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熊教练周记18---如何才能打出让人难受的球?第一集双打中后场反手被动球处理(熊熊羽毛球出品)

 敬人畏命 2017-04-25



某天有球友问我,“如何才能打出让人难受的球?好解心头之气”。说实话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到你自身的能力,技术,对手的能力技术,太宽泛了。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能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员们、球友们的技战术和羽毛球的意识、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进入到另一个层次,这一定是一个美妙的事情。

于是,我开始了长达2个月的探索、实践。每次我打球的时候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体会、去探索,我是怎么打赢对手的?我是怎样打得对手很难受的?我是怎么样从被动变主动的?我是怎样保持主动直到打死对方的?

前几天,我终于有了一些清晰地思绪。慢慢的,我把它记录下来,最终形成条理。今天,我觉得我可以把它写出来了,虽然还是很吃力,因为要把感受和思维用文字表述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打出让人难受的球?话不多说,进入这个烧脑的正题。


                     第一集双打中后场反手被动球处理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这样一个原则:让对手意外的球就是让对手难受的球。

只要大家把握住这样一个原则,那么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就简单直观了很多,而且你可以通过这个原则延伸出你自己的原创战术。

接下来我们用一个实战例子来让大家来感受这个原则在羽毛球技战术中的运用:

我们先画个图,这样看起来直观一些

     

先交待一下这个场景的前提:

1.ABCD四位选手水平相当,D是正对球网的。羽毛球战术的运用在水平相当的选手中说才有意义,如果一方压倒性的技术和能力对另一方的话,那什么战术都没用;

2.此战术主要适用于业余选手之间,专业选手的双打不适用这种战术。

3.这里的业余选手是可以在打球的同时观察到对方的站位的,关于如何做到打球的同时观察到对方的站位可以观看我的《熊熊羽毛球教学视频-免费课程5眼神--如何在实战中更好的观察对手》眼神--在实战中如何更好的观察对手

其次介绍一下这个场景:

1.在这个球场中,A是在前场右侧,但身体朝向左侧,准备往左侧往前移动;

2.这时的C是背对球网准备用反手击球。我们知道当C已经是反手低手击球的时候说明C已经很被动了

因此,在C处理这样的球时只有4种可能:反手被动抽直线;反手被动抽斜线;反手被动过渡直线;反手被动过渡斜线。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这
4种不同处理方式的利弊,以及不同处理方式所对应的羽毛球技战术级别。

第一个级别,也就是初级选手的处理方式:反手被动过渡直线。为什么这是最初级的方式,我们先不说能力、技术的优劣,首先这样的打法是最常规的,也是最符合对手预料的,所以你看到我画的A也是本能的往①号位移动,这时你一定会问,①号位是一个空当位,打这个位置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才对。但是我们要知道不错的战术需要用在对的地方才有效,我在前面交待过此时的A正在往①号位移动,除非过网质量特别高,否则通常的结果就是被对方扑死。

这个处理方式的败笔在于:一是让对方跑的太舒服,二是出球在对方意料之中。

第二个级别,就是反手后场抽斜线。为什么反手后场抽斜线比反手后场抽直线对选手能力要求高,且④号位也是空当位,效果却不如反手后场抽直线呢?首先我要告诉大家,打出一个能力强的球,并不代表打出了一个效果好的球,在这个场景中,A是从②号位往①号位移动的,C要抽斜线后场的话有个前提就是过网的高度要够,不然会被A拦截,其次,如果高度够了,那么这球到④号位的速度又不够了,B完全有时间在球下落之前移动到位,并打出下压的球。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会让C由被动变主动,再次,这个动作对能力要求不低,必须会使用身体的发力才能打出到位的后场斜线底线球,这个动作我在反手抽球的时候说到过如何使用身体的力。

这个战术的败笔在于:一是浪费体力,二是没有效果,就是俗话说的“吃力不讨好”。最多占一个让你陶醉在“我的能力好强”的状态里被对方打死。


第三个级别,就是反手后场抽直线,为什么不是反手后场过渡斜线呢?这里我又要讲到一个原则,就是“斜线总是比直线让人难受”。这个原则的理论依据是转体的动作比跑直线的动作让人费劲。不信的话你可以自己试试,用同样的速度跑一个25米*4的折返跑和跑一个100米哪个更累。

第四个级别,当然也是最高的级别,就是反手后场过渡斜线。为什么这是最高级别的处理方式?为什么这是最让人难受的球?因为这个动作在这四种处理方式里面,首先技术动作难度是最大的,这让对手本能的认为你打不出这样的球,所以它又符合第一个原则,让对手意外的球,最后,它还符合第二个原则,“斜线总是比直线让人难受”,因为此时的C是在往①号位移动,所以A接这个球时一定会转体。


以上4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代表着4种不同的羽毛球技战术级别。

那么,你是属于哪个级别的呢?

以上技战术在这里的应用方式的分析是否对你有所启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