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73 2017-04-25


前几天和朋友讨论中医思维问题。谈到真正的中医是至少具备两种思维方式的人,对外如宣传、讲解用的是逻辑思维,对内如用药、诊治用的辩证思维。


在中医学领域中,医书的注解、解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都是用的逻辑思维,让人一看就明白,比如: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医统本有“也”字)荣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故也。


这种注解一看就明白,似乎真的懂了,但接下来你会发现其他问题:


清·唐容川:“风伤卫,寒伤营,非也”,而是“寒伤卫,风伤营”。所以然者,盖“风之与寒,不得以阴阳二字截分之也。惟寒则伤卫,气闭束故脉紧;风则伤营,营血受伤则血脉弱而其动缓,放脉缓”。


那到底是风伤营还是风伤卫?为什么中医讲的有时都前后矛盾,而医家的认知又为何各自不同?


不管是风伤卫还是风伤营都是对的,是因为人的不同。有人受风伤营,有人受风伤卫,有人两伤。



不同的中医在医书的写作过程中、中医讲解过程时,都会遵循自身的逻辑来表达。因而当我们把所有《伤寒论》的注解放到一起的研读时就会非常的头疼。最后发现:


《伤寒论》居然不会运用。


到了后世,有人根据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逻辑思维这个特点,运用后发现了方证对应,其讲究是: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意思是先看症状能否套上去、再加以辩证的名义,用对证的方子。用久了就会发现很多病是无法方证对应的。


如果此时,深入去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通过读书学习、老师的中医讲解,会感觉中医条理分明,句句在理。但是人生病不会按照条理分明,句句在理的逻辑而生病。



因此,越来越懒得普及中医知识,因为:


普及的中医知识也无法证明病人会按照普及的中医知识来生病,从古到今,也没有医家做到过。


于是,会发现读书学医,听老师讲,并不代表你真的学会了。但是真学会了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会由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转换。


以前在某本古籍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位男士,他老婆怀孕了,就去找一位神医号脉看是男是女。当他听到神医说是女孩时便苦苦哀求神医,有没有办法把女孩变成男孩。也许是他的哀求让神医发起了慈悲心。神医就告诉了他一个办法,并说:这个方法你只能去试试,同时你要行善积德,到时候给不给就要看老天了。


这位神医的思维方式就是阴阳思维,告诉他具体的做法是阳,阳就是光明正大(具有逻辑的一面)。告诉他要行善积德,是阴,阴就是暗中积累。


等小孩子出生后,这个阴阳会发生变化。


如果生的是男孩,你真的是神医,如果生的女孩,这是他行善积德做的不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