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交易你下得了手吗?慎重分析 or 见机行事

 天道酬勤YXJ1 2017-04-23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觉?

交易做久了,困惑迷茫的思绪反而更加强烈——

为何只有一小部分交易者能持续盈利?

为何你总是不断地交学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为何技术分析指标掌握的越多,却发现真正能实战利用的却越少?

为何规划的交易从来没有执行,执行的却总是没有规划的交易?

交易是一种反人性的学科,足够勇敢无畏的人才能去攀登交易的顶峰。汇商君建议每一个交易者都需要随身携带一个“小型的避难所”,当你屡战屡败、屡败又屡战时,需要置身于这样一个避难所,与那些不朽的思想和精妙的箴言产生连接,他们能给予你的激励是无穷大的。所谓的“小型避难所”就是交易的瑰宝——书籍。

又到了汇商君带你读书的日子,今天给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诺夫辛格的巨著《投资心理学》,相当不错,有兴趣的看下去哟!

阅读本书,你可以

  • 学到许多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心理偏见

  • 了解这些心理偏见如何影响投资决策

  • 看到这些错误决策怎样侵蚀你的财富

  • 学习如何识别和避免投资中的失误

  • 纠正心理偏差,避免投资的心理陷阱

投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 锚定效应

  • 误信立即可用的信息与过度自信

  • 避免后悔并追求自尊

  • 掉到心理账户的陷阱

  • 对资产分散的错误认识

  • 盲从心理

  • 情绪与投资决策

这些方法包括投资事前规划、归纳经验法则,建立理性控制机制等,这都跟「程序交易」主题相关。以下我们逐项探讨投资心理偏误的内涵与实证支持。

1

锚定效应

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例如美元/日元过去一年价格在108左右徘徊,投资人的价格锚点就产生了。错误的认为 ( 当然很多情况下是对的,但只怕万一 ) 该货币价格会在特定区间震荡,此区间即箱顶与箱底之价格,这种印象通常来自对于该标的物过去一段时间的观察归纳,由此,其操作策略就形成了「当标的物价格跌到箱底时买进,当标的物价格涨到箱顶时卖出」的理论。

但当国际形势、美国或日本经济、政治产生结构性的改变时,则价格突破箱顶或箱底的情形就会发生。

2

误信立即可用的信息与过度自信

人类在处理信息时,常常会利用若干快捷方式或情绪过滤机制,以提高效率;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快捷方式与过滤机制,让我们在面临大量相关信息,又有决策时间压力时,可以「经验法则」迅速作成重要决策。

使用快捷方式处理信息的问题之一是,把事情可能变化的范围,设定得太窄 ( 例如LTCM事件,享誉盛名的学者与经验丰富的市场专家,都可能把特定金融商品的风险范围设定太窄 ),假若经验获得正面回馈,就会进一步加强,投资人就更为自信,于是潜伏的危险就逐步提高。

过度自信的心理背景来自于知识幻觉,也来自于控制幻觉,当任务熟悉度越高、涉入积极度提高、或投资过程顺遂,更会加深控制幻觉(莫怪乎,有投资专家认为,投资开始就赔钱不是坏事)。

3

避免后悔并追求自尊

假若你急需一笔资金周转,你会平掉手边已经赚钱的仓位,还是赔钱的仓位?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投资者会选择前者。对于此决策,投资人会给自己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因为赚钱的仓位就快要跌了,赔钱的再持有一段时间就会涨回来」。

然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因避免后悔与追求自尊的心理作祟;平掉赔钱的仓位,就等于承认失败从而有损自尊,万一后来又涨回来了,更会因此后悔;而卖出盈利的仓位不但不会有此心理障碍,反而会因为赚的钱落袋为安而窃喜。这正是汇市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原因之一。

4

掉到心理账户的陷阱

心理账户在Kahneman与Tversky的研究中被提出,显示人对于资金的认知会因为其来源去处,心理上做不同的处理(犹如开设两不同账户一般)。心理账户对于投资的影响,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

  1. 当投资人对于已经获利的投资账户不知是否应该继续持有或者卖出获利时,可能会先卖掉已经获利的头寸,然后很快便因“后悔”再买进类似甚至同一头寸,平白损失交易成本,因为在心理上卖出行为是结清前一账户的获利,而再度买进,是开始另一账户的交易。这也是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2. 当人拥有一项消费的权利,则若此权利轻易或免费获得(例如赠送的门票),则通常较不珍惜。

  3. 金钱本身是没有标记的,人却自行分类贴标,而将不同的钱被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以致于产生上述的决策谬误。

5

对资产分散的错误认识

一般人都可以接受分散投资的观念,知道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Markowitz甚至早在半世纪前(1952)就告诉我们要如何透过个别资产的报酬与资产间的相对关系(即共变性)分散资产。

但不幸的,即便他的理论(即现代投资组合论)在学术界如此尊崇,也提出实做的程序,却很难体现于在一般人甚至机构投资人的投资操作中。

一般人对于投资组合的形成,通常无法考虑投资资产间的相对关系(其复杂性超出人脑的处理范围,面临金钱的决策,投资人又很难接受其所无法掌握的「理性」结果),而只是考虑资产的预期报酬,仅仅作天真的分散(例如平均分散资金于资产上),甚或因为主观强烈的偏好,作极少的资产分散投资。

6

盲从心理—投资社会化

由于人不习惯用太深奥的数量准则制定投资决策,而常常只是凭「感觉」来制定决策,此感觉往往受到投资社会化的左右(人云亦云,相信消息来源无风不起浪,看到别人狂买或狂卖,二话不说,先跟就对了),投资社会化透过自我加强,终于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共识,变成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此盲从心理终于导致价格不理性上涨,以及其后的泡沫化。

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投资狂热,即便触发原因不同,但心理因素与形成背景则是相同的。投资背景就像丢入湖中的石块,而短视、信心不足与社会认同则不断扩大涟漪,形成市场狂热的非理性繁荣,终究,会证明是市场泡沫。

投资历史上许多的市场狂热以及伴随而来的价格泡沫,都可以由以上投资过程的心理偏误解释;而了解投资心理偏误的积极意义,则在于「设法不要」掉到心理偏误所形成的决策陷阱中。

7

情绪与投资决策

在投资活动中,由于投资决策与金钱挂钩,逻辑推理往往可以战胜情绪以及心理偏差。而投资者进行风险决策时,情绪因素可能会战胜逻辑推理。

众多心理学家和投资大师经过研究发现,不相关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所谓的“不相关情绪”是指投资者的情绪不是由决策引起的。比如,因为天气好或者喜欢的球队贏得比赛,使得自身的情绪变好,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投资决策。

个体的决策通常是在情绪和认知分析过程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有时候情绪反应与推理发生偏离,并左右人们在投资中的决策能力。很多时候,情况越复杂,出现的不确定性就越大,情绪对自身投资的影响也就越明显。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决策中的情绪和推理,那么,到底哪个更重要呢?对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哈里斯曾做过相关研究。通过多次的实验,哈里斯猜测,在决策中没有出现情绪破坏人们做出理智决策的能力。再经过详细的分析,他发现,情绪是人们进行推理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END -

Forexpress

注:以下推广图片与文章及作者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