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帖中的有些错字,是书法家故意!

 澹水老逸 2017-04-26


来源:综合网络

编辑:超市编辑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書法家偶爾寫錯字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古帖中的有些錯字是壹種藝術處理手段,不是無意寫錯的,是書法家有意寫錯的。如寫歐陽詢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把“魏征”的“魏”少寫了壹撇,這類增減筆畫的“筆誤”在古帖中很常見,只要增壹筆畫或者減壹筆畫不影響識讀,不和別的字相混淆,書法家常常根據結字的需要,有意增減筆畫。筆者在20世紀八十年代讀書論,有文章把這種方法叫做“增不足減有余”。它的理論依據有梁武帝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和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梁武帝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說:“補,謂不足也。損,謂有余也。”補,是補充不足的筆畫。損,是省略多余的筆畫。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寫道:“補謂不足,子知乎?”,“豈非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者,則以別點畫旁救應之謂乎?”,曰:“然”。

 
“損謂有余,子知之乎?”,曰:“豈長史所謂趣長筆短,雖點劃不足嘗使意氣有余乎?”,曰:“然”。

 
由此可見,筆畫增損,是古代的書法家的壹種藝術手段。下面我們先看古碑帖中的“增不足”例子:

“監'增加了一点,是为了在布白上和左边的“臣”疏密协调。


“孰”字增加一点的道理同上。


“厶”和“口”做偏旁时古代书法家常根据需要相互通用,如“唯”也可以写成“厶”旁,但“和”、'私”的'口'与'厶'不互换通用,因为影响识读;所以,褚遂良为了“私”字的笔画疏密左右协调,给“私”增了一撇。


“座”增加了一笔,部件“人”字变口字,整个字不和其他字混淆。


再看古碑帖中的“减有余”例子:


“拯”字减了一横


“承”字减了一横,为了使字的中宫变疏,颜体中宫疏朗是结字风格。


“德”减了一横,避免横画重复。

“碑”少一撇,是为了容易做到上部左右齐平,减少了结字的难度。


“碑林”的“碑”也少一撇,道理同上。


写书法作品不是小学生写生字,在不影响识读的情况下,为了安排结构的方便,古代书法家常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或增减笔画;或改变笔画的长短(如下图《九成宫》中的“吉”字第二横变长)等等,这和知识欠缺的笔误是两码事。


以上是笔者浅见,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