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崖山人

 grandy3hz 2020-01-04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蔡襄。其中苏、米二人均与西湖龙井有过密切的关系,留下极其宝贵的书法作品。苏东坡留下的是一首诗,而米元章  留下的是一篇行书:《龙井方圆庵记》,都是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而这两件作品,均与一位高僧辩才有关。

  辩才原法名元静(也有写净的)。据说因他佛法讲解精微,神宗皇帝赐号辩才。他是临安於潜人,为天竺寺慈云大师的弟子。曾为天竺寺、净慈寺住持。苏东坡的弟子秦观在《龙井记》写道:“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北之寿圣院(龙井寺前身)。”这篇文章是作者按辩才法师的嘱托而写的,当不会有错。辩才法师是一位有道高僧,《龙井方圆庵记》中这样写他:“辩才法师以智者教传四十年,学者如归,四方风靡。于是晦者明,窒者通,大小之机,无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于名。乃辞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于寂寞之滨,得龙井之居以隐焉。”难怪苏东坡也要这样称赞他了:“即之浮云无穷,去之明月皆同,欲知明月所在,在汝吐露之中。”

  辩才法师虽隐居龙井,但慕名来访者还是很多。《龙井方圆庵记》就是南山僧守一去龙井访辩才法师以后记述的文字。正因为访客太多,所以辩才曾立下一个清规张贴于寺内:“山僧老矣,精神衰惫,不能趋承。谨以二则预告:殿上闲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垂顾大人,伏乞相谅。”虎溪即龙井水流下的一条小溪,因溪中有巨石如伏虎,故名。法师在寺旁还建了一庵,名“远心庵”,常独处其中。大家也爱称他为“远公”。正因为此,才引出与苏东坡有关的一段佳话。

  苏东坡深研佛学,素来喜与高僧交往。与辩才法师相识已久。早在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任职之时,就曾写过《赠上天竺辩才师》诗。元丰五年,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职,这时辩才已八十高龄了。苏东坡曾不止一次去龙井探望辩才法师。他另外还有一首小诗,题为《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从这个题目中就可看出两人交情绝非泛泛。

  有一次,东坡往访,两人谈得十分高兴,在送行的途中,还是谈过不停。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虎溪桥,到了风篁岭下。左右吃惊地说:“远公已经走过虎溪了!”法师这才醒悟,哈哈大笑,还引用了杜甫的两句诗:“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苏东坡为当时文坛领袖,名满天下,龙井又地处偏僻,山高路险。辩才法师对东坡的来访自是十分重视,不久就在桥上建了一座亭子,名为过溪亭,也叫二老亭。辩才法师还写了一首古风记述了此事。“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湖山一目尽,万象掌中浮。”“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愿公归廊庙,用慰天下忧。”诗中不仅友情极深,而且对东坡寄以厚望。东坡读到诗激动异常,即和诗一首。长长的诗题,实际上是一篇记述此事的短文:“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诗录如下:“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水,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第二年,辩才法师便去世了。东坡悲痛不已,要他的弟弟苏辙为之写塔铭,并亲写了一篇祭文,托他的好友参寥前去祭奠。苏东坡虽称书法宋代第一,但由于“乌台诗案”中受诬下狱,书法作品多数被毁。这首和辩才法师的书法墨迹却幸运地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是东坡书法中难得的精品。米元章的《龙井方圆庵记》也留有完整的刻本。我已久未去龙井一游,不知这两件与龙井有关的古代书法杰作,有否刻碑上石,以提高龙井景点的文化品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