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阳三杰”②宝剑锋从磨砺出

 简易乾坤 2017-04-24


“范阳三杰”②

宝剑锋从磨砺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424第八版 作者:许振东

孙承宗(1563—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人(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他既是明末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著名的才子钱谦益终生对其敬服有加,并一直也视之以师。

孙承宗以大局为重,不群不党,超然卓立,力倡和衷,维护团结,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孙承宗在世的时候,时人对他就有极高的评价。朝臣说他是“在朝朝重,在关关重”,朝廷的圣旨对他的评价是“汉则孔明,唐则裴度”,将孙承宗与诸葛亮相并比。在明代后期的社会环境与日益窘迫的边境危机中,孙承宗依靠自身的超人胆略和才识,曾多次有力地稳定了局面,使形势出现好的转机,成为明代历史上最后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孙承宗少年聪颖,十七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第二年岁试又得第一名,但直到三十二岁才以第五名的成绩中顺天乡试。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于京会试时考中进士第115名,成绩上等偏下或中等偏上,但在殿试时成绩优异,考取第二名榜眼。在此之前,孙承宗主要是为别人课授子弟,即家庭教师。先是在北京御史中丞姜璧家,后来又在易县兵备道房守士家,再后来房守士提拔到大同当巡抚,又邀他一同到大同教自己的两个儿子。从十七岁到四十二岁的二十五年间,孙承宗一边读书一边教书一边务农。

宝剑锋磨 初显伟略

孙承宗的志向,也是他父亲孙麒的希望,是能当个地方官,为一方百姓谋福。考中了榜眼,进士及第,就在翰林院里当编修,正七品。编修是史官,主要是做文字工作。孙承宗于此任一干就是十年,其间,主要做了五件事。一是做好翰林的本职工作,得到当时翰林院掌印官的赞扬,如刘一燝就说孙公是朝廷元气的代表;二是写过不少奏章,劝谏朝政;三是为许多地方志撰写序跋,可见当时已是相当有名的学者;四是主持了两次考试,一次是应天府的乡试,取李应升等名士为举人,另一次是主持了万历三十八年的会试,录取了钱谦益、傅宗龙、包鸿逵等人为进士,成为他们的座师;五是回乡时协助县令周之藩、钱春、杜应芳等治水,留下了许多传说。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孙承宗被调到詹事府。詹事府是培养教育太子的机构,太子成为皇帝,詹事府官员就成为帝师,并被委以重任。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病逝,太子朱常洛即位,此为明光宗。光宗在位仅29天而亡,其16岁的皇长子朱由校匆忙继位,即天启皇帝。随后,孙承宗被任命为经筵日讲官,真正成了皇帝的老师。天启皇帝非常喜欢听孙承宗讲课,每次都说“开心”,都说“就那大胡子讲官讲得清楚”。渐渐地,皇帝与孙承宗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督师山海 跨马扬戈

从天启二年(1622年)开始,是孙承宗人生的第四阶段,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辉煌。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不断进攻明朝,明军节节败退,关外几乎全被后金占领,京师危急。在这种形势下,天启皇帝接受了大臣们的请求,命孙承宗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成为全国仅次于皇帝的军事领导。到任后,他立即大刀阔斧地振刷朝风,整饬兵部,捕处逃臣,边情为之一振。山海关经略王在晋主张在山海关外面八里的地方再修一道重关,需花费一百万两白银。孙承宗决定亲自到山海关视察,听取袁崇焕等人的意见,苦口婆心七昼夜劝说王在晋改变主张,但不为其用,无奈之下孙承宗亲至山海关督师。

到关之后,孙承宗拜马世龙为大帅,以鹿善继、茅元仪为赞画,选拔培养重用了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祖大寿等一批文武将领。将帅同心,栉风沐雨,惨淡经营将近四年,力挽狂澜于既倒,招募组训了十几万辽军,恢复失地四百余里,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数十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营造了一条令后金望而生畏的关宁防线,为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他还创造性地将战车、舰船和火器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以热兵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十二车营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以火器为主要装备的海军,还组建了从海上登陆作战的两栖部队,并撰写了专门论述火器车战战术技术的军事著作《车营百八扣》,边境形势可以说一片大好。

正当孙承宗打算发动进攻,收复失地的时候,魏忠贤逐渐把持了朝政。他害怕孙承宗在边疆立功,影响他的权势,用扣饷、“清饷简汰”、弹劾孙承宗得力文武将领等方法进行掣肘捣乱,朝中杨涟、左光斗等清正之流遭到残酷迫害,终迫使其于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辞官归乡。

再度督师 收复山河

此阶段是从崇祯二年(1629年)开始的,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辉煌。努尔哈赤听说孙承宗去职,立即率八旗大军来攻。孙承宗苦心缔造的十二车营战车被委弃沟壑。崇祯二年秋,后金兵统帅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进入长城,京师再度告急。为众所举,孙承宗蒙诏原官起用,夕闻命,朝就道,起家陛见,平台召对,议守京师,被崇祯皇帝任命护卫京师,节制各路援军。孙承宗不顾劳顿,连夜巡视北京内城外城,布置防御。次日,皇帝又改命孙承宗出守通州。孙承宗与茅元仪率领二十八骑,不顾城外遍地敌军,冲出东便门,入通州御敌。

此时名将袁崇焕已死,击退后金的重任完全落在孙承宗的肩上。他运筹帷幄,从容指挥,调动马世龙、祖大寿东西两路大军,收复了皇太极撤退后留下固守的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镇,在关内肃清了后金武装,史称“遵永大捷”。此后又东巡关宁,西阅蓟镇,边境危机稍解。

此际,孙承宗积劳成疾,不能骑马。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朝廷不准。但此时,朝廷又逐渐被周延儒、温体仁等执掌,他们派遣邱禾嘉为辽东巡抚专门掣肘,孙承宗又遭弹劾而解职归里,孙承宗时年69岁。

慷慨就义 民族壮歌

孙承宗回到高阳,专心著述。撰写《督师全书》《古今中官志》《高阳集》等著作,与定兴鹿善继、容城孙奇逢等切磋学问,同时教育子孙,助民致富。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清睿亲王多尔衮又一次率军踏破长城,侵犯畿南。好友蔡鼎等劝说他到保定避难,茅元仪则说服他到南方去,均被婉言拒绝。当清兵向高阳进攻之时,孙承宗以七十六岁高龄,率领全家及当地民众奋起抵抗。城破被执,多尔衮初请孙承宗为清军作军师,后又派孔有德说降,均被坚拒。最后,孙承宗坐在一张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从容而又壮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保卫高阳的战斗中,孙承宗五个儿子、两个侄子,十二个孙子侄孙子奋战殉国,全家老小四十人遇难,满门忠贞,千古英烈,在燕赵大地又谱写了一段英勇的壮歌!

孙承宗去世后,著名文坛领袖钱谦益曾亲为其撰墓志铭,并连撰两篇祭文,表达他的哀痛之情。此外,他还亲撰了《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洋洋洒洒近五万言,占了《初学集》整整一卷,为古今传状碑志的罕见巨制。

孙承宗去世之后,他的对手清朝人也对他评价甚高。例如《明史》是清朝人修的,在整部《明史》中,立传的文武大臣有两千多人,大都是几个人的传合作一卷,只有孙承宗是一人单独成卷,可见清人对他的重视。《明史·孙承宗传》后面的赞语说:“承宗以宰相再视师,皆粗有成效矣,奄竖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诸田野,至阖门膏斧鑕,而恤典不加。国是如此,求无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论纷呶,亟行翦除。盖天眷有德,气运将更,有莫之为而为者夫。”

文如其人 雄奇豪放

孙承宗的诗词创作气魄恢弘,雄奇豪放,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此外,他还在方志学方面也造诣颇深。

作为一位大学者,孙承宗在入仕以前曾经多次为人课授子弟,传授易经、孝经等学问,考中榜眼后长期在翰林院担任史官,具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后来又成为帝王之师。明末清初北方儒学的发展,如王余佑开创的燕南学派、颜元所阐扬的唯物论思想,都与其有渊源关系。

孙承宗的诗诚如其人,上溯盛唐,有边塞雄浑豪壮之风。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曰:“公近体绝句,摹仿唐人,特有风调。”如《春怀六首》其一写:“一剑三年万里心,天涯芳草又骎骎。壁图昼按车攻垒,朝鼓宵传奏凯音。款市黄金腾战马,放衙白发拥书蟫。春来绝塞寒仍苦,堠火征衣半不禁。”

多年的军旅生涯,马革裹尸,使孙承宗的诗自然而透凌厉之气,多有唐人风骨。

钱谦益所纂的《列朝诗集》共收孙承宗的诗作二十首,其所撰小传中评:公生长北方,游学塞下,钟崆峒戴斗之气,负燕赵悲歌之节;为文章,雄健深厚,似其为人,不烦绳削,不事模拟。每一属笔,如蛟龙屈蟠,江河竞注,云雾讯集,波澜灏漾。虽未敢方诸古人,实近代所希有也。

孙承宗曾著三十五忠诗,见之于《高阳集》卷三,亦收入《启祯两朝遗诗》。此组诗记述忠义之士冷风热血,洗涤乾坤之正气精神。诗风慷慨,情深意长,堪称三十五人之真实写照。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先生自任天下之重,尽瘁师中。司马之檄方驰,乐羊之箧已满。见危授命,无愧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