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知识没文化

 窅宸轩主 2017-04-22

关注我们

 瓦库茶事
       喝健康茶,健康喝茶。
瓦库小食 

品种简而不繁,食材精而不滥;厨艺重蒸煮炖,质在营养保健。

瓦库文化
质而不缦,文而不缋。


瓦库


有知识没文化

记得前些年,多次发生大陆高校校长在接待台湾来客的时候读错字、写错字的情况,于是一些人纷纷感慨大陆这些校长是有知识没文化。最近,又看到有些人感慨我们的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真是一群有知识没文化的人。还有人称一些知识水平很高,而能力不高的人,有知识没文化。如此之类,让人觉得仿佛最近这些年被用得最泛滥的几句话,恐怕就有这句“有知识没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梁启超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梁漱溟称:“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蔡元培称:“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胡适称:“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刘家和称:“文化是人类社会对愚昧的否定过程。”

费孝通称:“文化是社会创造出来使人类可以共同生活来满足个别需要的手段。”


赵吉惠称:“所谓文化,是指和自然对立的人文化。”

朱恒夫称:“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选取的有利于民族或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


不是我在这里卖弄,的确是可以说,有多少个研究文化的学者就有多少个关于文化的定义。


其实呢,今天大家口中的文化,更多的是一个外来词汇,由英语“culture”和德语“Kultur”翻译而来。有一位叫何平的学者研究指出,“有可能是明治时期的日本人首先使用这两个中国字来翻译英语和德语中这两个词”。他还说:“20世纪初叶, 意指艺术或文明的智力方面状况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开始广泛地见诸于报刊杂志中。”


没有办法,我们今天很多习以为常的词语,都是经过日本的转手而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比如自由、科学、社会学等等。


那么在我们的传统语境中,“文化”是什么呢?我要告诉你,在我们的古汉语中,“文化”是两个词,分别是“文”和“化”。东汉时期我们河南出过一个大学者叫许慎,他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在《说文解字》之中,许慎说“文”字的含义是“错画也”,也即交错的笔画。而“化”字的意思则是,“教行也”。当代学者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说“化”字“像人一正一倒之形”。那么,文和化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用文明把倒了的人改正过来,也就是用文明来进行教化。


在汉语之中,“化”字最多的含义就是“变”。比如,雪从固态变成水叫融化,食物被经过了人们肠胃叫消化,野外的石头被风吹成了粉末状叫风化,鸡蛋变成小鸡叫孵化,虫蛹变成蝴蝶叫羽化……英语chemistry之所以被翻译成化学,也是因为研究变化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拐回头来,我们再看,什么是文化呢?用我们汉语中本来的含义来解释,文化就是一个人变得文明了。那么什么是有知识没文化呢?不管这个人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关键是这个人是否文明了。一个文明了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相反,一个不文明的人,知识再多也没有文化。


一个人有知识,只是掌握了一些技能或知道了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关键是,你的所学是否使得你本人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是,是否使得你朝着文明的方向变化。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知识掌握的很多,可是本人丝毫没有一点文明的迹象。比如一些高科技的犯罪,他所掌握的知识,恰恰是他实施犯罪的手段。这样的人,当然是有知识没文化。


一说到高科技犯罪,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知识没文化,更多说的是一些理工科的人。事实上,有没有文化,并不必然与专业有关。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人文知识分子,虽然他也在读着圣贤之书,虽然他也在讨论着人文,可能还经常能在许多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可是我们看看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丝毫看不出他所读的书对他本人有什么变化。这样的人,也是有知识没文化。


有一段时间,曾经流行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后来这句话遭到人们普遍的唾弃,都把这句话当成那个疯狂时代的罪证之一。大家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知识越多,并不一定就越不反动。知识的多少,与是否反动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同样,知识的多少,与是否“文化”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否有文化的标志,就是看你是否有让人尊敬的文明的言行举止,而非其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