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邓铁涛 罗益宽著 石氏中医——石超奇复制整理 脉诊历史悠久,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擅于切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黄帝内经》,记载了诊脉的三部九候等法。《难经》主张“独取寸口”切脉。张仲景确立了脉证并重的原则,将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伤寒论·平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对于平脉部位,采取寸口三部九候、人迎趺阳并重的方法,对杂病,特别是妇人病则急诊少阴脉,对危重病证更必兼诊,以判断预后。王叔和所著《脉经》,推广寸口切脉方法,确立了浮、芤、洪、滑、数、促、弦、沉、紧、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脉。宋·崔嘉彦的《脉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将二十四脉分别隶属其下,且补论革、牢二脉。施发著《察病指南》,创制脉图三十三种,以图示脉,便于理解。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胃气辨,脉之从舍、顺逆等,论述很详。李时珍《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名家论脉之精华,载二十七脉,后附《四言举要》,易于习诵。李士材《诊家正眼》,增订脉象为二十八种。 此外,清·李延昰《脉诀汇辨》,张登《诊宗三昧》,郭元峰《脉如》,周学海撰《脉义简摩》和《脉简补义》,吴昆《脉语》,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徐灵胎《洄溪脉学》等脉学专著,除谈脉学理论外,还辅以临证经验互相印证。 近年来,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脉学原理和脉图形成,已取得了进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方面,脉为血之府,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搏,《医学入门·脏腑》云:“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手,原作衣,根据《甲乙经》改),脉宗气也。”此说明宗气有推动心脏搏动的功能,《灵枢·邪客》篇又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既说明宗气所在部位,又指出了宗气还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重要作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类经·卷四》云:“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在脉管内循行不致溢出脉外,有赖脾气的统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经云:脾统血,血之循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是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四言举要》将其机理概括为:“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行。” 【参考资料】 (1)《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2)《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3)《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4)《难经·八难》:“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中藏经·脉要论第十》云:“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徐灵胎《洄溪脉学》说:“虚实之要,莫逃于脉。”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则病进。又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病退向愈;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正如《景岳全书·脉神章》,所说:“欲察病之进退凶吉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之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 【参考资料】 (1)《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2)《灵枢·逆顺》:“脉之盛衰者,所以候气血之虚实,有余不足。” (3)《难经·九难》:“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三、诊脉的部位 关于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一)遍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又分天、人、地三候,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法。上部天即两额之动脉(太阳穴),属足少阳经,以候头角之气;上部人即耳前之动脉(耳门穴),属手少阳经,以候耳目之气;上部地即两颊之动脉(如巨髎穴),属足阳明经,以候口齿之气;中部天即寸口动脉,属手太阴经,以候肺气;中部人即神门穴处之动脉,属手少阴经,以候心气;中部地即合谷穴处之动脉,属手阳明经,以候胸中之气。下部天即股动脉(五里穴),或足大趾次趾间动脉(太冲穴),属足厥阴经,以候肝气;下部人即膝上八寸股内侧之动脉(箕门穴),或足背动脉(冲阳穴),属足太阴经,以候脾胃之气;下部地即内踝后之动脉(太溪穴),属足少阴经,以候肾气(见图) (二)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趺阳(足背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亦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者。 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及两手无脉时,才察诊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之存绝)。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 (三)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它不但主张独取寸口的方法,而且把古代的三部九候等遍诊法给予新的解释,使它成为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但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普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难经·一难》云:“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凶吉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素问·五脏别论》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为尺(肘端)。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见下图)。《脉经·卷一》云:“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云:“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了。但也有不分寸关尺,只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门,以候各脏病的。这是因病剧证危,而求其本的一种方法。诊老人、虚人、久病、产后,不能不知此法。《医存·卷二》云:“又有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专定各脏病者,此因病剧证危而求其本也。诊老人、虚人、产后、久病,皆不可无此法。” 寸关尺分候脏腑,导源于《内经》,虽然在《内经》没有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此论实际上已具有寸、关、尺的意义,即: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大致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不同。如《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则以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并对《内经》之论提出订正,附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则备考一文,注云:“内、外二字,前人有以尺部一脉,前半部脉,后半部脉为训者;有以内侧曰内,外侧曰外为训者,皆非也。盖脉之形,浑然纯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若以前半部、后半部为是,则视脉为两截矣。若以尺内侧、尺外侧为是,则视脉为两条矣。故知二说皆非也。熟玩通章经文,自知其为传写之讹。岂有独于脾胃,则曰: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者耶?盖外以候腑,内以候脏,《内经》脉书,确然可考,故当以‘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之句为正。其尺外之‘外’字,当是‘里’字,尺里之‘里’字,当是‘外’字。中附上,左右之‘内’、‘外’字,上附上,左右之‘内’、‘外’字,皆当改之。故不循旧图所列,以符外候腑,内候脏之义也。前以候前,谓关之前寸也;后以候后,谓关之后尺也。上竟上者,谓上尽鱼际也,下竟下者,谓下尽尺泽也。” 现将寸口分配脏腑的几种学说列表于下(见表8): 以上所举的几家学说,其分歧点在于大小肠和三焦,而主要的分配五脏的观点是一致的。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心与膻中; 右寸:肺与胸中。 左关:肝、胆与膈; 右关:脾与胃。 左尺:肾与小腹; 右尺:肾与小腹。 这种分配方法体现了上(寸部)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部)以候下(身躯下部)的原则。 但必须指出,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正如李时珍的《脉诀考证·脏腑部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参考资料】 (1)《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2)《景岳全书·脉神章》:“气口之义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其名虽三,而实则一耳。” (3)《脉确·脉原》:“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而五脏六腑之气,于此候之者。 盖人以气生,营卫之气,先天也,水谷之气,后天也,先天后天之气,脉皆主之。故饮入于胃,其精气,自脾归肺。食入于胃,其精气,自心归肺,肺布饮食之精气于诸脏腑,而后血气充,营卫调。诸脏腑之气,各随其经,同营卫之气,而呼吸朝之于肺。故手太阴肺经,乃诸脏腑之气所聚也。圣人于气口,候其盛衰,泄天地化育莫测之秘,岂不神乎。” 四、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时间 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说来,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且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的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二)体位 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这样可使气血运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不正确的体位,如侧卧手臂受压,手臂或高或低等,均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医存·卷三》云:“病人侧卧,则在下之臂被压,而脉不能行;若复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身复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故病者宜正坐或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三)指法 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位置。位置取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节节相对,以指腹按触脉体,因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总以适度为宜。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要重点体会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这样对比的诊脉方法,颇为实用。单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经何脏,总按以审五脏六腑的病变。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四)举按寻 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持脉之要有三,就是举、按、寻。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诊家枢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五)平息 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正常脉象及病理性脉象之迟、数、缓、疾等脉,均以息计。《诊家枢要》云:“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率,闰以太息,脉五至,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另外,还提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六)五十动 《灵枢·根结》篇云:“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张仲景也十分重视候脉必满五十动的说法,曾在《伤寒论》序言中批评那些仓卒持脉,随便作出诊断的人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可以看出,候脉必满五十动,其意义有二:一为了解五十动中有无促、结、代脉,防止漏诊,并可了解五脏的全部情况;二为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目的。 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之,作为诊脉的时间,每次候脉以2~3分钟为宜。 【参考资料】 (1)《难经·五难》:“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2)《重订诊家直诀》:“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之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指法即由此而辨,曰举按以诊高深也;曰上下以诊长短也;曰寻推以诊广狭厚薄曲直也;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涩止代也;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操纵者,举按迭用,以察根气之强弱,《难经》所谓按之软,举指来疾者此也。惟三指总按,拦度三关,三指缝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脉形不同,如寸涩尺滑,前小后大,即无由得其接续之真迹。昔有同学示移指法,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于寸关之交,中指加于关尺之交,终以有隙而其真不见。后乃自创一指直压之法,以食指直压三关,而真象迸露矣。小儿脉位狭小,以食指拦度脉上,而辗转以诊之。” (3)《诊家枢要》:“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 石氏中医——石超奇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