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孙支繁衍焕宗祊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9-08




孙支繁衍焕宗祊




文/应可军


在农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性家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宗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宗庙祭祀祖先,这种宗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的祠堂有等级之盼,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方可称“家庙”。宁海陈氏因是陈霸先之后裔,故有称“陈氏家庙”资格,南门应氏因有人招为驸马,有资格称“应氏家庙”,田什护驾有功,封靖边侯,可称“田氏家庙”等等,其余概称宗祠。目前我县现存宗祠大为减少,保存完整的约有200余座,且以北乡为多,如紫溪义门邬氏、西店樟树孙氏、大蔡胡氏、一都王氏、前金邬氏等都有较好质量的宗祠,有的还列入县文保点。


布局比较完整的宗祠,一般沿中轴线,分为大门,前天井、门楼(五凤楼)、戏台、后天井、正殿,两旁再加二层的厢房;还有的大殿后侧有附加房、有的前天井有泮池或中间有泛轩。据《马岙俞氏宗谱·祠庙》载:“我族旧有大宗祠庙,轮奂恢宏,元旦、春秋、岁时、伏腊、会集子孙参拜祖考,于以序昭穆,别尊卑、明少长,辨威仪,此正先人以孝悌,教后人以飨祀,报先人之大典也。奈何寇乱毁烬无遗,竟致我礼神灵寥落无归,念及于斯,见乡邻无不辉煌家庙,以尊崇其祖考。我辈子孙为何如人,独使祖灵寥落实甚,不惟我子孙他日无颜面见祖宗于地下,即我祖宗亦何颜面见邻亲于地下,能不痛哭流涕抱恨于九泉乎哉……”如果一个村族未建有宗祠,竟有此责难,怪不得村穷而宗祠不能因此而寥落。还千方百计追求荣誉,故不少宗祠前立有旗杆石,如桥头胡屠家屠氏、东岙西刘刘氏、下洋陈陈氏、梅枝田田氏、屠岙胡胡氏等多处宗祠都有,表明族人得过功名,少则一对,多则三对、四对,甚至更多。至今全县仍有30余对,经查考,旗主都是贡生、进士,史乘均有记载,旗杆石上刻有“马上封侯”“龙凤吉祥”等吉祥图案,旧时旗杆上飘一顶三角龙凤旗,在三分之二处有一斗,木制或铜制,缕空雕刻,象征着魁斗,说明族内人才济济。

翻阅我县宗谱内的祠堂记,无一不谈到“安妥先灵”,看来,宗祠主要目的在正殿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但祠堂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受教育和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宗祠就是学校,如前童童氏、紫溪义门邬氏、龙宫陈氏小宗祠,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可以说族人的启蒙教育多数是由祠堂开始的。我县的祠堂多建有戏台,现存的祠堂戏台还有120座左右,古戏台存量之多,也是浙东地区罕见,是宁海一绝。戏台顶设有密集型斗拱组成之藻井,多为金龙飞凤,旋转归结于井顶,线条简洁明快,色彩艳丽,有的宗祠不止一个,而是双连贯、甚至三连贯。有的藻井为九宫图、棋盘格、八斗覆顶等多种规制。在长期处于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中的山乡或比较偏僻的小镇,人们企望通过各种祭祀活动以活跃自己的身心,所以名为祭祖酬神,实为娱乐自己,文化娱乐活动,大部份以宗庙为集散地。故人们视演戏为一大要事,如清潭孝友堂宗祠其中一条规定:“每年十月,宜演戏五台(不拘日期)”,并要“演戏时,堂内外挂纱灯念盏。台上影镜两面,三照台八盏,祭桌上灯台日四对、夜五对,大小蜡烛继续接点。各方天井皆用布幔”。同时还要准备“班内祝寿利市(此钱由飞凤众开支)”,这时,邀请前来的亲友,有一定身份者,让坐于贵宾席(正中已排好椅凳),女眷们按例在横厢楼上看戏,为防止男女同席易出意外,故男丁不准入内。看戏时,人山人海,门庭若市。


正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功能,也是宗族光宗耀祖的象征,各姓宗祠一般是全村最佳建筑,规模恢宏,质量好,还享有一定等级的特殊规格,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宗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甚至在开工时,特地邀请两组工匠,名曰“撇作做”,导入竞争机制,以“斗巧”来保证工程的完满。象马岙俞氏提到的,与邻村攀比的祠堂到处都有。现存马岙俞氏、峡口尤氏、樟树孙氏、下蒲魏氏、岙胡胡氏、一市叶氏等各姓宗祠,都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之一。

祠堂多数有堂号,如宁海王氏宗祠多以“三槐堂”为堂号,因为历史上王佑颇为显赫,苏东坡曾撰《三槐堂铭》来赞颂他,王氏以他为荣,故称“三槐堂”,由于宁海王氏多数认为是王羲之后裔,也是王佑宗亲,故将自己祠堂命名“三槐堂”来纪念之。其他姓氏也不例外,均选择自己姓氏中历史上颇有作为,为人称许者,以他的号、或著作、或事迹、或轶事等等,作为本姓宗祠的“堂号”,一者显示吾姓之荣耀,二者可寻根相认。全国也有两个堂号典故出于宁海,一为“方姓”的“正学堂”,纪念明代大儒方孝孺的孤忠,为坚持原则,不惜“灭十族”,以蜀献王为他所置“正学”书堂之号,为方姓祠堂立号“正学”。另一为舒姓“阆风堂”,典出宁海宋代名士舒岳祥,表彰他在宋元之季,不媚权贵,潜心著作,教授乡里,为浙东诗文杰出代表,特以他的号为舒姓祠堂立号“阆风”,这是宁海的骄傲。堂号确定后,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或名士所书,制成金字大匾额,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节之类等匾额,有的为官府,甚至皇帝恩赐;有的为旁支族人相赠;有的为族人所定,使人一目了然本族的辉煌历史。如果是皇上恩赐,可制成“直笃牌匾”,象深田川 柘坑戴氏宗祠内“御前侍卫”,即为道光皇帝敕封本村武进士戴恩的,还有众多的“钦赐栗帛”等,可制直匾。大门、大殿、戏台柱等处,多挂有楹联,反映本族的历史渊源及教育子孙的格言此为不忘根本。这些匾额,联对之规格、数量、书写者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镇族之宝”之称,为后人留下不少历史信息。

一般来说,祠堂为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子孙,尤其是妇女和未成年的儿童,平时绝对不准入内,象大岙金氏立有《宗祠禁约》六条,其中有“童子年十二方许入祠与祭,其未及十二岁者亦必穿著衣冠,入祠观礼,祭毕,父兄令其先归,不得在祠玩耍……”可见一斑。

一姓一祠的习俗,也有例外。如长街车岙有穆、一王二姓,境庙都分成穆家庙、王家庙,但因人口不多,双方联姻甚多,且祠堂倒是合用,以中线为界,各自管理一方。回浦檀树头周姓和杨姓也是合祠,祠堂大门有一副对联曰:“周杨同一庙,异姓比同宗”。值得一提的是长街西岙村,历史上以“四姓合祠”为荣。原宗祠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当时,宋度宗高度赞扬:“右丞相陈吉甫,为朕股肱,竭忠匡赞;发运使郑霖,转饷江淮,懋著能声;国子祭酒周成童,职司文教,造就多才;翰林学士王良宠,授任词垣,文辞藻丽……四卿生乎同里,仕乎同朝,文章政事历历可观,忠孝节义尽旧朝廷所用”。因此皇上敕封四姓合祠,又称“冢宰大宗祠”,没有“皇恩雨露”,恐怕四大名宗难以合祠,成为一段佳话。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