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经候脉法——还原《黄帝内经》遍诊法2

 Yuanweilin 2017-04-26

峨眉临济医学,传统中医的活化石


小编导读

《分经候脉法》的第一期连载后,不少读者纷纷提出连载后面的内容。读者如此盛情,我们也不好推却。今日便来《分经候脉法》第二期连载。《分经候脉法》所讲述的二十部脉,是按照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理论体系传承的。其作用正如著名编辑西湖散人所说,是《黄帝内经》遍诊法的活化石。那么,本期我们就开始学习二十部脉的第一部脉——太渊脉。太渊脉,与我们常规的独取寸口有没有区别呢?太渊脉究竟蕴含着哪些不传之秘呢?我们带着这些疑惑一起走进《分经候脉法》的世界吧!


1.所候 

太渊本身为肺脉,因肺朝百脉、大会于太渊。肺主气而司均衡,气为血帅,肺开于寅时,寅时气脉始于肺而流入大肠,寅为花果之木,得气最先,故太渊脉是个首要的地方,人身的阴阳经脉大会于此。因此,于太渊脉可候脏腑真气的盛衰。太渊脉分寸关尺三部,寸候心肺之气,关以候脾胃之气,尺以候肝肾之气。然单凭太渊脉还不足以洞察各脏腑的全面情况,还需分经来候诊它。平常所谓左手寸关尺候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候肺脾命,是不切合实际的,理论上也站不住脚,若细分,只有分经候脉来解决。故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弘顶按:太渊脉与分经候脉有次第在焉,此廖师语

2.切诊部位 太渊脉寸关尺三部。

3.诊法 

以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住病人中指、无名指歧骨间阳池穴前一大筋之凹陷中(按即天河穴),指须伸直,名曰“冲天杵”(图1),然后食指下落,恰好与大指对正平行,名曰“鹤嘴”(图2),是为寸部,然后把中指、无名指依次自然下落,名曰“平指”(图3),名曰关尺二部。再以小指之起伏所发之自然内力,来定浮沉,以浮沉而别阴阳本性,这样的切法较之先以中指按得掌后高骨为关,以“菽量”的轻重而定这浮中沉的方法为优。后法切脉容易偏倚,前法确能安稳不移,而浮中沉自然合度。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图1 冲天杵


图2 鹤嘴


图3 平指


4.临床意义

(1)太渊脉基本上分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八脉,称为八字诀。几脉相兼,浮沉互见,则阴阳错杂、脉变无穷了。此均属病脉。而病变也就因之非一,吉凶攸分了。其本脉以缓为正常,每息五至(一呼一吸各二至,呼吸交替时一至)。以浮沉来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迟、涩、短属阴。

八脉所主与一般说法相同,浮为阳脉主表,沉为阴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滑主痰湿,涩主血少、气滞,脉长主肾气旺,又为寿征(按:长而和缓,有胃气者,非长而弦硬弹手,或长而濡弱无力之病脉),短脉主气不足,又为寿夭之兆。

(2)顺逆之诊断:凡属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者,皆为顺。凡阳病见阴脉,阴病见阴中之阴脉,阳病见阳中之阳脉者,皆为逆。顺者可治,逆者难治。

(3)太渊脉除有常见之八脉外,还可出现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雀啄、偃刀、转豆、麻促、虾游等十种脉,凡此皆为败证。

十怪脉解:①釜沸:脉在皮肤,浮数之极,如釜沸中空,绝无根脚。即脉浮数无根,如水之沸腾,息数全无。主三阳热极,无阴之候。②鱼翔: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似有似无,如鱼之翔。即脉浮极微,至数不清。主三阴寒极,亡阳之候。③弹石:脉在筋肉之下,辟辟凑指,如指弹石。即脉沉而实,促而坚,有如用指弹石之感。为肾经真脏脉也,难治。④解索:脉在筋肉之上,乍疏乍密,散乱无序,如解乱绳之状。即脉跳忽快忽慢,节律紊乱。主肾与命门之气皆亡。⑤屋漏:脉在筋骨间,如残漏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状如水滴溅地貌。即脉来极慢,很久一跳,间歇不匀。主胃气营卫俱绝。⑥雀啄:脉在筋骨间,连连急数,三五不调,至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即脉来急而数,节律不齐,止而复跳。主脾胃之气已绝。⑦偃刀:如抚刀刃,浮之小急。即脉弦细紧急,如手触刀刃之感。是肝之危脉。⑧转豆:脉来累累,如循薏苡仁之状。即脉来如豆转,来去捉摸不定,并无息数,是心之死脉。⑨麻促:脉如麻子纷乱,细微至甚。即脉急促零乱,极细而微。是卫枯荣血独涩,危重之候。⑩虾游:脉在皮肤,来则隐隐其形,时而跃然而去,如虾游冉冉,忽而一跃的状态。即脉浮而至数不清,时而一跳,继而消失。主死候。另,诸真脏脉详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等。

(4)太渊脉别上鱼际时,在鱼际穴处触得或看见脉动,为风湿客于心脏,“怔忡证”一类的脉征(正常不出现)。

(5)太渊脉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亦危证见之。

5.开肺气法 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症矣。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6.太渊候气法 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7.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8.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分经候脉法》二十部脉之太渊脉,我们就讲到这儿了。关于更多的《分经候脉法》的内容,我们下期再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