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林寻墨痕 健笔书襟怀/吕林健人物访谈

 月满西楼057 2017-04-25

     人物简介

 

       吕林健,1972年出生,山西介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青联常委、山西省青年书协副主席。供职于太原理工大学。

       

       其草书作品1998年开始入展全国大型书法展览,如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七、九届书法篆刻展览(七届获最高奖“全国奖”),“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展,中国文联“中华情”全国书法作品展(获最高奖)、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全国书法艺术展获(优秀奖),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获铜奖)等。蝉联“中国·芮城首届、二届、三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百佳奖”(最高奖),参加了2008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书法精品展、2009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2011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等。作品、文章、事迹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


  2015年参加由中国文字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举办的第三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提交、发表论文《篆籀笔意——摭谈〈说文解字〉对书法的意义》。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二等功,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太原市委宣传部分别授予“跨世纪文艺新星”、“杰出艺术家”称号。



—— 吕林健人物访谈 ——

碑林寻墨痕 健笔书襟怀


书法创作需要讲究天人之分,通古今之变,将感情、智慧与灵性融于笔端,使体验性和表现性合二为一,唯其如此,书法作品方可抒情写意,引人入胜。


书法作为吕林健人生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岁月荏苒,一幕幕往事,一件件作品,在经历了春的萌动,夏的孕育,秋的收获,冬的洗礼,回眸凝望:其走过的四季是一首夜与昼、黑与白的书法之歌。挥写历历在目,其二十多年的书法之路也经历了三个境界。


在创作的路上,他不断地追问与思考。他的作品,由明清入唐,又入魏晋,由魏晋求三代吉金。其以汉字为载体,以情感为主导,由线条的变化而创造出独具个性的黑白空间。



 山西青年报:记得您在去年发表了一篇《篆籀笔意——摭谈〈说文解字〉对书法的意义》的论文,论文中所传达的“参究字理、精深书艺”的习书理念该如何去理解,以及您个人的学书追求又是怎样的?



吕林健:艺术之本源乃生活,书法之本源为汉字。学习草书二十多年来,多留心笔墨造型、字形结体、章法体势,进而通过这些书写出的外在表象,表达或进一步感知“象外”的性情、修养、审美追求、风格取向等,这些是书法中核心的精神蕴含,即书法中的“笔意”。我认为,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而效法天地。由此上溯而习篆籀,然而困于对古文字的透彻理解。



两年前,万献初老师以“参究字理、精深书艺”相勉,遂有豁然之感。参究者,参验考究;字理者,造字之理据,即文字学之笔意,万师谓“字形笔画还保持着为词的本义构形时的造字意图”。“参究字理”就是要了解掌握文字结构规律。去年十月,我就书法与文字学两方面笔意之思考,写成拙文《篆籀笔意——摭谈<说文解字>对书法的意义》,始能结合文字学,参照《金文编》等,临习商周钟鼎文而“求篆于金”。




当然,要真正了解并掌握文字结构规律,还须学习音韵,了解古今音变。我们在用甲金文进行书法创作时,所选文本中有的字找不到“字源”,需用假借或通假字。故“参究字理”的表述是:“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据义而构形。可以从字形上探求词的本义,由本义推导引申义,再以语音为线索找到本字而辨明假借义。”对书法文本内容而言,我们可由词义而句章、章旨,由章旨而理解文本思想。如《诗经·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纪通杞,为杞树,用初文“己”即可;堂通棠,二字皆从尚得声,指赤棠树。



 参究字理,不仅书法创作“下必有由”,而且理解了书写文本思想,书法艺术表现力才会更深刻、更有内涵。子曰:“绘事后素”。


 山西青年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人生的三种境界,我们了解到在您学书的二十多年时间中也经历了三种境界,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吕林健:纵情挥写明清调,是第一个境界。在我书法刚出道的时候,主要是书写行草书,以王铎、傅山等明清诸家人为师法。取韵晋唐体悟经典,是第二个境界。随着对书法认识的深入,我认识到了明清高堂纵轴草书图式的粗糙和单一,厌倦了只有“草形”而无“草意”、用行书方法书写的所谓“草书”。此时,“二王”之“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审美风范,与我的习书追求不期而遇。于是我把学习“二王”作为提升书法境界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十七帖》《书谱》《圣教序》、旭素草书等碑帖的学习倾注很大努力。



这一时期,对“二王”笔意、线质的理解和包括章法的演绎生发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二王”即中即侧、亦方亦圆的用笔、沉着痛快的节奏、爽劲清朗中的古拙,在辨证生发、递变演绎的章法中参以旭素草情草意……通过向晋唐书风的回归,来增强其作品的丰富性、流动性和感染力,从而达其性情。理性寻觅、潜心篆籀,是第三个境界。



任何艺术都需要沉淀、静下心来做学问,没有人能够一下子成功,都得经过常年的积累、沉淀,才能达到艺术的新境界。客观上说,当代书法正处于一个“快餐文化”与“经典文化”尴尬失衡的生存状态,许多书家不懂国学经典,不通汉字生成的“六书”原理,致使许多书作文理不通,错、别字屡屡出现。这使得我们与古人的优游从容、闲适自在乃至豪情勃发、一寓于书的诗意状态愈走愈远。


记者:王文筝

编辑:王新嫄

主编:杨伟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