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nicke脑病一、概述 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急性神经-精神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B1是糖三羧酸循环的重要辅,VB1缺乏会引起脑部能量代谢障碍及局部乳酸堆积,乳酸堆积又增加了水通道蛋白基因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因而引起细胞水肿;好发于第三脑室旁、中脑导水管等深部脑白质周围, 因为这些部位葡萄糖氧化最为丰富,脑部代谢相对活跃。 选择性的损害脑室周围区域: 累及桥脑和中脑眼运动中枢----出现眼运动障碍; 累及小脑蚓部时----出现共济失调体征; 累及及脑干和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时----出现昏迷体征; 当病变累及丘脑背侧核团时----出现记忆力障碍。 三、临床特点 病人有影响VB1减少的病史,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男性稍多于女性;早期可有注意力和记忆力障碍、时空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焦躁不安,可出现幻视或幻听;后期可出现意识障碍,多表现为嗜睡和昏迷。 临床典型表现 为眼肌瘫痪、共济失调、精神及意识障碍“三联征”,仅有16.5%的人表现为三联征,眼征是临床诊断最主要的依据,而各种体征多同时并存;眼肌麻痹,以外展运动障碍多见,其次为垂直运动障碍和同向凝视障碍,并伴有明显的躯干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临床诊断标准 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FNS)2010年关于WE指南: 膳食营养缺乏;眼征;小脑功能障碍;精神状态异常或记忆损害。满足以上4条中的至少2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硫胺素浓度。 四、影像学表现 1、CT:对于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急性期头颅CT往往是阴性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呈低密度病灶。 2、MR:首选;敏感性53%,特异性93%; 好发部位:乳头体、丘脑、第三、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周围及延髓;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呈对称性分布; 信号特点: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显示更为清楚,呈高信号;DWI可呈不同程度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五、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炎: 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常有上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病史,伴有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确诊基于脑组织或脑脊液的病毒学检查,最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MRI表现:脑内多发或单发的对称或不对称片状病灶,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基底节-丘脑区,呈长T1长T2,FLAIR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 2、肝豆状核变性: 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为特点;好发于青少年,常有家族史;多位于双侧壳核, 其次为丘脑、 脑干和齿状核;呈对称性分布;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上多呈高信号;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征象;临床上结合肝功能检查、 角膜K-F环、 血清总铜量降低及尿铜排泻量增加等即可确诊。 3、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综合征): 与线粒体异常有关。发生在基底节区的常见部位为纹状体(壳核后部及尾状核头常见)及苍白球;发生在脑干的常见部位为导水管周围灰质、脑桥、延髓。另外,病变也可见于丘脑(尤其是背内侧核)和小脑齿状核,但乳头体通常不受累。常伴脑萎缩,多发生于小儿患者。临床上血清VB1含量正常是其重要鉴别点。 4、Wernicke脑病可继发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外科手术,因而还需要与临床症状相似的肝性脑病、胰性脑病、肾性脑病等鉴别;胰性脑病、肾性脑病的颅内病变多呈不对称分布;肝性脑病:颅内病变虽为对称性分布,但 T1WI信号增高为其主要特征,可资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