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名家||许渊冲

 臭蛋說 2017-04-24
  从心所欲的、狂而不妄的“翻译顽童”

  ——许渊冲

  自信于“译文胜傅雷”,说着“我应该比杨振宁好一点”的“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是个在人格魅力和翻译能力上都让人折服之人。

  1921年出生,江西南昌人,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欧留学。回国后在北京等地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许渊冲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中文专著《文学翻译六十年》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英文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被《纽约时报》评为“融诗情哲理于往事”。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中诗英韵探胜》(英文)、《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法文)等,翻译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众多名著。2010年被评为全国翻译行业最高荣誉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许渊冲一生经历较为坎坷,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三反”运动中,许渊冲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前后做了7次检讨才勉强过关。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差点被打成国民党特务,被停职反省,批判检讨,被软禁达半年之久。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也被批判为思想右倾,罪名是他主张学**外语要“少而精”,被认为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总路线。他也曾被污蔑歪曲毛泽东思想,被造反派狠狠地抽了一百鞭子。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从此笔耕不辍。

  许老爷子是个可以用“可爱”两个字才形容的老人,他著作等身,90多岁仍然笔耕不辍。在生活中,他是个喜欢喝可乐、吃巧克力的老小孩,这么大年纪,还会坚持每天出门骑车遛一个小时。而在翻译上,却是一步都不肯退却的执着较真之人。而让许老爷子的固执劲发挥到极致的,一定是他最在意的“翻译理论”问题。

  中国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翻译理论。严复提出了“信达雅”;鲁迅有关于中国文学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钱钟书有“化境”说;朱光潜有诗论(“从心所欲,不逾矩”);郭沫若有“再创论”;傅雷有“神似说”。而他提出了“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十字加以概括,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

  在中国翻译界,关于直译与意译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而在许老爷子看来,翻译应该注重意译而非直译。他对这个翻译理论执着到了一定的地步,为此和许多翻译家如王佐良、陆谷孙、冯亦代等都有过争论,但他从没有退却过,不管受到多少的批评,他从不放弃翻译在不违反“真”的情况下应该尽量“美”的想法。例如在“译诗是否要押运”这一点上,他就反对直译,反对将诗歌最后翻译成了散文,他认为如果译文只是达意了,却没有通过押韵来表达原诗的音韵之美、格调之美,翻译的再精确也是违背了“忠实”这一翻译的首要原则。翻译或许本就是将不同语言之间的“美”进行转化,翻译就是解决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无法达到的全世界“美”的流通的问题。

  许老爷子在古诗文译文方面,确实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翻译功底。《诗经》中有这样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是一句诗,也是一幅画。当初出门远行时,仍然是杨柳依依随风飘扬的季节;如今我再次回来,却是雨雪交加大雪纷飞之时。他将其翻译成“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将这句诗翻译的既押韵又有“意”之美。而柳宗元的名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许渊冲翻译成“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还有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他将其译成“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在许渊冲看来,文学翻译应该是应该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要真正做好一名好的翻译,一定要将自己的语言基础打扎实,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因为翻译就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梁够不够稳固,够不够让人赏心悦目,一切都取决于译者。

 摘 要: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

  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许渊冲教授在译界出类拔萃,不仅是因为他有丰富优美的译作,还因其对翻译理论的突出贡献。他的译学思想大都来源于他丰富的翻译实践。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他提出的思想在译界产生了重大反响,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美论”、“三之论”和“三化论”。在此“三论”基础上,许渊冲还提出了“优势论”和“竞赛论”。不仅如此,他在翻译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他将《追忆似水年华》、《约翰?克里斯托夫》、《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世界名著译成了中文;将《诗经》、《楚辞》、《西厢记》以及《唐诗三百首》(ofI法文。其中他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mmortals)还于1994,诗译英法惟一人”。的确,,还是在翻译理1 “三美”理论简介

  所谓“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三美”是根据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不过鲁迅先生说的是写文章,而许先生则把此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中。许先生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接着后来又在《外国语》1979年第1期补充说明“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美”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许先生积极提倡用“三美”原则来指导译诗,并在翻译实践中也努力贯彻自己的翻译标准。

  关于意美,许先生是这样阐述的,“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因此,在表达原文的意思时,不仅要表达出其表面意思,还要表达出其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出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出言外之意;在翻

  译中应该选择跟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借用英美人喜闻乐见的词汇,有时还可以借助音美和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

  关于音美,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读者喜闻乐见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传达。许先生自己在翻译实践中也很讲,”。他在翻译,读许渊冲的作品可以发现,几乎,音步整齐,句数与原诗都基本相当。

  关于形美,许先生认为,这主要是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尽量做到形似。在其所著的《翻译的艺术》以及许多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中,许先生反复强调音美和形美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坚持韵诗的翻译应保持原诗的韵律和结构。许先生说:“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一般说来,要求译文和原文形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但许先生却一直不畏艰难,勇于尝试,翻译了令人赞叹的无数优秀作品。

  许渊冲深谙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语言,因此他在翻译诗歌时自然是“随心所欲”。这首由他翻译的《登高》三美齐备,很好地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