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书法(笔势篇)——复杂的笔势03

 老阿更 2019-05-13

2、重复两次的笔势:双竹势

有些复杂笔势,是重复书写引起的,如双竹势。各位记得衮笔势吗?我在二级课程11课中介绍的。所谓衮笔,就是手腕连续一左一右,《玉堂禁经》说如草书的'今'字。

王羲之《转佳帖》这个'今'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我也给大家介绍过《阴符经》这个'所'字,

这个字右下部的'个'字,也是衮笔势。

衮笔势重复一次,可以写出一个'竹'字来,称之为双竹势,如王羲之这个'竹'字就是双竹势。

其实它左右都是衮笔势,只是手腕左右的次数不同。

在行书中,左右滚动的次数就会更多一些,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两个'竹'字,都是双竹势。

每一个字中,左边比右边简单,右边还要多一个或者两个来回,练习的时候可以先写中线。

'竹'是一个部首,用于字头。如这两个字,就是竹部的。但双竹势在书法作品中用得不多,《阴符经》中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双竹势可以用其他笔势替代。一是用烈火势替代,如文征明这个'簿'字,

原来是竹字头,他没有写双竹势,而是取烈火势。

传为张即之所写的'筵'字,

原来也是竹字头,但我们看见作者换用了烈火势。

双竹势还可以用横爻势替代。

我们知道,秦以前使用篆字,篆字中的'草'字是这样的,就是两根小草的样子。而'竹'字是这样的,它表示竹叶的形状。秦代出现了隶字,篆书圆转的线条在隶字中变成了直线。这样一来,'草'字和'竹'字都变成两个十字了。所以在隶书中,一些竹字头的字,看起来好像是草字头。

如《阴符经》的'符'字,

篆字上面是'竹'字头,到了汉代,隶书《礼器碑》'符'字是这样写的。看起来怎么变成草字头了?这不是草字头,还是竹字头。所以真书《阴符经》也写得好像草字头,这是跟隶书来的写法。

又如'篇'字,

篆字是竹字头,隶书如《景君碑》写成两个十字,这个字损坏严重,但上面两个十字还是看得很清楚。《阴符经》也是用两个十字,所以我们说《阴符经》有隶意。

你可以看到,部首在书法中用处不大,两个十字,书法中就是横爻势。无论草字头还是竹字头,都可以用横爻势来写。

又如'等'字,

原来也是竹字头,但书法中经常换用类似草字头的横爻势。

毛笔的'笔'字,

既可以用烈火势来写竹字头,又可以用横爻势来写,在草书中,竹字头还可以写为两点一横,这是竖笔势了。

3、戈法

在本级课程29课中我简略地介绍过戈法,就是一个'戈'字。

完整的戈法由五笔所组成,就是勒、磔、趯、掠和侧。'永'字八法有八笔,戈法用了五笔,相当多。

戈法比较特殊,运用戈法这个笔势有时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单独写一个'戈'字,当然是完整的。但'戈'作为某个字的一部分,情况就不同了。

3.1戈法借出笔画

你看这个'战'字,

右边的'戈'是完整的,一次过写成的。

但王羲之这个'成'字,第一笔是左边的撇,反引势。第二笔是一折一转,曲钩势。那么剩下来的倚戈势加一撇,还有一点,这算什么呢?本来是好好的一个'戈',现在的'戈'第一笔借给了曲钩势,结果戈法自己变得不完整了。

再如这个'武'字,

在秦以前的古文字中,上面是'戈',下面是'止',看得很清楚。

但到了真书中,'武'字写起来先取两个横笔,奋笔势。然后写'止'字,它全部由横竖笔画所组成,由竖笔开始,你可以认为它是竖笔势,有三次抬笔。其实'止'字是三牵绾的一个化势,三牵绾本来就是表示'止'字的。但剩下来倚戈势再加上那一点,算什么笔势呢?'武'字一开始的奋笔势,是戈法中拆下来的,结果闹得戈法不完整了。

还有这样的情况,'我'字右边本来是一个'戈',

但这'戈'的一横,是和左边共享的。有时候,这'戈'的一横还会缩短了,好像《阴符经》这个'我'字,看起来左边有一横,右边的'戈'没有横了。

有些书法家试图保全'戈'字,如这几个大书法家写'成'字,

看上去是先写了一个钩裹势,然后写一个完整的'戈',两个笔势凑成'成'字。

但不是所有用到戈法的字,都可以保持戈法完整的。古代讲到'戈法',有时候是指整个'戈'字,有时却只指当中的倚戈势,就是红色这一笔。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戈法最要紧是中间的倚戈势。一个'戈'字,无论借出哪一笔,我用蓝色虚线表示戈法已经失去的笔画,只要倚戈势还在,剩下部分还是统称为戈法。

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咸'字,行书。

左边是反引势,中间借用了'戈'字的一横,组成奋笔势。剩下的笔画,我们还是称它为戈法。

又如皇象《文武将队帖》这个草书'戎'字,

本来是'戈'加上一个'十'字('十'字是古文'甲'字的简化),但草书中,'戈'字一撇借给了十字,组成了向背势,剩下的部分我们还是称之为戈法。也就是说,这个'戎'字就是戈法加向背势,用两个笔势就写出来了。

3.2戈法的化势

接下来讲讲戈法的化势,主要是用倒笔书的方法。

一横还是老样子,但一趯本来是向右的,现在改为向左。本来七号位的一撇,现在可以用九号位的捺。至于上面的一点,有时候是可以省略的。

举'武'字为例,'武'字在草书中怎么写呢?

上面的'戈'是用倒笔书,写出来就是这个样子,下面的'止'字,可以用外略势来表示,注意单独写'止'字,还要多一点,但用作偏旁是可以省掉的。这样两部分接合起来,'武'字的草书就写出来了。这是皇象《急就章》中的'武'字。

戈法的倒笔书,较多用在草书,其他书法家也是这样写的。

放大一点看王羲之写的草书'武'字,

取势是一样的。戈法倒笔书,很像一个'寸'字,是不是?

简言之,一个戈法倒笔书,它可以表示'大'字或'丈'字形,如欧阳询'奄'字上部。它的一点可以点在右上角,表示'犬'字形,如王羲之这个'状'字,

左边是竖笔势,右边是戈法倒笔书。它还可以表示'寸'字形,如王羲之《圣教序》'导'字下面。它可以当作提手旁,如王羲之草书'报'字左边。如果有两横一竖,书写次序是横竖横,如索靖《月仪帖》'才'字,也是戈法倒笔书。所以,戈法用处是非常广泛的。

3.3戈法的重迭:缩出法

两个戈法重迭,古代称之为缩出法。

你看两个'戈'一上一下,如果这样重迭,这里会出现一个空白,我们说字心松了,不好看。如果把下面的'戈'往上挤一挤,字心的空白就少了,但是下面的一点,和上面的一趯就会碰撞,搅在一起了。

《玉堂禁经》讲到倚戈势一共有四种,下面没有趯,称之为'秃出',踆锋趯就是'折芒'。

当我们写两个'戈'重迭时,上面的'戈'不趯,也就是用'秃出',只有下面的'戈'踆锋趯出。而下面的'戈'省略一点,只有上面的'戈'可以加点。

你看虞世南写的'浅'字,

就是这样处理两个'戈'的。

晋唐很多书法家都这样写,我把这个规则总结为八个字:'上戈不趯,下戈不点。'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也是这样。

柳公权有没有遵守这规则?也有。《玄秘塔碑》的'浅'字,上戈不趯,下戈不点。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写的,赵孟俯写的'钱'字,

他上戈倒是没有趯,但下戈加了一个点,这地方马上就觉得很挤,这一点真是多余的。

简言之:

· 缩出法不是笔势,他是讲字的结构安排。

· 三级课程'裹束'会详细介绍。

好,复杂笔势讲完了,又要小结一下。

第一堂课讲了五个笔势:横竖撇捺是三牵绾,其实是一个'止'字。一折一转是曲钩势,另外还有三个耳朵旁,在左边是阜耳势,在右边是邑耳势,它们都有两个室,如果只有一个室,是节耳势。

第二堂课讲了四个笔势:反犬旁书法中叫竹箨势,'勿'字形是柳箕势,'示'字形是舞鹤势,狮口中有四个点叫驼头势。

本节要点:

· 双竹势。

· 戈法。

· 复杂笔势小结。

复习思考:

· 通常说'永'字有八个单一笔势,但'永'字中有没有复合笔势呢?有几个?

· 二级课程到现在,一共讲了多少个笔势?

· 你能把这所有的笔势,整理成一张系统表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