺激器的研发与使用。与以往的脉冲发生装置的开环刺激不同,自适应型刺激器属于闭环刺激,简单来说,前者就好比岸边的灯塔,以一定的规律释放光源信号为航行的船只领航,只管发放信号,而不知道有没有船或有多少船接收到了这一信号;而后者则不但要向外发出信号,同样还要接收来自船只的反馈信号,并且根据反馈而来的信号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的变化,也即刺激器不但通过迷走神经向脑内发放信号,同样接收来自大脑的信号,并根据大脑的信号做出调整。举个简单例子以表明自适应刺激器的优势:VNS是间歇工作的,比如刺激30秒,间歇5分钟,这种刺激模式对于在刺激间歇出现的异常放电则会控制不佳,当然,对于有发作预感和认知良好的患者来说,可以自行运用体外磁铁来减少或终止发作,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作前没有先兆,那么自适应型刺激器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捕捉到发作信号后提前给予刺激,减少或终止发作。另外,自适应刺激器所收集的信息也是研究脑电信号的宝贵资料。目前的技术难点在于自适应刺激器如何采集,辨别,处理发作信号,以及如何克服负反馈调节的波动性与滞后性等问题,做到精准的发放电刺激,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无创性VNS治疗效率的提高。尽管VNS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还是面临着人们渴望无创疗法的挑战。类似运动手环,“项链式”无创VNS正在尝试研发中,其优势具有无创,并且维修更换容易,相对于植入材料,制造成本将大大降低。但是,与传统的VNS直接缠绕迷走神经进行刺激相比,无创的效率将会低很多。目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无创VNS是否能步入临床的关键。

2、获益人群的精确筛选:

由于左右侧迷走神经在人体的分布及支配区域不同,受限于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对心率的较大影响,目前的VNS一般选择缠绕左侧的迷走神经,那么对于异常放电的起源位于不同大脑半球的患者,VNS的疗效是否有差别呢?是否可以以此或类似的标准纳入或排除一部分患者,从而提高VNS的有效率呢?有研究表明,部分癫痫患者发作前有特定的心率变化,有这一变化的患者与没有这一变化的患者在VNS术后的改善率是否有差异呢?如果有这一心率变化的患者术后效果好,是否可以将这一特定的心率变化定为VNS的纳入标准呢?答案暂不明确,但是我们坚信这一标准一定存在。再比如少数患者在VNS术后发作反而更加频繁,是否能找出这些患者的共性,从而避免这些患者手术呢?总之,通过某个或某些明确的与治疗效果好相关性强的标志筛选患者,从而提高VNS的有效率,这是符合精准医疗要求的,也是VNS发展的方向。

3、程控策略与刺激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完善:

每个患者都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制定标准化的程控模式显得不太可能,但是,每个患者之间也是存在共性的,抓住这些共性,就可能制定出一些大的原则与方向,在程控过程中少走弯路,为患者减少痛苦。



参考文献略(有需求者回复“文献”二字)
文章校审:慕心

文章图片来源: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公司宣传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