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故事 | 石鼓文,韩愈曾说“这样珍贵的宝物人间能有几件?

 昵称30598236 2017-04-26

 





书法的故事




石鼓文

历尽沧桑的书林至宝


春秋战国 石鼓




石鼓文的书法特征




石鼓文是指春秋战国时秦国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古老文字。十个鼓形刻字石,每个高约100 厘米,后人称之为“石鼓”。每个鼓上刻着一篇有韵的四言诗。

石鼓文用笔圆劲挺拔,圆中见方;结体略趋方正,严谨整饬;风格雄强浑厚,朴茂自然。没有十分功夫,深厚修养,博大胸襟,是不能创造出这样的古代书艺瑰宝的。


《书法的故事紫》云书房热销中!!点击下面图片进入书城下单吧!






《石鼓文》发现的时间、

地点及搬迁过程

《石鼓文》于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省陈仓县石鼓山,即今宝鸡市东南约十余里的渭河南岸陈仓山(现名鸡峰山)之北阪。它用四言诗记述春秋时秦国国君一次猎祭活动,也称“猎碣”。石鼓系用十块石质坚硬的青黑色花岗岩雕凿而成。

清 阮元《重摹石鼓文记》

《石鼓文》刚出土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由于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大书法家纷纷赞赏它的书法精妙,特别是著名文学家韦应物、杜甫、韩愈等竞相作诗称赞,这才闻名于世。其中韩愈《石鼓歌》脍炙人口,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韩愈称赞《石鼓文》书法“文辞严谨,意义深奥,难以读懂;字体既不像隶书,也不像蝌蚪文。年深日久,难免有缺损的笔画;但笔力刚健果断,就像快剑斩断蛟龙一样。笔势舒展生动,就像凤凰翩翩起舞,或似众仙下凡;笔画瘦硬劲健,纵横交错,就像枝条交叉重叠的珊瑚、玉树,美不胜收”。由此可知,当时担任太学博士的韩愈对《石鼓文》极为重视。韩愈觉得《石鼓文》拓本“笔画清晰,结体庄重,与石刻原物没有丝毫差异”,因而他感叹道:“这样珍贵的宝物人间能有几件?”正是由于他视《石鼓文》为“至宝”,因而才率先提议将散落在野外的石鼓运往长安太学,放置太庙,以供人们学习。

据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所述,《石鼓文》从唐宪宗末年即元和十五年(820)被从野外收回放置凤翔的夫子庙。经五代战乱,又失散了。宋初司马池将石鼓运置凤翔府学门廊下。大观年间,自凤翔迁于汴京(今开封)辟雍(太学的预备学校),后入保和殿。金人破宋,将石鼓运归燕京(今北京)。司马池移置时已散失一鼓,北宋皇祐四年(1052)向传师求得之。运到汴京以后,以金色填描石鼓上的文字,以表示不再拓印;入燕京以后,又刮去字上的金色。经过多次厄运,石质逐渐风化脱落,文字之残损者更多;十鼓虽然完备,但第八鼓已无文字。石鼓在北京放了六七百年,到20 世纪30 年代日军侵华时,得到原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马衡先生等人多方护持,随故宫文物南迁。最后转移到四川峨眉县西门外武庙。



清 阮元重摹宋拓本《石鼓文》吾车

据马衡先生判定,石鼓是花岗岩,石质坚顽,但由于在古代多次搬迁,有些字已经脱落,有些字将要脱落。为了防止搬迁时石皮破损脱落,马衡等人先用纸糊在石鼓的文字上面,这样做,即使石皮脱落,还可粘合。然后用棉絮、被单包裹石鼓,用草绳包扎。最后用木箱装好,随故宫文物南迁。于此可见马衡先生等老一代金石学家对文物多么珍爱和尽心保护。1949 年后又运回北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镌刻时间及其拓本




关于《石鼓文》刻制年代,唐代多数人认为石鼓是周宣王时物;后来又有秦代、汉代、晋代乃至北魏、北周诸说。近代以来,马衡等学者赞同它是秦国遗物,但仍有秦襄公、秦文公、秦武公、秦德公、秦景公、秦献公、秦惠文王等说,相差仍有数百年。(见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而王玉池《古代碑帖译注》则认为,《石鼓文》作于秦文公末年或秦宁公时期(主要记述文公事迹,宁公时刻石),因为这时符合制作石鼓的条件最多。例如,文公时期有在汧渭之会东猎的明确记载、有出现嗣王(周桓王继周平王)的情况,也有驱逐西戎和建立鄜畤、迁都平阳(今宝鸡市)的史实。而为了在此建都,修路、植树等就成了必做的事情。从诗中所述该地的艰苦情况看,应属初创阶段,这只有在文、宁时期才有可能。战国时期秦都已东迁栎阳,再回汧渭之会处大力开发已无必要。

汧殹

关于《石鼓文》版本的拓本,有明代大收藏家安国的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秘藏之。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2006 年春三本同时来华参加上海博物馆的“中日书法珍品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也非常珍贵。郭沫若《石鼓文研究》所用系日本人收藏的最佳旧拓,是研究、学习石鼓文的最好范本。



《石鼓文》的内容




由于石鼓已多次迁移,原来的排列次序已无从查考。后人为了临写方便,一般采用明代安国所藏的三个宋拓本的排法,即以《吾车》为第一。

《石鼓文》的内容,一般认为是以四言诗的形式,描写秦国君臣带领兵士进行渔猎,修整道路,种植树木和祭祀等活动。第一首《吾车》叙述初猎情况,描写打猎的车马整齐、动物奔跑的场景,最后一句写猎有所获。第二首《汧殹》描述汧河水满、鱼儿众多及捕鱼之乐。第三首《田车》描写畋猎盛况。第四首《銮车》描写秦国君王銮车参加畋猎的盛况。第五首《霝雨》描写行进途中遇雨,洪水泛滥,以及狩猎者克服洪水的艰难过程。第六首《作原》述修路、捕鱼、种树等事。原石早已被凿为土丘,故上部之字均缺。所幸下部诸字尚清晰完整。第七首《而师》文字残损严重,致使文字难以读懂,甚至连断句也很困难。其内容似是得到周宗室新王(嗣王)继位的消息后,举行了规模巨大的庆祝活动。第八首《马荐》文字残损严重,现原石已经一字无存,宋拓本也只存16 字。难以卒读和翻译。从这些残存的字中尚可看出,此首大意是写草木茂盛,适合畜牧。第九首《吾水》叙述道路修好,社会安定,天子可以“永宁”,并拿出金银奖赏众人。第十首《吴人》叙述管理苑囿的官员虞人的工作业绩及祭祀等情况。



田车

王玉池先生在翻译《石鼓文》时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词语的变迁,正确理解原诗意思已经相当不易,再加文字残缺,就更加困难。所以有些译文只能靠猜测补充,仅作为参考。



《石鼓文》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被历代书家视为临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清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赞它是“书家第一法则”。《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吴昌硕(1844—1927)早期书法曾受杨沂孙、杨岘、邓石如影响,中年以后专写《石鼓文》,毕生精力,尽萃于斯。他能别出新意,妙参变化,以竦峭取势,凝练遒劲。晚年所作尤精,妩媚奇崛,刚柔并济,朴茂雄健,不拘成法而又深得石鼓精髓。吴昌硕由石鼓文得大篆雄厚之气,卓然名家,成为一代宗师。现当代直接取法金文、《石鼓文》而书艺精进者海内外亦不乏其人。如当代著名书法家陶博吾所写的大篆书体,主要取法于《石鼓文》和《散氏盘》。他所书的石鼓文体,师承吴昌硕而又自具新意,结体内紧外松,左低右高呈欹侧之势,笔画枯瘦老硬,无丰腴之态。如果说吴昌硕一变战国《石鼓文》的整饬停匀而为貌拙气酣的昌硕《石鼓》,那么陶博吾则进而变貌拙气酣的昌硕《石鼓》而为形侧貌丑的博吾《石鼓》。



銮车(1)




霝雨



清 吴昌硕临石鼓文


当代 陶博吾石鼓文集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