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田幸云老师《悼夫诗廿四首》

 杏坛归客 2017-04-25

 

   

字字吟来都是血

             ---读田幸云老师《悼夫诗廿四首》

龚仲达

    

    尼采说:“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只钟爱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田幸云老师的《悼夫诗廿四首》(以下称《廿四首》)就是这种用血和泪书写而成的诗歌。读之,令人怦然心动、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好生地研读一下这一组诗,对当今伪笑佯哀,假大空套、无病呻吟颇为流行的诗坛不无裨益。田老师的《廿四首》为何能撼人心扉?窃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借鉴。
   
   营造有我之境。
   袁枚说:“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佷用之病多......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剿袭敷衍之病大。”这意思是说,为人处世,不应该有我,有我,刚愎自用的弊病便多了,......但作诗不应该无我,无我,因袭敷衍的弊病就会多了起来。纵观《廿四首》,无不是作者痛失丈夫之后所见、所闻、所作、所思、所感、所忆。
   蕲春民俗,亡人头七天要餐餐祭饭,饭菜端上时要如同生前,喊他回来吃饭,故称“叫饭”。《叫饭》是一首叫人入眼难忘的诗:
   未曾开口泪潸然,五味瓶翻苦辣酸。
   少壮家贫荤腥少,丰时供满给谁看。
   未曾开口便潸然泪下,继而甜酸苦辣的回忆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往事纷至沓来,青壮年的时候因家贫吃不上鱼肉,现在满桌子的佳肴美味又有何益?所写之事,都有不可易动的自我色彩,蓄满了作者的苦乐悲欢。
   丈夫生前嗜好烟酒,为了健康,作者曾监督控制丈夫抽烟喝酒,此时她却斟上酒、点上烟祭奠丈夫,并写了《祭烟酒》:
君生嗜好酒茶烟,为尔长生曾控监。
天夺吾夫吞恨泪,悔教三戒亦枉然。
   作诗词断不可无“有我之境”,所作之诗须“贴近此人、此事,丝毫不容假借,绝非今日所咏,明日亦可咏之,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袁枚语)  我一向就以为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其实也是“有我之境”,只不过将我隐遁于物境之中,以物境取代我境罢了。
   
   抒发实感真情
   真情实感是诗歌生命力之所在,文学的竞赛最终无不是情感穿透力的竞赛。《廿四首》没有一首矫情佯哀,无病呻吟,每一首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抒发。如:
   叫 
   新茶带雨泪凝霜,君到丰都勿忘乡。
   泣血叮咛切记取,桥头莫喝孟婆汤。
   
   诀 
   万事无牵独自去,已无反顾不由他。
   三生石上三生恨,独卧荒丘莫忘家。
   凡作诗,写景叙事易,抒情难。为什么呢?景事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写得哀婉动人。清诗人周栎园说:“诗,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为则为之,我欲不为则不为。未尝有人勉强之、督责之必为诗也。”
   在这两首诗中景为情设,事因情生,抒情叙事,乳水交融。“桥头莫喝孟婆汤”这是一种怎样的凄凄切切的嘱咐,“独卧荒丘莫忘家”这又是一种怎样悲痛欲绝的叮咛!这嘱咐叮咛是作者心灵深处的呼唤,是生命与情感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更是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情愫郁结的宣泄。
   
   凸显感人细节
    诗歌能感人往往靠感人的细节,《廿四首》中感人的细节比比皆是。
   作者曾相约,退休后,向丈夫学二胡,每晚必拉20遍《洪湖水浪打浪》,用20颗白石子记数。丈夫中风右脚右手边瘫,口授而不能手教。睹物思人,作者有诗曰:
   日敲平仄夜伤神,琴上仍留君指痕。
   约好空山教鸟语,至今不忍拂灰尘。
   琴上依稀留有丈夫的指痕,为了长久保留丈夫的指痕而不忍拂拭琴上灰尘的细节,正是夫妻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刻骨铭心的思念之见证。又如:
   平生备受苦酸寒, 五味煎熬泪泫然。
   寂寞尘封诗一掬, 怕窥邻妇有人搀。
   这个“怕窥邻妇有人搀”的细节,真是万语千言不足以诠释个中的落寞与凄凉,与李易安“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田幸云老师是我故乡蕲春县诗社上一届的副社长,诗词造诣甚深。我学浅才疏,事冗人懒,曾再三推辞,未可。为不把文债延期至丁酉年,丙申除日,凌晨三点起床,匆匆而就。谬误颇多,请方家斧正。
                             丙申年腊月三十日于黄州果园斋 


附:田幸云悼夫诗二十四首

记庚寅大年三十清晨突发暴病

万户烟花礼炮喧, 与君细说接新年,
须臾暴病临夫体, 卒不及防似溻天。

辛卯旦月初二晨七时仙逝
白头曲散汝辞尘, 月冷西楼浸泪痕。
苟且偷生空渺渺, 万千心事化烟云。

无计同行伴素车, 开箱捡点泣丧沮。
断肠谁抹伤心泪, 物事难忘万念虚。
 注:丧沮﹙ju﹚两字读平声,恢心失意、懊丧。

化 
心知冥界幻虚空,邮路阴间买不通,
但愿往生神广大,无须再抱洁廉风。

注:请道士为亡者做斋化袱﹙烧往生钱﹚,家人不忍俭其亲而依其俗。

祭 

新茗带雨泪凝霜,君到丰都勿忘乡。
泣血叮咛切记取,桥头莫喝孟婆汤。

祭 
未曾开口泪潸然,五味瓶翻苦辣酸。
少壮家贫荤腥少,丰时供满给谁看。

注:民间风俗,头个七天每餐要为亡者叫饭。


祭烟酒
君生嗜好酒茶烟,为尔长生曾控监。
天夺吾夫吞恨泪,悔教三戒亦枉然。


出 
乐爆灵车哀穸窀,送君千里断余魂。
妻儿扶柩堕山泪,从此阴阳不共门。


诀别
万事无牵百不赊,已无反顾不由他。
三生石上三生恨,独卧荒丘莫忘家。


传梦
了断尘缘泪不收,君行渐远独清游。
炎凉不适唯传梦,我请道师寄羽裘。


自 
阴阳两隔失缠绵,好自为之学保全。
君见阎罗莫怕鬼,我求道士寄龙泉。

于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满总七晚


情 
怯听鹃鸟唤凄凄,每为思君帘自低。
冷壁孤灯书作伴,奈河难借水云梯。


愚妻田幸云泣悼于辛卯年三月初三日深夜﹙清明﹚
祝福连连感不禁,传诗作赋约行吟。
千家圆梦元霄乐,我理孤弦拂断琴。

平生多难受酸寒,五味煎熬泪泫然。
清苦尘封诗一掬,怕窥邻妇有人搀。

雨也寒心寂寂来,桃红唅泪为谁开。
素笺不忍浸鹃血,滴入愁肠九转徊。

秃笔无声灯影孤,字含血泪湿之书。
心香可否通冥府?死别生离南北车。

寒塘鹤影惜荷枯,魂断那堪只影孤。
谁解阴阳生死劫,忍将愁绪入冰壶。

心知冥府有中无,七月中元怯化袱。
往昔与君同敬祖,今朝祭汝泪模糊。

忍听孤鸿长短哀,萧萧落叶溯风徊。
半房书冷思君夜,幻影如风潇洒来。

两地书无信息还,寄衣无路寄书难。
孤窗只影偕谁倚,月已西沉不许看!

日敲平仄夜伤神,琴上仍留君指痕。

约好空山教鸟语,至今不忍拂灰尘。
注:我曾与夫相约,退休后,教我学拉二胡,故命我每傍晚必拉20遍《洪湖水浪打浪》用20颗白石籽记数,他因中风右脚手边瘫,只好坐我身旁,口教而不能身教。致今不忍取琴抚曲。

块垒难消力自微,无求无喜亦无悲。
诗文岂识愁滋味,倦手抛书傍夕辉。
    
 对天不语频挥泪,难写伤心燕子楼。
 蜡炬成灰弦断矣,夜添牵挂日添愁。

夫去枯肠哭断过,二分明月挂残柯。
三思谁解浮生计?百载悲欢长恨歌。
乙未2015、中元节

 
 
序女性词人笔下的美学意蕴
吴洪激
  
   

 

 

玉,显示一种尊贵,代表一种美。思玉,可能就是追求一种美的创造吧。读幸云的《思玉集》,尤其是词的部分,真有一种美学意蕴扑面而来,令人心旌摇曳。
  什么是意蕴?意蕴就是诗词作品中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诗词的风骨,诗词的精义,诗词的主旨。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门学问。美学意蕴就是以美的标准,感受社会,观照人生,状物抒情,
    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率真地表达出来。
    黄冈是东坡文脉喷张之地,不仅孕育了闻一多、胡风等一批近当代伟大诗人,也孕育了一批当今仍活跃在诗词界的才女。如程菊仙、夏爱菊、王琼、田幸云、洪雪莲等,人称鄂东“五朵金花”。田幸云即是五朵金花之一。这“五朵金花”,既工于诗,又工于词,尤其是词的成就胜过于诗。他们不让苏蔡(即傲志傲骨的苏小妹和才博才辨的蔡文姬),直追李朱(即一代词宗李清照和断肠词人朱淑真),甚有幽栖韵骨和易安词风,在当今词坛较有影响。故就田幸云的词作中的
美学意蕴类比李清照、朱淑真相关词作作一点评述。
    一是真情实感的率真美
   真情,是词的审美属性,实感则是词的生命。词的美,美就美在词人笔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率真美。李清照的词,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全词抒写的是愁情,亟具审美趣味。因为她所抒发的爱和恨,喜和愁,完全是凭借坦率的情操,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表现出来。田幸云的《怨三三·中元祭夫》:“托字寄包袱,怯写吾夫,一影寒灯照壁孤。向何处?问舟车?茫茫梦断尘衢,望娟月,天圆我殊。长夜泪盈书。君怜吾否?祭字模糊!”全词抒写的则是悲情,把无形的悲和有形的“寒灯、孤壁”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尾的四个字“祭字模糊”,写在包袱上祭字为什么模糊了?是“怯写吾夫”吗?是悲伤的泪水濡湿了吗?这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美离不开形象,不能抽象地说悲言愁,而要从真实的情感出发,把真挚的感情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这就是词的生命所在,就是词的率真美。
    二是自然清新的意境美
  何谓意境?简而言之,就是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因而我国诗词批评家常常以意境高低来衡量作品的美学价值。还是以李清照的小令《如梦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写得清新婉丽,优美动人。“昨夜雨疏风骤”是写客观现象,“浓睡不消残酒”,是写主人公的情态,透露了作者孤独和凄凉。尤其是“知否?”“知否?”的连续发问,表明词人的愁思已经到了难以排解的程度。开创了一种自然清新的意境之美。再看田幸云的《长相思》:“烟霏霏,雾霏霏,怅望斜阳孤鹭飞,无边心事堆。日辉辉,月辉辉,雁过长天声渐稀,问春归不归?”“烟霏霏,雾霏霏”是写客观现象,“怅望斜阳孤鹭飞,无边心事堆”是写作者的情态,表现了作者面对“烟雾”和“孤雁”压在胸中的重重心事。“问春归不归?”打下一个沉重的问号。是问春呢?还是问人呢?作者睹物思人,触动连绵不断的离愁乱绪,创造了一种莫测高深的意境之美。你能说此《长相思》与彼《如梦令》有什么高下之分吗?
    三是委婉细腻的含蓄美。
  我们先来看一看朱淑真《断肠词》中的《减字木兰花·春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这是一首哀怨词,作者一连用了五个“独”字,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何等委婉细腻,全词题为“春怨”却无一个春字,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一点信息,又何等含蓄。再看一看田幸云写的感怀词《鹧鸪天·病中吟》:“多疾人生况味殊,空怀愚志枉怜书。推窗问月寻三昧,伏案涂鸦画九如!心失律,体赢虚,炎凉屡屡袭微躯。床头翻读病机赋,漫把冰壶煮药壶!”作者从人生不同的况味起笔,写到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加,以致“漫把冰壶煮药壶”。语言自然婉转,波澜起伏不惊。词中用特写的境头摄起了两幅生动的病愁画面:一幅是“心失律,体赢虚”的少妇,遭到“炎凉屡屡袭微躯”的无奈;另一幅是面对寒夜孤灯,难以续读,只听到床头冰壶煮药的声音。十分动人地写出了词人因病孤闷难遣而百无一可的情状。
    词短情长,体会之深,含蓄之厚,读之令人扼腕,充满了审美情趣。
    四是舒畅和谐的格调美
   我们知道,词是由于音乐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而音乐又离不开语言格调。舒畅、和谐的格调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格调即语言的配合、协调,如对称、重叠、双关等都是格调在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十分讲究音律和格调,强调“协律”,用优美的旋律和格调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情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一开头就用七对叠字,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表现出一种凄楚悲怆之感。而朱淑真的情爱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词采用对比法,上阙“去年元夜时”对比“今年元夜时”,上阙写喜:“人约黄昏后”。对比下阙写悲:“泪满春衫袖”。词人运用这种格调,把一年的欢聚与离散的情景抒写得淋漓尽致。再看田幸云《八拍蛮·过风雨洞》:“石洞浅深思未量,此间能否避炎凉?风雨兼程同是客,归来还去看斜阳。”作者也是用对比的格调,抒发人生的感慨。她是写石洞么?不是。她是写人生,用石洞比喻人生。石洞的深浅能量,人生的深浅能量么?“此间”能否避得了“人生”的炎凉呢?作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富有典型的意蕴的一组情境,以具象隐喻抽象,用实境抒写心境,这种和谐的格调,令人感同身受,颇耐咀嚼。田幸云的另一首抒写当今田园农事的《鹧鸪天·瓜农》,写得更见功底。“爹捆春来搭个棚,日哼小调夜抓虫。蝉鸣溪静藤花放,兽遁禽飞守贼踪。瓜渐硕,味偏浓,炎炉煮日似蒸笼。远商近贩车轮急,网上经营火正红。”语言和谐,格调清新。特别是“炎炉煮日”句,把夏季的燠热和瓜农的辛苦融入其中,充满了田园美感。
   这本集子中的诗也都写得不错。谈诗论词的《两地书》亦很有特色。例如也是湖北才女的周启安写给田幸云的一首《读幸云惠书佳作有寄》:“云舞苍穹雁字来,诗缘雅韵醉清怀。冰心拾得芙蓉句,付与东风细剪裁。”就是甚有深意的评价。余不赘述了。
   这篇短文,仅就田幸云的词作特色作了一点评述,只不过管中窥豹,仅见一斑而已。希望作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更多更好的诗词作品来,传诸口舌,载入史册,不负时代,不负乡梓。是为序。
                                                   2015年9月18日于黄冈市委

   (吴洪激,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闻出版副编审。曾任黄冈地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大学出版社图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主编,兼任台湾汉欣文化事业出版公司驻大陆地区总代理。原黄冈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东坡赤壁诗词》杂志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