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 Gartland 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把手教你做手法整复

 骆驼120 2017-04-21
原创 2017-04-21 湘潭市中医院曹谦 骨科时间

对于 GartlandⅢ型的治疗目前基本达成共识,一般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但仍然有很多患者家属不愿意手术治疗,本人在保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方面有一点点经验,承蒙快刀版主看重,今天归纳一下与大家分享。

复位手法 

典型的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患肢畸形、肿胀明显。

复位四字诀:一摆、二牵、三挤、四屈

一摆:将患肢摆放于屈肘九十度,前臂旋后位,这样基本可以纠正旋转移位,术者拇指及中指应分别置于内、外上髁处,即使是患肢肿胀十分严重,甚至已经出现水泡,肱骨内、外上髁的突起仍可触及,肱骨干下 1/3 两侧的骨嵴处于屈肘、伸肘肌之间,也可清楚触及。

二牵:屈肘九十度持续牵引可以纠正重叠移位,同时牵引后通过肘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夹板作用可以相应部分纠正侧方及前后方移位。

三挤:在维持牵引情况下通过前后方及侧方的挤压复位纠正前后及侧方移位

四屈:完成上述手法后应尽量将患肢屈肘到位,屈肘应小于九十度,采用极度屈肘手法可利用肘后部完好的骨膜及肱三头肌的牵张力,纠正骨折断端前后残余移位并使其对合紧密;在屈肘的同时尽量将骨折远端桡偏,手法可使骨折断端桡侧嵌插产生桡偏,同时利用尺侧软组织的牵张力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或压缩。从而达到彻底纠正尺偏、尺嵌、尺倾和内旋移位的目的,降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

外敷药及固定方法

我院常规采用自制的蜂蜜绷带及三黄散外敷,如果没有外敷药建议用普通绷带均匀包扎患肢,有利于预防张力性水泡。

个人习惯于采用小夹板固定,有利于防止骨折再移位及预防肘内翻畸形。如果没有小夹板及对小夹板的运用不熟悉,可以在整复后直接用石膏托固定患肢于屈肘 70°位,但应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及肿胀消退情况,及时更换石膏托。

以下为小夹板的准备及固定方法:

自制小夹板,两块宽夹板分别放置前后方,两块窄夹板分别放置内外侧 

垫以棉垫,绷带包裹,既干净又整洁

自制锐角托板

外敷蜂蜜绷带及三黄散后绷带包扎

棉垫放置位置图

放置后方棉垫及夹板

放置侧方棉垫及夹板,肱骨内上髁处放置1个方形垫,可有效预防远折端尺侧移位,在骨折近折端外侧放置方形垫,放置小夹板对向挤压固定

三根扎带固定四块小夹板

用长约 20 厘米、宽约 5 厘米胶布自内经前臂近端后侧包绕至外侧夹板上固定,足以保证骨折固定牢靠

最后安放锐角托板,固定完毕

典型病例——尺偏伸直型 Gartland Ⅲ 型


治疗后一个月拍片复查见骨痂生长明显

伤后一月拆除小夹板,采用外翻矫形支具固定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畸形,同时指导功能锻炼。

伤后三个月复查见骨折开始塑形,但前方骨突明显,是否会影响患肢屈曲呢?

三个月功能位置图片,没有内翻畸形,肘关节屈曲功能没有完全到位

伤后一年复查,可以看到骨折端已经完全塑形

伤后一年复查情况可以看到患肢无内翻畸形,患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典型病例——尺偏伸直型 Gartland Ⅲ 型


手法整复后拍片复查

治疗后十一天

治疗三个月后双侧对比拍片

治疗三个月功能恢复情况

典型病例——Gartland 分型

Gartland Ⅰ 型

治疗较为简单,极度屈肘,锐角托板固定即可

Gartland Ⅱ 型


屈肘手法整复,小夹板配合锐角托板固定,拍片复查

Gartland Ⅲ 型

手法整复,小夹板配合锐角托板固定,拍片复查

治疗五个月后,骨折已塑形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