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吴梅村 发现红楼梦

 pengxq书斋 2017-04-25

重读吴梅村 发现红楼梦

标签: 情感日记  
2007-05-15 09:08 阅读(?)评论(52)

细腰客述评“吴梅村原创石头记说”:

ps:今天开始,斯园幽兰君介绍红楼梦里记录的吴门十二个大帅哥,也可以说是石头实录十二钗,呵呵!这带头大哥,自然是当时文坛领袖吴梅村!

石头记录姑苏十二才俊之吴梅村

红楼作者,是大事大非问题,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我不想破坏曹雪芹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在各位心目中的位置,但是我还是一定要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对真谛的追求,我认为真谛应该大于美丽!我不要你同意我的观点,我只是想让你在红楼新天空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哥白尼不是第一个太阳中心说的人,阿里斯塔库斯(公元前310--250年)就曾表达过这样的论点,同时代人也只是表示:"这很有趣,可到底有什么用呢?"但等到哥白尼在公元1500年把同样的结论讲出来,却是一场革命,甚至被人们尊称为"哥白尼新说"。

真理早就存在,但相对的真理都有一个存在的过程,众人的接受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看到星光,其实已经是几亿年前的东西!这个比喻有点牵强附会,但没有本质区别!

基于我对吴文化的研究,避不开曾经为三吴之冠的文坛领袖吴梅村,可是我越研究他的"艺术人生"越能在石头记里找出他的蛛丝马迹,重读吴梅村,却能发现真石头,以前萦绕在脑海里的红学10万个为什么都可以在他身上得到辉映,这让我大兴奋!

例如:大家可以做一个有趣的组字:吴玉峰题,东鲁孔梅溪题,棠村序,吴梅村呼之欲出!

吴伟业(1609.5.28-1672.1.23),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进士,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后附南明,三月而归,后仕清,三年而归,作为忧民国士,作为文坛盟主,吴梅村在作品里完成了对明清的批判!

吴梅村经历国变,饱经忧患,写下了悯时伤世之作《圆圆曲》《避乱》《读史杂感》《琵琶行》等,诗风沉郁苍凉如老杜,在《石头记》里,我们到处可以闻到他那些怀古的诗句,比如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其中写三美人的"红梅花诗"也只有诗史才能完成,在文中由岫烟、李纹、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而这三人,在小说中都是苏州女儿!例如:作者开篇就说苏州,这里也隐藏组字:并有两解:石里认清哭庙,真士汝命应怜或者石里认清胡虏,真石汝命应怜.

所以书中红楼女儿年纪轻轻,出口都是老杜,怎么不让人诧异!

再例如:宝玉中举却受封号,真是弥天大慌,但"文妙真人"却有深意,谁受皇封?不是洪昇,不是曹家子,曹家不是进士出身! 而梅村是榜眼!并被"赐婚",所以还崇祯之泪:"文庙(明庙也)真人";

还有一解是:文是"文饰",打扮其爱情小姑娘卞玉京,还其负约不娶的爱情之泪,所以云:"文妙(小说中妙玉也)真人"。

关于其政治与爱情变节,吴梅村也进行了自我批判:"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傅试原是暴发的""二十三岁"这三句话写一个人,就是梅村,1631年梅村从读书郎登榜眼,正好23岁,傅试名字有两解,一是赴试,影写追逐之流参加清朝考试,也就是多姑娘(庄妃)的"遍揽英雄",宝玉中举就是"仕清"变节,但也是多姑娘所说:银样蜡枪头,不能为挤所用,宝玉出家就是后来梅村归隐,还有一解就是"弗试"是"不仕"的意思,说的是虽然求联姻,并无结果,是假仕!

"傅试有个妹子",说的是玉京;"傅秋芳"名字来于横塘秋夜眠玉京和芳官醉眠宝玉的组合,"琼闺秀玉"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的玉京写照组合,"二十三岁"是梅村见玉京时候,玉京也是23岁!

傅试多次联姻不成是写梅村与玉京的婚约两度搁浅,也表达了《枉凝眉》的苦望,没有结果自然是《误终身》,这与第三十五回"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相对照,说的是梅村是"皇上赐婚",不敢造次,自己是情不情!是孙悟空的紧箍咒,不得已也!

再例如: 1672年吴梅村在家乡病逝,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禛在《池北偶谈》有记:"吴骏公辛亥元旦梦上帝召为泰山府君,是岁病革,有绝命词......先生属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略曰:

'吾一生际遇,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刻不尝辛苦。实为天下第一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袍(宝玉出家,终于如愿,大著已成,可以瞑目),葬我于邓尉,灵岩(一生习练性灵说,如宝玉说甄宝玉没有什么明心见性之谈,不可为友)相近,墓前立一圆石(为何不立碑?是《石头记》之隐语),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

王士禛记录历史,也是轻描淡写说春秋啊!比如李商隐《李贺小传》说:"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弥女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我每思想其遗言,总是想到金圣叹临刑前调侃他儿子的对子: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其幽默让人捧腹,吴梅村遗言也是如此,给世人耍了一个花枪:我是诗人,《石头记》不是我写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1661年,顺治的离世也许给他惊喜,但没有任何波澜兴起也就打定了写小说的念头,十年乃成!成后即逝!任何伟大的作家,当他的作品完成后,没有了目标,他的生命之花也将很快凋谢!

现在你有点悟了吧,只有梅村有这样的忠臣情感,只有梅村有这样的文史功底,所以那宝玉中举其实是不得已而仕清之自况!最后的出家也是自己的心愿.

再看吴梅村晚景:五十岁生日那天,愿云和尚赠诗责备吴梅村当初有负入山之约:"半百定将前诺践,敢期对坐听钟声"。愿云曾多次约吴入山,吴都以双亲家小为念而拒绝,其实还有对国家的希望和大书的创造的双重愿景!  

晚年他半生心血的《梅村集》付刊时,给冒襄的书信中提起晚年用心著作,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

"吴梅村说"并不新鲜,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对吴文化的爱好,我迅速认同民国邓狂言与台湾杜世杰的"吴梅村说",及至2005年前后有随邦森兄弟傅波钟长山一赵子等继续提出"吴梅村说",但遗憾的是都不系统也不全面,于是我本来没有打算写书的计划也随之改变,既然大家逐渐在认同,那我也乐得推波助澜!从那13名红楼作者提案里,有几个人都认同"吴梅村说",呼声是仅次于"曹雪芹说",可见其平民基础!

在元春省亲所点的四出戏中,居然有其死后的洪昇写的《乞巧》出自《长生殿》!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石头记》是梅村所书,也不能不让后人添加改动哦!可能原来点戏就三出哦,还有《相约》《相骂》哦,所以点数不是死的,去掉《乞巧》也很通畅,就如全书去掉曹雪芹一样,是宝玉的人生三部曲,洪升又加入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了四章的交响曲,也并没有大的改变哦!

在梅村的戏剧作品中,《秣陵春》本剧与刚才所述"《豪宴》出自《一捧雪》(为玉而亡)"之隐语对映;

《通天台》本剧与"《仙缘》出自《邯郸梦》(送玉度人黄粱一梦)"之隐语对映!

《临春阁》本剧与" 《离魂》出自《牡丹亭》(梦梅丽娘梦中结缘)"之隐语相对映,也与小说中宝钗黛玉帮宝玉雷同,结果也是一个死一伤!

这样的对映成趣,所以抽掉洪昇写的《乞巧》出自《长生殿》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加上去也没有什么妨碍,因为四出戏的主旨是有机的统一,可见洪昇的增补水平!

土默热也看出菊花诗有洪昇的影子,但前面我说的三美人的红梅花诗,宝琴的怀古诗,还有那些艰深用典的美女联诗,那是在"蕉园诗社"里找不到的! 并且这12首菊花诗是化作,不是原创,问题是吴梅村作为冒辟疆的老朋友,和他争过"一宛茶",晚年多书信,当然知道这个弟子的聚会所作之诗,不大加改动也是传诗之意思,所以土老师楞往洪昇的身上拉是有道理但没有比拉到梅村身上更准确,正如和颜也之随邦森争故宫溪园一样没有必要为大观园的所在地一样,因为这些都是末节!

但是我并非贬低洪昇的水平,他对《红楼梦》的形成功劳还是排在第二位的!因为他主要添加了《风月宝鉴》(比如《红楼梦引》部分诗词),而整体的构架,梅村早已完成了《石头记》或者说《金凌十二钗》的布局!如果说梅村把《石头记》写成了飞燕的骨血,洪昇则让其增肥成了丰满的玉环!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洪昇居上座,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而死.(如李白当涂捉月落水,你也欲揽月乎,面上笑心中苦也!)

你看93回"甄家仆投靠贾家门 水月庵掀翻风月案",贾芹影射的就是洪昇."贾政接来看时,上面写着:西贝草斤(贾芹,洪升年轻时候号芹溪)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 "

可见洪先生深意存焉,水月庵本是抗清的净土,而自己是不肖子孙,花天酒地,一事无成,是哭水月庵也:"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好声名。 "

水月庵是陈子龙的兵败隐居地,陈子龙的弟子有毛先舒,而毛先舒是洪昇的老师,洪先生把师爷的隐居而东山再起之地作为自己的作品背景,并非污秽先族,而是想让人记住这个真实的地名.贾芹被赶出大观园,就是影射洪昇国丧期间因演《长生殿》而被逐出北京.

所以,洪先生表面写风月案,实际是作者的自传,也是反讽!

从风格来讲,如果把梅村比做杜甫,洪昇则是李白!公认的书名从《石头记》到《红楼梦》实际上是新一代的李杜联手,联的不是诗,是小说,因为历史是进步的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中华汉文化也到了一新的拐点!

因此后四十回的确有许多洪昇增补的内容,但整体的架构与大意,梅村早已完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后四十回的确不如前八十回精致,陈寅恪也是这样看的,但胡适不懂文本就来了个腰斩,把后四十回送给了高鄂,高鄂在序中明确说自己是编者,从没有说是后四十回的作者,正如书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明确说自己也不是创作者哦!而这曹雪芹不就是洪雪芹吗?

1702年4月,朱彝尊又为洪升作《长生殿》序,还作诗赠洪升,《题洪上舍传奇》诗云:"十日黄梅雨未消,破窗残烛影芭蕉。还君曲谱难终读,莫付尊前沈阿翘。"

《酬洪升》:"金台酒坐挚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1704年,曹寅《读洪肪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礼法谁尝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纵横摆阖人问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1791年程甲本程伟元的序第一句话就是"《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竟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曹雪芹先生删改数过。"

偶然诗作可以改变风格,但整体风格是改变不了的,就是说文如其人!所以可以说,梅村制造扇血洪昇点画"红梅花",小说版的"长生殿"的《红楼梦》就出炉了!

分享到:
  最后修改于 2007-05-15 09:18    阅读(?)评论(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