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艺人的爆款,靠寂寞和信仰打造!

 看看58qpf0z9kx 2017-04-23


1.


今天,要从“京城钢笔张”的故事说起。


这位手艺人最近红了,他的暴红,让人感觉非常蹊跷。


因为他的小店,不过十平米,生意很差,一天都等不来一个客人。可是很多媒体在传扬他的美名。



京城钢笔张,名叫张广义,快90岁了,修过钢笔四五十万支,他到底有怎样的绝活呢?


点笔尖。笔头上有个比米粒还小的圆珠,如果掉了钢笔就废了。他要做的,就是把圆珠粘到笔尖上,然后在圆珠上开出缝。


这工艺在笔厂里都要靠激光,而张大爷全凭过硬的手艺。


但他的走红不完全因为这个,更多的,是因为他这个店面,在王府井一带,寸土寸金,如果要租出去的话,能得到六位数的收入,可是他不租。


是嫌钱少吗?给你加钱怎么样?老爷子叹口气,不是钱的事。


不是钱的事,那是什么事呢?老爷子担心,小店关门,客人怎么办?


2.




类似的案例,不少。


在广东,有位老钟表匠叫杨坤,90多岁了,还在修。图个什么呢?


实在是别人需要他、信任他。不少客人慕名前去找他,就凭这份信任,他又怎能拒绝呢?


上海也有一位。手工做旗袍的老师傅,做旗袍六十多年了,看客人一眼,就知道对方该做什么尺寸。现在八十多岁了,还在坚守。



他们的坚守,共同的特征,不是钱的事。


还有一个共同点,体现了匠人精神的一个核心品质,就是寂寞和信仰,寂寞和信仰打造了他们的手艺,也打造出爆款的手艺人。


3.


我这样说,也符合艺术成长的规律。一个手艺人,之所以成为手艺人,首先是耐得住寂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可以看《霸王别姬》,那些孩子从小练基本功,天没亮就起来,练嗓子、压腿,训练非常严厉和残酷,挨打挨骂,台词背不下来,饭别吃了,挨饿。


反反复复背台词,那句我都记住了,“小女子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就这么苦练十年之后,成为名角。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爆款,大红大紫,春风得意。


以前,我们经济之声做《文化印记》,采访到很多手艺人,高级木工、修表匠、绣娘、说书人等等,整个行业都不景气了,都快淡出历史舞台了,即将逝去,考验太大了。


4.


在当一个行业江河日下,当你的生存都已经变得很有压力的时候,你还坚持做这件事儿,他就不是一般的兴趣爱好所能支撑,还需要点信仰和精神。 


当手艺人变成守护艺术的人,我们怎么看?首先要确定他们守的是什么?他们守的是一门手艺吗?不,不单单是,也是艺术文化,还是,一份情怀、信仰和精神。 


所以,当手艺人变成守护艺术的人,这也许是行业的悲哀,但恰恰是这个手艺人最有尊严的时刻。 


5.


我们知道,很多绝活绝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层面进行保护。比方说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我本人非常喜欢,经常去看。连丽如的场子,以前我听崇文书馆。崇文不开了,我又跟去了东城书馆,听说,他们现在要去天桥说书。


不管怎样,人家坚持好多年了,每到周末风雨不断,那才叫毅力。


他们做这个事情,恐怕也不是钱的事。30块钱一张票,每次来个百八十人,要从赚钱的角度,那实在是赚不了多少钱。好像王玥波的劳务费,是一场八百块钱。这点钱,可能不如他在外面走穴的一个零头。 


我听连丽如多次亲口讲过,坚持剧场说书,就是为了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还要靠大伙多多支持。你能感到老艺术家身上那种很强烈的使命感。


的确,作为说书人,能够坚持在小剧场演出的,现在已经为数不多了。所以,更显得难能可贵! 


6.




日本的秋山利辉写了一本书叫《匠人的精神》,特意提到,“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是的,当红尘滚滚,在名利当前,那些手艺人用自己超人的心性和技术,给我们做出了标杆。


尊重这份职业,做好自己的手艺,耐得住寂寞,坚守住信仰。即使永远成不了爆款,但沉醉于此自得其乐,足矣。 


想评论,可直接留言,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