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書法流派、风格暨名作赏析

 鸿墨轩3dec 2013-05-03

書法流派、风格暨名作赏析  

什么是书法流派?什么是书法风格?什么是书法名作?从字面上讲,流派指的是水的支流,风格指的是作品的风度和品格,名作指的是一些有名的、著名的作品。据此,所谓书法流派,应该是指那些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派别;所谓书法风格,应该是指那些具有独特气质和风韵的作品;所谓书法名作,应该是指那些被公认为优秀作品的名家名作。然而,书法艺术中的流派、风格和名作,不同书体会有不同的品评标准。

第一单元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古时称楷隶、今隶。按字的大小而言,可分为大楷、中楷、小楷和榜书。按其风格而言,可分为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按其发展史而言,可分为魏碑、唐楷等。楷书之体,常施之于纪功颂德、树碑立传、墓葬表志之事,多以刻碑立石,传祭千古。此外,宫廷楼台、梵宇仙刹、名胜古迹之地,也不乏或刻石以弘佛,或立碑以记事,或署匾额,或写楹联,皆以楷书居多。

论及中国书法,历史的目光绝对不能忽略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有着特别引人注目的成就。钟繇、王羲之的崛起,使书法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被称之为“中国书法的确立期”。

所谓“中国书法的确立期”,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从书体演进来看。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隶、楷、草、行诸体并存,但汉代盛行的隶书,开始逐步让位于楷书。平常的文字交流,一般多用行草书体,而碑版题署等严肃场合,多用楷书体。汉代虽有楷书,但很不成熟。然而,锺繇对楷书作出了重大改革。用平直方正取代“蚕头、燕尾”,使楷书得以定型化。此後,东晋王羲之又进一步改革锺繇笔法,彻底摆脱了隶书笔意,使楷书更加成熟。

2、从书法艺术的抒情性来看。在三国和魏晋南北朝之前,书法艺术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它只是礼教的工具,文学的附庸,以实用为目的。因此,当时的书法大多是“用笔不计工拙,书写随心率意,笔法尚不成熟”。然而魏晋时代的书法,虽然书法艺术还只是处在粗成阶段,但是书法已经摆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逐步走向了以表情达意为主的独立的艺术。这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3、从书法理论的确立来看。

晋卫恒所著《四体书势》,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字演变及兼评书家成就的专著。东晋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南齐智永禅师的“永字八法”,都是对後世影响深远的笔法总结。南梁庾肩吾的《书品》,是我国第一部书法史。南齐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第一次提出了作书须“心手达情、神情兼备”的理论。西晋索靖《草书状》、西晋成公绥《隶书体》、後魏江式《论书表》、南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等,分别总结了各种书体的书写经验等。这个时期,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也已经基本形成。

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看,帛书的书体已是楷书的雏形。早期的楷书有很浓的隶意,隶书中的波捺,有很重的装饰作用。但是,这种波捺书写起来比较繁琐。人们为了书写便捷的需要,渐渐由繁趋简,扬弃了隶书波捺的写法,于是就产生了楷书。汉末魏初的楷书,体式刚刚初成,尚未定型,在这由隶及楷的重大转折关头,锺繇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功臣。从传世的锺繇书迹看,《荐季直表》、《宣示表》、《墓田丙舍帖》、《戎路表》、《还示帖》等帖,体势微扁,点画厚重而古扑,隶意明显,富有意趣。有的偏旁部首,甚至还保留着行草书的形态,体态质朴,呈天然之象。字的重心大多居中,偶尔偏下,更现稚拙之趣。

晋代,书家大多沿袭汉魏馀风,且名家辈出,楷法渐趋完美,最为杰出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二人增损古法,大胆革新,裁成今体,为後人树立了典范。王羲之传世的小楷有《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等,王献之传世作品有《洛神赋十三行帖》。

南北朝时期是楷书的盛行期,北派多碑版,南派重简牍。然而,碑版楷书面目各具,风貌繁多,体势雄强,意态奇逸,是楷书中的奇葩。北碑中的著名作品有:《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高贞碑》、《高湛碑》、《崔敬邕墓志》、《郑文公碑》、《刁遵墓志》、《敬使君碑》、《司马景和妻墓志》、《寇演墓志》等。南碑有《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瘗鹤铭碑》等。

及至隋代,楷书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演变,已经渐趋成熟,并融合南北于一炉,为开启唐代楷书作出了前期准备。此间的著名书家和碑刻作品有:《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迹》、《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董美人碑》、《苏孝慈墓志》、《张通妻陶贵墓志》等。

在我国,刻石之风大约初始于秦而大盛于东汉,及至北朝时期则更是蔚然成风。北朝诸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约200年之久)皆好刻碑(而南朝则禁碑,故南碑传世甚少),由于南北朝碑版以魏为主,故北碑又被称之为魏碑。魏碑从隶书蜕化而来,是一种错于隶楷之间的初创时期的楷书。由于魏碑书法具有正处于初创时期的特点,其书常常面目多变且又常常饶有古趣,故而被后人称之为是我国楷书艺术中的瑰宝。

魏碑以降,唐代楷书最为鼎盛。然而,唐代楷书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初唐时期楷书基本上是沿袭了二王书风,以崇尚瘦硬之美为主,其代表人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2)自唐玄宗开元至萧宗末年,唐代楷书则有所发展和创新,以崇尚肥劲之美而自出新意,其代表人是颜真卿。(3)中唐时期唐代宗至文宗时期,其楷书又出现了融颜、欧之长而自创新意者,其楷书遒媚清劲,以骨力见胜,其代表人是柳公权。总的来说,唐楷无不有端庄、匀称、协调、和谐之美。

从总的时代风貌看,唐代楷书具有法度严谨、体势端庄、笔意精到、结字稳当等特征,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下面,就唐代楷书名家、名作介绍如下:

·虞世南楷书篆意浓郁,用笔圆润精美,虽不外耀锋芒,但筋骨内涵,给人以平和简静的艺术感受。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纯以中锋运笔,转角钩剔处皆不露棱角,中途行笔丰实不怯,且笔力沉劲入骨,没有丝毫的雕琢,也没有丝毫的火气。《孔子庙堂碑》可称之为唐楷中的上乘之作。

·欧阳询楷书,以方笔见长,以骨力见胜,横画善用仰势,竖画善用背势,素以法度森严、险劲刻厉而独创风格。然而,细细体察欧体楷书,它更是形方而笔圆、势圆,点画挺拔而沉劲,结字平稳而寓奇。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等。其子欧阳通亦善楷,世称“大小欧”尽得父法而瘦硬险劲更过之。

·褚遂良楷书,点画温润细腻,结体清远萧散,笔意流动而婀娜多姿,貌似瘦硬而不乏清腴,间杂隶意而清雅绝俗。其代表作有:碑刻《雁塔圣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墨迹《大字阴符经》、《倪宽赞》。

自唐玄宗开元至肃宗末年,是以颜真卿为代表的盛唐楷书中兴时期。中唐书家崇尚创新,一改瘦劲之气而以肥劲称美,开启了一代新书风。颜真卿是唐代最有创新精神的书家。颜真卿楷书汲取了汉隶中“画平竖直”的体势,参以篆书笔意,以古为新,以拙为巧,丰腴雄伟,端庄浑厚,雍容宽绰,似肥而实劲,似浊而实清,似浊而实巧。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弩发,低昂有态,纵横有象,堂堂正正如大臣持笏,俨立于庙堂之上,凛然而不可侵犯。其代表作有:碑刻《多宝塔碑》、《元次山碑》、《麻姑仙坛记》、《勤礼碑》、《家庙碑》、《大唐中兴碑》、《宋广平碑》等。墨迹《自书告身帖》。

李邕是一个以行楷见长的书家,其书笔力雄健,体势欹侧,略带行意,墨渴笔劲,一点一画皆如抛砖掷石,给人以奇伟倜傥的享受。其结体横则向右欹斜,竖则向左倾倒,变化万千,极富气势。其代表作有《岳麓寺碑》、《云麾李思训碑》、《云麾李秀碑》、《法华寺碑》、《叶有道碑》等。

柳公权是唐代宗至文宗时期(中唐)的著名书家,其楷书融颜、欧之长,自创新意,遒媚清劲,骨力见胜。柳楷世人最爱,结字端严,笔力挺拔,清刚雅正,是楷书艺术极致完美的代表。其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总的说来,唐人楷书用笔或圆或方,或肥或瘦,风貌各异,但就结构而言,有的斜画紧结,有的横画紧结。就风格而言,不乏端庄、匀称、协调、和谐之美。唐代楷书的成熟和完美,一是表现出了书家们的艺术个性,已经融合在了时代的共性之中;二是表现出了相对平衡的法度,达到了意法相参、理趣相生的境界。因此,唐楷建立起来的严格的法度,就显出了一种“正而不板,瘦而不露骨,肥而筋骨老健,清者不薄,文质相偕,形神兼备。”唐代楷书的意义,影响着后人,影响着历朝历代的书家。所以,唐代楷书是中国楷书艺术的巅峰。自唐以后的楷书,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除了元代赵孟頫以外,其余都不足观。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水晶道人,宋宗室,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其书精工,真、行、草、篆、隶诸体,无所不能。赵书用笔流畅,清润洒脱,柔而不弱,露而不浮。结体匀衡整齐,端庄秀丽。虽有变化而无大起大落,字里行间常常显露出一种“温润闲雅”的气度。但是,历史上对赵书却毁誉不一。赞扬他的人,如明代周天球说:“赵文敏书法精绝,集诸家之成”;明代文嘉说:“上下一千年,纵横二万里······无有能与比者。”批评他的人,如明代张丑说:“第过媚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清代包世臣说:“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然而,颜真卿的刚劲雄放,与赵孟頫的圆润柔秀,都是美的典范,如何能强求一律?赵体平顺易学,雅俗共赏,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炉,也深受人们喜爱。其代表作有:《三门记》、《胆巴碑》、《妙严寺》、《仇愕墓碑》、《八仙神观记》以及小楷《过秦论》、《道德经》、《汲黯传》等。

楷法用笔,由篆隶演化而来。篆法圆,纯用中锋。隶法方,兼用侧锋。楷书用笔重在方、圆、中、侧之变化。

方圆之笔,方笔最难。用笔欲方,须用侧笔,以侧取势。清刘熙载《书概》说:“凡书,下笔多起于一点,即所谓‘侧’也,故‘侧’之一法,足统馀法。” 方笔,通常是以侧锋之笔写出,下笔时笔杆微微向右后方倾斜,锋尖常常露出在欲写点画的左上方,落笔时犹如作“点”状,尖锋顺势侧下后再作调锋行笔。侧锋是“偏入正出”。能作到“偏入正出”者谓之中锋,不能作到“偏入正出”者谓之偏锋。

笔法精到是楷书的基本要求。点画不得马虎从事。每写一笔,点画之首尾处,都要做到或方、或圆、或尖。大凡该方的不方,该圆的不圆,该尖的不尖,都是楷法之大忌。

点画与点画之承接处,楷书用笔妙在转、折,古人有“折成方,转成圆”一说。方者,呈阳刚之气,圆者,呈阴柔之气,笔法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就各不相同。欧阳询的字很秀气,给人的感觉是阴柔之美,但他却常常用方笔写出。(字是阴柔的,笔是阳刚的,给人的感觉很丰富,既有阴柔之美,也有阳刚之美。)颜真卿的字很雄浑,给人的感觉是阳刚之美,但他却常常用圆笔写出。(字是阳刚的,笔是阴柔的,给人的感觉也很丰富,既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仔细研究古人法帖,不难看出其中的奥秘。

楷书重视基本点画的书写,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写好基本点画,旨在为楷书结构服务。楷书结构的任务,是要把各个基本点画和偏旁部首,组合在理想的位置上,使得各个点画和偏旁部首,能够组合成“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情有意、有理有法”的生命单位,达到“端庄、沉着、匀称、熨贴、精神团聚、姿态生动”的最高境界。

为此,楷书结构安排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通篇作品的格调,必须保持和谐和统一。唐孙过庭《书谱》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其形各异”和“为体互乖”,指的是书写的形式一定要多样,用笔的笔调一定要统一,要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之间,来求得两者之间的完美的结合。

2.点画有位置,结构要安排,以白计黑,以黑计白的关键在于笔顺和笔势的管束,楷书结构最忌涣散。故而,作楷之法最讲究的是“笔断而意连,形独而气贯。”楷书虽然重在以点画为形质,但却以使转为性情。古人作楷如作草,书写时常常是一笔接一笔,上一笔结束的时候,就是下一笔开始的时候,中间从不有停息之意,如笔不离纸一般,笔笔断而后起。用笔有草行意,自然血脉贯注。上一笔与下一笔的过渡,要有暗渡陈仓之妙,说是笔离纸,好象并没有离纸,笔在空中飞度是极低的,是以隔笔取势为主要手段的。

3. 楷书讲平正,但却要以能寓险绝于平正之中为高。楷书贵在有姿态,险绝的姿态能令人回味无穷,有百看不厌的艺术效果。如果只是仅仅能把楷书写得四平八稳,匀称精到,大小一律,看上去是无瑕可击的,其实只是淡而无味、缺少个性的庸作而已。宋人姜夔《续书谱》说:“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笔者以为,学楷书必定要先求平正,继而达到由正至奇。但是,由正至奇则须有个度,则要做到“正而不板,奇而不怪”。写楷书笔笔须从规矩出,唐代楷书笔笔皆正,是初学者们的首选法帖。由正至奇靠的是“微妙”二字。由正而生变并非易事,变之不足即板,变之过头即怪。真正好的楷书是“看似平常却奇拙”,任何以正废奇和以奇废正的做法都是不对的。“看似平常却奇拙”的楷书,笔者以为当从魏碑处去寻找。魏碑是承上启下的书体,上承篆隶遗风,下启唐代楷书新貌,是学习和研究楷书的富矿。大凡欲想在楷书上面有所造就的话,就一定要在魏碑上面狠下功夫。

4. 楷书最忌呆板和不灵动,其关键因素是要牢牢把握笔势。蒋衡《拙存堂题跋》说:“夫书必先意足,一气旋转,无论真草,自然灵动,若逐笔安顿,虽工必呆。”写楷书不可出现有死的点画,要字字求生动。生动不生动,关键在笔势。何谓笔势?点画合乎情理的走向和运行轨迹就是笔势。何谓点画合乎情理的走向和运行轨迹?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内在的或外在的联系方法是科学的,就是合乎情理的走向和运行轨迹。反之,点画与点画之间内在的或外在的联系方法是不科学的,那就不是合乎情理的走向和运行轨迹。因此,初学书法的人们,一是需要注意和研究笔顺,书法家们为了书写便捷,常常会自行设计出特定的笔势走向和运行轨迹,在笔顺的处理上,自然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笔顺。二是需要注意和研究书写的精熟度,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熟了,才能生动而不刻板。精熟的关键是笔的使转,古人称之为“卷”法。蒋和《书法正宗》说:“卷者,笔笔相生,意思连属,势如卷出,盖力到笔到,旋转如打圆圈也,知卷则字无不一气贯注。”而使转之法,有的在字内,有的在字外,讲的是笔的韵味,讲的是惟妙惟肖和若隐若显的精熟度。

5.楷书是严谨的,但在严谨之中更讲究形质,更讲究理法、意蕴和情趣。它那富有内涵的笔墨技巧,总是要求人们在“法与意、形与神、文与质”等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理法、意蕴和情趣,不是指具体的结构和点画,而是指流露在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境界和格调。通俗说来,是一个书法作者的想法、构思和追求。“欲妙于笔,当妙于心”,笔之所成,皆心之所唤。然而,理法、意蕴和情趣,皆生于法中,笔墨技巧是基础。总的说来,楷书用笔要精到,要细腻,要锋势备至,要结字熨贴。此外,还要注意笔与墨之间的关系,古人一向有“源于笔,成于墨”的说法。墨不好,写出来的字肯定不会好。

6.书写楷书切忌大小一律,当于参差错落之中求齐平。在一行之中,要有大小、长短、肥瘦、宽窄、奇正、疏密、虚实、曲直、轻重、徐疾、开合、主次、浓淡、枯润等变化。书写楷书一般都打格子,格子有中心,字也有中心,无论是大字小字、长字短字、肥字瘦字、宽字窄字、奇字正字,在字群排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字的中心和格子的中心,做到“两心合一心”。这就好比军营列队一样,来一个左右看齐,不管是大个子还是小个子,不管是胖子还是瘦子,都能整齐划一。在章法上要注意精神团聚,要一气贯注,要各有管束。王世贞《法书苑》说:“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二字,二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二行,二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字字有管束,首尾有照应,就能达到一气呵成。

唐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然而,行书则两者兼之,它是“脚踩两只船”。楷书繁,行书简,行书是化繁为简。

常人以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不准确。行书书写起来,其速度是比楷书快。但这种“快”,不是快不是建筑在书写速度上,而是建筑在用笔技法和字体结构的“简”字上。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简”,绝不是简单的“简”,而是“化繁从简”,是指“简化、简括和简略”。

行书的简,一是简“笔法”,二是简“结构”。就“真、草、篆、隶、行”诸体来说,再简不过的是草书。因此,行书的简,需要借用某些草书“符号”,需要借用某些“一笔环转”的草书用笔技巧。除了借用以外,行书还要对楷书有所继承、有所发展的任务。所以,欲学行书,就一定要知晓楷、草之理。既要强调形质,又要突出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书绝对不是楷书的快写,也不是楷书和草书的附庸,而是一种独立的书体。

行书的起源,应追溯到西汉时代。西汉居延简书及东汉武威医简中有不少字的用笔、结字和取势,虽然仍旧带有相当多的隶意,但与当今的行书相比,确有许多相类似的情况,可以认同为行书的雏形。

行书之名的出现,最早见于晋代。《晋书·卫恒传》:“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各有其巧,今大行于世。”行书,最能兼容别它书体。它自由度大,应用广泛,自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自己具有“历朝不衰”的个性和命运。

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被称颂的时代,尤其是行书艺术,更为突出。当代学者马宗霍先生说:“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又称“大、小王”。

1、二王行书的概念

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是晋代书法界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尤其是他们所开创的行书流派,是我国历朝历代行书的源头。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行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大王行书偏于行楷,小王行书偏于行草。大王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小王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魏晋以后直到清代的中国书法史,历朝历代书法家们的书法创作,都是以“二王”书法为主轴而展开的。

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第二类为行楷作品,如有天下第一行书美称的《兰亭序》,是其行书作品中笔墨技巧最为严谨精到的一类。第三类为后人集字作品,如怀仁堂集字《王羲之圣教序》等。王羲之行书用笔流畅圆转,从容平稳,醇厚典雅,细腻流美,富于变化,气韵生动,耐人寻味。

王献之早年师从父法,尔后师从张芝,并能自成一体,且与父齐名。其传世作品有《中秋帖》、《鸭头丸帖》等。王献之行书神韵清雅洒脱,用笔随意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宋代米芾,从小王的行书中吸收了大量的精华,开创了自己的行书新流派。

大王《兰亭序》的风格特点,在于用笔精致细腻,精巧秀雅,书卷气十足。尤其是他那“法度严谨而又自由自在”、“跌宕起伏而又自然率真”、“变化万千而又理法一致”、“热情洋溢而又温馨和谐”、“酣畅淋漓而又遒丽天成”、“妍美超仑而又艳而不媚”的艺术风采,折服了历朝历代的书坛上人。

古今莫二、平稳精到的唐怀仁《王羲之圣教序》,是学习王羲之行书的最佳范本。释怀仁原是一位擅长于王羲之书法的僧人,相传为王羲之后裔。《圣教序》帖是释怀仁以集王字而拼就的作品,全文1904字,苦心经营了24年之久,终成此碑。临写《王羲之圣教序》时,请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他的起笔和收笔处,每个点画的起笔和收笔方法不同,其所产生出来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不同。如点法,点有多种写法,有的是看来是独点,但并不孤立存在,有时与横画相接续,有时与别的点相接续,笔笔连贯,笔笔呼应,富有神采。如横法,当于曲势之中去求平直,起笔常常逆入,收笔必须回锋。在行书结体中,数横并施时,应长短相兼,长横(复舟横)通常只有一笔,而短横之笔虽然是数画并施,但通常都取仰、平势而不取俯势,并要富有变化。如竖法,有悬针垂露之别,有长短曲直之别,有相向相背之别,有有钩无钩之别,有粗细轻重之别。在行书结体中,数竖并施时,也应长短相兼,长竖通常也只有一笔,而短竖之笔虽然也是数画并施,但通常也都要富有变化。作竖之法不可过直,当于曲势之中去求直,过直则无力等。因此,用笔能不能精到,必须在起笔和收笔处求之,学书之人务必引起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要注意他的使转之笔的运用。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

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

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我们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

颜真卿(709-785)是我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图)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

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

杨凝式(873-954)传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行楷书的代表作。《韭花帖》体态整洁秀雅,二王书风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其善移点画,大胆布白,似斜反正,行气宽松,疏敛淡远,肆意洒脱的经典书风,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一反《韭花帖》内敛神韵而景象极为茂盛。此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笔势纵肆,清逸飞动,风格各异,审美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杨凝式是唐宋间的过度书家,更是承唐启宋,为后人打开尚意书风奠定了基础。然而,能够开启宋代尚意书风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功绩,而是整个时代人的共同努力,比较突出的有:李建中、蔡襄、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其中苏轼(1037-1101)的书法成就最高,又是尚意书风的领袖人物。苏轼提出了许多艺术新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说:“书,无意于佳乃佳”,又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天真烂漫是我师”等。就苏轼书法艺术风格而言,其主要吸收了“二王”、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的笔法,尤以李北海、颜真卿影响为最大。字形扁而方,墨丰而笔软,中锋、侧锋并用,点画肥腴,右肩高抬,骨力内含,风姿妩媚,左右舒展,字形斜正不拘,意趣盎然。整个宋代十分重视禅宗、禅机,书家们在书法实践中,试图张扬着个性的发挥,重视着理性的探究,并能从禅宗思潮中获得悟性,用情感去驱使着自己的书法创作行为,给后人作出了榜样,而苏轼则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他的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三行书。

    宋代尚意书风,不比唐代尚法书风那样法度森严。苏轼的作品也一样,他不以法度见长,而以能集笔法、意趣、才情于一体见长,更见他的书法个性。《黄州寒食诗帖》,历史公认也是一部行书的经典之作。黄山谷评论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线条沉着有力,如棉裹铁,瘦硬刚劲,看似妩媚却见儒雅。他笔意中淡,笔力劲健。肆意放纵,得于率真。神情灵动,藏巧于拙。在《黄州寒食诗帖》中,足见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天真烂漫是我师”的艺术主张。在唐代,杜甫评书有“书贵瘦硬方通神”说法,对此苏轼提出了疑义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在《黄州寒食诗帖》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法、道、理、意、情,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他学习古人学得很好,在继承传统方面也继承得很好。另一方面,他很有创新,在表现自己方面也表现得很好。从他的字的结构来看,有颜书的古拙,有李北海的欹侧,有他自己的奇崛和跌宕起伏。或参差变化,或上重下轻,或左疏右密,处处流露出天真烂漫、挥洒自如、出人意料的绝妙的天机。

在宋代,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中国书法宿影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历代众多的书家中,米芾的行书对后代影响最大。关于米芾的学书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书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学颜,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从这段自述来看,他走的是一条由浅入深、博采众长、择善而从、食古能化、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苏轼称赞他的行书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范成大称赞他的行书是:“······用大令笔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 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于小王,后人称他的“天真超越于王献之。”传为王献之《中秋帖》,有人疑为是米芾的临本。米芾的书法,用笔常常成竹在胸而沉着飞动,下笔凝重而随意痛快,笔墨淋漓而神采飞扬。米芾自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后人即称他为“八面出锋”。他落笔重而中间稍轻,在转折处常常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在钩笔的使用上,比别人多了一个蓄势顿挫的动作。米字的结体常常又是随意赋形、欹正相济、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强烈,大凡大小、粗细、方圆、开合、疏密、虚实、欹正、长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现。虚锋入字,以势取胜;劲健妩媚,贯气流畅;把笔轻灵,使锋飘逸;八面出锋,妙用虚笔等技巧,都是有志于学米书者们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书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4、古意平淡的赵孟頫与董其昌

学习行书,“二王”无疑是正脉,偏离这个主线,凭小聪明走捷径的,大都易犯轻浮急噪、浅薄无知的毛病。赵孟頫与董其昌,是“二王”正脉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我们应该对他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赵孟頫(1254-1322)的意义在于自宋以后,书法界普遍存在着“重意轻法”的问题的时候,赵孟頫向人们提出了反思,他提议要复兴魏晋古法,大胆地打出了“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为大开元明书法新风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为所囿。正如宋濂所说:“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学“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韵,宋人学“二王”则得其韵而失其形,惟有赵公学“二王”能形神俱得,连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时都对他赞叹不已。赵孟頫早年取法唐宋,中年取法锺王和智永,晚年取法李邕。他的书法宛如一位风流潇洒的江南才子,很优美又很恬静,姿态风雅如绅士。从他那楚楚动人的风格看,用笔是那样的酣畅流利,学识是那样的渊博,处处娴熟完备,得心应手。他的书法华丽而而不乏骨力,艳丽而不妩媚,潇洒之中而见高雅,秀逸之中而见清气,是十足的“中和之美”的风格,是十足的深厚功力和富有学养的完美的统一。他在点画的处理上,表现得是那样的圆满而精致,虽粗细均匀,但婉转丰腴,妍美绝伦。他在结体上,表现得是那样的平稳端庄,虽没有欹斜不正的字形,但很重视点画之间的搭配,无论是上下承接,左右向背,还是大小、疏密、开合、收放、平和、匀整,都是那样的得体。他落笔迅疾,精熟之极,集楷、隶、行、草、篆各体于一身。传世作品有:《胆巴碑》、《三门记》、《妙严寺》、《道德经》、《闲邪公家传》、《尺牍》、《陋室铭卷》及其他大量的尺牍。

关于董其昌(1555-1636)书法,他自述的学书过程是:“吾学书在十七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通古,不复以文征明、祝希哲置之眼角,仿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观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从他的自述中不难看出,他对古人名帖是下过很大的功夫的。董其昌书法神逸淡雅,润泽耐看,而无尘俗之气,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他崇尚天真清淡,喜用淡墨,并以为“字之巧妙在用笔,尤在用墨”,故而使自己的作品显得格外的秀逸、清雅。董其昌虽然算不上是一位书坛的创新派,但他的确是明代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家。董其昌的开宗立派,体现在古典书法的神韵、笔法和墨法上。他精通禅学,并以禅理悟入了书法,强调天真烂漫,强调平淡,强调秀逸儒雅,强调韵、法、意三者互兼。他十分重视临帖,但不是强调死临,更强调取其神韵。他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由此可见,董其昌的临书为什么常常与原帖是另一种面目,其根本原因是在写自己的字。有人以为这样的临法很不高明,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董其昌是一位大师,作为一名大师,不可能不知道临帖要追求形神俱得的道理。言外之意,他是在追求字的神采,是在追求字的清远、真率的艺术境界。董其昌的书法,既不是徐渭的狂放,也不是王铎的肆意,而是自己独有的一种温文而雅的、文质彬彬式的古典传统式的卫道士。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现,他为明末形成的书法流派,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先导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笔,并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何为起,何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皆信笔耳。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努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讲究,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学书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头的表现。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虚和取韵,志在追求明净爽洁、清润闲逸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疏朗畅达,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气脉贯通,绝不流露出一丁点的浮躁之气,是书坛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月赋》、《解学龙告身》等。

5、明清时期的行书名家

明清时期的书法,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其中较为著名的书家有黄道周、王铎、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张瑞图、倪元璐、何绍基、杨守敬、傅山、赵之谦等。

在明代书法家中,黄道周(1585-1646)的行草书对当今书坛的影响很大。当今书坛巨匠潘天寿、来楚生、沙孟海,都对黄道周风格有过深入的研究。黄道周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与王铎、倪元璐被誉为“三狂人”。黄道周除了行草书很突出以外,他的小楷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在他的书作中,有“间出己意”的创造精神,更有浓烈的传统功力。他的小楷取法锺繇,一变锺繇严整规正之风,而突现随意不羁的风格。在他的其他书作中也不难看出,除了有锺繇、王羲之意韵外,还有许多圆润的隶意。许多人以为写字要秀,要挺拔。孰不知,太秀了易犯纤弱的毛病,太挺拔了易犯板滞的毛病。其实,纤弱和板滞,正是学书的两大痼疾。对此,黄道周认为:“书字以遒美为宗,加以浑深,不坠佻靡,便是上流矣。”他把书法艺术与个性风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点画又辣又润,又厚又健,既古质又酣畅,既曲雅高古又不拘泥于规正,既流利痛快又包蕴古法,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他的行草书,笔法圆劲,浑厚而迅猛。点画厚中见健,润中见辣,于凝重中见灵动,于间断中见呼应。并着意于以隶意取横势,志在追求高古和典雅。又以章草的古质酣畅为性情,追求巧妙的波动之势。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既不追求平整规矩,又不放纵自己的才情,而是把二王的笔墨技巧和行草书善于变化的神理相默契,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创造性还表现在章法布局的处理上,一反传统地创造了一种行距扩大,字距紧缩,贯串成行,字形倾斜的独特的形式美,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他的行笔是一气呵成的,是一以贯之的,毫无停留和滞笔的感觉,加上字字俯仰照应,摇曳跌宕,使整个章法清新活泼,精、气、神饱满充足。当前,学黄道周者众多,然学好者甚稀,尤其是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许多人只知依样画葫芦地学其奇、学其险,往往陷于狂怪,这是学黄的人一定要引以为诫的。其代表作有《洗心诗轴》、《山中杂咏》、《增诗轴》。

生于明万历年间的王铎(1592-1652),是一位诗文书画兼善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赵董书风笼罩的时代,尤其是董派书法盛行的时候,人们竟相争尚柔媚,特别缺少奋发雄强的气概。在这种情况下,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以雄强豪迈的书风,力反时流,标新立异,名震书坛。其中,王铎最为杰出。

王铎书法取法于“二王”脉系诸大家,以“二王”、李北海、米南宫为主轴,行草书自“二王”出,正书自锺繇出,虽学锺王而能自出新意。王铎极力反对学时人书法,极力反对追随流行书风而提倡取法高古。他说:“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重力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 王铎强调,学书必先继承传统,只有在对前人作品精细研究以后,才有可能萌生创作的意念。学习书法,要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如果不能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即使化几十年的功夫,最终也不能走入正道。在“古”字上狠下工夫,还要注意一个怎么学的问题。王铎善于学古,但他更善于变古而出新,不被古法所拘束。王铎早年学“二王”帖学,后来参透古碑,并把帖学和碑学进行柔合。尤其是在学习了米芾以后,他又能创造性地变化和发展了米芾的笔法,既与“二王”拉开了距离,又与米芾保持了相同的精神风貌。然而,在方折劲挺和起伏跳荡方面,王铎又远远胜过了米芾。王铎在行草书方面的成就为最高,他的落笔非常夸张,翻毫运行自成新法,时而圆,时而方,时而正,时而侧,时而锋芒毕露,似乎点画狼藉而酣畅淋漓、性情尤佳,时而楷法森严,格调平静而笔墨变化、清新爽朗。刚健的线质,跌宕的起伏,激越的性情,饱涨的墨韵,点画的圆润,结体的疏密,和谐的律动,使得整幅作品空间灵动,水墨交融,筋骨老健,无论是笔墨还是章法,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王铎的行草书,在结体上疏密恣性,缠绕相续;忽大忽小,随意挥洒。在字与字之间,内在的气势紧紧相连,字形时见平稳,时见奇侧,时见险情,以成悬念。整幅作品满纸烟润,飞白自然,委婉若动。王铎的行草书作品较多,如《忆紫山作诗轴》、《触意之二首诗轴》、《枯兰复花赋》。

总之,明代书法盛行的是帖学,由于董其昌的推动,书法更趋于技巧化、个性化,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如祝允明、文征明、张瑞图、倪元璐等。祝允明书法既有王字的雄逸流便,又有米字的潇洒多变、黄字的劲爽舒展、怀素的圆劲奔放。然而,祝允明书法的最高成就是草书文征明的行书,尤其是小行草书最为精彩。张瑞图的行书有一股子奇逸之气,他下笔斩钉截铁,大胆运用侧锋,神妙无比。他的行书,恣意而有法度,起伏顿挫擒纵自如。转折处常常笔锋反折而过,富于较强的节奏感。在结体上,他又努力打破端正和匀称的常格,以偏代正。时而左右错落,时而避让穿插,时而舒朗而宽绰,时而紧敛而结密。在章法上,他的字距特密,行距特疏。特疏的行距,正好为字势左右参差、错落、宽绰、结密服务留有馀地,从而使自己的章法呈现出“纵向紧密、横向舒朗”的对比性,产生了强烈的律动和反差。倪元璐的行书也颇具特色,用笔爽快,挥运之中加以明显的涩笔,用墨之中浓淡枯湿自然相生。在字形结构上,常常把字的右上角部位微微耸起,把字的左下角部位微微伸长,字势奇宕险绝,节奏感十分强烈。至于清代书法,就帖学而言,由于官阁体的盛行,书法艺术可以说是走上了穷途末路。然而,清代书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契机,那就是有大量古代碑版出土,使得不少有识之士终于猛醒,在他们的大声疾呼和倡导下,清代书法则走上了一条大兴碑学的道路。

6、行书的用笔技巧、结体和章法特点

行书的笔法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源于楷书,但更有它自己的特色。楷书笔画多用直线,行书笔画则多用弧线。楷书在转折处多棱角,行书在转折处则多以转代方,很少提按折翻,而是折意暗过,柔韧圆润。楷书的点画大多比较完整和独立,行书的点画则大多比较随意自如,既可独立,也可自由变化,不受拘束。二是大量吸纳草书笔法,尤其是行草书,常常一笔环转,连绵不断,点画流便,笔速势急,体态流动。三是起笔大多露锋入纸,中锋、侧锋互用,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四是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大多有笔势往来和笔意引带的特征,并时常用牵丝作为联系的媒介,显现出它那流畅活泼的个性来。五是楷书点画大多依法求形,而行书的点画则大多以形求法。行书虽运笔如飞,但不能浮滑草率,当在痛快淋漓中有沉着周到之精神。不能只图痛快,点画潦草而法度荡然无存。

行书的结体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重心平稳,欹正相错。由于行书是以动为主的书体,它的重心平稳必须在运动状态中去求得。无论体势有多么的欹侧,行笔有多么的跌宕起伏,线条有多么的纵横交错,行书的结体都要平险结合,不使倾倒。二是有开有合,疏密相宜。行书结体是自由的,在一行字中,哪个字大,哪个字小,都可作任意的安排。所谓的“开”,既可左右打开,也可上下打开。左右是横向打开,上下是纵向打开。所谓的“合”,既可左右合,也可上下合。左右是横向合,上下是纵向合。打开的结果是“疏”,合的结果是“密”。一开一合,讲的是巧妙搭配,既不能平板,又不能狂怪。三是随形变化,同字异构。行书结体贵在通变,凡遇相同的字与相同的字形,都要做到形随势变,无有重复。

行书的章法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在谋篇布白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从黑白关系上看,楷书布白的要求,强调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必须留白匀称。行书则不然,它的黑白关系一般都比较乱,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留白关系是乱中求匀,匀而不乱。二是在结体关系的处理上,楷书一般都要求做到大小、长短匀称规整。而行书则不然,它在结体关系的处理上,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奇或正、或疏或密、或虚或实、或开或合、或收或放,都可因势生形,巧作处理。三是在笔势关系的处理上,楷书一般都是字尽势亦尽。而行书则不然,它在笔势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字尽势不尽、行尽势不尽。行书的气势要求是承上启下,波澜起伏,神满气足,生意无穷。大凡一幅好的行书作品,在章法的处理上,一定是非常夺人眼目的,一定是非常富有韵味的,富有情趣的,富有生意的。

第三单元  草书

 广义上的草书,是指一切写得不很规整和潦草的字体。因此,无论是篆书、隶书和楷书,都有草写体。这种草写体,大多是由于情景所迫,为了急于成事,写得较为潦草。狭义上的草书,是指篆书隶化以后的章草,以及日后产生的今草。章草和今草,已不再是写得潦草,而是经过规整和格式化了的草书体。

草书体的产生,有起于秦说,有起于汉说,但那都不是今草,而是说章草。从章草嬗变为今草的奠基人,是东汉张芝(?--192)。今传《淳化格帖》中的《冠军帖》系张芝所书。草书之体书写很便捷,但不易识,所以不能成为日常通用书体。草书除了要具备高超的书写技巧外,还要凸现艺术成分的考量,并加之以学问、人格、修养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考量。庄子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草书正是这样的一种书体,它并不实用,似是无用。但它合于造化,艺术价值极高,最具人格魅力,是为大用。因此,草书是书法中的最高成就,是阳春白雪,而不是下里巴人。

一、      魏晋时期的草书

魏晋时期,草书有古今之区别。从东汉开始流行的章草。到了魏晋时期,章草渐渐开始演化为今草。在古体方面,东吴的皇象善章草,有《急就章》刻本传世,还有西晋索靖的《月仪帖》也很有名。此外,陆机的《平复帖》为墨迹本,最是珍贵。其中,章草的波折特点已经大大减少,大有趋于今草的势头。其次,近世还有一些西晋时期出土楼兰残纸(非名家墨迹)传世,这对于学习和研究魏晋草书,都是一些很好的资料。楼兰残纸虽有大批残损,但字迹依然清晰如故,笔画的起收、转折、勾挑、撇捺处,均未脱尽隶法,与今草尚有距离,且点画也显稚拙。从中可以窥见自章草到今草的演变过程,很具学术价值。

至东晋王羲之的出现,中国书法从章草到今草的演变过程已经宣告完成。王羲之的草书,其书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章草遗韵的书体,如《豹奴帖》、《十七帖》、《寒切帖》、《远宦帖》;一类是完全成熟的新草体,如《太常帖》、《时事帖》、《劳弊帖》等。王羲之的成熟化了的新体,是草书发展史上的颠峰,使文人意趣和儒雅书风的完美结合。他用笔随意而走,点画映带,跌宕起伏,造于自然,让人百看不厌,凸现了他那深邃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内涵。

东晋王献之,是继父亲王羲之以后,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尤其擅长行草书,他的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的米芾、明末的王铎主要取法于他,都成一代大家。他的传世作品有《廿九日帖》、《鸭头丸帖》、《东山帖》、《中秋帖》、《诸善帖》、《想彼帖》等。王献之在书法上很自矜,谢安问他比其父亲书如何,他回答说“故当胜”。王献之用笔之雄放,笔势之强悍,都超过了王羲之。但在骨气、韵致方面不及王羲之。由于他是一个着意求变的人,所以行笔常常显现出着力过多而天合不够的弱点。特别在转折、映带、布局方面,都不如父亲王羲之,显得豪气有馀而蕴藉不够。但他的放纵豪放,却开启了后世诸多草书艺术大师。

二、      唐宋时期的草书

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唐、宋两代的书法,上可入仕,下可修身,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书法人才济济,群星灿烂,蔚为壮观。杰出的草书名家,唐代有孙过庭、张旭、怀素等,宋代有黄庭坚、赵佶等。但唐、宋两代的草书,风格有所不同。唐代重法度,宋代尚意趣。

孙过庭(约646--691)有《书谱》墨迹传世,草法纯正,法宗王羲之。张旭(约675--759)有《古诗四帖》、《肚痛帖》传世,出自王献之放纵之体。张旭说:“书法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在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在变通适怀,纵合规矩;其次在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怀素(737--?)有《苦笋帖》、《小草千字文》、《自叙帖》、《论书帖》、《食鱼帖》等作品传世。怀素和尚,是一位极勤奋的书法家。据传,他因贫无纸而种芭蕉万株以供挥洒,书不足,即漆一盘书之,乃至把盘板书穿。他的草书《自叙帖》最富盛名,是狂草杰作。后世得其神髓者,宋有黄庭坚,近世有毛泽东。黄庭坚(1045--1105)有《诸上座》、《李白忆旧游》等作品传世。黄庭坚是宋代最为杰出的草书家,他的《诸上座》出自怀素《自叙帖》,但比《自叙帖》更加荡气回肠。他不象怀素《自叙帖》那么一味的连绵环饶,相反,他在笔法的处理上,于断处求连贯,抑扬顿挫、起伏穿插,写得极见精神。他的《李白忆旧游》是他草书中的极品,用笔虚实转化,颇有韵致。赵佶(1082--1135)有《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作品传世。赵佶乃宋徽宗皇帝,但他怠于政务,却在书画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草书,很是雍容华贵。他的《草书千字文》是狂草一路的作品,点画劲利,洒脱放纵,气势飞动,实为传世草书之精品。

三、      元至明初、明中时期的草书

元至明初、明中时期的草书家,元有赵孟頫、鲜于枢、张雨、康里子山、吴镇、杨维桢、王蒙等人。明有宋克、宋璲、宋广、陈壁、解缙、沈度、沈粲、张弼、李东阳、徐有贞、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等人。

赵孟頫的草书恪守晋法、晋韵,他初法智永,后入羲、献,笔圆意润。信札直师大王,特在用笔上追逐正脉,不入狂怪。赵孟頫有《题王献之保母帖》、《章草急就章卷》、《行书十札卷》等作品传世。鲜于枢(1246--1302)的草书,其韵致虽然不及赵孟頫,但他的姿态和奔放是比赵孟頫更为精妙的。他的传世作品有《唐人绝句》、《襄阳歌》、《进学解》、《草书七律诗》、《论草书帖》。康里子山(1295--1345)的书法成就很高,他的书法气势极雄,沉着痛快,苍劲刚健。他的传世作品有《渔父辞》、《梓人传》、《述张旭笔法记卷》、《诗卷》、《临十七帖册》。康里子山真书学虞世南,行草书师锺繇、王羲之、王献之,尤以行草书为最出色。他出笔犀利,快捷流畅,挥洒自如,神采奇异。后人称其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杨维桢(1296--1345)是元末隐士,他的草书倔犟生辣,气骨冲和,狂而不野。其传世作品有《梦游海棠城诗卷》等。

宋克(1327--1387)的草书,近学康里子山,远学魏晋。他的章草用笔劲利,写得高古自然。并以章草笔意作狂草,转折处不流滑,起伏节奏明快,结体古意盎然。其传世作品有《唐人诗卷》、《七言律诗卷》、《杜甫壮游诗》、《急就章》等。解缙(1369--1415)楷法精熟,笔法精能,才名盖世。其传世作品有《宋赵恒殿试佚事》、《李邕古诗四帖跋》。祝允明(1460-1526)的草书,取法黄山谷而加以力度,又上追张芝求其古风。他的草书气势雄强,笔画劲健,结体奇倔,大气回荡,威风凛凛,恪守法度,放而不野。其传世作品有《歌风台》、《曹植名都篇》、《前赤壁赋卷》、《六体诗赋》等。文征明(1470-1559)的行草书取法黄山谷,笔力刚劲,点画峻利,很有阳刚之气。其传世作品有《草书长卷》、《诗轴》、《自书纪行诗卷》等。陈淳(1483--1544)的草书,上追杨凝式,近出文征明。他的字跌宕起伏,笔气纵横,天真烂漫,痛快淋漓。其传世作品有《杜诗卷》、《古诗十九首卷》、《诗卷》等。

四、      明末清初的草书

明代草书从陈淳开始,可以看出有痛快淋漓的趋势。加上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致使文风狂放不羁。这一时期的书法,很有这一方面的烙印。涌现了象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草书大家。

徐渭(1521--1593)性格豪放,但一生不得志,晚年精神失常。他的草书大比如椽,翰墨淋漓,其章法字距行距全被打破,颇为雄强。初观时似有凌乱之感,细审之却很有来历。他是明代很出色的一位草书大师,他很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书法艺术中去,并使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新书风。其传世作品有《诗轴》、《行草条幅》。黄道周(1595--1646)处世刚正不阿,与清军交战时被俘,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他的行草书跌宕激越,字势挺劲,棱角分明,奇崛放纵。其章法的特点是字距紧,行距宽,一疏一密,以形成黑白之间的动静冲突和强烈反差。其传世作品有《草书轴》、《五言诗轴》。倪元璐(1593--1644)明崇祯时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后,倪闻讯后也在家乡上虞自缢殉明。他的草书章法与黄道周近似,但气格胜于黄道周,比黄道周更奇崛,用笔更苍劲古拙。他的结体出于颜真卿和苏轼,但比颜真卿和苏轼更精神,更有境界。其传世作品有《题画七绝轴》、《李贺南园诗轴》、《五言律诗轴》等。王铎(1592--1652)和黄道周、倪元璐相比,他的草书显得比他们传统守法得多。他以《淳化阁帖》为根基,一生用功,日课不断,勤奋之极,无人与之相匹。他早年近米芾,五十岁后用笔由苍劲转向沉着,点画亦由粗犷趋于温润,结体也由狂怪转向中和。他的墨法十分杰出,不仅浓、淡、干、湿、枯变化多端,而且善于用水,使之水墨相融并时有溢出,后人称之为“涨墨”。他晚年的作品比较含蓄,狂草《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字势奔放,但结体章法全法二王。其传世作品有《赠张抱一草书诗卷》、《高适诗》、《草书轴》、《草书杜诗卷》、《临古法帖》、《临王徽之帖》、《临王献之帖》、《临王羲之帖》、《临王献之帖》等。傅山(1607--1684)的草书与王铎一样取法二王,但他的格局比王铎大,且笔下变化多多,粗头乱服,雄强奇倔,极度自如,不可端倪。他对于书法有他自己的见解,他针对赵、董的甜、熟书风,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论,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法观。他自认为“动”近于王羲之,但“静”不如王羲之。有人以为,傅山主狂怪,其实,他是一个极严谨的人,特别讲究法度。他小楷宗颜,上追锺繇,写得极为高古。然而,他的情感比较激越,甚至常常出于法度之外,但决不是无法度的人。其传世作品有《五言律诗轴》、《草书诗轴》、《草书轴》、《书札》、《高适五律诗》等。

此外,这一时期的草书家,还有董其昌、张瑞图、担当、八大山人、归庄、查士标、宋曹等人,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举了。至清代,由于整个时代都偏重于碑学,故无特别重要的介绍,也一并不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