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一个职场女强人,生了一对双胞胎,超级超级超级可爱。 别人在朋友圈晒娃,我的第一反应是果断屏蔽,但是看到她的孩子,我只想束手就擒。 有个朋友,在天猫开店的,也是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非常讨厌熊孩子,嘴特别毒,当听说我这个朋友生了一对双胞胎,她用了四个字形容这场惨剧:祸不单行。 结果呢?看到这对双胞胎的照片之后,被迷得不要不要的,还拉着我问孩子的生日啊,星座啊,性格,非要送人家孩子礼物。 我把消息转述给那位朋友,结果这位妈妈更奇葩,孩子的事情一问三不知。我说这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吗?为什么啥事情都不知道啊。她说,孩子现在送回老家了,让妈妈在带着呢,我哪有时间照顾啊。 我说卧槽,你太牛逼了。我本来还以为你挺厉害的,职场女强人和时尚辣妈,事业干得风生水起的,孩子又照顾得好,原来你这是在云养娃啊。 云养娃,真是牛逼爆了。 2、 我就发现,有时候中国人的逻辑真的非常奇怪。 就是很多人,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那些疲于奔命的普通上班族,可以为了成功,为了事业,为了金钱,随意处置自己的孩子,牺牲掉陪伴环节。 每次在电视上,在书本上,在什么演讲论坛上,听到有人说自己如何努力,如何拼搏,连照顾自己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我就觉得特别荒唐。 从什么时候起,连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都变成一种炫耀和博取同情的资本了? 我看川普还时不时在社交网络上秀一秀自己外甥女的视频呢,咋地,你比美国总统还忙? 这样的成功,到底有啥值得炫耀的啊? 3、 我一直觉得,衡量一个人,你是否真的在意,不是说你愿意为对方花多少钱,付出多少感情,而是愿意投入多少时间。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忙,我没时间啊,我有很多项目要做,有很多应酬。我就想问问,到底是什么工作啊,能把一个人的24小时都搭进去? 你可能会说,现在孩子还小,我现在这么努力,还不是为了孩子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对于父母,最辛酸的事儿是什么呢?就是孩子的一点可怜的愿望都没有办法满足,但对于孩子来说,陪伴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之前看心理学相关的书,从小缺失家长陪伴,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更容易变得冷漠,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 我从来不觉得那些自私的父母,忙到没时间管孩子的父母,就算在事业上取得如何高的成就,赚到了多少钞票,算什么所谓的成功人士。 正如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整天疲于奔命,忙到没时间停下来照料家庭,缺乏耐心,生活苦闷的人,会有足够的情感去面对一个小孩,孩子以后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缺失的童年。 4、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关于大城市的失陪儿童。说目前有很多孩子,他们每天能见到父母的时间平均不超过一个小时。 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就是视频通话,每次孩子想爸爸或者妈妈了,就打电话过去,但是聊不了几句,就被随便打发掉了。 有个片段让我很受触动,家长坐在一排童鞋面前,让家长猜一猜,自己的孩子会喜欢哪一双鞋,所有家长的反应,要么就是“我不太知道,我平时太忙了,没给孩子买过鞋”作为推脱,要么就是非常主观地觉得孩子就是喜欢这一双。 结果当然很遗憾,几乎没有一位家长答对了。他们其实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的偏爱,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最懂孩子。 这个视频让我很难过,因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以至于长大之后,看到父母极力想要讨好自己,想要弥补过去的遗憾,心底涌起一阵辛酸。 美剧《causal》里有句经典台词:父母花了一生的时间在等待我们的感谢,我们花了一生的时间在等待父母的道歉,我们都等不到。 5、 是的,对于平凡的成年人来说,所有的梦想都是为生存服务的,我们努力生活,努力赚钱,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我能原谅家长,为了生存一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但是我无法忍受有人把缺失陪伴当做自己功成名就之后炫耀的资本。 在《请回答1988》里,有一幕曾让我泪目,就是德善和爸爸闹情绪,她觉得爸爸妈妈只关心姐姐和弟弟,自己被忽视了。 爸爸找到德善,在小卖部外面跟她说,“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听到爸爸的话,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哭了。 是的,没有人,生下来就学会如何当家长,当家长也不用经过考试。但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讲,其实他们要的是如此微不足道,却变成了一种奢望。 我一直觉得那些生而不养的家长,比那些坚持不生孩子的家长,更没有责任心,更不要脸。 孩子不是一件玩具,你不想要了就可以随意处置,孩子也不是一个游戏,玩坏了可以重启再来,那是一个人的人生啊,你们说呢? 真心希望各位职场上的父母,不要只顾着工作,只顾着生意,只顾着应酬,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失陪儿童”,忙到最后连孩子都不认识,连孩子穿多大码的鞋子都不知道。 不要错过宝宝成长的每一步,知道宝宝的鞋码是作为合格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好的陪伴,就从给宝宝买一双童鞋开始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