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僧辩才与苏东坡

 WHS人在旅途 2017-04-26

                 高僧辩才与苏东坡

  10111091年),北宋佛教天台宗高僧,俗姓徐,名无象,法名元净,於潜县(今临安於潜镇)人。其家乐善好施,世以助人为乐事。相传,他出生时,有位外乡客路过,指着他家的房子说:这里有佳气郁郁上腾,当生奇男子。刚生下来时,他的左肩上有肉隆起,状若袈裟绦,八十一天后才消失。他的伯祖父认为这是大德妙相,说:此乃宿世沙门,慎勿夺其所愿,让他终生事佛吧,八十一大概是他的命数啊!果然如他所言,后来辩才享年正好是八十一岁。

 出家为僧。十岁时,父母亲就把徐无象送到西菩山明智寺出家为僧,师从同县僧人法雨禅师。西菩山位于於潜镇西十八里的更楼村徐家仙人山麓,东西两侧,峰峦如屏,山涧流水淙淙,山坡桃李成林,风景清幽,当年被秦湛誉为“居者忘出,游者忘归”的风景佳胜之地。据记载,唐朝天佑年间(904年),僧人道志云游到此,发现山上有一道白光冲天而起,隐隐约约中,看见观音菩萨正踏莲而来。道志和尚猛然大悟,发心建寺。他持钵化缘,在邑人支持下,在山间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茅庐,苦心修持,终得正果。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名明智寺,而山称西菩山。

 游方问法。辩才天资聪颖,好学精进,博学强记,见识日进。每次见到讲堂,他就说:我愿登堂说法度人。十六岁时落发,受具足戒。十八岁那年,他决心游方问法,就离开西菩寺,来到杭州天竺寺,师从慈云法师,学习天台教义。他日夜勤勉,数年下来,深得慈云真传,学行并进,在慈云门下脱颖而出,成为高足。慈云圆寂后,又师从明智韶师,学《摩诃止观》,感悟道:今天我终于知道,色声香味,都具有第一义谛。说完,涕泪如雨。从此以后,凡遇物人事,都能圆融无碍。

 名闻东南。在名师指点下,辩才造诣日精,道行更高,乃行化东南,名震吴越。二十五岁时,宋神宗闻其德行,特恩赐紫衣袈裟,并赐法号“辩才”。此后,他代韶师讲法长达十五年之久。为了让游魂野鬼也能来听法,他常在夜晚开设讲习,说法度之。他说:鬼神没有威德,大多怕人,如白天说法,就不能来,如在夜深人静,或许能听。后世上天竺寺因建有“夜讲坛”。由于辩才道行高深,名闻东南,吴越人争先恐后地檀施皈依,在达官士绅的帮助下,辩才“开山辟地二十五寻”,“增广殿宇”,“几至万础”,且“殿皆重檐”,“重楼杰观,冠于浙西”,前来求学的僧众数倍于前,上天竺因此而成为杭州大丛林。辩才作为第三代祖师,在上天竺住持法席长达十七年之久。期间,名流雅士纷纷慕名前来。

退居南山。元丰二年(1079年),年届古稀的辩才大师因为不堪承受繁忙的交接事务,决意从上天竺退居南山龙井寿圣院。一日,辩才大师对众徒们说:“我筋力衰疲,劳于应接,哪里可有清净幽僻的一庵之地,以便安养余年?”杭州檀越居士听说这个消息,纷纷表示:“辩才老师有退居之意了,我们这些人蒙受他的恩德已经很久啦,大家一起去为老法师寻找选择一个可居之地吧。”于是在西湖南山龙井找到寿圣院。当时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仅存“蔽屋数楹”而已。辩才入山之初,条件十分艰苦,策杖独往,“以茅竹自覆”。

重建寺院。辩才法师退居寿圣院时,请徒弟怀益前来主奉香火,“汲巾待瓶,甲乙相承,以严佛事”。众檀越合力出资出力,“庐具像设,甓瓦金碧,咄嗟而就。”“鼎新栋宇,不日而成。中建尊殿,严圣像也。前有三门,示三解脱也。钟鼓有阁,警晦明也。堂曰潮音,信群听也。斋曰讷,欲无言也。室曰寂,寂而常照也。阁曰照,照而寂也。泉曰冲,用不穷也。又堂曰闲,赵公致政访师退居,二闲人也。庵曰方圆,不执一也。桥曰归隐,退以乐也。沼曰涤心,涤清澈也。群居有寮,安其徒也。众山环绕,景象会合,断崖泓澄,神物攸宅,龙井岩也。势将奋迅,百兽鼠慑,狮子峰也。昔人饲虎,以度有情,萨陲石也。修竹森然,苍翠夹道,风篁岭也。”可见,除了佛宇大殿外,建有寂室、照阁、讷斋、潮音堂、方圆庵、归隐桥、龙井亭等着名建筑。

 龙井发祥。辩才大师在这里煮茶论道,吟诗作赋,交游名流,过着风雅、娴静、充满诗意的晚年隐居生活,在这方风景佳绝之地,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他写的《龙井十题》,即《狮子峰》、《风篁岭》、《归隐桥》、《寂室》、《照阁》、《讷斋》、《潮音堂》、《萨陲石》、《冲泉》、《龙井亭》等十首诗,就是对这些建筑和景观的最早题咏。而苏东坡、秦观(少游)、杨杰(无为)、赵拚(清献)、释参寥等名公大德的过往交游,诗歌唱和,更使得这里从默默无闻的荒山僻岭,成为名闻杭州、流芳千古的名胜佳处。辩才与寺僧在旁边的狮峰山麓开山种茶,自制茶叶用以接待来客,因而,这里被后人看作是绿茶极品:西湖龙井的发祥地。

 大师圆寂。元佑六年(1091年)的秋天,辩才自知来日无多,即将化去,就入室晏坐,谢却宾客,不再言语、饮食。他召来同乡好友参寥,告诉他说:我已西方业成,如果这样连续七日没有外魔横冲,右胁吉祥而逝,那我的心愿就满足了。到第五日,辩才以偈告众,与大家作别。到第七天,他奄然圆寂。这一天,正是九月三十日。

   苏东坡与辩才的交往

相传苏东坡在任杭州通判时初次去上天竺谒见辩才,正是一个寒冷欲雪的冬天。当时辩才正好外出讲学,让苏东坡在白云堂前雪地里空等一场。眼看天色将暗,苏东坡只好怏怏而归。临走时,他挥笔在堂壁上写下七绝一首: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支公久不归。山鸟不鸣天欲雪,卷廉惟见白云飞。后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在苏东坡当时立雪处建造了一座“雪坡亭”。后来,两人过往甚密,成为知交。在狮子峰与上天竺之间有一条“苏子岭”,原名梯子岭,因苏东坡与辩才交游“尝夷犹于此”而改名。

 苏东坡次子苏迨,出生后就体弱多病(一说脑积水),以致到四岁还不能走路,虽经多方求医,却未曾见效。辩才法师知道后,让苏迨“于观音前剃落,权寄缁褐”, 亲为摩顶治病,结果立竿见影,苏迨行走如奔鹿,一时传为美谈。为此,苏东坡作诗称谢,中有“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之句。后来,苏迨被朝廷授予了承务郎,苏东坡又“买得度牒一道,以赎此子”,并听取辩才之意,“剃度一人,仍告于观音前,略祝顾过。”苏东坡在汴京时,还与弟弟子由一起,为了供养父母,“舍绢一百匹”,驰书辩才,订造地藏菩萨像一尊及底座一、侍者二人,并说,“菩萨身之大小如中形人。所费尽以此绢而已,若钱少,即省镂刻之工可也。”辩才“选匠”雕成后,苏东坡托便船迎取到京师寺中供养。

 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廿七日,苏东坡与毛君宝、方君武一起,从杭州策马西行,来西菩寺拜访辩才大师,题写了寺额,并留有《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

 当地人还流传着苏东坡与方武沿途以地名对联的趣话。苏东坡巧用於潜西行沿途经过的方圆、更楼、太阳三个村镇名,说:方圆鼓,敲上更楼,太阳升也。方武灵机一动,也妙用於潜东行沿途的藻溪、横塘、化龙三个村镇地名,脱口应道:藻溪鱼,跳过横塘,化龙去矣。如此妙对佳联,堪称诗文佳话,难怪当地妇孺皆知,至今口颂相传。

 辩才大师重返上天竺后,苏东坡为此欢欣鼓舞,作《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诗相贺。诗中说:“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晚年退居杭州养老的赵清献也作诗相贺,中有“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光辉”之句。

 寿圣院乃吴越国钱弘俶乾佑二年(949年),由居民凌霄募缘建造,称报国看经院,地址在钱塘县(今杭州)履泰乡(今龙井)晖落坞。北宋熙宁(10681077年)初,报国看经院改名为“寿圣院”,苏东坡题写寺额。辩才退居龙井寿圣院不复出入后,苏东坡出知杭州,二度来杭,公务余暇,也常去院中参拜,高僧名流,煮茗论道。相传,一日辩才与苏东坡茶饭之后闲坐窗前,突然一场疾风暴雨,雷电交加,窗前二松被折,辩才大师触景生情,脱口吟出一联云:龙枝已逐风雷变,减却虚窗半日凉。苏东坡闻罢,应声和道:天爱禅心圆且洁,故添明月伴清光。有一次,苏东坡在辩才那里,无意中偶然得到一方上好的歙砚,色泽幽黑,细洁如凝脂,欣赏之余,题诗赞曰:“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辩才精于诗文偈颂,苏东坡对其诗文造诣十分称赏。他说,辩才虽然“平生不学作诗,”但其诗“如风吹水,自成文理。”并自谦地说,自己与参寥的诗,“如巧人织绣耳”。

 辩才道行高深,长年持斋律行,养就了一付仙风道骨,他身材颀长,外表清瘦,白眉碧眼,气色如丹,颇有鹳鹄之姿。苏东坡诗中有“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之句。苏东坡曾经题辩才真赞,说:“予顷年尝闻妙法于辨才老师,今见其画像,乃以所闻者赞之:即之浮云无穷,去之明月皆同,欲知明月所在,在汝唾雾之中。”

 苏东坡每次前去拜访会谈后,辩才总沿着风篁岭亲自送别苏东坡,但一般送客不过溪。一次,两人在送别路上边走边聊,十分投机,辨才竟忘了送客不过虎溪的规矩。左右侍者惊呼说:“大师,送过虎溪了!”辩才笑笑说:“杜甫不是说过吗,‘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为纪念这段西湖佳话,辩才在岭上建造一座亭子,名之为“过溪亭”,也即“二老亭”。 辩才因作《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诗一首:政暇去旌旆,策杖访林邱;人惟尚求旧,况悲蒲柳秋;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岗头;湖山一目尽,万象掌中浮;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愿公归庙堂,用慰天下忧。苏东坡次辩才韵赋诗一首,诗中对辩才视去留、得失如日月双转、过眼云烟的佛子风范倍加赞赏:“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并谦逊地说:“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自然的溪水当然不可能逆流,但在苏东坡看来,辩才的这种高风亮节,僧俗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两颗得道了的心灵之间的沟通契合,就象这溪水逆流一样难得和珍贵,字里行间表达了对辩才旷达高行的无限崇敬之情。诗的最后,苏东坡以“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两句结尾,寄托了苏东坡对这段感情的追忆和希望,同时表现出大千世界如在掌握,人间的离愁别苦何足忧的豁达胸怀。如今,二老亭依然在风篁岭下翼然独立,苏东坡与辩才法师的这段千古佳话也流传至今。

 元佑五年(1090年)初,辩才大师八十大寿,“道俗相庆,施千袈裟,饭千僧,七日而罢。”苏东坡等都前去祝寿。

 苏东坡与辩才交情深厚,离开杭州,到了别处,仍然挂念不已,常写信问候。在一封信的开头,苏东坡说“别来思仰日深,比日道体何如?”信后又嘱咐“惟千万保爱”。另一封书信中,苏东坡说:“久不奉书,愧仰增深。比日切惟法履佳休,某忝冒过分,碌碌无补。日望东南一郡,庶几临老复闻法音,尚冀以时为众自爱。”字里行间,流露出思念和关爱之情,足见两人情缘之深,非同一般。 

 辩才去世次年五月,其徒惟楚携带一轴当年苏东坡题与辩才的书函,来到时在扬州任知州的苏轼衙舍,请求题跋。苏东坡见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他拿起笔来,信手写道:“轼平生与辩才道眼相照之外,缘契冥符者多矣。始以五年九月三十日入山,相对终日,留此数纸。明年是日在颍州作书与之,有‘少留山中勿便归安养’之语,而师实以是日化去。”深深地为失去这位方外挚友而叹息不已,并作偈祭奠,中有:“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辨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穷。”

 十月庚午,辩才骨塔落成,苏东坡又让弟弟苏子由撰写辩才大师的塔碑铭文。颂曰:“辨才真法师,于教得禅那。口舌如澜翻,而不失道根。心湛如止水,得风辄粲然。以是于东南,普服禅教师。士女常奔走,金帛常围绕。师惟不取故,物来不得拒。道成数有尽,西方一瞬息。西方亦非实,要有真实处。”

 为了纪念辨才大师与苏东坡、赵拚等的交游唱和,南宋时寿圣院设有“三贤祠”,供奉苏东坡、辨才、赵拚三人像。在明代,还有胡则、赵拚、苏东坡、苏辙、秦观和辨才、参寥“五贤二开士像”,让游人瞻仰。

 2003年春,有关部门在狮子山麓茶坡地上发现了辩才塔构件,为了纪念辩才大师,择地重建。一代高僧的灵塔,终于树立在他当年退居养老之地。辩才大师地下有知,当乘愿再来,化育人间。

(老龙井新建的辩才亭和灵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