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怀了孕,却在孕前或孕后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避孕药,孩子可能不会发生畸形,或者说即使孩子最后有畸形,也不一定是避孕药导致的,因为毕竟致畸因素还有很多。 作者 | 王金希 来源 |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任何一次无保护性生活过后,都有可能怀孕,包括安全套破裂、安全期计算失败、或者干柴烈火、情急之下没有采取避孕。此时,紧急避孕药是她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协和张羽 因而经常会有很多患者咨询:我怀孕了,但是我吃口服避孕药了,孩子能要吗? 近期,一篇关于口服避孕药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文章发表在BMJ杂志上。该杂志使用了丹麦1997-2011年的登记记录(880694个婴儿),并且前瞻性地收集了口服避孕药使用的处方数据。结果发现,在不同口服避孕药应用分组中主要出生缺陷的风险分别为:从未应用组,25.1;妊娠前应用>3个月(对照组),25.0;妊娠前应用 虽然该篇文章作者自述研究仍有许多局限性,例如不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全部吃完避孕药片,以及出生缺陷罕见发生率低,使得数据有残留混杂可能,并且没有排除叶酸对胎儿出生缺陷的影响,但是,还是从大规模国家队列研究的角度证实妊娠前后应用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严重出生缺陷的风险。 其实,早在1980年,美国就有研究报道口服避孕药与胎儿出生缺陷之间没有明确关联,近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母亲使用口服避孕药与主要的出生缺陷(例如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及腹裂)没有确定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都有类似的局限性,例如由于样本量的缺乏,不能单独分析每一种出生缺陷的风险,同时很多母亲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同时还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服用口服避孕药的成分不同(有些是复方避孕药,同时含有雌、孕激素,有些是三代OC,含有孕激素去氧孕烯等)。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都没有肯定地排除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是表明关系不大,不能简单地用没有关系来解释( is not easily reconciled with a non-causal explanation)。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口服避孕药可以增加肢体缺陷的风险,但是研究不可排除回忆偏倚的影响:一些对照组的母亲可能是在服用口服避孕药的时候怀孕,然后终止妊娠,结局不是畸形儿,这就可能在接受调查时回忆成了停止服药后怀的孕。如果出生缺陷儿的母亲回忆产前药物暴露比正常儿母亲更完全,这就可能造成回忆偏倚。 总之,通俗地讲,如果你怀了孕,却在孕前或孕后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避孕药,孩子可能不会发生畸形,或者说即使孩子最后有畸形,也不一定是避孕药导致的,因为毕竟致畸因素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Brittany M Charlton, Ditte M?lgaard-Nielsen, et al. Maternal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risk of birth defects in Denmark: prospective,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6, 2016. [2]Toh S, Mitchell A A, Anderka M. Antibiotics and oral contraceptive failure - a case-crossover study.[J]. Contraception, 2011, 83(5):418-425. [3]Ahn H K, Choi J S, Han J Y, et al. Pregnancy outcome after exposure to oral contraceptives during the periconceptional period.[J]. Human & Experimental Toxicology, 2008, 27(4):307-313. [4]Kricker A ,, Elliott J W, Forrest J M, et al. Congenital limb reduction deformities and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986, 155(5):1072-1078. [5]Janerich D T, Piper J M, Glebatis D M.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birth defects.[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80, 112(1):73-79. Dorothy Kim W, Michael Shayne G, Taylor L G, et al.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in pregnancy and major structural birth defects in offspring.[J]. Epidemiology, 2010, 21(2):232-2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