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中医与纵横家思想

 为什么73 2017-04-23


纵横家是讲语言与策略相互结合,达到内炼思想,外重效率为主的一门学说。在中医中体现为诊断与用药的结合。



在学中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常常形成了很强的思维定式。比如《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自汗、恶风、脉缓,桂枝汤主之。


在学完这一条后,大多数人会有这样一个认识:桂枝汤就是治疗太阳中风证。至于如何化裁,就不知道了。


而从纵横家的思考来看:一个太阳中风证,可以用很多个方子,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都能够治好。同时,一个桂枝汤,能够用于很多种疾病的治疗,而不仅仅局限在太阳病中风证。


这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来自纵横家,具体就是运用方药的各种手段。



当形成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后,就要开始将诊断与用药结合,这种结合的方式最重要的一点事对治疗后的评估。


经常有病人会问医生:“医生,你看我这个病能够吃多久的药会好?”


如果医生心中清楚,且能实践中验证无误,内心就能纵横!


一个病人,有头疼、咳嗽、腰疼三个症状,四诊后,开完处方。


这时就需要评估:


1、病人吃了医生的开的药,是头疼先好,咳嗽先好,还是腰疼先好?或都不好,或一起好?


2、评估结束后,病人来复诊时,或先问你评估的结果(自己评估头疼先好就问头疼好些了么?),或病人自己叙述,或等待时机等。


3、根据吃药后的效果,来与自己的评估进行比较,就是一种自省的过程。能够提升自己的诊断能力、用药能力、及对医术火候的拿捏等等。


这种思想就是纵横家思想在中医中的具体运用,在《素问》中也有同样的原则,只是未列出具体方法。



纵横家中有一种思想,现代叫资源整合。在中医里叫做四诊合参。在当今中医看病过程中,真会用四诊合参的可是少数。


四诊合参的关键点就是问诊,也就是沟通。中医古籍认为: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巧,切而知之谓之工。


何以谓巧?


当医生在问诊的时候,眼睛在察言观色,即望诊。耳朵在听辞辨声,即闻诊,同时心中在揣摩疾病变化,这也是一种切诊,可见问诊是四诊同参的,故谓之巧,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在问。


在纵横家的学说中,语言沟通技术为此提供了帮助,能快速运用四诊合参。在《灵枢 师传》篇也谈到了问诊的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