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商测量并不靠谱,每一种智力特点的人都可通向伟大?

 昵称535749 2017-04-25

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

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

  • 作者:[美] 斯科特·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 出版时间:2017 年 3 月
  • 本书通过对最新的遗传学和神经学的研究,同时结合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种研究角度,以及对刻意练习、创造力等的剖析,最终揭示,智商分数并不能对人的一生盖棺定论...

    本书简介

    本书通过对最新的遗传学和神经学的研究,同时结合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种研究角度,以及对刻意练习、创造力等的剖析,最终揭示,智商分数并不能对人的一生盖棺定论,每一种智力特点的人都可以通向伟大。作者认为,人们对传统智力测量的解读受到了误导。大多数资质平平者以及神童、大器晚成者、阅读障碍症以及自闭症患者等不同资质的个体具备有多元智力优势。

城市

智商测量并不靠谱,每一种智力特点的人都可通向伟大?

曾梦龙1 小时前

“是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是要获得成就就一定要有独创性?区分优良和真正伟大的是什么?它们的分界线又在哪里?”

作者简介:

斯科特·考夫曼:美国知名认知心理学家、科普作家,耶鲁大学博士。先后师从心理学大师赫伯特·西蒙、尼古拉斯·麦金托什及罗伯特·斯滕伯格,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想象力研究所科学主任,主要研究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测量与开发。《创造力邮报》联合创始人,“心理学播客”(The Psychology Podcast)主持人,在《科学美国人》开设“美丽心灵”(Beautiful Minds)博客。 2011 年因对美学、创造力和艺术的杰出研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丹尼尔·伯莱因奖; 2011 — 2012 年获得门萨国际卓越研究奖,被商业内幕网站评为“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 50 位突破性科学家”之一。

书籍摘录:

引言  通往“伟大”的道路不止一条(节选)

我独自一人坐在灯光昏暗的教室里,眯着眼睛透过门缝向外张望。走廊对面是另一间教室,里面坐满了我的同学,他们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门缝的宽度刚好能让我看到教室的一小部分。现在上的应该是生物课,因为同学们正在解剖青蛙。我听到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近。我使劲儿去听他讲的话,但就是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他讲的听起来很专业,也许与青蛙的器官有关。突然,老师出现在了门口。

他看着我,我看着他。他一脸谨慎,我觉得情有可原,毕竟他手里还拿着一只活青蛙。他把青蛙慢慢地举到与我视线平行的位置,青蛙“呱——”的叫了一声。我凝视着它光滑、闪亮的眼睛,感觉它似乎要对我说话。我伸出手从老师手里接过青蛙,紧紧地抓着它向教室的门口走去。教室里的“外星人”用狐疑的目光打量着我。为了向他们证明我和他们一样有资格学习如何解剖青蛙,我大声喊出了刚听老师讲过的一个专业术语——鼓室!青蛙微微一笑。我想它肯定觉得我很厉害。然而,老师并没有微笑,似乎不以为然。突然,老师“砰——”的一声关上了门,我惊醒了。

背着“学习障碍”的标签艰难前行

很小的时候,我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到3 岁时,我已患过 21 次耳部感染。虽然通过手术,耳道内的液体被清除了,但是我又患上了中枢听觉处理障碍症,这使得我很难即时处理话语。

手术成功的失明患者无法立即看到事物,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世界。同样的道理,术后的我也必须重新学习如何处理听觉输入。语音进入耳朵后,我需要比别人多花一个步骤才能明白它们的意思。毋庸置疑,听觉处理上的不幸使我落后于学校的同龄人。在一次智商测验中,我得分很低,于是我不得不重读三年级。当时,我对自己说:“天哪,我一定是落后了十万八千里,否则他们怎么会认为我还没有做好读四年级的准备呢!”

早期的生活经历激发了我对“人们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这一问题的兴趣。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公园玩耍时我便注意到,有些小伙伴比其他人更擅长运动,他们的动作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精确和优雅。我曾经观察过我的小伙伴李,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越过攀爬架,而我却老是摔跟头。我当时总是纳闷:“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喝了什么神奇汽水?最关键的是,哪里可以买到?”

在学校里,我同样注意到,同学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的学习内容,我却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即便如此,我还是怀疑这是否足以判定我患有学习障碍。不管走到哪里,不论做什么,我似乎都无法挣脱“学习障碍”这个标签。我被安排接受特殊教育,在那个环境里,老师对我未来能够取得成功所抱的期望值极低。然而,在内心深处我知道,我的能力绝不止于此。我渴望挑战和展示自己,我唯一需要的就是一次机会。

作者本人,来自:scottbarrykaufman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内心想要了解“智力”的渴望变得愈加强烈。在高中阶段,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书籍,做了所有我能找到的智商测验,并认真分析为什么有些题目比其他题目更难。上大学后,我便踏上了更加正式、科学的人类智力探索之旅。我尽自己所能了解了所有心理学家对人类智力的测量方式,我所从事的研究也意外获奖。然而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过去闭口不提,生怕同事们会因此质疑我做研究的客观性,担心自己通过努力拼搏所获得的一切会因此而遭到否定。

踏上这趟征途之初,我深信一个人的智力是无法精确测量的。然而之后的发现却让我吃惊不已。我一门心思沉浸在智力探索的复杂辩论和方法论探讨中,居然会时不时地忘记自己的过去。当我遇到与自身经历明显矛盾甚至完全相左的研究结果时,我必须在研究和自我意识之间做出调和。

我经常问自己:“真相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多元、矛盾的真相?我到底应当相信哪种真相——是针对大量人群所做的冷冰冰且无个人色彩的归纳,还是极其个人化的主观经验?主观还是客观?”我脑海里的两派观点皆让我高度怀疑。

为了让读者朋友能了解一下我内心的纠结,这里先给出我同事们所持的典型观点。

同事:智商测验只是对一种特质的简单评估,并不能由此判定一个人过去和将来的潜力,其作用只不过是在对个体成长进行外在干预时提供参考。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机会来展示他们在智力方面的能力,一个单一的测验分数对个体取得人生成功的概率没有任何影响。

来自:亚马逊

作为对上述观点的回应,我的内心开始了以下斗争。

主观的我:我倒希望这是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们并不认为学习障碍是可以轻松克服的。我们老早就给他人贴上了“学习障碍”的标签,把这些孩子视为有缺陷。很明显,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与别的那些在校表现良好且擅长做智商测验的孩子的反面——那些所谓天资聪慧的儿童。说到智商测验并非决定命运的唯一衡量标准,事实上,许多其他的测验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评估多元的技能,但究其本质,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智商测验。这些测验也许有不同的称呼,譬如学业成绩、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SAT)、美国高等院校入学考试(ACT)、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以及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等。

我想说的是,不要让它们蒙骗了你——它们测量的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可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心理学家要将其称作智力?谁赋予了他们定义这个术语并将其据为己有的权利?的确,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些标准化的考试中得分很高,但是仅仅因为分数高,我们就得承认他们所测量的东西,也即他们的强项,就是人类智力的巅峰吗?我们凭什么要听他们的?凭什么把他们的话全都当真?难道他们在做科学研究时不会有主观因素掺入进来吗?一点也没有吗?果真如此吗?倘若这些一丝不苟、不偏不倚的科学家们拥有截然不同的童年经历,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他们仅仅因为在自己发明的某项测验中得了低分便被剥夺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机会,结果又会如何?他们还会这么轻率地给这些测验贴上智力测验的标签吗?他们会不会在克服自己的主观性后依然贴出同样的标签,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试图捕捉的正是人类智力的本质?抑或他们会略微改变对这些测验的看法?也许他们会以不同的观点去看待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并把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智商是如何与其他众多重要但无法通过某一次简单的横向测验就能巧妙捕捉到的生命特质相互作用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状……)

客观的我:冷静下来吧,哥们,别让你的主观性掩盖了事实。大段大段的抱怨读来令人烦躁,应当使用更平和的语气、更经济的措辞,应当让你的思路更有条理。

我的论据如下。第一,研究人员深知学习障碍具有发展性特征。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科学研究的现状,从而无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教育,其咎不在研究人员。第二,你的说法对那些思维缜密、一丝不苟的智力研究人员是不太公平的,他们殚精竭虑,只是为了发现人类智力的本来面目。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承认他们所探讨的只是平均值或者可能性,并且他们充分意识到异常值的存在。你的说法对于致力于智力应用研究的学者来说也绝对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完成了一项出色的工作,建构了一套可信、有效的测验系统,这些测验在统计学上与许多现实世界的结果紧密相关。他们开创了一些心理学界有史以来最具预测性的测验,使人们从中受益颇多。诚然,他们中大多数人很可能在自己设计的测验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分数,因此不知道被贴上“智力低下”标签的人生是何种滋味。此外,还有一个很不幸的事实,即智商测验被随意滥用,因而对很多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包括“主观的我”。但是,如果能够恰当使用并对分数进行得当的解读,那么这些测验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发掘其最大的潜力。但是,我必须很客观地指出,我压根儿搞不懂“潜力”这个词到底指的是什么。

主观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反驳,但是我必须继续这本书的写作。

  来自:豆瓣  

关于人类智力的诸多疑问

从一开始,关于“人类智力”我便有无数的疑问。智商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生命中还有比智商更重要的东西吗?如果你在智商测验中表现不佳,又该怎么办,是破罐子破摔,入住一家精神病院,从此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吗?低智商有无弥补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弥补?弥补措施是否因环境而异?如果我想成为一名主持人,与瑞安· 西克雷斯特一同主持《美国偶像》,那么我的智商分数最低要达到多少?如果我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这一数字又要有何不同?

关于“才能”(talent),我也有着同样多的疑问。究竟何谓才能?人人都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似乎他们懂得其含义。我们都知道没有人生来就具有完全成形的特质,也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阅读莎士比亚的原著。所以,才能并非与生俱来。但是我们也看到,人们学习知识的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难道这就是所谓才能的体现吗?

接着我想知道,是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都需要才能。比如,玛丽花了15 000 个小时写了一部畅销小说,而约翰花了5 000 个小时,两人完成小说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是不是就可以说其中一人更配得上“天资聪慧”这个标签呢?

此外,才能难道不是高度专业化的吗?在一些领域,比如数学,可能需要更多数字推理方面的才能;而在其他一些领域,比如投掷飞镖,则更依赖于运动技能的机械重复。甚至在同一领域内也会存在多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也许弗兰克靠他的低吟唱法在音乐上获得了国际声誉,而莎拉则以其高音唱响全球。虽然才能不同,但是两人均在音乐领域取得了成功。

对于“练习”(practice),我也持同样的怀疑态度。怎样才能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表演?最经典而常见的答案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但是从来没有人会发问: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什么人?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拥有很高的智商、优秀的音乐才能或者很强的内驱力。若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些没有必需技能的人已经被排除在竞争之外了。如果我们仅仅去研究这个特殊人群,并发现能力并不能将伟大和平凡区分开来,那么我们能否真的得出结论:能力对音乐天才的开发没有作用?

来自:豆瓣

也许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练习的决心。但是有很多不同的基因,所有这些基因都在与周遭环境不断地进行交互作用。不会有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或完全一样的经历。那我们如何才能搞清楚基因对于成就的作用呢?

接下来是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量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是要获得成就就一定要有独创性?区分优良和真正伟大的是什么?它们的分界线又在哪里?

还有,独特的生活经历难道不重要吗?你能从独一无二的视角看世界,这一点难道不重要吗?或者说你有独特的才能呢?你就是有一边跳霹雳舞一边用约德尔唱法唱歌的罕见能力。假设你的 SAT 分数非常低,但是你可以一边做转头动作一边用约德尔唱法哼唱后街男孩的歌,这个算不算数?你是不是必须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才算有所成就?

障碍的作用是什么?冷峻的生活经历,诸如自幼患有某种缺陷,该如何促进成功?上学期间被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是一段痛苦不堪的经历,但是这样的经历会不会正好成为驱动一个人去改变世界的必要动力呢?我希望我能解决以上所有的问题。但事实是,我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题图来自:豆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