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建筑】挥之不去的记忆——上海石库门

 云游看天下 2017-04-21

上海石库门

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对老一辈上海人而言也是独一无二的童年记忆。


石库门起源于开埠后的上海,至今已经陪伴一代代上海人走过了170多年的风风雨雨,石库门之于上海就像耶路撒冷之于伊斯兰教徒。


上海是一部耀眼夺目的书,挥之不去的弄堂记忆,和石库门前斑驳灿烂的阳光。



-?-

石库门的由来

关于“石库门”名称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有人说石库门建筑吸取江南民居的式样风格,以石头为框、乌漆实心厚木为门扇,故得名“石库门”。


更多的人说“石库门”是由方言讹传而来,沪语中把一种物件套在另一种物件之外叫作“箍”,上海人将这种出现在租界里用石条“箍门”的房屋,叫作“石箍门”。早期承建此类房屋的木匠多来自宁波一带,在宁波话中“箍”、“库”不分,因此讹传作“石库门”。

         夂                 


             彑

-?-

石库门里的上海文化

         夂                 

蜿蜒曲折的里弄,小小的石库门曾是绝大部分上海市民的生活与社交空间。在狭窄的空间里有着亲切的人性化尺度,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生机盎然的市民群体文化,也成就了后来海派文化兼容并济的包容。


巴金的《春》《秋》《寒夜》构思、写作于石库门;张爱玲小说常以石库门里弄为背景。对今天的上海而言,历经百年沧桑的石库门早已不仅仅是民居,更是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




             彑

-?-

石库门里的上海味道

         夂                 

石库门分布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几代老上海人在这里出生、成长,“阿婆坐在水池边择鸡毛菜,女人披头散发在一边刷马桶,男人赤着上身在听越剧,小孩子含着棒冰跑来跑去……”


一九四九年初春,上海某弄堂的一幢石库门房子内,住着大饼摊的老山东、苏州老裁缝、洗衣作坊小宁波、小热昏杜福林、卖香烟的杨老头、小皮匠、歌女韩师母、金医生等人,当真是:“房间小的象白鸽笼,房客都象进牢笼”。



             彑

-?-

石库门的第二个春天

         夂                 

这些大多建造于20世纪初的民居历经岁月沧桑和超负荷的使用,在很多方面已经适应不来新时代的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将近三分之二的石库门建筑已经被拆除,当然现在更多是对石库门保护的呼声。


从纯粹商业开发的新天地模式到保留原住民、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田子坊模式,从开发商业住宅的建业里模式到保护原生态的步高里模式,都是上海对这座现代化城市历史记忆的保护。



如何关注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字“乐游上海”关注
【老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