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真的吗】古代建筑的屋檐有防潮功能?

 圣贤教育666 2017-04-22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飞檐翘角的大屋顶,这种屋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型的,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极尽精巧的屋脊走兽,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但是最近有网友说,古代建筑物的屋檐除了美观外,更重要的是还能起到防潮的作用。屋檐伸展得很长,就是为了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淋。



那么,古代建筑物的屋檐有防潮作用的说法,到底是真是假呢?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记者为此咨询了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历史学部主任 刘庆柱:“是真的,它主要原因是中国是土木建筑的特点,最早是用土打成的墙,那么经过雨水,一变湿恐怕就不结实了,如果这个屋檐大的话,流的距离就远,它控制的遮盖面不但遮盖了房子的主体,包括墙以内的还包括墙以外的有一定距离,墙就越不容易被雨水打进来。”




看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对墙体确实有着重要的防潮作用。专家说,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靠近房檐的坡度小于30°,使屋顶形成一个曲面,正是利用陡坡的惯性,可以使得水流极速冲出檐外,保护墙体免受雨水冲打,夯实土墙建筑本体的使用寿命,墙体越高屋檐也就越大。但记者观察发现,如果说长长伸出的屋檐是给土墙起到了防潮的作用,将屋檐托起的却是暴露在外,纵横交叠的木质结构,难道它们就不怕雨水侵蚀受潮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 历史学部主任 刘庆柱:“房顶上有瓦,最上头是瓦瓦底下是泥,泥底下是木板,木板底下是支撑,它叫椽子,这椽子就是根木棍,一个一个的椽子和瓦顶的长度是一样的,一直到屋檐,它要是短的话,这个瓦就支撑不住了,这样为了木头的防腐,就给木头实际盖上瓦了,这个瓦做成圆形,不是长方形的,圆形的叫瓦当,这瓦当就挡住了木头被雨淋。”





瓦当处在屋顶的房檐处,位置极其醒目, 成了重要的装饰,瓦当端部表面的纹样,内容非常丰富,极具时代特色并且纹样种类有一定的变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 历史学部主任 刘庆柱:“瓦当在各个时代,各种建筑,大小不一样,纹饰不一样。北魏以后中国的从官式建筑就是宫殿和到老百姓的建筑都使用这个莲花瓦当,再以前是云纹瓦当,比如秦始皇陵都云纹瓦当。什么吉祥用什么,传达的东西即有美学的,更重要的要传达它代表的一些级别,一些理念。”



专家还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精致的屋脊走兽也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代建筑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造型,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同造型的蹲兽。




想了解更多节目内容吗?在网上搜索“央视是真的吗”就能找到我们啦!哈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