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了张献忠的领导,大西军余部该何去何从呢?

 历史系的小学生 2023-06-20 发布于宁夏

历史人物传记《只手曾擎半壁天——李定国传》系列连载NO.19

重庆之战刚一结束,张献忠的左丞相汪兆龄也一路败退到了重庆。

四将军对汪兆龄并没有什么好感。当年就是在这货的鼓动之下,张献忠才在四川大开杀戒,最终导致自己在四川待不下去,只好出川另寻出路,最后在西充县死于清军之手。可以说,大西军在西充的惨败,汪兆龄是有很大责任的。

汪兆龄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四将军对他的态度,此时的他还做着凭借自己左丞相的身份领导四将军的美梦呢。

这就纯属自己作死了,张献忠在的时候,汪兆龄或许还比较吃香,现在张献忠都死了,你汪兆龄还想继续吆五喝六?想多了吧?

艾能奇就愤怒地指责汪兆麟:“昔日老万岁(指张献忠)在成都,你贵为宰相,却不用心辅佐皇上治国,只知道劝他杀人,以至于人不自安,不肯顺从,全天下的人都说我等是贼。现在你还要让我等继续做贼吗?”

汪兆龄就这样被四将军处死了。

汪兆龄一死,大西军原来的最高领导人只有四将军了,因此就形成了四将军共同领导的体制。为保证事权统一,需要确定一位主要领导人。四人之中,孙可望原本地位和威望就比较高,加上他又有些文化,于是自然而然成为了主要领导人。

(影视剧中的孙可望形象)

孙可望,原名孙可旺,陕西延长县李城里人。他的家庭情况和张献忠差不多,父亲孙选应该是个农民,家中至少有八个孩子,孙可望排名第七。

少年时代的孙可望是很有志向的,他读书非常认真,很快就达到了一定的文化水平。

然而,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民要想养活家里这么多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孙可望的读书之路很快就走到头了。崇祯初年,陕北旱灾,民变四起,张献忠四处转战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孙可望不同于常人之处,便将他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养为义子,皆随自己姓张。

孙可望在张献忠军中很快就成长为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每次遇到强敌,孙可望都能带着部下沉着应变,坚守不动,军中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名为“一堵墙”。

除此之外,孙可望还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张献忠在成都待不下去,准备弃城而走的时候,发布了屠城的命令。当时孙可望正在外领兵平定地方叛乱,听说义父下令剿洗成都,大为悲伤,痛苦地说:“我等数年艰辛,全是为了黎民百姓,如今却付诸东流,实在可惜!父王这么做,实在是欠缺考虑。父王是百姓之首,就好比头颅之于身体,现在手足都没了,头颅还能独存吗?有王无民,何以为国?不过是空有王的名号罢了。”

这说明,孙可望这些年对学习文化知识的坚持,已经让他具备了比较高的政治头脑。

公元1647年(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正月初三,大西军从四川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区)出发,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进占遵义。到三月份,接连攻克贵阳、定番州(今贵州省惠水县)、永宁州(今贵州省关岭县永宁镇)。由于大西军军纪严明,所以所到之处望风而降,很快就占领了贵州全省。

然而,此时大西军仍然没能彻底摆脱清军的威胁,孙可望的打算是,率领大西军继续南撤,如果清军追得急了,就逃到海上去。

李定国坚决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想法,他建议联明抗清。

(影视剧中的李定国形象)

事实上,早在从成都北上抗清之前,张献忠就曾对四个义子说过这样的话:“明朝是三百年的正统王朝,上天是不会让它灭亡的,我死以后,你们要归顺大明,千万不要做不义之事。”在西充之战大西军惨败南撤以后,李定国和刘文秀就准备依照张献忠的遗命联明抗清。应该说,这是当时大西军唯一正确的出路。

对于南明方面而言,此时他们已经很难抵挡得住清军的猛烈攻势,如果能有一支生力军加入他们一起抗清,对他们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虽然大西军曾经和他们兵戎相见过,但是现实情况是,新兴的清朝才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而大西军也可以减少一个敌人,不至于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如果听凭孙可望的想法逃往海上,那大西军就真的完了。

没想到,孙可望居然不同意李定国这种高瞻远瞩的建议,他还是想向南逃跑。

李定国着急了,为了大西军的未来,他以死抗争,毫不退让。大西军的其他下级将领也全都支持李定国的建议,他们跪倒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只听从安西将军的命令。”

孙可望无奈,只好同意联明抗清。

那么接下来的路,大西军具体该怎么走呢?

以贵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休整将士,并进一步发展队伍,当然是可以的,但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即便是在今天,贵州也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更不要说几百年前了。死守经济落后、地广人稀的贵州,迟早会面临清军的大兵压境,到时候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就在四将军为此苦恼之际,与贵州接壤的云南,传来了一个令他们振奋的消息。

云南在整个明朝统治时期,其管理模式和内陆其他各省是有很大区别的。云南除了拥有其他各省都有的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即所谓的“三司”,布政使司管民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按察使司管司法和监察)之外,还拥有一个世袭的黔国公。

话说三百年前,朱元璋有一位开国功臣,名叫沐英。

沐英十二岁起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受封西平侯。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在云南的元朝残部。明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平定了整个云南。

考虑到云南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又比较多,所以除了任命地方官员之外,还需要一位既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又能让朱元璋非常放心的人来镇守此地。

在朱元璋看来,沐英正是这一合适人选。因此,在平定云南以后,沐英奉朱元璋之命,留下来镇守云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因病逝世,年仅四十八岁。

朱元璋非常悲痛,因为沐英在云南镇守十多年,云南一直非常稳定,而且经济和文化事业飞速发展。为表彰沐英的功绩,朱元璋赐沐氏家族世代镇守云南。永乐年间,沐英的次子沐晟又因战功晋爵为黔国公。

到崇祯年间,云南的黔国公是沐英的第十一世孙——沐天波。

此时的中华大地上风起云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稳定了将近三百年的边陲云南也受到了波及。弘光元年(1645)九月,也就是崇祯皇帝身死国灭的第二年,云南武定土司武必奎发动叛乱,喊出了一句十分大逆不道的口号:“已无朱皇帝,何有沐国公。”

这句口号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崇祯皇帝都玩完了,谁还认你沐天波这个黔国公呢?

叛军趁着云南官军还没反应过来的有利时机,在很短的时间里先后攻下禄丰、广通、大姚、定远、姚安、楚雄等地,声势越来越大。

沐天波得到消息,急忙命令石屏土司龙在田、嶍峨土司王扬祖、蒙自土司沙定洲、宁州土司禄永命、景东土司刁勋带着各自的土司兵前去平叛。

事实证明,武必奎虽然刚开始闹得挺凶,但是在沐天波数量庞大的平叛军队面前,实在是不够格。沐天波一个月都没用上,就彻底击败了武必奎的叛军,武必奎和他的团伙被全部活捉,叛乱宣告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