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234复杂笔势3

 田牧 2016-09-03

234复杂笔势03

  1.9双竹势:重复两次的笔势

  有些复杂笔势,是重复书写引起的,如双竹势。各位还记得衮笔势吗?二级课程11课讲过。

  所谓衮笔,就是手腕连续一左一右。《玉堂禁经》说,如草书的“今”字。王羲之《转佳帖》这个“今”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已讲过,褚遂良《阴符经》这个“所”字,右下部的“个”字也是衮笔势,另一个“所”字右下部的“个”字也是衮笔势。

   

  衮笔势重复一次,可以写出一个“竹”字来,称之为双竹势。如王羲之《十七帖》“竹”字就是双竹势。其实它左右都是衮笔势,只是手腕左右的次数不同。

  在行书中,左右滚动的次数就会更多一些。王羲之《兰亭序》两个“竹”字,都是双竹势。每个字,左边比右边简单。右边还有多一个或者两个来回,练习的时候,可以先写中线。

   

  “竹”是一个部首,用于字头。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笙”字,褚遂良《雁塔圣教充》“箧”字,就是竹部的。但双竹势在书法作品中用的不多,《阴符经》中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双竹势可以用其它笔势替代。

  一是用烈火势替代,如文征明《游虎丘诗》“簿”字的双竹势,而是取了烈火势。传为张即之书的“筵”字的竹字头,也用了双竹势。

 

二是用横爻势替代。秦以前使用篆字,篆字“草”字就是两根小草的样子;而“竹”字是两个表示竹叶的形状。秦代出现了隶字,篆书圆转的线条在隶书中变成了直线。这样一来,“草”字和“竹”字都变成了两个十字。

 

  所以在隶书中,一些竹子头的字,看起来好像是草字头。如“符”字,篆字上面是“竹”字头,到了汉代隶书《礼器碑》写成了“草”字头,所以真书《阴符经》也写的好像草字头,这是跟隶书来的写法。

  又如“篇”字,篆字是竹字头,隶书如《景君碑》写成了两个十字(这个字损坏严重,但上面两个十字还是很清楚的),褚遂良《阴符经》也是用两个十字,所以我们说《阴符经》有隶意。

 

  你可以看到,部首在书法中用处不大。两个十字,书法中就是横爻势。无论草字头还是竹子头,都可以用横爻势来写。又如“等”字,原来也是竹字头,但书法中经常换用类似草字头的横爻势。

  还如“笔”字的竹字头,既可用烈火势写,又可用横爻势来写。在草书中,竹字头还可以写为两点一横,这就是竖笔势了。

  1.10戈法

  本级课程29课已有简略介绍,就是一个“戈”字。完整的戈法有五笔所组成,就是勒、磔、趯、掠、侧。“永”字八法有八笔,戈法用了五笔,相当多。戈法比较特殊,运用戈法这个笔势有时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单独写一个“戈”字,当然是完整的。但“戈”作为某个字的一部分,情况就不同了。

  (1)借出笔画

 

  颜真卿《多宝塔碑》“战”字,右边的“戈”是完整的,一次过写成的。但集王羲之《金刚经》“成”字,第一笔是左边的撇,反引势;第二笔是一折一转,曲钩势;剩下来的倚戈势加一撇,这算什么呢?本来是一个“戈”,现在第一笔借给了曲钩势,结果戈法自己变得不完整了。

  再如“武”字,秦前的古文字中,上面是“戈”,下面是“止”,看得很清楚。但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书“武”字,先取两个横笔,奋笔势;然后写“止”字,它全部由横竖笔画所组成;“止”字由竖笔开始,你可以认为它是竖笔势,有三次抬笔。其实“止”字是三牵绾的一个化势,三牵绾本来就是表示“止”字的。但剩下来倚戈势再加上那一点,算什么笔势呢?“武”字一开始的奋笔势,是戈法中拆下来的,结果闹得戈法不完整了。

 

  褚遂良《阴符经》“我”字,右边本来是一个“戈”,但这“戈”的一横是和左边共用的。有时候,这“戈”的一横还会缩短了,好像褚遂良《阴符经》另一个“我”字,左边有一横,右边的“戈”没有横。

 

  有些书法家试图保全“戈”字,如这几个大书法家写“成”字,看上去是先写了一个钩裹势,然后写一个完整的“戈”,两个笔势凑成“成”字。但不是所有用到戈法的字,都可以保持戈法的完整的。

 

  古代讲到“戈法”,有时候是指整个“戈”字,有时候只是指当中的倚戈势,就是红色这一笔。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戈法最要紧的是中间的倚戈势。一个“戈”字无论借出哪一笔(我用蓝色虚线表示戈法已经失去的笔画),只要倚戈势还在,剩下部分还是统称为戈法。

  如王羲之《兰亭序》行书“咸”字,左边是反引势;中间借了“戈”的一横,组成奋笔势;剩下的笔画还是称它为戈法。

 

  又如皇象《文武将队帖》草书“戎”字,本来是“戈”加上一个“十”字(“十”字是古文“甲”字的简化);但草书中“戈”字一撇借给了“十”字,组成了向背势,剩下的部分称之为戈法。也就是说“戎”字等于“戈法”加“向背势”,用两个笔势就写出来了。

  (2)戈法化势

  戈法的化势,主要是用倒笔书的方法。一横还是老样子,但一趯本来是向右的,现在改为向左;本来七号位的一撇,现在可以用九号位的捺。至于上面的一点,有时候是可以省略的。

 

  举“武”字为例。皇象《急就章》章草“武”字怎么写呢?上面的“戈”是用倒笔书,写出来就是这个样子。下面的“止”字,可以用外略势来表示(单独写“止”字,还要多一点,但用作偏旁是可以省掉的),这样接合起来,“武”字的草书就写出来了。

  戈法的倒笔书,较多用在草书,其他书法家也是这样写的。王羲之《远宦帖》草书“武”字,取势是一样的,戈法倒笔书,很像一个“寸”字。

 

  简言之:一个戈法倒笔书,它可以表示“大”字或“丈”字形,如欧阳询“奄”字上部。它的一点可以点在右上角,表示“犬”字形,如王羲之这个“状”字,左边是竖笔势,右边是戈法倒笔书。它还可以表示“寸”字形,如集王羲之《圣教序》“导”字下面。它可以当作提手旁,如王羲之“报”字左边。如果有两横一竖,书写次序是横竖横,如索靖《月仪帖》“才”字,也是戈法倒笔书。所以,戈法用处是非常广泛的。

  (3)戈法的重叠:缩出法

  两个戈法重叠,古代称之为缩出法。两个“戈”一上一下,如果这样重叠,这里会出现一个空白,我们说字心松了,不好看。如果把下面的“戈”往上挤一挤,字心的空白就少了,但是下面的一点,和上面的一趯就会碰撞,搅在一起了。

  

  《玉堂禁经》讲到倚戈势一共有四种:秃出、借势、折芒、背抛。下面没有趯称之为“秃出”,踆锋趯就是“折芒”。

  当我们写两“戈”重叠时,上面的“戈”不趯,也就是用“秃出”,只有下面的“戈”踆锋趯出而下面的“戈”省略一点,只有上面的“戈”可以加点。虞世南《破邪论序》“浅”字,就是这样处理两“戈”重叠的。晋唐很多书法家都这样写,我把这个规则总结为八个字:“上戈不趯,下戈不点。”如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浅”字、柳公权《玄秘塔碑》“浅”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写的,赵孟頫《福神观记》“钱”字,上戈没趯,但下戈加了一个点。这地方马上就觉得很挤,这一点真是多余的。

   

  简言之:缩出法不是笔势,他是讲字的结构安排。三级课程“裹束”会详细介绍。

  复杂笔势讲完了,又要小结一下。

  第一堂课讲了五个笔势:横竖撇捺是三牵绾,其实是一个“止”字;一折一转是曲钩势;另外还有三个耳朵旁,在左边是阜耳势,在右边是邑耳势,它们都有两个室;如果只有一个室,就是节耳势。

  第二堂课讲了四个笔势:反犬旁叫竹箨势,“勿”字形是柳箕势,“示”字形是舞鹤势,狮口中有四个点叫驼头势。

  今天这堂课讲了两个:双竹势和戈法。

  笔势到此介绍完了,为了今后更好运用,暂停两个星期,请各位复习并做好今天的练习。

  本节要点:

  双竹势。

  戈法。

  复杂笔势小结。

  复习思考:

  通常说“永”字有八个单一笔势,但“永”字中有没有复合笔势呢?有几个?(右侧势、狮口势、屈头势、交争势,四个)

  二级课程一共讲了多少个笔势?你能把这些笔势整理成一张系统表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