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斐尔《雅典学院》中都画了谁?

 陈农 2017-04-27

拉斐尔《雅典学院》中都画了谁?

                                                       
 苇间风  /  2016-05-23

 

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人物深度解析

对于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名字,应该没有人会陌生。他的艺术风格典雅明朗、安静和谐,充满宗教的肃穆却又保存着神爱世人的温馨情感,他既没有达芬奇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又没有米开朗基罗那样坚毅强健的的体魄,但他天赋于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使他依然成为文艺复兴时最具影响力的大画家,在西方美术史上,一般尊他为画圣,然而,他只活了37岁。但拉斐尔究竟善于绘画什么?他的传世名作又有那些特点?甚至,他对19世纪中后期的整个西方绘画风格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互联网上可以搜索查询到关于拉斐尔及其绘画的大部分详细资料,再次不一一赘述。本篇单一解析拉斐尔最重要的代表作——《雅典学院》的画面人物分析在互联网上有些相关介绍,但相对较简单,并且在具体人物究竟是谁的问题上相互转载并以讹传讹不能尽信。本篇结合美国传奇艺术史学家H·W詹森《艺术史》、柯林伍德的《艺术即表现》、匈牙利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史》等书籍的借鉴以及国外互联网较详实性资料,完成本篇解析拉斐尔《雅典学院》人物解析。

《雅典学院》的创作背景

16世纪初的前叶,在1508-1520年期间,是拉斐尔的艺术创作高峰期。这段时期是拉斐尔绘画风格、体系的完全成熟。在1508年,经过拉斐尔的好友——著名的建筑大师布拉曼特的推荐,拉斐尔从佛罗伦萨动身前往罗马,觐见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在罗马,他为尤利乌斯二世,及其后——文艺复兴时代最后一位教皇——利奥十世工作了十年之久。在罗马期间,由于好友布拉曼特主持修建着当时世界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因此拉斐尔被尤利乌斯二世指定为圣彼得大教堂及梵蒂冈教皇宫创作了大量的穹顶、宫室壁画。而位于教皇宫签字厅内的《雅典学院》更因其场面宏大、立意深远,承袭布鲁涅列斯奇的焦点透视法,并使用二进三的梯度空间纵深法,利用湿壁未干的特点创作而成,成为教皇宫内四组湿壁画题材中,最富盛名的传世之作。

教皇宫的四组壁画总命题为《教会政府的成立和巩固》,共分列在教皇宫四室:第一室的命题是《神学》、《诗学》、《哲学》和《法学》四幅;第二室是关于教会的权力与荣誉;第三室画的是已故教皇利奥三世与四世的行状;第四室内的四幅壁画,大部分由其学生按照拉斐尔的草稿绘成,而第一室内被命题为《哲学》的壁画,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雅典学院》的不朽名作了。其中,《神学》副题为【圣礼的辩论】、《哲学》副题为【雅典学院】、《诗学》副题为【帕纳巴斯山】、《法学》副题为【三德像】

布拉曼特:

约(1444--1514),是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最杰出的建筑家,也是米开朗基罗的主要对手。55岁的时候他来到罗马,为当时雄心勃勃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重修世界最大的圣彼得教堂。布拉曼特大胆地抛弃了传统手法以及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形制,设计了一座集中式教堂,他说:"我要把万神殿安放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巴西利卡之上。"但直到他逝世之际,圣彼得大教堂还远没有建成。介绍他时,这里要提一下,布拉曼特监造时所提出的用来支撑圆顶的支柱因其力学不足以承担其重量,以致后来接掌这个工程的人不断增加这些支柱的厚度,导致经费不断的追加,使得工程进行缓慢。这个问题一直到米开朗基罗在1547年接管以后才获得解决。


雅典学院高清  整幅壁画(2.794×6.172米)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五十多个学者肖像为主体构图完成。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以达芬奇为创作原型,亚里士多德以米开朗基罗为创作原型。

放大轮廓来看身边其他人物的面部表情——

左侧的柏拉图和右侧的亚里士多德,分别被众人簇拥在中间,他们似乎在争论着什么。左侧的柏拉图一手指天,另一手中所拿的书是其晚期所著的重要思想作品《蒂迈欧篇》。右侧亚里士多德一手平伸,另一手所拿的是他学术著作《伦理学》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尼各马可重新注释,这本书又称尼各马可伦理学》)。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对他不仅有20多年的学术培养,更有修身束德的情感。那么,为什么画面的两人在争论?对于画面二人手的动作及手中著作,因拉斐尔并没有注解,所以后世许多人对其解释都不尽相同。其实,对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学术沿袭与分歧,在各类哲学思想史中都有提及,我姑且也以个人观点来解读一番:

说起古希腊哲学, 是个很长很大的线索,似乎无法拦腰斩断直接从柏拉图说起。在自然哲学诞生前,古希腊人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论,主要来源于其神话世界体系,在泰勒斯之前的BC8世纪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赫西俄德所写就的《神谱》一样——世界是由众神主宰,神的谱系像人类一样是生殖传承的,而万事万物都是由神进行创造的——一直到泰勒斯,他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源这种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古希腊哲学才真正的诞生。泰勒斯的米利都学派之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论在不断进行更新,期间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有又倒退回过去的理论,不一一评说,而柏拉图对世界本原认识的核心思想是理念论——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柏拉图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理念世界产生的——没有理念世界,就不存在具体的现象世界。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站起来反对了老师柏拉图这一认识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现象世界才是第一实体,并就此具体化到四因说,即,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关于四因说在后篇人物中会多次边解释边提及的,这又让我回忆起多年前讲西方哲学史时的情景。其实,对世界的认识,人们直到今天仍然像沙漠瀚海中一粒细沙,柏拉图去逝后,有些顽固的追随者认为亚里士多德背叛了他的老师,但真理总是不辩不明的,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过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而画中人物的手部动作,恰好是两人对世界观的争论——柏拉图一手指天,认为理念高于一切有形质的物质,而亚里士多德则手掌平伸,认为一切理念都依靠现实物质而存在。说到底,好像在扯皮{窃笑},但没有古人这种不断的扯皮,也断不会有我们今时今日的世界观。


孤寂的学者第欧根尼

在古希腊,穿在身上的衣服都叫Chiton。网络释义有两个,1:服装、2:海洋生物。这种着装风格渐渐形成“披挂型”和“缠绕型”两大基本类型,服装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希玛申、2:基同

希玛申通常用长4-5米,宽1.2-1.5米的面料制成,它最初被当作大衣,但之后人们故意把下摆拖得很长,它的长度也就比原来多出许多。
基同可分为多利安基同(又称佩波洛斯)以及爱奥尼亚基同。多利安式用一整块面料构成,是一种长至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呈矩形,其长边大于着装者的高度,宽为伸直手臂、指尖到指尖的两倍。它用软羊皮制成,多为紫色、红色或蓝色。穿着时,将多余的部分向上折叠,使矩形对折,并围绕身体褶裥垂披于左边,将腰部与胸部用扣针固定于肩,胸部用腰带稍加悬吊,两侧各留穿孔以便双臂伸出。由于腰带上部将其拉出缩短了衣长,从而形成了一个宽大的罩衫。手臂裸露,右边散开并未加连接,为的是便于活动。多利安基同的图案通常分为四种:格子、波浪线、条纹及花卉图案。爱奥尼亚式是一种长至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基同的上身没有向外面的翻折,只是用腰带将宽松的长衣随意系扎一下既可。两肩系结处不止一个别针,而是多少不等,形成自然的袖状。

综合上图,第欧根尼的着装风格体现着希腊化古风时代的基同风格(应属爱奥尼亚基同),这种着装简洁单纯,以无形之形体现人体,兼具舒适性和自由的变化性。

拉斐尔在画第欧根尼时,其慵懒的神态惟妙惟肖的体现了第欧根尼的哲学思想——

第欧根尼生活在古希腊BC4世纪,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尼的学生。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式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作为一个苦行生活的身体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只木箱子内,如同乞丐一样的生活。第欧根尼揭露大多数传统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恢复简朴自然的理想状态生活。关于他的逸事很多,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曾问他:“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而第欧根尼回答:“请你不要挡着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后来说:“我如果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第欧根尼所代表的犬儒主义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称为平庸的深邃,即表面上愤世嫉俗,但内心却秉持着严苛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而后期犬儒主义称为深邃的肤浅,意指徒具思想道德上的制高点,而忽略现实情况的意义。

犬儒的英文单词Cynic应该是由日本学者最先翻译为日文,进而由中国引入,这一名词的汉译暂时无考。就像日本思想家井上哲次郎在《哲学字汇》中最初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一著作名的翻译——亚氏《形而上学》最初名为《物理学之后》,井上哲次郎根据中国的《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进行了日译,但严复抗拒井上哲次郎的这个翻译,于是将“形而上学”自译为“玄学”,但这个翻译并没被中国学界所接受并使用下来。

画面中,第欧根尼古风时代的着装以及懒散的神态,恰到好处的弥补了整幅壁画中的空白位置,使得画面在整体构图上松弛有度,空间的即视感跃然而出。


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的创始人

在拉斐尔《雅典学院》位于第欧根尼的下方左侧,是一个身穿紫衣,一手做托腮沉思,一手在石台上写画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赫拉克利特。

关于赫拉克利特,要说的简直太多,但为了避免太过冗长,还是需要尽量的浓缩概括一下他的思想精华。

其实,赫拉克利特颇有点第欧根尼的性格特色,他出生在爱菲斯城邦王室的家庭,本可以继承家族王位的,但由于整日里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和自己进行思辨、较劲儿,于是果断放弃继承权跑到神庙附近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火是万物的始基——

这是赫拉克利特一生为之追求的哲学命题。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万事万物都是从火开始复又归于火。那么,怎么来理解这个万物的始基是火这个概念呢?却又不得不简单的从前几位哲人说起——

前面提到,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认识,从神话创世说到对自然物质的产生是从泰勒斯开始的,因此泰勒斯也被称为哲学之祖。尽管当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这样比较不能自圆其说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但毕竟这对几千年前的老古人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泰勒斯从植物细小的萌芽、空气的湿度、万物需要水份的滋润等现象中判断,万物都是来源于水,最后又都像水一样挥发、消散。

这种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到他的学生阿纳克西曼德后又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水是万物的本源”,许多生命体征是从水中产生的,但水毕竟也是一种具体的形态,而同样非生命体征的火的产生就无法用水来解释了。因此,在不断思考和自我追问下,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当一种物质称为这种物质时,它就不能代表另一种物质了——水之所以是水,因为他具备了水的规律性,火之所以为火,因为具备了火的规律性。既然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能代替另外物质成为它的的本原,那么能够成为万物本原的就一定是没有任何规律性的。从这可以看出,阿纳克西曼德已经很熟练的懂得了反推,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超过老师泰勒斯思想的哲学命题:“阿派朗”!他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无定性”,阿在古希腊语中是否定词,派朗是规律、规定的意思,阿派朗就是无规律无定性。

阿纳克西曼德是人类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本原”这个概念的人,“阿派朗”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概念。阿派朗的诞生,如果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来说明,就是具备了质料因,那么他的动力因又是什么呢?它是怎么起始,又是怎么消散的?于是阿纳克西曼德为“阿派朗”找到了四种方式来解释他的动力因:冷、热、干、湿。冷与湿的结合为水,热与干结合为火,同样,热与湿结合为气、冷与干结合为土——简言之,冷热干湿就是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

在这里不多说阿纳克西曼德的,但过多的介绍他并非是想要枯燥的介绍哲学史一般,而是因为,古希腊哲学的诞生就是从追问世界本原开始的,从泰勒斯开始到阿纳克西曼德是一大进步,但从阿纳克西曼德后,却又退步了回去。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是阿那克西美尼,他在老师的“阿派朗”即冷热干湿(水火土气)的基础上,又提炼出“气”是万物的本原。为什么是气而不是其他三种物质呢?他认为气是一种四元素中最稀薄的东西。当气开始逐渐凝聚的时候,就形成了风,风的凝聚形成了云、云的凝聚形成水,水的凝聚形成了土。所以气,通过不断的凝聚,就产生了水土,因为它的稀薄化就产生了火。因此水、火、土,都是从气里,寻着不同的方向。水土是凝聚时产生,火是气在稀薄时产生,这样看似气”就可以解释万物合一得一的产生了。那么,本原有了解释,怎么解释动力因呢?所以他又在老师的冷热干湿的理论上,进一步解释气的动力因就是凝聚和稀散。“气”通过凝聚和稀散这一对矛盾变化,形成了水火土这三种物质,然后这三种物质的离散又组成了其他的万物,最后用气来说明了万物的生灭变化,合在一块就是,气为本原说,凝聚和稀散为动力说。这个思想蕴含着两点内容:第一点,气,经过进一步的稀薄化,就变成了火,再进一步的凝聚化就变成了水和土。但气并不是最稀薄的,因为它进一步的稀薄就变成了火,那么火就是比气更稀薄的物质了。但是,按照这个理论来说,越稀薄的东西就越是无定形,因为气本身并不是最稀薄的,那么它也不是最无定形的了。由此来说,火才最真正无定形的,因为火才是更稀薄的!

于是,自然哲学的认识发展到这个阶段,爱菲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站了出来,在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下,进一步提出,火才是万物的始基!那么,火是不是万物的本原呢?我们现在通过科学方法知道它不是,但从老赫的这个哲学命题开始,人类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就出现了朦胧时期的物质哲学与精神哲学的分行期——唯物论与唯心论的雏形——到毕达哥拉斯时,更进一步的明显出现了形而上学。

解释过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哲学命题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说说赫拉克利特的另外几个哲学思想——

一、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残篇也不多。这个logos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和“阿派朗Apeiron”是差不多的一个意思——火,作为具体的物质,具有火的规律性——却在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的理解下,又复归成为万物的本原,这本身就是对“阿派朗说”世界本原的倒退,不仅没有引申更具科学性的假设,反而是一种倒退性的自我诡辩。而逻各斯其实就是无法解释火的规律,却又代表着万物规律的这么一个神秘物质。

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被老马称为朴素辩证法的创始人,归根结底呢,和中国的战国时代的诡辩学派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阐述客观事物的永恒运动规律,但依此推定,这个设定还不完善,他的学生克拉底鲁更进一步的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也都不过是辩证再辩证的统一辩证而已。无论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还是人一次也不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以时间性设立的存在思维,佛教哲学中也有类同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往,一切皆流无物无永驻。

时间——存在,都是两种高度思维抽象概念,用一种抽象概念去解释另一中抽象概念,需要同时把握两种抽象概念的高度,两者可以互为解释或者互为矛盾也可以互为融合,这是无定形的。

关于赫拉克利特这图,似乎我们把一幅美术作品,讲成了哲学课,失去了艺术美的即视感,这是我的错,但本帖的主题即说明——《雅典学院》人物的深度解析。深度也许未必,但解析却是必须的。

上图中,赫拉克利特凝神托腮的思考,从着衣风格上来看,不大符合哲学史及世界史中对赫拉克利特个性、生活的形容——老赫更应该是不修边幅、过于放浪形骸,枯瘦的样子,当然这个理解比较接近写实,从人物的真正关系来说,中心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他徒孙辈的人物——他的学生克拉底鲁曾是柏拉图的第一任老师,而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但画面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反而比老赫更为苍老,因为拉斐尔创作的这幅作品,早已穿越了时间、空间的概念,让他们济济一堂,共享学术盛会,这本身也反映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正在佛罗伦萨席卷整个欧亚大陆。


巴门尼德与希帕提亚

在赫拉克利特身旁左侧的就近的两人,一位是黄色衣袍,回头看着老者的人,他是巴门尼德。挨着巴门尼德身后的,是一位身穿白色长袍,神情落寞孤独的人,她是希帕提亚。

我们来说说这两人,从上面大图来看,拉斐尔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人物汇集在了同一个空间中,巴门尼德侧身头看的老者是谁呢?拉斐尔笔下希帕提亚的神态又为什么如此萧索落寞,寂寥而独立?对于那位老者我们稍待再絮,且先说巴门尼德与希帕提亚。

巴门尼德诞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城邦,远离爱琴海岸的爱奥尼亚,属于靠近南意大利的一个城邦,而爱利亚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并且深深的影响了世界文明史进程的大思想家。巴门尼德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他在人类文明的思想史上以提出“存在论”而著称,这里我们就主要说下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及其爱利亚学派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巴门尼德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中期。在研究西方哲学发展规律的历史分期中,到巴门尼德时期,古希腊哲学又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偶发性的,或者说,它是有迹可循的。

许多人认为,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和克塞诺芬尼,因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到毕达哥拉斯时,在追问世界万物的初始物质是什么的时候,已经从最初对有形物质的追问,过渡到了精神、抽象高度的追问----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从这个时期开始,古希腊哲学就从朴素的唯物质认识,过渡到了物质与精神认识的分歧之间,而这一分歧,经过数千年的衍变、补充与更新,直到今天仍是人类争论不休的两大思想流派。

关于毕达哥拉斯及其学说暂且不提,在拉斐尔的这幅作品中,必然是少不了毕氏的。既然从画面构图的顺序上,我们先讲到了巴门尼德,那么我也就学学拉斐尔,姑且抛却时空的均匀性,先从巴门尼德的主要成就说----

“存在”,是巴门尼德思想的最基本范畴。前篇中我们提到了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还有赫拉克利特,这些人在追问世界本原的时候,寻找到的结果是不同的。最初的泰勒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水”,阿纳克西曼德认为是“阿派朗”,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等等,这些人找到的不同结果,就导致了不同的争论,但所有这些争论,从认识论上来说,都是对外部“形”的争论,从内在的本质和理性逻辑上来说,他们还是一致的----即,本原无论外在的“形”有何不同,但它确是万物最终聚散离合的东西。到了毕达哥拉斯时,毕氏又将万物的本原是“数”这个命题提上了一高度----比如,我们在表述一样物质的时候会说,这是一座山、一条河、两只狗......等等,山与河与狗似乎不同的东西,那么相同的,就是它们都是物质。一座山、一条河,这里的“一”是要单独剥离开来。当你有了“一个、两只”等等这个概念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从物质形态上升到了抽象的数量关系。老毕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而数的本原就是“一”

所以,古希腊哲学在这些先哲们不断争论与探索的时候,巴门尼德在纠结与彷徨、继承与发展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存在”!。

在追问、寻找世界本原的道路上,巴门尼德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在继承与发展上,他终于提出了“存在”这个概念。腊么,他的存在是什么概念呢?一种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种是,“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

前一种,被巴门尼德称之为“真理之路”,后一种被称为“意见之路”。老巴认为:存在者是永恒不动的、唯一的,如果它是被产生出来的,那么就要从已存在的产生,这等于还是没产生;要么就是从非存在者中产生,但非存在者是无,既无如何产生?并且老巴还认为:这个“存在”也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存在者是不动的、不可分、不生不灭永恒唯一的。不可分割的存在者存在,也不会消散,因此巴门尼德在其《论自然》一书中说:“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说”。

从以上的论证中可以看出,巴门尼德把普遍的事物规律,将具体的外在、形态,剥离开来,用事物的属性来表现万物的抽象活动规律了,这就使得,原本从具体物质的认识论上,发展到了抽象精神认识论的地步。巴门尼德在思想上,是继成了毕氏的形而上学的,既否定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又否定了运动规律,可以说,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使得哲学的研究发展从追问世界本原与衍生物的关系,转向了研究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在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的论证中使得人们进一步提高了推断思维的高度

希帕提亚

关于希帕提亚,讲到她的时候,心头忽然让人泛起一阵阵的酸楚,这位才华横溢杰出女性,并没有得到荣耀与掌声,而是人生的大不幸,在这里,我先插一幅她的肖像作品。

这幅肖像绘画的作者是19世纪的英国画家米切尔所作,说起来,米切尔是拉斐尔前派的英国画家。拉斐尔前派最重要的发起者是罗塞蒂,简单说,就是画的人物千篇一律的一张脸的那个。拉斐尔前派的产生是为了一改拉斐尔时代之后,偏向机械论和风格派的画风。罗塞蒂作为拉斐尔前派最重要的大画家,肖像作品中千篇一律所用的模特脸,据说是同为拉斐尔前派奠基人的莫里斯的妻子,想来,也是画着画着俩人就跑偏了。

书归正传,我们来还是来说希帕提亚吧。插了这幅米切尔的《希帕提亚》,大家可以看到,这幅画作中希帕提亚似乎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窘迫,她一手护胸一手高举,失去平衡的身体与画面苍白的色调暗示着她正遭遇着极大的不幸。

誓死保护真理的传奇女学者

据说,希帕提亚是一位拥有令人震惊的美貌的女子,然后美貌与她的学术相比却黯然失色,她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

她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昂(Theon),希帕提娅曾帮助她的父亲修订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在他们的修订和勘误下,《几何学原本》就成了定本。在希帕提娅其后的生涯里,她独自一人补注了代数之父丢番图的《代数》和阿波罗尼斯的《圆锥曲线》。在希帕提娅30岁的时候,她就成为了新柏拉图哲学学派的的学术领袖,名动世界。希帕提娅在科学上最知名的贡献,是发明了天体观测仪以及比重计。随后,她便在亚利山大港教授哲学和数学,直到基督教迫害致死。

391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禁令,禁止对异教的崇拜(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整个罗马帝国陷入了疯狂的打击异教徒的运动中。希帕提亚不是基督教徒,但也非其他异教徒,她平和而中立,坚守的是学术与教育。当时,在希帕提亚的身边,不仅聚集着许多基督教徒,也有许多其他异教派的教徒,她不仅为异教徒学生据理力争而身陷其中,更因她研究的数学领域与狂热的基督教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在这场疯狂的大运动下,希帕提亚首当其冲的被当做了报复对象。关于希帕提亚的死,据传是被刺杀而死,更为流传的说法是,她被肢解而死,难以想象,这位智慧与美丽化身的女子竟被如此残忍对待。

后世,基督教进行了几次大分裂,神学及思想都随着不同时代而注释,在《苏达辞书》中更是将她看做是坚贞与美德的化身。

2009年,由西班牙和美国联合摄制的宏大史诗型影片《城市广场》讲述的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希帕提亚一生的故事。这部影片由蕾切尔-薇姿主演,向本文的阅读者推荐观看。

希帕提娅(Hypatia),一位伟大而迷人的女性,她所代表的纯真、智慧、美貌、坚毅,体现着现代人心中渴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色诺芬、安提斯泰尼、阿尔西比亚德斯

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色诺芬、安提斯泰尼、阿尔西比亚德斯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出生在马其顿王国的首都佩拉。马其顿虽然不属于古希腊城邦,但因属小亚细亚紧邻东古希腊,因此它的文化形式与希腊一衣带水。

亚历山大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国王腓力二世,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国王,但很遗憾,在他的二婚的婚宴时他被刺杀而亡。对这些情况我们一语带过了,主要说下亚历山大的成就及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亚历山大从少年时期在军事方面就展现了他过人的天赋。马其顿王国在腓力二世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国家经济及军队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公元340年,腓力二世征伐拜占庭,亚历山大留在首都佩拉城摄国。在全国军队十出其八的情况下,北方边境的密底叛乱,情况万分危急,16岁的亚历山大集中守城部队,快速出击,一举直捣对方本城,彻底评判。

公元338年,由于腓力二世在拜占庭的军事不利,周边邦国合围马其顿态势愈发危急,在这种形势下,雅典与底比斯结成同盟,共同进攻马其顿王国。在这场决定雅典与底比斯兴亡的关键战事中,18岁的亚历山大爆发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喀罗尼亚战役中一举荡平底比斯圣军

底比斯圣军

底比斯圣军的人数并不多,只有300人,或者说是150对儿。这300人都是同性恋150对儿生死相依的同性恋人成了这支横扫小亚细亚的前锋部队,他们的指挥官是高吉达斯。这支军队在留克特拉战役中一举成名,然后辉煌难再,当他们遭遇了马其顿的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后,在喀罗尼亚战役中被彻底打垮,从此沦为马其顿王国的附庸。喀罗尼亚战役战役的3年后,当底比斯人听到谣言说亚历山大病亡后反叛,底比斯被亚历山大彻底夷平,这支勇猛的军队也在历史上灰飞烟灭——忽然想到《权利的游戏》中那支奴隶太监军队.......也是相当勇猛咳。

腓力二世被刺杀后,20岁的亚历山大当了马其顿国王。短短的13年时间中,他建立了一个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埃及,西并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的大帝国。灭亡波斯帝国后,他继续挥军东进,远征印度。在印度,尽管亚历山大取得了一定的军事胜利,但接连的炎热气候、瘴气、疾病以及多年连续作战的疲惫厌战情绪在军队蔓延,基于此,亚历山大决定退军。至此,亚历山大创建了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四大文明占其三的大帝国彻底成型,帝国疆域591万-610万平方公里之间。

亚历山大从小就接受希腊正统教育,他的老师正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因此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文化才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从印度退军的两年后,年轻的亚历山大英年猝亡。关于亚历山大的死亡有许多阴谋论的说法,但大多学者研究,认为他死亡于疾病。

亚历山大一生的成就,就其重要几点来说,亚历山大帝国以希腊文化为主,向中亚、欧洲、非洲扩散,使得亚欧文明得以交汇融通,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

征服波斯帝国。没有亚历山大就没有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波斯建立大帝国后,先后三次入侵希腊,好莱坞史诗大片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反应的就是三次希波战争中的温泉关之战的故事。被蹂躏的希腊一直等到亚历山大崛起后才真正的征服了波斯帝国。

文化的催发。亚历山大在三洲个地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二十多个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它后来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学术中心之一。

网上一些爱好军事和世界史的人,经常会假设一些穿越时空的对比,类似关公战秦琼式的穿越故事,以此来进行人物成就的排名、对比。通常会将亚历山大与中国的秦始皇,以及成吉思汗进行穿越式的作战、交锋,这种穿越式的作战对比可以说毫无可比性及无意义,看看不过一笑。亚历山大也好,成吉思汗也罢,他们之所以有此成就的契机之一就是,当其崛起之时而其他外部势力正在消退、衰败之时。

亚历山大帝国全盛时期领土600多万平方公里,成吉思汗为去逝前的帝国疆域以近1800万平方公里(现在的中国华北、东北、甘肃、宁夏、新疆全境,外蒙古、中亚五国大部分地区、高加索、西伯利亚等等),这是就其单一领土面积而言,不算成吉思汗去逝后,子孙继续扩建的帝国,而亚历山大去逝后,帝国理科分崩离兮,被部将全部瓜分。

亚历山大去逝后,帝国迅速被瓜分,从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亚洲部分被塞琉古瓜分,建立了塞琉古帝国——克拉苏与庞培为此征战不朽;托勒密占领了黎凡特以及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一直到克里奥帕特拉终结;马其顿的卡山德得到了希腊,部将吕西马库斯得到了色雷斯。而这600多万的土地,在其后岁月中又相继被灭亡。

成吉思汗去逝后,他的子孙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帝国,全盛时期的领土面积在3300万平方公里以上。(版图面积因所属政权的脱离自立等因素有争议,总体应在3500万以上,但包括蒙古国的官方版图在对外公布时仍居于大英帝国之后,宣称世界第二大帝国,或许这是有政治考量或人种优先式的因素。)

1921年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版图(3430万平方公里)
1280年全盛时期的蒙古帝国版图
首发时带视频的,十五言无法插入视频。(视频截图)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被誉为世界哲学的奠基人,对于苏格拉底来说,这一一段注定要冗长繁琐的内容。苏格拉底的名头或许人人都熟都不能再熟悉不过了,但苏格拉底的思想究竟怎么产生?究竟有那些主张呢?我尽量用简练的语言来说明。

从研究哲学史的历史分期来说,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希腊,爆发了世界史著名的希波战争,这场战争在希腊的主导下成立了提洛同盟(也称雅典海上同盟)战胜了强大的波斯帝国。战后,雅典因占主导地位,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迅速得以繁荣进入了希腊黄金时代,苏格拉底就是生活在这个繁荣的时代,而创造这个黄金时代的政治家就是伟大伯里克利。

所谓盛极必衰,繁荣的背后是暗流的涌动——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奴隶民主制——雅典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他们是不从事生产以及劳动的群体,他们虽然创造了绚烂的雅典文化,但却是用不自由的人的自由来换取的,因此,换言之,创造自由的人(奴隶)没有自由,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当这种矛盾发展到极致不可调和的时候终于又发生了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战败后的雅典向斯巴达投降,在斯巴达的主导下,雅典成立了三十僭主政治制度。苏格拉底的人生及其思想就随同这个时代一样,从自由的黄金时代跌落到了暴虐的僭主时代,并最终以一杯毒酒喜相逢而湮灭。

苏格拉底思想被誉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为什么这样说呢?前两篇讲过,古希腊哲学从泰勒斯发端,经过了几代哲学家不断追问、发展,得到的本原各不相同,但其结果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在物质论这个内在规律中探索——我们称之为自然哲学。在苏格拉底前的思想属于自然哲学时期,而苏格拉底面对这些争论彻底打破疆域,他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并支配的,对于神的世界不能解释,也无法解释。他反对自然哲学、反对智者学派。希腊文化的繁荣,使得当时一些智者们经常以辩论、诉讼、讲学等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以及主张,比如智者学派中的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主张,所以包括苏格拉底等,这个时期就是从自然哲学过渡到道德哲学的时期。

苏格拉底属于述而不作那种的,和孔二哥何其相似——一如孔二哥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苏格拉底亦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老苏生前死后没有半片纸头儿,全部都是学生和朋友对他的言行和思想进行笔录转授的,择其几个要点分享一下:

认识自己——老苏的大多学说被称为伦理学的开端,这个认识自己说穿了就是对从前以自然研究和智者们以人和社会伦理的研究返回到自我的研究——老苏认为,要想获得真理,就要从自然外界返还到自我——不能认识自我如何认识世界?所以,这个认识自己的主张对那个时代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就如西塞罗曾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堂拉回了人间,让人人都能研究哲学、思考生活与道德伦理。

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式的智慧和孔二哥真是有异曲同工之秒啊,老苏不是总标榜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一无所知吗?既然一无所知还怎么授课教学呢?难道倒苏二哥,讲个笑话来解释精神助产术——一个青年去请教禅师,自己怎么才能放下心里的负担,禅师笑而不语,只是递给他一个杯子,然后给他倒茶,但热水很快就溢出杯子,青年吃痛而撒手仍了杯子,于是青年恍然大悟,放下其实很容易——老苏正是对提问者问题的本身进行启发,从而使问题在自身理解与领悟获得答案,称之为精神助产术。当然,老禅师那个故事还有个恶搞的版本——青年虽然吃痛就是不放下杯子,老禅师怒曰:你特么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哈哈,笑话而已。

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伦理道德观。老苏这人呢,就是那个时代的真道学!纯夫子!(虽然固执、僵化)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伦理道德体系的标杆。老苏认为,有道德就是具备了道德知识——认识自我。没有道德的行为就是无知的结果,只有摆脱对物欲、人欲的诱惑和局限才能获得智慧和知识,净化心灵得到神谕——苏格拉底式神秘主义。因此,知识即美德这种主张对后来的安提斯泰尼——犬儒学派影响至深。

关于苏格拉底就不在赘言了。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他的老师是谁呢?这个问题不大好说清。老苏的言论多是记载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当中,关于他师承何人也莫衷一是,而且苏格拉底不仅学问庞杂,技艺也广泛,通数学、晓音律——据色诺芬书说,这些是跟伯里克利的老师达蒙所学,而苏格拉底其他学术思想的启蒙据说来源于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基劳斯。

苏格拉底获罪于三十僭主,其一还是他的学生,在有机会逃生的情况下,他仍选择了从容就死,可见,老苏这道学先生是真的,以死捍卫真理——即便真理是相对的。

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

 插一幅法国古典主义大画家大卫的名作,以现为捍卫真理信仰的苏格拉底之精神。

色诺芬

色诺芬这个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有传奇色彩却也是悲剧的一生。

对于色诺芬就不长篇论调的说他了,他的资料网络上也比较丰富,简单的概括几个阶段吧:

不知道色诺芬算不算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战地记者总之,色诺芬的行为是充份体现了一名战地文学工作者的特点——他先是参加了小居鲁士的雇用军,后来军队因小居鲁士阴谋败露而哗变,色诺芬带领军队在波斯腹地作战——这是他的成名作《远征记》的主要内容。其后,色诺芬做为雅典人,在小亚细亚服役期间结识了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二世,两人相谈甚欢引为知己,于是色诺芬转投了阿格西劳斯二世斯巴达与雅典一向因为霸权争夺而水火不容,好嘛,色诺芬这算是转投敌国了,并且在斯巴达与雅典联军的战争中打败了自己的母国雅典,被雅典定为叛国罪,这就是色诺芬有意思有血泪的一生,看得出,他一定是个血性的、至情的人。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交好,算是他的学生。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大一部分被色诺芬记载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也是后来研究思想史、人物史的一手资料。他在服役期间的战事情况,先后写出了著名的《远征记》《希腊史》等,也是研究古希腊、小亚细亚、中亚、波斯帝国等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希腊史》的成就并不高,主要是对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续编,但因色诺芬用笔谨慎,少讹传而多实记,所以他的两部历史著作两千多年来,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研究古代战争和历史的重要来源之一。

安提斯泰尼

安提斯泰尼的主要成就是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思想,并进一步的创造了犬儒主义。

安提斯泰尼曾跟随智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学习,后来结识了苏格拉底并拜其为师苏格拉底是反对智者学派主张的,老苏主张认识自己,研究本我、知识即美德,这一切都成为犬儒学派的精神来源。犬儒学派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关于犬儒一词的来源,在第一篇中讲第欧根尼时有讲到,这里再表述一番。

犬儒这个词说法,主要讲犬字,它来源于创始人安提斯泰尼的家乡居诺萨格(Kunosarges)。KUNO这个词在古希腊语中就是狗的意思,而安提斯泰尼及其门徒所奉行的平庸深邃正是以狗样的生活行为而表现内心严苛的道德标准,所以他们自称为狗,这是一种自我标杆特立独行的方式。犬儒就是对他们这派行为思想的贴合解释。

阿尔西比亚德斯

阿尔西比亚德斯(Alcibiades)一般又译亚西比德。他是少年成名的雅典著名军事指挥官,可以说,他在青少年时春风得意,但仕途和人生并未一帆风顺,最终被杀。

阿尔西比亚德斯参加过两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并在战争中作战指挥勇猛。虽然雅典战争中最终落败,并因此与斯巴达签下了五十年友好和约,但青年的阿尔西比亚德斯却为此愤忾,于是为破坏这份协定多方联络雅典的同盟,并发动了西西里岛争夺战,结果在曼提尼亚战役中雅典再次被斯巴达打败。战争过后,雅典人用陶片放逐法驱逐了阿尔西比亚德斯,他被迫流亡斯巴达。但在斯巴达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斯巴达人过惯的是刀头舔血的日子,节俭而尚武,这对阿尔西比亚德斯来说并不好过,并且斯巴达的主战派也对这位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毫无好感。早在雅典风光的时候,阿尔西比亚德斯就提出了西西里远征的构想,但战争的结果却使他被放逐,于是在雅典发动西西里争夺战的时候,身在斯巴达城邦,但过的并不如意的阿尔西比亚德斯决定一血在雅典的前耻,将雅典远征西西里的计划全盘通知给了斯巴达人,毫无悬念,雅典人远征西西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4万多人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阿尔西比亚德斯因此次战事在斯巴达得以掌权,并一时风光无两,这引起了斯巴达鹰派将领和实权人物的嫉恨,于是阴谋将他处死,得到风声的阿尔西比亚德斯于是逃亡波斯。逃亡波斯后,在斯巴达人的压力下,阿尔西比亚德斯最终被波斯总督处死。

阿尔西比亚德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两个人的关系也非常要好,他非常崇拜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学术思想奉为真理。

法国学派画家热罗姆曾画过许多历史题材作品,其中关于苏格拉底的和阿尔西比亚德斯之间故事的有几幅,我择捡出来以供欣赏。


毕达哥拉斯、阿维洛伊、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

图中,一位手捧书本的秃头老者是毕达哥拉斯,在毕达哥拉斯的身后,头缠着包头巾并伸着脖子看他的是阿拉伯学者阿维洛伊。阿维洛伊身后是一个露出正脸的金发的少年,据说他是乌尔比诺的公爵小罗斐尔。毕达哥拉斯右手下方,一个身穿黄袍,一边探头聆听一边在记录的是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德谟克利特身后柱子的上边,头戴桂冠也在记录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个很有趣的人,而且作为古希腊乃至影响整个世界思想史的人,能够把他说的略详细些也是一种乐趣。

毕达哥拉斯早年也生活在小亚细亚的一个城邦,一个叫萨摩斯岛的这么个小城邦。早年呢,他也师从过米利都学派的第二大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所以他后来提出的数本原说,和阿纳克西曼德的阿派朗之间也有一种思想联系。

后来毕达哥拉斯由于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他当时得罪了萨摩斯城邦的僭主,不得不流亡,然后漂洋过海,来到了这个位于南意大利的一个叫克罗顿的城邦定居下来,在这个地方创立了他自己的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群体,这个群体既是一个科学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宗教的群体。毕氏学派本身就很好的就说明,在古希腊,科学于与宗教,还有哲学,是很难区分开来的。毕氏学派就典型的具有这三者合一的特点。毕达哥拉斯学派自从创立之后,延续了九百年之久!比世界上大部分的王朝的政治生命都要长,一直到罗马帝国时期,因为它被认定是希腊的异教学派,当基督教被确立为国教以后才被取缔。

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这种明显把科学和宗教揉合在一起的群体。据记载,毕达哥拉斯本人,既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神秘主义宗教的创始人。他的教派是受希腊民间,尤其是南意大利地区这种相对落后,在希腊这种自然宗教普遍的地方,也算是一种带有异教色彩的宗教,叫奥尔弗斯神秘祭 。这种神秘宗教,它的基调是那种阴郁的悲观主义,宣扬的是轮回转世的思想。

他的学派里面有许多禁忌。比如说,这个学派不许吃豆子!不许践踏豆子地!不许吃动物的心脏!不许迈过门闩,等等。。而这种稀奇古怪禁忌的,最终导致了毕达哥拉斯死在了这些原始神秘的禁忌上!据说,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们,一方面在讲学,在学习科学知识、数学知识,一方面又做着些原始祭祀的活动时候,(感觉很滑稽啊)被人告发。当时士兵把他讲学的地方围困住了,他在他学生的帮助下呢,就跑了出来。结果,遇到一片豆子地,后有追兵,他又不肯践踏豆子,于是被抓住,最终被杀死!

以上是对毕达哥拉斯生平的简单介绍。我们主要说一下他的思想:前几篇中我们不可避免的提到,古希腊哲学在最初探寻本原问题的时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一派呢,是寻找万物最初的开端,比如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本源,阿纳克西曼德说阿派朗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说气是万物的本原,他们都是这种以物质形态来解释的万物开端的。而一派呢,就是毕达哥拉斯为主的哲人,他们不是在物质上寻根溯源寻找万物开端的概念,而是直接的想去把握事物背后的某种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就是毕达哥拉斯认为的数!

讲毕达哥拉斯,我们还不得不往前追溯一些,从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起源上来看。早在前八、九世纪甚至再早些,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史诗中间,里边就有一种关于命运的思想。当时盛行于希腊各城邦的古希腊悲剧,非常明确地烘托了这种运命论的主题。我们都熟知的,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尤其是前两位,他们所有悲剧的作品,极力表现的一个主题思想就是命运!

希腊悲剧中的那些英雄,比如阿喀琉斯、俄狄浦斯,还有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有一种逃脱不了,挣脱不了的命运。他们都有一种规定性,这种人身的规定性,就是命运。但这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意向的形式,而不是概念的形式,来反应这种命运决定的思想。而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数本原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古希腊悲剧式命运决定论哲学的提升,一种在思想抽象上的提升!

万物皆数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数是众多的,不变的。最基本的数是一,故一也是万物的本原。

那么数是怎么样和万物发生联系的呢?

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个哲学家、异教头子!同时更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而且他还精通音律。这样看来,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来看,那也是风流儒雅的才子哈,正所谓,曲有误周郎顾。老毕通过经验观察发现,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数的存在——对数学的研究和对音乐的研究,他发现,数量关系决定着万物之间的差别,决定着音程和音质。比如,他从古希腊的乐器的琴弦上的长短,笛子的音孔等变化中发现,这些简单的变化都是与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此扩展发现,万物都与数密不可分,万物共同的规定性,就是数量的规定性。

前两篇中,我们已经讲到,在追问世界本原的时候,米利都学派的阿纳克西曼德提出了一个新的高度——无定性,来解释世界本原,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又提出了“气本原说”。同样作为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毕达哥拉斯明显比阿那克西美尼高明了许多,甚至超越了他老师提出的“阿派朗”这个概念的高度。“阿派朗”是一种含糊的东西,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只知道它是“无定性的”,所以阿那克西美尼才想超越老师,提出了“气”这个有规定性的东西。因此,在超越阿纳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又能找到规定性的方式上,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本原说——“数”作为有定性的东西,已经不是像“气”那样,作为一种感官对象对物质形态定性的东西,“数”是一种抽象的形态,是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

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都有数和量的规定性。但是这里的每一个数,又不是我们能用直观的方式把握的,也就是说你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思维的抽象才能把它描述出来。

打个比方,比如说,3个苹果还有3匹马。苹果和马是完全不相干两种东西,它们共同的规律是什么?都是物质的形态。

3个苹果3匹马,这个3,是要单独抽出来的。当你在思想中已经有了3这个抽象概念的时候,说明这已经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升到了抽象的数量关系。其实这种过程,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经历,只不过这种过程是很自然而然的进行着,但我们却从没去刻意的注意去反思,也没有把这种抽象思维从具体的事物中剥离开来去看待。所以现在想想,当我们最初能够懂得3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其实这时候我们的抽象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度的水平。

当你明白,3,并不只是代表3个苹果3匹马,它同时还可以表示3个人、3个好人,等等的时候,你已经把3从具体的形态里抽出来了,而3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定性,就是各种不同的事物,各种千差万别、生灭变化事物背后那个不变不动的东西。

因此,毕达哥拉斯和阿那克西美尼他们都企图找出,在某种无定性的背后有定性的东西。但是,阿那克西美尼找出的是气,是一种自然形态,仍然是感官的对象,而老毕找出的是数,是真正的无定性的东西。

毕达哥拉斯找到的数,就一种抽象形态,它已经远远的,从根本上超越了感官。因为数是一种只有在抽象思维中才能把握的东西,世界上并不存在数这样一件物品。尽管万事万物背后都一个数的规定性,但是数却不能独立的存在,它必须寓于万物之中。因此,要从万物之中抽出数来,发现数,认识到数,这本身需要的是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感官直觉能力的。所以,当毕达哥拉斯把数作为万物的本原时说明,古希腊人在抽象思维上又往前迈了一大步,而这一大步的跨越,直接导致了世界两大哲学流派的产生。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同时一又是数的本原,万物都是由一构成的。他认为,一是一个基本数,它既可以构成一个偶数,也可以构成一个奇数,其余所有的数,无非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毕达哥拉斯说,第一个偶数是2,第一个是奇数是3。而1是基本数,1加上偶数就构成了奇数,1加上奇数就构成了偶数。因此,万物的本原是数,数的本原又是1,1作为基本数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万物。

关于1是怎么与万物之间发生关系的?尽管毕达哥拉斯在抽象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毕竟作为西方第一个形而上学,而不是自然哲学的思想家,他在走抽象思维这条路的时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就达到极高的思想水平,他的抽象仍然还是和许多具象结合在一块的。比如说,在用数来解释万物的时候,他就两种不同的解释。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头一种还是没有摆脱具象,没有摆脱感性的色彩,而第二种解释就明显是抽象化的,因为这种抽象,所以就显得比较神秘。

万物皆数——

数是怎么构成万物的?下面我们就“万物皆数”具体的解释——

自然哲学的解释他认为数的本原是1,1是一个基本点。那2是什么呢?2就是两个1嘛,1和自身相加就构成了2,第一个偶数。2是什么呢?就是两个1嘛~等于废话,而两个1呢,就够成了一条直线,所以2就是线。3个1,就是在两条线上再加一条线,一连起来就是一个面。4个1就是一个体。因此,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然后体就构成了水火土气,然后水火土气又构成了万物。这第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是毕达哥拉斯还没摆脱早期从米利都学派学习到的,那种以物质形态来解释万物,后世称之为唯物主义的色彩,这种解释,还是没有抽象化,还是和具象、感官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以1234,点线面体的说法,还是受自然哲学的影响,这是第一种解释

神秘主义的解释第二种解释,抽象的程度就很高了,而且比较神秘。那就是毕达哥拉斯的一套关于神秘主义的说法。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本身是跟比喻连在一起的。就是数是如何构成万物的?由此他提出了“十对范畴”这是十对范畴,就是以奇数和偶数为根基,以定形和无定形作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十种对立的概念。

十对范畴: 这十种对立概念我分别给大家罗列一下,就是:1有定限和无定限,2是奇数和偶数,3是一与多,4是左和右,5是阳和阴,6是静与动,7是直和曲,8是明与暗,9是善于恶,10是正方与长方,显然他找到了9个以后,实在找不出来第10个了,于是就弄了个正方与长方,其实正方与长方又不是对立的。

这样,他找了十对范畴,他认为左边的都是好的,又边的就是不好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一 一对应的,是一种比例关系。而且他对数的这第二种带有神秘主义的解释,更多是通过一种象征数表述出来的。

他认为每个数,实际上都象征着某一种神秘力量,或者象征某一种神秘关系。比如,他认为,1就是真理,为什么?因为1为不动嘛,用倚天屠龙记里的九阳神功的说法: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任你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啊!所以他认为1是真理!2,他认为就是意见,就是左右摇摆不定,所以2是意见。

真理和意见——

熟悉西方哲学史亦或研究古希腊哲学的人,必须要熟悉的两个概念就是“真理”与“意见”。这两个概念,一直被很多哲学家所坚持!真理嘛,肯定是正确的,真知灼见。意见,肯定是左右摇摆不定的,是表示不好的,是市井之见,那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流俗的观点,就叫意见!

所以,毕达哥拉斯认为,1是真理!2呢由于摇摆不定,所以是意见。4和9,他认为是正义和公平。为什么呢?因为4是第一个偶数的平方,9是第一个奇数的平方。我刚才说了,1不是奇数不是偶数,第一个奇数是3,所以第一个偶数的平方4第一个奇数的平方9,他认为正好长和宽是一样的,用几何图形来看就是个四方形,所以他认为,这就代表了正义和公平。5是婚姻,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这是第一个偶数加第一个奇数,所以阴阳相配,两级相合那就是5,所以5就象征着一切相反相成的事物,所以5是婚姻。8是友谊和爱情,他认为8代表了音乐,是8度弦音,毕达哥拉斯本身很懂音律嘛,所以他认为这是爱情和友谊。而10呢,是和谐和完美。为什么呢?因为10是1234相加的总合,所以他认为10是最和谐的。

这样来看,他把每个数都赋予了某种意义,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对数的模仿。但凡像1这样的数,都是象征着真理,具有2的特征的东西,总是象征着摇摆不定。

从这点,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另外一个现象,为什么现在这么流行2这个说法——那些介乎于文艺青年与普通青年之间的2b青年。那些为什么总被人形容成很2的人,为什么用2而不是5或6或其他什么数字呢?原来,以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无需什么人去给你说教,就已经明白了古希腊哲学家,只能用抽象思维去把握的万物生灭变化的潜在规律,那就是数。而在这个数里,我们又根本不用谁去加解释,就又发现了2是不好的,是左右摇摆不定的。这种在平凡中见真知,或许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最好的证明吧?我也为自己忽然能有这样一个发现而感到振奋啊!同学们,这算不算是我的一项伟大理论发现呢?嘿嘿,,

我们接着说回来,毕达哥拉斯认为,但凡像1这样的数都是象征着真理的,象征2的都是摇摆不定的。这种神秘色彩,就想迷信,类似中国的什么六爻啦,批八字神马的,还有类似8表示发啊,6表示顺啊,4就表示不吉利的神马的。这样一来,这个数就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而且这数就抽象了,这样具体的事物就变成了对数的模仿,而数就构成了事物的本原,数也就高度抽象了。数也万物之间就分离了,具体的事物只是对数的模仿,是数的表现形式,因此也就把数神秘化了,同时也把数抽象化了。这就是他关于数的第二种解释。

这两种解释合在一块,我们可以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数的观点,还没有完全抽象化,还是与具体的事物或形态联系在一起。于是呢,这也就引出了,毕达哥拉斯的一个关于数的危机的问题,就是数与形的关系。

据说呢,毕达哥拉斯学派出现了一次数学大危机的发生。这个危机就涉及到了数和形的关系的问题。

这里说一下,希腊并不是最早创造广义数学概念的民族。在希腊之前的埃及人,早就创立了几何学。大家知道,几何学是跟形联系到一块,也是和经验联系到一块的,它是摆脱不了形的。但是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是摆脱形体的,因此从几何学到数学的转变,那是希腊人的伟大贡献。希腊人不是几何学的创建者,但是希腊人却把埃及人创建的几何学,进一步发展到代数,发展到抽象的代数。而一旦从几何学进入到代数,从狭义上说,就完全摆脱形了。 所以,从形到数,之间这个过渡恰恰是从埃及到希腊的数学上一个重要变化。这个变化,既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功劳,也导致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危机。

因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在从形到数的转变过程中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定律,就是毕达哥拉斯定律,在中国被称为勾股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数学公式是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这个定理,西方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叫百牛定理,因为毕达哥拉斯发现先这个定理后,马上杀了一百头牛庆贺因此西方也叫百牛定理。而其实,这个数学概念,世界史最早的发现者是中国人,在公元前1000年,在西周初期时的大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 股四 弦五这个算法。在中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周髀算经》中就有提到,比毕达哥拉斯发现足足早了600年!

但是,正是因为毕达哥拉斯这个定理的创立,立即就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有理数和无理数之间的危机。另外还有一个简洁的因素,就是后来芝诺悖论的出现,它更增加了数学家们的担忧:数学作为一门精确的科学是否还有可能?宇宙的和谐性是否还存在?这个芝诺悖论,就是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比如著名的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还有飞矢不动,这种方法可以用微积分的无限概念解释,却无法用微积分解决,这是一个时间无穷大,长度无穷小的概念,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具体的精确的数学资料,我没有详细去准备,只凭回忆去说,空怕不够详尽,因此也就不说了。

我们接着说回毕达哥拉斯的数学问题。几何学的是诞生在埃及,埃及当时由于农业灌溉,丈量土地等原因,很早就发明了几何学。我们知道这个几何学是必须跟形联系到一起块的。埃及人在实际的使用中,他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3或者3的倍数,另一条直角边为4或者4的倍数,那么另一条斜边就应该是5或5的倍数。这也就是勾股定理。埃及人当时仅仅是认识到了3.4.5或者3.4.5的倍数连在一块,他们还不能算出一个抽象的公式,就是大概中学就学到了,就是x的平方加y的平方等于z的平方,这种一般的抽象公式,埃及人还算不出来。而能做到这一步的,就是希腊人,就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创建,意味着摆脱了数必须和形联系在一块的这种具象思维,达到了抽象思维。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使数摆脱形,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表述方式。其结果就变成了一种很抽象的数学表达方式。这种抽象的数学表达方式的出现,也就以为着它跟具体的形,跟世界上这些感性的具象可以分离出来的,背后的某种量的规定性,而这种量的规定性是抽象的。 因此,这样一来数学从此得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同时正是在数学的这个独立的基础之上,也就发展出了独立的逻辑学,因此逻辑学也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马上就引起了数学史上第一次大危机,并且这次危机进一步导致了数的神秘化。于是就发现了,在数和形的中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或者说矛盾。简言之,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我们往往能看到形,却找不到相应的数!这样就很容易把数看成是比形更加具有本质性,更加深刻,更具有神秘色彩的东西。关于这种数学上的混乱,我就不过多的去赘述了,主要也是概念不够清楚,作为哲学来讲,再纠结于数学难题中就未免枯燥乏味了,在这里只做表述作用。

形而上学——

这种危机发生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危机的人是其学派的希帕索斯。因为他发现了这个危机,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根基!于是被学派的人扔到大海里淹死了。也因为他这次的发现所引发的危机,而让更多人发现,数原来是比形更隐秘的东西。明明有些东西看到它的形,就找不出于其对应的数,这样一来,数就进一步神秘化!其结果就导致了把数看做是比形更加具有本质化。而数呢它不是感官的对象,而是思维的对象,而形是感官的对象,因此这样一来就导致,把思想的对象,看成是比感觉的对象更加重要,把能够思维者,看做比能够感觉者更加具有本质性,从而就导致了西方哲学这个形而上学路线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精神比感觉更重要!而思想的对象才真实的!

用毕氏的理论来说,如果数和形发生了矛盾,或者说,如果思想的对象和感觉的对象发生了矛盾时,那么错误的应该是感觉的对象,而不是思想的对象。 这点非常重要,在研读西方哲学史时,这一条最终发展成为一条主流。也就是,把感官对象看得比思想对象更虚假,更不重要。或者反过来说,把思想对象看的比感官对象更加趋近于真理!这和经验论正好相反,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眼见为实!或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毕氏这一派更加强调的是,思想的对象比感觉对象更加真实的趋向,这又导致了与经验论正好的相反的论断,就是眼见为虚,眼睛看到的对象,或感官碰触的对象,可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这种趋向最终导致了形而上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不同于米利都学派,和自然哲学不同的另外一种趋向。这种趋向被后来人命名为形而上学,或形而上学最早的源头。毕达哥拉斯及其门徒的哲学思想是,通过观察世界,留意的不再是纷繁的现象,而是现象背后不生不灭的本质,这种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就称之为数!万物皆数!这种倾向一直争论到近现代哲学。比如在现代哲学里,就还在争论,关于《本质先于存在论》的争论——也就是形而上学,首先得有本质,本质是比现象更加真实的,而现象是由本质所决定的。这种思想,从古希腊哲学,从毕达哥拉斯开始以来,逐渐成为一条思想主流,这种把本质看得比现象更加深刻,更加重要,更加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西方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一直到存在主义的出现,也就是海德格尔和萨特他们,萨特提出:人的自然存在,先于人的社会本质而存在,才在真正的意义上被颠覆。

在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中,遇到了毕达哥拉斯。对毕达哥拉斯讲了这么多,是因为作为世界思想史中,更或者说,世界文明的发展中,毕达哥拉斯都是绝对绕不开,也无法回避,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重要是,是由其学派为源头,辐射影响了整个世界哲学的另一个趋向性。黑格尔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为开创新意义的哲学奠定了基础,使哲学从实在论到转到了理智论,而理智哲学就是通过思想、感官来直接捕捉并表述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的。

当然,也有不认可毕达哥拉斯的。《西方哲学史》的作者,著名大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就对毕达哥拉斯有些看法。他认为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开创了一种很坏的风气,这种风气导致了把数看的比形更加真实,而数是抽象的对象,是思想的对象,而形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把数看得比形更真实,也就必然导致了把思想的对象,看得比感觉的对象更加真实。 因此,罗素认为,这种倾向,从毕达哥拉斯以来,就导致了西方哲学和西方神学中,各种各样的错误的倾向——都是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的。这种错误的倾向,就是把那些虚构的本质,虚构的实体看做是最真实的!其结果反而是轻视了那些呈现在感官面前的更真实的对象。这种坏的趋向直接导致了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关于神万能的证明。在罗素看来这是非常糟糕的,这些东西极大的阻碍了自然哲学、经验哲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他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导致了西方哲学古往今来各种形而上学,各种错误的出现。

毕达哥拉斯,风一样的男子~,,,,,,黑格尔和罗素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对于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评价,也反证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哲学从毕达哥拉斯开始,才开始摆脱了广义的自然科学具有了形而上学的热点。

阿维洛伊

阿维洛伊是西12世纪中末期西班牙的穆斯林哲学家、医学家。12世纪时,摩尔人学者大量翻译了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但在翻译并解释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延伸,这一现象如同解释基督教义或如中国古代在解释孔子时,也一样的产生不同歧义和学派的现象。

当时摩尔人穆斯林阿维洛伊一直是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者,他代表了摩尔人西部地区研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开端。他主张“理智实体论”即,即理智乃存在于人的身体和灵魂之外的独立实体,和“理智独一论”,即,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可能理智。

这种阿维洛伊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对后来的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其主张为:

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双重真理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托马斯阿奎那有句名言正好与之相反——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到十三世纪中期,经院哲学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站出来反对阿维洛伊,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洛伊的“理智学说”之争,这成为中世纪神哲学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学术之争。

关于阿拉伯文明和经院哲学不过多的赘述了,对阿维洛伊简单概括来说:欧洲文明在承继希腊文明的同时,还有阿拉伯文明横亘在其间,而阿维洛伊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及解释,恰好的在12世纪末,欧洲文艺复兴开端之前,如同一股旋风般扫向欧亚大陆——无论争议褒贬与否,他都无可争议的形成了这股思想风潮,而这股风潮足足影响了欧洲思想史几百年之久。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从15岁开始跟随德谟克利特学习,是他忠实的追随者,而德谟克利特的导师则是古希腊原子论的奠基人,大思想家留基伯。

德谟克利特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仅是大哲学家,同时也精研数学、物理学、军事学、修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更兼具音律、建筑、绘画、雕塑和文学诗歌......说到这,简直让人沉醉不知归路!!!如此博学的人,竟然是2500多年前的老古人,你能想象吗?

德谟克利特继承了留基伯对原子理论的主张,可以说,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的创始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主张还是不完全一致的。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主张: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对此不做过多的学术报告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主张全部记载于他两部著作《宇宙小系统》《宇宙大系统》中。

芝诺、欧几里德、拉斐尔、索多玛、琐罗亚斯德和布拉曼特

图中上方,身穿红袍的老者是斯多葛学派、塞浦路斯岛人芝诺(不是南意大利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的学生、提出飞矢不动的那个芝诺);位于芝诺的画面右侧是波斯拜火教(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画面下方,一群人围绕在一个秃顶老者周围,而那个正在用圆规画图的老者是数学家欧几里德;位于欧几里德身后,手托蓝色球体的是大建筑学家、拉斐尔的好友布拉曼特;布拉曼特对面一位身穿黄袍,头戴冠冕手托天体仪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托勒密身旁右侧的是索多玛,而索多玛与托勒密之间那个头戴小帽,只露出一点点脸的人就拉斐尔本人

我们先来讲斯多葛学派的芝诺:

斯多葛学派的芝诺是哲学思想史上,自然法理论的奠基人。“斯多葛”在古希腊语中是画廊、亭廊的意思,他因常常在雅典的广场上某个走廊中聚众讲学,因此该学派又被称为画廊学派,而芝诺正是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

斯多葛学派中,后来产生的著名人物是相当多,比如大雄辩家、修辞学家、剧作家,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古罗马五贤帝之一,曾遣使与中国汉朝交通,著有《马上沉思录》的著名哲学家皇帝”的马可奥勒留等等,这些人物为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再续辉煌,成为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斯多葛学派思想,从后世划分来说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芝诺主张:“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芝诺主张的“世界理性”,其实就是“神性”——人是世界理性中的分子而已。他宣称,社会过于纷乱,人类对于世界而言应是一个整体;从社会次序来讲,应该只有一个国家、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

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中,真正流传万世的是气主张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这个观念,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称为当今世界的普世价值。

更因斯多葛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从者如云,尤其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发展,对后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巨大。

欧几里德

欧几里德被誉为几何之父。欧几里德几何学影响了两千年直到今天。在欧几里德之前就兴起了几何学,从上节的毕达哥拉斯中就讲到,几何学诞生于埃及,但真正得以发扬和运用的正是古希腊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但这时候的几何学仍然不是系统性的,对许多形与质的问题不能准确把握,多是一些零散的公式、公理,彼此之间又不能很好的产生联系,更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

《几何原本》的诞生,对于几何学、数学和科学的未来发展,对于西方人的整个思维方法都有极大的影响。《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式,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欧几里得也写了一些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及数论的作品,而《几何原本》则成为古希腊数学发展的顶峰——欧几里得将公元前七世纪以来希腊几何积累起来的丰富成果,整理在严密的逻辑系统运算之中,使几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演绎的科学。

托勒密与布拉曼特及索多玛

早在公元前的三到四世纪时,古希腊人就摆脱了宗教创世说,懂得了地球的存在,但对于对地球及天体的运动规律仍不能清晰的把握,对天体运动规律的争论也纷繁复杂,各家学说不一,这种现象一直到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时才真正的不如了科学观范畴。

托勒密的地心体系

托勒密总结了希腊古天文学的成就,写成《天文学大成》十三卷。其中确定了一年的持续时间,编制了星表,说明旋进、折射引起的修正,给出日月食的计算方法等。他利用喜帕恰斯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把各种用偏心圆或小轮体系解释天体运动的地心学说给以系统化的论证,后世遂把这种地心体系冠以他的名字,称为托勒密地心体系。

巨著《天文学大成》十三卷是当时天文学的百科全书,直到开普勒的时代,都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书籍。《地理学指南》八卷,是他所绘的世界地图的说明书,其中也讨论到天文学原则。他还著有《光学》五卷,其中第一卷讲述眼与光的关系,第二卷说明可见条件、双眼效应,第三卷讲平面镜与曲面镜的反射及太阳中午与早晚的视径大小问题,第五卷试图找出折射定律,并描述了他的实验,讨论了大气折射现象。

布拉曼特

布拉曼特在第一篇中就已经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里不多解释了。

索多马

这位索多马不是圣经中提及到的那个堕落的城市索多玛——圣经中的索多玛是一个耽溺男色而淫乱、不忌讳同性性行为的性开放城市。在英文中,由「Sodom」一字所生出的词汇「Sodomy」则指男性之间的肛交,直译通常则为「鸡奸」,是带有刑事和贬义的词语。

以下引用网文中对画家索多马生平的概述:

索多马原名乔万尼·安东尼奥·巴齐(Giovanni Antonio Bazzi),1477年出生于意大利伦巴底的费尔拆利。起初,他跟随伦巴底画派画家马丁诺·斯班佐陀(Matino Spanzotto)学画,1498年到1500年间,他又在米兰追随艺术大师达·芬奇学艺,早年的求学与勤奋为他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501年,应斯班诺齐家族之邀,年轻的索多马来到了锡耶那,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那里,他与著名画家平图里乔(Pinturicchiao)一起,奠定了16世纪锡耶那画派成熟时期的风格,并度过了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
  索多马的作品大都以宗教神话和圣经故事为题材,他的画不仅用笔细腻、色彩华丽,以轻巧静谧见长,而且不拘于定式,敢于突破绘制圣画的呆板神秘风格。他的名作《圣塞巴斯蒂安》描绘的是圣徒塞巴斯蒂安殉教时的情景,画中塞巴斯蒂安被绑在大树上,三支箭分别从其脖颈、肋下和大腿穿入,塞巴斯蒂安的身体微微扭曲,以一种绝望、悲戚的目光看着空中为自己加冕的天使。与同类题材作品不同的是,索多马着重刻画圣徒殉教时的表情,这种表情自然而逼真,不带丝毫做作,完全是一个普通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锡耶那城外奥利维托山修道院的壁画名噪一时,可谁又能想到点缀其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历任修道院院长的肖像,竟是索多马根据修士的描述,凭借想像力完成的呢?
  索多马的声望使前来求画者络绎不绝,他的画作《圣母子》曾有外地商人以300金克朗的高价求购,更被锡耶那市民视为稀世之珍。面对蜂拥而至的主顾,索多马一方面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的傲慢与懒散——有时候视酬金的多少而作画,有时候则凭一时兴趣接下生意。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清高与淡泊,作画所得的酬金他常常只拿很少的一部分,而把大部分分给他的学生和调色师。此外,索多马一向出手阔绰,乐善好施,深得锡耶那普通百姓的爱戴。
  然而,索多马并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同时代的艺术家及作家乔吉奥·瓦萨里在其名著《艺苑名人传》中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放荡、自大、荒唐、愚蠢的索多马。一次,索多马应邀为奥利维托山修道院绘制关于圣本笃生平的壁画,刚开始,他只是敷衍了事,画得毫无技巧可言。等到修士们忍无可忍质问他时,他却趁机要挟,声称他的水平发挥取决于钱的多少,而当修士们答应增加报酬后,索多马果然立即完成了四幅功力深厚、画面精美的壁画。但修士们始料未及的是,第四幅壁画中竟然有神父与妓女的歌舞场面,他们惊骇万分,命令索多马立刻毁掉它,索多马却满不在乎的随手涂抹,把它改成四幅画中最出色的一幅。
  索多马时代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人本思潮在艺术领域里蔚然成风,画家纷纷摆脱宗教束缚,描绘现世生活,歌颂人的价值和自由。与此同时,画家的收入、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改善,这既有利于画家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又体现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然而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改善,却是以依附教俗贵族为前提的,他们必须依赖教俗贵族的庇护与帮助,才能获取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就使一些人文主义艺术家陷入一种矛盾的两难境地:他们一方面鼓吹个人自由,一方面又难以摆脱与权贵的依附关系。作为回报,他们的天才作品仍要以宗教题材、贵族生活为载体,仍要冠以敬献给教皇与君主的溢美之辞;在道德生活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以贵族的文雅生活为标准,奉廷臣的翩翩风度为准则。诚如勒高夫在《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所言:人文主义者背离了大众,他们在为人类的进步提供给养的同时,又过着一种倒退的生活。
  索多马则不然,他以放荡不羁来对抗附庸风雅,以特立独行来对抗委曲求全,他的荒谬既是对虚伪做作的教俗权贵的嘲弄,又是对压抑人性的社会制度的反讽。通常人们对一种社会制度感到不满时,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从正面对它进行揭露、批判;另一种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言行来表达心中的不满与愤慨。索多马显然是持后一种态度,只是他的言行过于直白、简单,难以为时人所接受,更得不到社会主流的承认,因而只能沦落为世人不齿与诟病的另类。事实上,像索多马这样的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如放浪形骸的稽康、风流不羁的拜伦等,他们不为名声所累,不为权贵折腰,无拘无束,自在洒脱。称索多马为人文主义者,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但在追求自由和张扬个性方面,索多马的确超越了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
  年轻时的索多马可以恃才自傲,恣意妄为,但随着年事的增高和创作力的减退,尤其是青年艺术家贝卡富米(Demenico Becafumi)在锡耶那的崛起,他逐渐失去了众星捧月的地位,甚至开始为生计奔波。此时,锡耶那已不再给他提供住处和报酬。索多马先是在沃尔泰拉一位贵族的府邸中作画并寄居,然而这种食客生活很快就使他感到厌倦。于是,他又去了比萨,为教堂绘制木版画,可惜这些画作大多平庸无奇,无奈,他只好返回锡耶那。1594年,为奥利维托山修道院画完最后一幅作品后,老迈的索多马终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他真正生活过的这个世界。

琐罗亚斯德

琐罗亚斯德出生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波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该宗教已存在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有信徒,该教的经典为《火教经》。

琐罗亚斯德创造祆教之前的波斯地区是多神论政教合一,琐罗亚斯德一改多神论,提出一神论和二元论融合为一体的拜火教神学。在拜火教中,只有一个真神,他的名字叫“阿胡拉马兹达”,也存在一个凶神,他的名字叫“安格拉曼纽”。

琐罗亚斯德死后,他的拜火教到了波斯帝国时期得到了很好传播,历代波斯皇帝都是拜火教的信徒,但到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后,拜火教也随之遭到镇压,这种低潮一直持续到萨珊王朝时,拜火教才继续被立为国教。

公元世纪六以后,阿拉伯人在军事上不断的取得了胜利,这个时期的伊斯兰教早已扩散至整个阿拉伯半岛及更远的非洲地区,许多原波斯帝国、叙利亚、阿拉伯地区的拜火教信徒或被迫或转信伊斯兰教成为了穆斯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拜火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直到今日,仍有信徒的存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写就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几乎囊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笔绮丽,哲理深沉。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 “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在这本书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这本伟大的著作名字叫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查拉图斯特拉,就是拜火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的英译,尼采假借琐罗亚斯德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的超人哲学,以是两千五百年之后了。

写这篇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耗时进三个月时间,自第一篇开始,间隔了两个多月,才相继完成了末尾其他几篇。写微信公号还是比较累的,本次四篇《雅典学院》人物解析的资料,除索多马及古希腊服饰一段是标明的引用网文外,全部由我自己一字字敲击而得,其中,写的最多、最全的是毕达哥拉斯,哲学人物,大部分来源我多年前学习哲学史时所使用的笔记,绘画部分来源于不同的艺术资料,军事战争部分来源于多种世界史的,因此这篇《雅典学院》人物的解析虽然详细易懂,但也失于冗长拖沓,希望阅读后的人能理解。如您认真阅读了毕达哥拉斯一节,也真心希望您有所收获。

对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幅壁画作品中的大部分人物,国际上的学者专家尚没有全部的定论,能够确定的人物,我几篇中已经都做了详细的注解。但其中做过解释的,还是存在一些争议的,比如欧几里德,也有说是阿基米德的,还有巴门尼德,有认为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的,对于这些争议,我结合了部分较有一定权威性参考书为主,确定了方向而写,虽非言之凿凿,却也文出有据的,非乱写乱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