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读EDU推送的第105篇文章 全文2767字,预计阅读4分钟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与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密不可分。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通过对30161位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一线建设者的调研,在2016年4月发布了第3份高等教育信息化团队行业地图(The Higher Education IT Workforce Landscape, 2016)。参加调研的有效样本为1188个,其中20%为首席信息官, 44%为中层管理者,35%为普通职工。有效样本中,91%来自美国,分布在692所高校。 这份行业地图将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团队的构成、运作机制和发展脉络,以下是一读君(id:edu_yidu)为大家整理的报告精华版内容。结合报告内容,一读君也在日前专访了香港城市大学首席信息官Christian Wagner教授,具体稿件将于近期推出,敬请期待! 2016年,由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便已提出“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 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教育部又督促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1 信息化团队“画像” 男性是中坚力量 从团队成员的性别特征来看,高校信息化团队成员以男性为主。其中,73%的首席信息官和70%的中层管理者均是男性。 不过,女性在高校信息团队中,也正逐渐发挥重要作用。EDUCAUSE近3次调研结果显示,近3年女性首席信息官比例已增加19%。 图1 高校信息化团队成员性别分布 整体年龄偏大 高校信息化团队中位年龄(48岁)比全美同类职业的中位年龄(42岁)大6岁,这与高校信息化团队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校人员一般较为稳定,流动性较小,信息化团队多由内部培养而来,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工作多年。 2 如何培养“新鲜血液”? 在高校信息化团队成员整体年龄偏大的情况下,如何将既有技术背景又懂得教育规律的“新鲜血液”补充进信息管理团队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高校大多选择从内部培养信息管理团队。EDUCAUSE调研结果显示,82%的首席信息官出自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约半数(52%)由高校内部培养提拔,而82%的中层管理者也来自于高等教育体系,其中82%由高校内部培养提拔。 具有技术背景更“吃香” 超过一半(54%)的受访高校首席信息官曾担任过IT高管,包括首席技术官(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信息安全官(chie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新闻部负责人(deputy information officer)等职务。 中层管理者的前一份工作多为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关职位,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网络和系统”,其次为“学术研究与教学”,这与高校对中层管理者有较高业务水平需求有一定关系。 图2 高校首席信息官、中层管理人员的前一个岗位职责分布 行业积累是首席信息官“标配” 时间见证了在高等教育行业耕耘的信息化团队。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首席信息官、中层管理者和普通职工均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超过10年,其中约一半首席信息官更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超过18年。 中层管理者的稳定性最好,半数在现单位任职超过12年,高于首席信息官。 图3 高校信息化团队成员工作年限分布 职位要求越高,学历要求也越高 EDUCAUSE研究人员认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改善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信息管理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其调研数据也表明,职位越高,对学历层次的要求也越高。 75%的首席信息官获得了硕士及以上学历,56%的中层管理者获得了硕士及以上学历。 图4 高校信息化团队成员学历分布 3 团队如何协作? 运维与服务是主要工作职责 虽然调研数据表明,首席信息官与中层管理者均将一半时间投入到“运维与服务”上,但EDUCAUSE研究人员认为,首席信息官与中层管理者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其所在机构的战略方向产生影响,他们有30%时间投入到“IT部门工作规划与创新“。 在协作完成部门工作规划与创新任务时,高校首席信息官的工作重点多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上,而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多在具体实施层面。 图5 高校信息化团队成员在不同工作上的时间投入比例 高效沟通能力最重要 在报告中,EDUCAUSE列出了16项高校信息化团队成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并对这些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进行了调研。 其中,“重要度”用来评价高校日常信息管理工作对这一能力的需求程度,“满足度”用来评价团队成员对这一能力的掌握水平。 如果同一能力的“重要度”高于“满足度”,说明高校日常信息管理工作对这一能力的需求度很高,但团队成员的掌握程度并未达到预期,需要采取措施提高。 综合来看,高校信息化团队认为工作中最重要且满足度最高的能力是“高效沟通能力”,但“高效沟通能力”、“内部合作关系管理能力”和“影响他人能力”等尽管是团队成员亟需的能力,但掌握水平却远不如预期。 进一步按人员职位进行分析,承担管理职责较多的首席信息官和中层管理者,对各项技能重要度排序的重合度较高,他们认为“高效沟通能力”重要度最高。普通职工则认为“精通技术”和“复杂项目管理能力”最重要。 这也侧面佐证了如下观点:“IT部门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技术能力,更需要关系管理、工作规划、预算管理等管理相关技能“。 图6 高校信息化团队成员各项能力的重要度与满足度比较 人员供给不足成挑战 首席信息官、中层管理者和普通职工均认为,在工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高校整体IT从业人数不足”,这个问题对首席信息官而言更为显著。 此外,“财政资源不足”、“任务优先级不明确”和“所在部门工作人员不足”也是信息化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表1 高校信息化团队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4 如何提升团队竞争力? 阅读是团队成员自我提升主要途径 不断学习是保证信息化团队成员整体实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能提升个人职业水平的“阅读高教领域发展动向相关新闻”和“阅读IT领域发展动向相关新闻”,就是所有信息化团队成员参与度最高的职业发展活动。 “导师指导”在首席信息官群体中参与程度并不高,但在中层管理和普通职工群体中的参与度却比较高,其中65%的中层管理者在近两年至少寻求过1次导师指导,这与中层管理者相对首席信息官工作年限较短、管理经验较缺乏有一定关系。 表2 高校信息化团队的各类职业发展活动参与度 参加研讨会是管理层提升职业水平最有效途径 什么是提升职业水平最有效的途径?首席信息官和中层管理人员均认为是“参加高等教育信息化主题的研讨会”,而普通职工则认为是“参加正式技术培训课程”。 除此之外,首席信息官也从“加入同行圈子(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和”阅读高等教育领域发展动向新闻“中获益良多,中层管理者则更愿意通过“获得他人指导(包括上级、同事等)”提升个人职业水平。 表3 高校信息化团队各类职业发展活动的有效性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在教育领域逐渐成为主流需求。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国内高校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达到国外大学信息化团队的规模。这就要求高校去积极探索首席信息官体系的运行模式,借鉴国外信息化团队建设的经验,分析首席信息官、中层管理者和普通职工培养与协作的模式,设计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团队建设制度。 Reference:
* 本文图表数据来源均为The Higher Education ITWorkforce Landscape,2016. EDUCUASE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