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余年,几十万支钢笔——论“匠人精神”

 人世间紫气东来 2017-05-09

“在浮躁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匠人精神,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

有些东西正慢慢流逝,

逐渐被替代,

许多手艺人,

就变成了守艺人。

   

84岁的施天水是一名修笔匠,在他眼里钢笔都有生命的,都和主人有万千感情,每次修复都是拯救。他说,上海以前修钢笔的有300多人,到现在只剩他一个人。

 

从17岁开始,60余年,几十万支钢笔。钢笔有12种零件,每一样都要精,都要好,要做的漂亮,好看。也许,钢笔就是他这一生最浪漫的信仰。

  


在木匠徐师傅的世界里,雕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切在雕刻之前都是未知的,但他胸有成竹,气定神闲。斧凿刀刻,信手拈来,一气呵成。铿锵如战鼓,婉转如流水。

 

复杂的刀具,朴素的魅力,未知的真实。  手工制造出来的东西,与冰冷的机器制造相比,自然而又真实。倾注了汗水与体温的木雕,仿佛有了灵性,饱含了情感。

 


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手艺人,俗称“匠人”。他们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例如走街串巷,磨剪子菜刀的老手艺人。


“磨剪子嘞戗菜刀……”相信这声响亮的吆喝一出,能勾起许多人的回忆。磨刀师傅扛着长凳,走街串巷,浑厚有力的吆喝声回荡在街头巷尾,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就在近日,在郑州市某小区的院内,又传来了这种久违的吆喝声。居民平时找不到地方修磨,很多刀剪都被搁置了。磨刀师傅的到来使得居民们将家中用钝的刀剪全都翻了出来,排起了长长的队。


在落日余晖的掩映下,师傅坐在长凳上,往刀面上喷点水,然后双手按住刀面和刀把,在磨刀石上来回磨,不出几分钟,刀变得锃亮而锋利。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类似的“锔碗”行当,这是门破镜重圆的艺术。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但看过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观众,应该对这个有印象。招娣妈让锔碗老人修好了招娣的定情之物——那只破碎的青花大瓷碗。

  

旧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日子过得非常俭朴,日常生活用品总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于是锔盆锔碗等修理行当便应运而生。肩挑扁担,走街串巷。


走起路来,小锤敲击着铜锣丁当作响。 一个个破裂的花瓶、一只只摔烂的瓷碗在锔碗师傅手上重获新生。而那若隐若现的痕迹,闪耀着锔碗匠的辛酸和智慧。



现如今,生活富裕了,物质水平提高了,许多东西用旧了,第一反应不是修,而是扔。新的东西固然好,但是感情却淡了。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机器代替了手工,许多手工技艺逐渐消失。再也不需要走街串巷,雨雪风霜的劳累。但是那份精心打磨,耐心雕琢,一丝不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那些保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播。


很多人认为匠人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匠人有着更深远的含义,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匠人精神包含着一种知难而进的坚韧精神,同时又代表着对细节的完美追求,以及对产品品质的苛求。匠人精神,是洗尽铅华后的沉淀。



在匠人们的眼里,造一件好的产品,其实就是在打造一件能用的艺术品。他们是手艺的传承者,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多的是情怀,是文化,是精神。


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在浮躁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匠人精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岗位上坚守本分,努力钻研,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都拥有着一颗匠心。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