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堂号与郡望

 jtq感恩一切 2017-04-23

 堂  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堂号与郡望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始祖或名人而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增加。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二、堂号与祠堂

自明清以来,每个家族的祠堂就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各自的祠堂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一般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寓于某些含义或典故,它会重复出现于同宗族的不同支派。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为某一支派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也有少量堂号在同姓或异姓宗族中重复出现的。而堂号辅以姓氏或地域的,就能判断其宗族方面有关史料。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潘氏郡望 堂号 宗庙

因历史上的战乱和其它原因,从荥阳迁出的后裔遍布中华和世界各地。“荥阳”遂成为潘姓的堂号及其郡望,潘氏后裔便以 “荥阳堂”、“荥阳郡”、“荥阳世家”等明其根系渊源。

潘氏郡望有:荥阳、广宗、河南、光州豫章等。

潘氏堂号有:荥阳、黄门、永言、司谏、春茂 等。

(一) 郡 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二) 堂号
    荥阳堂:成王四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决定改建和重新调整诸侯国,改潘邑为潘国,季孙公因功被封为荥阳侯,在其国就爵称候,并建成宗庙於荥阳,因以为堂。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本宗源于荥阳,西晋迁徙浙江,明初再迁邹邑。追根溯源,当以家祠匾额、碑铭“荥阳世家、浙水家风” 溯其根系渊源,可谓源远流长。

(三) 宗庙

 季孙公于成王1036年受敕封荥阳爵列侯,以荥阳为郡,后建立潘国,建宗庙于荥阳城。自毕公至七世祖乃祖庙中七相祖公也,故称“七相公祠”,乃潘氏最早的宗庙。
    后来重建的又称“忠孝堂”,忠孝堂坐落于荥阳汜水镇(虎牢关),为潘氏始祖庙。庙中崇祀世袭封侯的七位祖先:毕公高牌位居中,中起左边依次为季孙公(一世祖)、伯启公(三世祖)、伯高公(五世祖);中起右边依次为居仁公(二世祖)、简公(四世祖)、雅言公(六世祖)。   

相传因汉代刘备、关羽、张飞结义于此,三英战吕布亦在此,后人又称为“三义庙” 。雍正九年改建为“山西夫子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