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海拾贝 再读《北方医话》之“血热致崩,黄芪可用

 369蓝田书院 2017-04-22

崩漏证如果因脾虚统摄失权者,黄芪固为要药,取其补气摄血的作用。如属热扰血室冲任失守者,黄芪亦非绝对禁忌。当然,如血热之崩漏证,其血色深红而赤、口干、烦躁、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黄芪固非所宜,但如血去过多而出现头晕、神疲乏力等虚象时,黄芪则为必用之药。盖血去过多则血伤而气弱,气虚失于统摄 ,则血出不止。


余临床诊治血热崩漏出血患者1周后,虽有热象但如出现上述虚时,每在清热方剂中加入黄芪20g,则收效甚速。


余曾治一气郁化火、伤及冲任之血热崩漏证患者,经某中医运用大剂清热凉血之剂,血量虽逐渐减少,但日久淋漓不断,已出现神疲、头晕、全身乏力、四肢酸软等气虚症象,此时非用黄芪补气摄血,则血不易止。余在清热固经方剂中加入黄芪20g,其家属中知医者议曰:“阳热之证加入温补之品,定更加助火使血热妄行而不止。”遂弃方而不用,继服清热凉血止血之剂,其效仍不显。后与余磋商,余曰:“阳热之证,甘温固非所宜,今血去过多则阴伤及阳,气虚失于固摄,则血更不易止,何况此少量甘温之品,加在大剂清热固经等药之中,何温之有,实不能助火。”该患者半信半疑而服药3剂,血量逐渐减少,继服5剂,病 便痊愈。此外,对于阴虚血热之崩漏证,如日久淋漓不断,亦可在大剂滋阴清热方剂中加入黄芪20~30g.



清热固经汤


处方来源:《简明中医妇科学》


方剂组成:炙龟板8钱(研粗末,先煎),牡蛎粉5钱(包煎),清阿胶5钱(陈酒炖冲),大生地5钱,地骨皮5钱,焦山栀3钱,生黄芩3钱,地榆片5钱,陈棕炭3钱,生藕节5钱,生甘草8分。


主治:虚热证兼肾阴虚,崩漏量多,色殷红,每日到黄昏更多,有时颧赤,身体瘦弱,皮肤干枯,头眩耳鸣或耳聋,咽喉干燥或干痛,口舌碎痛,牙齿动摇或牙龈痛,或午后潮热,或骨热酸痛,掌心灼热,心悸心烦,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足跟痛,夜有梦交,或兼白淫,大便干燥,小溲黄涩,舌质红有裂绞,舌苔花剥,脉象虚数,尺脉虚大。


黄芪

黄芪,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黄芪可分为:内蒙黄芪、膜荚黄芪、绵黄芪、多序岩黄芪(又名“红芪”)、日本黄芪(又名“和黄芪”)。


性味归经: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附方

1.老人便秘: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25克为末每服15克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2.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

3.消化性溃疡: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龙家鲜药·聚天地之灵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