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圣诞的电影镜头

 五半人 2017-04-22



《风云人物》电影剧照

《公寓春光》电影海报

狄更斯《圣诞颂歌》英文版

《战地军魂》电影海报

《笔友俏冤家》电影海报

《风云人物》电影海报

在现代的西方社会,圣诞节是可以类比中国春节的盛大节日,紧随其后的往往是一年中最长的公众假期,是团圆、欢聚、吃大餐、“买买买”和收礼物的日子。

大部分将时点设置在圣诞节的电影里,总是能看到白雪装扮的街景、精心布置的圣诞橱窗、客厅一角彩灯闪烁的圣诞树、装了可心礼物的红袜子、或真或假的圣诞老人以及平安夜一个众望所归的大团圆结局,而主人公收获的惊喜不只是特别的礼物,还往往有出乎意料的、近乎奇迹的温暖——就好像这一天真的会有满足愿望的圣诞老人一样。

这样的氛围,最适合浪漫言情片释放粉红色泡泡了。刘别谦1940年的《笔友俏冤家》是这类电影的标杆。街角的精品店里,男女主角同为店员,同样为了加班布置圣诞节橱窗而苦恼,甚至针尖对麦芒地大吵一架,却不知道他们下班后要赶着去约会的笔友就是彼此。平安夜,店里人气爆棚,在送走了所有选购礼物的客人后,店员们喜气洋洋地收了老板的红包一一散去,女主角最终发现刚升了经理的男主角就是她亲爱的笔友,两人互赠礼物,甜蜜相拥。

1998年,《电子情书》将这对笔友的故事搬到了互联网时代,而梅格·瑞恩和汤姆·汉克斯这对曾经的荧幕情侣档1993年的名作《西雅图不眠夜》,也将时点设在了圣诞节。2003年的英国电影《真爱至上》算是这类电影的继承者,在爱与团聚的核心命题之外,还着重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宽容:言语不通的葡萄牙女佣、不苗条的女服务生、黑人都理所应当地拥有爱情。

“你们可以做任何坏事,但绝不能在圣诞节欺负小孩子。”这是小麦考利·金在《小鬼当家》里的“宣言”。没有什么能阻挡孩子们在圣诞节得到礼物和欢乐!在这一主题下,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电影名单,比如《圣诞故事》《极地特快》《一路响叮当》等等。

然而,这些人尽皆知的节日元素和圣诞节的潜在“许诺”,大多是19世纪以后的事了,其中很显眼的一部分,包括“圣诞快乐”这句吉利话在内,都是出自狄更斯的一篇小说。所以,常有人戏称狄更斯是真正“发明”圣诞节的人。

“圣诞节”(Christmas)是“基督弥撒”一词的现代拼写,起初是教会举行礼拜仪式庆祝耶稣诞辰的宗教节日。耶稣生于12月25日的说法始于公元4世纪。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罗马,有一个信奉太阳神密特拉的教派,他们相信12月25日是太阳神的生日;在古罗马,这一天也是农神节狂欢的最后一天。除了罗马,欧罗巴大陆还有不少地区在相近的日子设置节日,庆祝冬至之后光明愈来愈多地回到人间。

4世纪,教会在和异教“打擂台”的时候,将对家的节日化为己用,加以收服。而这些不清不楚的异教背景,曾让英国的清教徒耿耿于怀,一度在17世纪废了这个节日。在狄更斯的时代,圣诞节虽然得以恢复,但存在感也很稀薄,欢庆的意味甚少。

在狄更斯1843年写《圣诞颂歌》时,圣诞老人还没有从美国传入英国,作者请来三位圣诞精灵“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和“未来之灵”,在平安夜引领一位吝啬刻薄的商人斯克鲁奇穿越到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领悟了仁爱和宽容的意义后,他改头换面,热情地向他曾经苛待的侄子、下属和穷人施以援手并共度佳节。

有历史学家考证,《圣诞颂歌》后,小说中赋予重要意义的家庭聚餐、特定的季节性食物(在英国是火鸡和栗子)、圣诞礼物和最重要的一点——宽容和慷慨的精神,才逐渐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圣诞节,由此让这个宗教节日在当时已然充分世俗化、渐趋商业化的社会中找到合适位置,愈来愈重要。而在那之前,在《雾都孤儿》与《悲惨世界》的年代,资本主义正在野蛮生长,那位商人原先的刻薄和吝啬才是最受推崇的社会风尚。

理解《圣诞颂歌》在所有圣诞故事中的地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圣诞夜惊魂》里的南瓜王研究何为圣诞节时要读这本书,为什么自从有了电影,这个故事被不厌其烦地改编了不下十次,为什么1946年的《风云人物》有资质成为迄今最伟大的圣诞电影。

《风云人物》可以看作是《圣诞颂歌》在当代的一次改写。詹姆斯·史华都在《风云人物》中饰演的乔治,是他最拿手的角色类型——正派的、理想主义的小镇青年,每每在人生转折点上,他都为了帮助他人而耽误了自己:小时候救弟弟导致一只耳朵失聪;准备出门读书时父亲病故不得已接管公司;公司一直在贷款给穷人建房,影响了大银行家波特经营城市的路线,被对方压制到几乎破产。

平安夜,人到中年的乔治在一笔巨额债务的压力下想到了自杀,一位天使引领他来到一个从没有他的平行世界,在现实中得到过他及时救助的亲人和朋友,都因为没有他而过着不如意的生活,弟弟躺在坟墓里,波特的图谋已得逞,穷人们的居住社区没建起来,小镇已改名为“波特镇”。

结束了这场奇幻之旅,他和斯克鲁奇一样幡然醒悟,回到欢庆圣诞的亲人中间。他惊喜地发现家里高朋满座,妻子正在发起募捐,几乎所有他帮过的人都来慷慨解囊,看似灭顶之灾的债务问题轻易地得到了解决。

史华都在战时放下演艺事业,应征入伍,他战功卓著,4年时间就升到了空军上校。战后,虽然只过去几年,《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和《笔友俏冤家》里亮得能照出人影的精神之光,已不可逆转地被战争投下了阴霾。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恰如其分地用这时的史华都,来回答在世界接连被战争毁坏过两次后,怎样驱散疑虑,继续唱响“圣诞颂歌”。

在电影里,也间或有不一样的圣诞故事,闪着异色的光,好似是露出了它异教的底色。

犹太人不相信耶稣是真的弥赛亚,不过圣诞节,可比利·怀尔德从德国到了好莱坞也拍起了圣诞电影。尽管在《战地军魂》和《公寓春光》中,那怀尔德特别调制的苦涩和辛辣,几乎掩盖了节日的欢乐,会让人忘记它们算是某种圣诞电影。

《公寓春光》虽是大团圆的浪漫言情片,可在平安夜,女主角明白了情人的虚情假意后在陌生人公寓里自杀未遂,而男主角则因为要把公寓借给上司用于幽会而一个人凄凉地游荡在寒夜中。尽管给了这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一个抱团取暖的光明结局,她还是打字都不会的电梯姑娘,他也还是受人摆布的小职员。多年后再看,其中生活的苦与爱情的甜也就半斤八两,圣诞节本该有欢乐反而更露骨地揭示出社会狰狞的一面。

而《战地军魂》讲二战战俘营里美国大兵抓内鬼的故事。主人公塞夫顿是17号战俘营里的“生意人”,依靠私酿酒、组织“赛马”(老鼠赛跑)、出租望远镜偷看女战俘等买卖发了点小财,因为要上下打点,和德国看守也有些私下来往。在大家意识到营房里出了告密者后,塞夫顿成了惟一的嫌疑人,圣诞节步步临近,众人对他的仇视层层升级,在被痛殴后,他发誓要找出真正的内鬼。

战俘营题材即使放在战争片的范畴里,也是个奇怪的存在。几乎没有战斗场景,却能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放大到极致。《桂河大桥》如此,《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也是如此。后者是极少数真正有在反思军国主义的日本电影。电影借劳伦斯这个外来者之口道出,“他们是一个焦虑的民族,作为个体什么事也做不了,所以他们选择疯狂,集体疯狂。”

在故事副线里,北野武演的日本看守大原上士,两次对英国军官劳伦斯说“圣诞快乐”。第一次他自作主张解救了即将被处死的劳伦斯,自比“圣诞老人”送出大礼;第二次是战后他将被处死的前夜,两人再相见,一起感叹两位主角世野井上尉和西里尔斯少校都已不在人世。片名又译为“战场上的快乐圣诞节”,那个圣诞节是他们在那段扭曲的、在隐忍中即将滑入疯狂岁月里难得的轻松一刻。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只是借西方人的视角“亵渎”了武士道,《大开眼戒》则是默默地亵渎了圣诞节,后者大概也是所有名作中最容易被人忽略“这也是圣诞电影”的一部了。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布景充斥着各种花哨到无法忽视的圣诞装饰,这是原著小说里没有的;而男主人公比尔也有一段近乎奇幻的游历,可这段旅程展示的不是仁爱和宽容,而是用近乎邪教聚会的场景,些微地揭开了人类社会权力等级的真相,又不露声色地盖上了盖子。

电影的最后一场戏就结束在圣诞节大卖场里,前面已吵到离心离德的男女主人公在那里达成了和解,他们的小女儿在一旁玩耍,孩子跑向芭比娃娃,跑向婴儿车——各种在那段旅程中出现过的“物品”,它们标示着权力等级的下层可以向上层提供的各项服务。

在这段绝不愿回想的奇幻经历后,这两口子还是决定“紧闭双眼”,尽好中产阶级在圣诞节“买买买”的本分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