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五日屠三城,是真的吗?

 金色年华554 2017-04-25

南明史上的今天 系列7 三月二十八日

1647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省境内,二十八日克交水,次日克曲靖,消灭沙定洲所部守军五百余人。

这是一段关于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的带领之下经过贵州进入云南的描述,而在一本地方县志上的记载却是另外一副模样:

《平彝县志》卷二《沿革》记:“四年三月,流寇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自黔入滇,诡称援师,二十五日屠平彝,二十八日屠交水,二十九日屠曲靖。”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五日屠三城,是真的吗?

古代屠杀场面

这两种描述,又很大的出入,前者站在大西军余部一方,客观描述了张献忠大西军余部的行军路径,而后一段描述则是清廷官方(至少是地方政府官方)的描述,完全是站在了农民军的对立面,将孙可望、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余部描述成了屠城的恐怖军队,在三月二十五日到二十九日短短五天,屠了三座城。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五日屠三城,是真的吗?

张献忠坐像

那么历史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呢?张献忠的部队是不是真的如此嗜血呢?

首先,看看《平彝县志》这段描述的时代背景,“四年”指的是清顺治四年(即1647年),而张献忠则在前一年(顺治三年)年底牺牲在抗清战斗中,张死后,大西军的余部的领导权被他的四个义子掌握,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经过大家的商议,决定从四川经贵州到云南去发展,至于为什么选云南?一方面因为云南远离当时清朝、南明和大西军的拉锯地带,有利于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云南此时发生了动乱。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五日屠三城,是真的吗?

孙可望

1644年甲申之变,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后,云南虽有沐国公世代镇守,但是此时也力不从心,心怀鬼胎的武定土司吾必奎认为明朝已亡,就趁机发动了叛乱,沐国公沐天波急忙调遣其他土司对其进行镇压。没想到前门驱狼,后门进虎,虽然武定土司被镇压,但是前来帮忙镇压的蒙自土司沙定洲却借故滞留在首府昆明。1645年十二月初一日,沙定洲发动叛乱,进攻沐国公府,沐天波猝不及防,昆明失守,沐天波逃亡楚雄。

从1645年底到1647年初,沙定洲一直都在致力于消灭退守楚雄一带的沐天波,直到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军进攻云南。

孙可望的大西军进攻云南时,做了一定的伪装,毕竟当时大西军和南明仍处于敌对状态,所以孙可望将大西军伪装成沐天波妻子焦氏家族军队,进攻沙定洲盘踞的云南地盘,大西军战斗力强大,不明就里的沙定洲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战败逃往自己的老巢去了,四月下旬,大西军顺利地进入昆明。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五日屠三城,是真的吗?

形势图

那么,大西军这一路是否真的如地方县志记载的那样,是一路屠城的过来的?答案是否定的。

张献忠在世时,不可否认,军队是比较残暴,也许和张献忠的性格有关,但是肯定也不是像清朝文献记载的那般嗜杀。但是,在张献忠死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1647年正月,大西军余部集中于四川綦江,重整队伍,据邵廷寀《西南纪事。孙可望传》记载,孙可望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可见,部队的纪律问题已经被上层领导所重视,在张献忠死后,不得非战斗杀人已经成了正式的命令。

而当1648年李定国、刘文秀彻底平定沙定洲叛乱后,“招抚附近地方,凡附逆者悉不究,各安农事。如是出降络绎不绝。李定国抚慰赏劳之,出令不许掳掠,违者立斩。自是迤东半壁安堵矣。”如此军队,怎么可能是屠城狂魔?

再从常理以及后面大西军在云南的发展来看,大西军将云南视作休整的大后方,从后续历史的发展来看,从大西军1647年进入云南到大西军1649年经贵州出滇抗清的这几年之中,大西军致力于发展云南的经济,鼓励百姓恢复生产,让云南社会在明末的乱世之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大西军自身也在这段时间中不断壮大。根据《明末滇南纪略》记载,当年(1647年)秋成就“倍于曩昔”,次年又“大熟,百姓丰足”。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五日屠三城,是真的吗?

社会安宁

试想一下,对于自己今后几年的发展基地,大西军急需云南百姓作为恢复生产的劳动力,也急需百姓的人心作为社会安定的基础,大西军怎么可能在入滇之初就实施如此残暴的屠城。

可以说,五日三屠城,是对大西军的污蔑,不管张献忠之前是否作恶,但是大西军在云南的这几年,以及大西军余部对南明后期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抹杀的,特别是以李定国为代表的大西军余部坚持抗清到最后一刻,值得大家纪念。

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天涯看点”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