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议收藏】经方与意象思维

 东方木震 2022-11-11 发布于湖南

思维方式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影响文化的其他范畴。我们知道,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一旦形成后,这种思维方式便长期而稳定地存在,并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生活中起到普遍的作用,成为文化的重要基因,同时也决定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在古代思维中,意象思维占据重要地位。本章就意象思维对经方的影响做些论述。

01



意象思维的特点

所谓的意象思维,包含“意”与“象”的两个元素。前者是主观的,包括内心体验、情感、意图、对事物的本体把握等;后者是客观的,包括现象、事实、信息等。意象思维就是将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以认识外界事物与表达内在意图。

意象思维既可以通过对外部现象的观察以认识事物的内涵,这是“由象达意”;也可以通过外物以寄托内在的情感或表达意图,此为“立象表意”。可知,意象思维是双向的,即意⇌象。

意象思维侧重于想象力。外界的表象在想象力或直觉的参与下,迅速得出某种结论,有着快捷性、模糊性、跳跃性的特点。这一点不同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借助于概念、推理等以得出结 论,倾向于严谨、缜密、清晰的特点。

与抽象思维注重概念相比,意象思维青睐于形象的画面感。抽象思维在科学领域应用较多,而意象思维则是艺术领域的擅长。意象思维的“象”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符号,如八卦的爻及卦象、道家画的符箓;有图片,如京剧的脸谱;有画面,如国画中的山水画;有诗歌,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民歌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有音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

这些事物传达某种信息,被阅读者或聆听者捕获而形成内在的感受或认知。

意象思维在古代应用非常广泛,戏曲、绘画、建筑、算卦占卜等都可以见到意象思维。就连《孙子兵法》也有这一思维的影子,如“行军篇”云:“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说的是原本安静之地,鸟群突然飞起,一定有敌军埋伏;野兽惊惶而四处奔跑,一定有敌军潜藏。即是根据鸟飞兽散之象来明晰内有伏兵的本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更是意象思维在古代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模式发展的历程是漫长的。在远古时期,先民们遇到野兽等危险情况时,本能地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战,二是逃,不存在深入思考的可能。见象达意,快速判断才让人类得以生存下来。因此,首先形成的就是意象思维,然后才出现逻辑思维。意象思维形成后,伴随着人类社会漫长历程,这种思维方式也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自然也一样渗透到古代医学中。

02



意象思维在经方中的体现

人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其实经方对症状的描述一样有画面感。不妨看看如下这些条文。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75)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76)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七·七)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七·十三)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二十二·六)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二十二·十九)

这些条文的描述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其人仿佛就在眼前。医者见到“喉中水鸡声”的“象”,自然意识到射干麻黄汤;妇人倚靠他物休息而不能平卧,师见此“象”立即判断为“转胞”,即今日之尿潴留。

意象思维对信息的要求不是多多益善,更多的是关注高价值信息,如果一个信息点就能够“达意”,则没有必要增加第二个。

所以,《伤寒论》才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的明训。

因此,意象思维不追求望、闻、问、切四诊必备,只有需要佐证时,才补充其他症状。辨证的本质是为了找到最靠谱的诊断,而不是追求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

我们看以下两个条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这两条均为桂枝汤条文,12条的“阳浮而阴弱”属于脉象,13条却没有脉象。那是因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组症候群足以明确桂枝汤证,因此不需要脉象;而12条没有头痛,故需要脉象来支持。

需要知道,有时一个“象”可以传达两个“意”,这无疑带来了判断困难。《菜根谭》中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摄人噬人手段处。”

当我们看到一只老虎如病态般行走,可以得出两个判断:一是老虎病了;二是老虎作伪装假象,意欲攻击。经方中也有类似情况。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此处就是一象二意,其他还有“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九·五)“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九·六)这些条文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就很容易理解。

意象思维不是单纯对“象”的“格物致知”,需要主观心力的投入,是主客观的高度融合。与抽象思维相比,其感性色彩较浓,容易受到医生即时精神状态的影响。这是临证需要注意的地方。

03



意象思维对今天经方教育的启示

今天的中医教育侧重于抽象思维,理、法、方、药的诊治模式占据思维的主流。尤其在人类思维方式的整体变迁的大背景下,意象思维的培养已经缺失。

“医者,意也。”深刻揭示了古人对意象思维的重视。在古代的医案中,我们也很少看到明显的逻辑思维痕迹,那时使用的还是以意象思维为主。古人对聪明的评判之一,便是看他悟性高低,而悟性更多地体现在意象思维上。同样,古代评价医生的能力也经常看悟性。

今天中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不容乐观,有固化、平面化、机械化、静止化的倾向,接触一下意象思维应该有所裨益。

近年来,许多业内人士都强调中医教育需要有自己的特色。那么,重拾古代思维模式,作为今天逻辑思维的补充则不失为一条途径。当然,古代其他思维方式也值得重视,诸如对称性思维、禅的思维等也有可借鉴之处。在经方教育方面,重视意象思维无疑能够培养学员的想象力,提升整体思维能力。

事实上,疾病对于医者而言,不仅仅是分析的标的,而且还是体验的对象。一个有灵气的医生,不可能没有意象思维能力。经方还蕴含着其他的古代思维模式,比如对称性思维。“三阴三阳”、表里、寒热、虚实等都体现了对称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