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25

 看尽世态冷暖 2017-04-27
咳喘

咳喘西医称慢性支气管炎,其症状为咳嗽与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 个月,且连续2 年以上,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呼吸道疾病。本病多发于中老年,男多于女,进展缓慢,多发冬季。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治以清化热痰,止咳平喘; 缓解期以扶正为主,尤其注重温补脾肾,或视病情二者兼用,临证若能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则更捷。

1、痰热虚火咳喘

方药1

(1) 〔痰热咳喘〕?胸憋闷,痰黄稠黏咳不爽,胸部及全身烦热,咽痒,尿赤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葶苈子、桑白皮; 可加石膏、侧柏叶、代赭石、海蛤壳、马兜铃; 或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 或用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糯米)。日1 剂水煎内服。

(2) 〔痰饮咳喘〕?痰涌上如泉,热渴咳喘不得平卧。

①石膏、寒水石各15g。研末用人参煎送服9 克1 次; ②僵蚕、茶叶各30g。水炖内服。

(3) 〔虚火咳喘〕?咳喘不能平卧,呼吸难,咳甚遗尿,尿黄便干,烦躁,五心烦热,对煤气烟有过敏,舌黯红少苔,痰少。系阴虚火旺,虚火咳喘。

麦门冬、红参各12g,法夏、糯米各10g,甘草6g。日1 剂,煎服半月病止,再用上方制药末,每次内服5 克,日2 次,连服2 月巩固疗效。

来源?编者祖载经验方(编者筛选整理)

方药2

热邪内壅不仅灼炼肺津,伤及阴液,也必然灼及血分,导致出现血热病机,热灼阴血,易使血液凝结瘀塞,从而因热致瘀。另外,肺热郁闭,肺之宣降功能失常,气机不利,血行也随之不畅,滞而为瘀。治宜清热宣肺,凉血化瘀。

清肺调血汤?生侧柏叶、黄芩、蝉蜕各12g,白茅根、芦根、银花各20g,鱼腥草30g,虎杖15g,桃仁、麻黄、杏仁、胆南星各10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106 例,治愈率83%,总有效率95.3%。

来源?国家级名老中医孟铭三经验方

方药3

锄云止咳汤?荆芥、白前、橘红、桔梗各6g,前胡、杏仁、贝母、连翘、百部、紫菀各9g,甘草3g,芦根24g。

用法?日1 剂,煎早晚分内服,岳老治寒热兼痰咳喘证,反对强制其咳或涩其痰,而主用宣散、清热、祛痰剂而收功,诚为经验之得。一般煎服4 剂,症大减,夜咳止,有微喘痰多加海浮石、紫苏子各9g。煎服4 剂愈。

来源?原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中医研究生班主任,岳美中教授经验方

方药4

病例?男,57 岁,反复咳嗽30 年,西医诊为慢支气管炎,肺气肿,久治少效,近咳喘短气,心悸胸闷,痰多色白,面色暗滞,口干不饮,苔白腻,脉沉细滑。系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喘,治宜肺实肾虚,行补降纳并施,又治痰不忘健脾,因津血同源,又当痰瘀同治。

四子平喘汤?葶苈子、浙贝母、生地各12g,紫丹参15g,炙苏子、莱菔子、杏仁、制半夏各9g,陈皮、当归、沉香( 后下) 各5g,白芥子2g。

用法?日1 剂,煎分2 次温服。

疗效?经临床数十年使用,效验确实,治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陆芷青教授业医近60年经验方

方药5

病例?女,26 岁,患支气管哮喘7 年,冬发夜甚,发时喉痒,咳痰黏,胸闷憋气,头晕汗出,哮鸣水鸡声,晚间哮喘多,头晕纳呆,面苍白,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系肺脾两虚,外感风热。

石菖蒲1g,僵蚕3g,牛蒡子、鱼腥草各15g,马勃、甘草各5g,赤芍10g。热重加地丁草、半枝莲、大青叶、连翘、银花; 营分郁滞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 气虚加党参、远志、陈皮; 痰多加橘红、冬瓜仁、茯苓。

用法?日1 剂,煎内服6 剂哮喘停,舌淡苔微黄,脉细。改用养心健脾剂。党参、茯苓、当归、炒枣仁各15g,桑寄生20g,苏梗、麦冬各10g,川芎、远志各5g,大枣5 枚。煎服6 剂善后。

疗效?治疗50 例,疗效佳。

来源?中山医学院李庆明教授,山东肥城县汸阳砖西卫生院刘增喜经验方

方药6

十味贝砂散?川贝母30~60g,硼砂、石膏、胆南星各40~80g,橘红20~50g,半夏、甘草、朱砂( 另研) 各20 ~40g,麻黄15 ~30g,冰片(另研) 5~10g。

用法?上药研末,高压灭菌或高蒸半小时,分装每包为3~5g,1~2 岁内服0.1~0.5 克,3~6 岁内服1~1.5 克,7~15 岁内服2~2.5 克,16 岁以上每服3~5 克,早晚饭后开水送服。

疗效?治疗359 例,治愈293 例,好转61 例,无效5 例,总有效98.5%。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7; (5): 14 贾锐等

方药7

三三二陈汤?麻黄、杏仁、陈皮、板蓝根、北沙参各10g,瓜蒌皮15g,茯苓20g,制半夏、炙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6g,生姜3 片。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 (1): 27陈友泉等

方药8

麻黄、川贝各6g,杏仁、瓜蒌、黄芩、橘红、桔梗、苏叶各10g,石韦20g,沙参15g,白茅根12g。湿重痰多,苔白腻不渴加半夏、厚朴;肺气不降,咳喘痰热甚加生石膏、枇杷叶;?咳嗽,咽痒痛加荆芥穗、蝉蜕、射干、板蓝根。

用法?日1 剂,煎分2 次内服7~15 剂为1疗程,治疗间不用西药。

疗效?治疗100 例,显效74 例,有效24 例,无效2 例,总有效98%。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5; (2): 25 蒲绥春

方药9

概述?明代名医张景岳认为“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自愈也”。因此,清润止咳是张氏辨治主见。

清润止咳方?南沙参、天冬各20g,桃仁泥、平地木各15g,蚤休、百部、炙枇杷叶、甘草各10g。外感风寒加苏叶、荆芥; 外感风热加银花、连翘; 咯痰色黄加黄精、金荞麦或鱼腥草、秦皮; 痰多加胆南星、青礞石或泽漆; 气喘加佛耳草、苏子,甚者加葶苈子、地龙; 咯血者去平地木、桃仁加侧柏叶、小蓟炭或煅花蕊石、白茅根; 咳甚,夜间咳多寐少加天竹子、腊梅花; 心悸紫绀者加炙冬花、葶苈子; 咳而呕吐者加海浮石、代赭石。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93 例,痊愈19 例,显效21 例,有效45 例,无效8 例,总有效91.4%。

来源?江苏中医1989; (6): 6 赵宝洪等

方药10

银花30~45g,连翘15~30g,马鞭草30g,黄芩15g,黄芪、茯苓各20~30g,当归、党参、白术各10~15g,赤芍、丹参各25g,陈皮、杏仁各10g,甘草6g。痰少质黏稠加党参、太子参15~30g,去茯苓加麦冬10g,生地10~15g; 痰多质黏稠加桑白皮15~30g,海浮石30g; 痰多质清稀夹黏丝加半夏10g; 喘重加炙麻黄3~6g,地龙10g;动则喘甚加白芍、仙灵脾各10~15g; 发热重加生麻黄6~10g,生石膏30~60g。

用法?日1 剂,煎分3 次口服,并配合西医抗感染,平喘等。

疗效?治疗68 例,显效49 例,有效17 例,无效2 例,总有效97%。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9) :441 王庆民等

方药11

飞滑石、绵茵陈各15g,黄芩、石菖蒲、川贝母、射干、连翘、藿香各10g,白蔻仁4g,木通、薄荷(后下) 各3g。咳喘甚加麻黄、杏仁;痰黄明显加二花、蒲公英; 头痛加白芷、川芎;口渴不欲饮者加芦根; 大便结加生地、大黄; 唇绀舌紫有瘀斑加丹参。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68 例,治愈42 例,有效24 例,无效2 例,总有效97%。

来源?江苏中医1995; (11): 7 陆修坤

方药12

概述?清代名老中医陈修园主张“兼郁火,小柴胡,姜细味,一齐烹” 的确是治疗郁火久咳经验方。

柴胡姜辛汤?柴胡、黄芩、法半夏、枳壳各9~12g,干姜6~9g,细辛、甘草各3~6g,五味子、杏仁各10~15g。

用法?日1 剂,煎早晚温服,5 日为1 疗程。

疗效?治疗52 例,显效13 例,有效35 例,无效4 例,总有效92.3%。

来源?山西中医1995; (6): 12 薛堂语

方药13

清肺平喘汤?洋金花(始每剂1 克,3 剂后每剂0.8 克) 0.8~1g,鱼腥草24g,黄芩20g,桔梗12g。

用法?日1 剂,煎取汁300ml,分3 次内服。

疗效?治疗50 例,控制12 例,显效16 例,有效18 例,无效4 例,总有效92%。

来源?陕西中医1995; (4): 146 杨少彦等

方药14

前胡、杏仁、桔梗、瓜蒌、桑白皮、连翘、黄芩、玄参、寸冬、陈皮、鱼腥草、枇杷叶各20g。

用法?上药研未加工制成冲剂,每袋10 克,每次冲服1 袋,日3 次。

疗效?治疗50 例,痊愈16 例,控制12 例,显效11 例,好转9 例,无效2 例,总有效96%。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86; (4): 16 何秀芬

方药15

病例?男,68 岁,外伤胸肺,陈旧胸膜炎并发咳喘,胸膜增厚,胸闷气急,呼吸艰难,不能平卧,头身震颤。急用吸氧,抗生素,糜蛋白酶等无效。医院已发出病危通知,见面黯,咳喘频,口唇紫,舌强言蹇,双目昏迷,视一为二,头躯震颤不已,双手抽动不止,双目两夜不能合眼入睡,舌红苔微黄腻,脉弦滑。系痰湿内蕴,气乱,肝风内动。

法夏、桔梗各9g,橘红、菖蒲、川贝各10g,生龟板、白芍、茯苓、鱼腥草各30g,天麻、生龙骨、麦冬各15g,钩藤(后下) 20g,羚羊粉(冲) 1g。

用法?日煎1 剂内服,3 剂后谈笑自如,仍咳,用西洋参5g,麦冬13g,五味子、桔梗、陈皮、杏仁、法夏各9g,茯苓、银花、鱼腥草各30g,知母10g,炙百合、山药、川贝各15g。煎服30 剂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乔振钢、吴燕燕、乔艳贞

2、表寒体虚咳喘

方药1

① 〔寒痰壅肺〕?气急、气短、胸闷、痰多苔薄白,脉浮紧。有寒热表证。

麻黄、杏仁; 可加华盖散(麻黄、杏仁、苏子、茯苓、陈皮、桑白皮、甘草、桂枝)。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② 〔风寒客肺〕?风寒客肺,气阻痰凝咳喘几天,被误诊为老年内亏,投用参、术、芪补剂多日,咳喘越烈,胸高气喘,憋闷窒息,不得平卧,酿成肺胀危证,救人燃眉之急,急投苦泻剂更无效。

麻黄、桂枝、细辛、法夏、甘草、生姜、杏仁、葶苈子。

用法?日1 剂,煎服后,咳稠厚痰两盅,诸症平息,再继服几剂后病减轻,减麻黄、桂枝药量,加入桔梗、橘红、茯苓、苏子以调和肺胃服愈。

③ 〔寒痰蒙窍〕?咳喘痰鸣,痰声辘辘,面色青紫,四肢发冷,神志恍惚,嗜睡昏迷,舌短卷缩,色淡暗,语言不清,苔白腻,脉沉滑缓,多见肺心病急发期合并肺性脑病。系寒痰内闭,痰浊蒙窍标实为主,治宜温阳涤痰,醒神开窍。

法夏、茯苓、胆南星、制附子(先煎),干姜、桂枝、郁金、石菖蒲、水蛭、全蝎。

用法?日1 剂,煎内服,可配参附,生脉、参麦液静滴。

④ 〔外寒内饮〕?胸闷咳喘,痰多白稀,呈泡沫状,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恶风寒,全身酸楚,舌淡暗,苔白腻,脉浮紧,系风寒痰湿,多肺心病急发期,治宜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桂枝、干姜、炙麻黄、法夏、射干、苏子、前胡、陈皮、丹参、瓜蒌、薤白、茯苓、葶苈子、苏叶酌加僵蚕、蝉蜕。

用法?日1 剂,煎内服,配合艾灸大椎、双侧肺、心、膈俞穴以散寒定喘。

来源?各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方(编者收集整理)

方药2

柚子1 枚。

用法?剥皮,削去内层白髓,切碎放碗中,加适量蜂蜜盖置隔水蒸熟烂,冲少许黄酒,早晚各服1 匙,连服半月有奇效。

来源?求医问药2002; (5)

方药3

病例?女,34 岁,多年发作哮喘证,近受凉,咳嗽不已,且喘促气急,胸闷,痰白色脉细缓,舌淡红苔白,属外邪引动内饮致肺气不宣之咳嗽,治宜宣肺平喘止咳祛痰。

止咳定喘汤炙麻黄、炙款冬花、炙橘红、清半夏各6g,温散化痰,宣肺平喘; 葶苈子(布包)、白芥子各6g,紫苏子10g。辛温降气消痰,古人认为葶苈子是泻肺的峻品,不能轻易使用,但俞老常用此方治咳喘多痰效显,无任何副作用; 杏仁5g,茯苓、浙贝母各10g。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加荆芥、防风、紫苏叶; 痰黏稠,咯吐不爽加桑白皮、浙贝母; 胸闷不舒加瓜蒌、郁金; 痰黄咳喘加黄芩、桑白皮、浙贝母。

用法?日1 剂,煎服5 剂减轻,仍有胸闷将上方瓜蒌用至15 克,再服5 剂悉平。

来源?国家级名老中医俞慎初

方药4

病例?男,76 岁,咳嗽60 多年,喘50 多年,气短心悸5 年多,住院4 年无明显改善,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肺心病、冠心病),咳喘气短,呼吸难持续,走路或起坐均气短加重,心悸头晕头痛,甚则双目突然发黑,看不见,面色黑而瘦削,脉虚大滑数,偶见促象。下肢轻度浮肿,神瘦、乏力,口干,舌燥、手足厥冷,舌苔黄白厚腻,反复确诊为气阴大衰,痰饮内郁,肝气不舒,心肾阳衰,治宜补气阴,化痰热舒肝气,温阳化气。

黄芪30g,地骨皮、紫菀、人参、茯苓、柴胡、半夏、知母、生地、白芍、麦冬、甘草、肉桂、地龙各10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服60 剂,症十已减七、八,后用上方改研末为丸,服2 年愈。

方药5

固本咳喘丸:?红参、川贝母、五味子、细辛、白芥子等组成。

用法?上药制成丸剂,每克10 粒,成人日服3 次,每次服13 粒,小儿酌减,5~10 日为一疗程,连服3 个疗程。

疗效?治疗体虚咳嗽330 例,痊愈32 例,显效,咳控制哮减轻24 例,有效33 例,无效24 例,总有效92.7%。

来源?陕西中医杂志1986;(3):109 姚树锦

方药6

补肾鹤龄丸?制附子、补骨脂、仙灵脾、肉桂、黄芪、党参、白术、葛根各10g,丹参、赤芍、川芎各15g。

用法?上药煎浓缩制煎膏,加适量蜂蜜制成丸,每次服1 丸(9 克),日2 次,连续服药3 个月,为巩固疗效以第4 个月开始每日晚服1 丸,连服1 年停药,急性发作,咳、痰、喘严重者可适当对症处理。

疗效?治疗168 例,用药3 个疗程治愈11例,显效59 例,好转72 例,无效26 例。

来源?河北中医1988; (6): 12 王书田等

方药7

加味三拗汤?炙麻黄、炙甘草、桔梗、前胡、葶苈子各6g,杏仁、炙紫菀、浙贝母各9g,旋覆花(包煎) 10g。

用法?日1 剂,煎分2 次内服。

疗效?治疗128 例,用药3~15 剂,显效91例,好转31 例,无效6 例,总有效95.3%。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6;(2):65 孙大兴

方药8

三伏阳和汤?熟地30g,鹿角胶15g,细辛3g,白芥子、五味子、甘草各10g,紫河车(吞)、炙麻黄、肉桂各5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疗程为30 天。干咳、无痰、咯血、盗汗者禁用。

疗效?治疗119 例,显效74 例,好转31 例,有效2 例,总有效98.3%。

来源?四川中医1994: (10): 30 吴秀珍等

方药9

加味神秘汤?炙麻黄、厚朴、前胡各12g,杏仁、桃仁、苏子、炙甘草各10g,车前子(包)15g,五味子、陈皮、细辛各6g。肺热加黄芩、浙贝母、知母、鱼腥草、生石膏; 湿痰盛加半夏、莱菔子、茯苓; 饮停阳虚加干姜、桂枝; 有瘀血加益母草、地龙; 伤津肺燥加沙参、麦冬;气虚汗多加人参、黄芪、白术; 兼呼多吸少,肾虚腰酸加淫羊藿、沉香、冬虫夏草。

用法?日1 剂,煎分3 次内服。

疗效?治疗116 例,临床控制103 例,好转11例,无效2 例,总有效98.3%。

来源?河北中医1993: (2): 19 范济平

方药10

加减神秘方?麻黄10g,杏仁10g,厚朴、陈皮各5g,柴胡6~10g,苏叶8g,甘草4g。痰多色白加半夏、白前、桔梗; 痰多色黄加黛蛤散、浙贝母、鲜竹沥; 慢支急性发作、痰白加瓜蒌、冬瓜仁; 痰多色黄加桑白皮、葶苈子、海浮石。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100 例,其中急性63 例,治5 天痊愈48 例,好转13 例,总有效97%;慢性37 例,治疗10 天,治痊愈17 例,好转16 例,总有效90%。

来源?中医函授通讯1993; ( 6) : 45~46查龙等

方药11

升阳益胃汤?柴胡、防风、白术、茯苓各15g,羌活、独活、半夏、陈皮、白芍、炙甘草各10g,黄芪、党参各20g,大枣5 枚。急性发作期加鱼腥草、桑白皮、紫苏子; 缓解期仙茅、仙灵脾、菟丝子。

用法?日1 剂,煎2 内服,辅以吸氧,2 周为1 个疗程。

疗效?治疗98 例,其中治疗组50 例(年龄55~85 岁,病程5~30 年),临床控制13 例,显效21例,好转12 例,无效4 例,总有效92%。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95; (1): 19 高健等

方药12

利肺合剂?当归、川芎、青皮、陈皮、茯苓、川贝、杏仁、桑白皮、甘草各8g,半夏、五味子、冰糖各10g。偏阴虚加百合、沙参、玄参各15g; 偏阳虚加肉桂3g,沉香1.5g,仙灵脾10g; 痰热加鱼腥草、黄芩各15g,薏米20g; 肺气不敛加罂粟壳10g,蛤粉15g; 胸闷憋气加瓜蒌18g,郁金15g,黄连4.5g; 痰盛气喘加苏子、白芥子各10g,葶苈子15g; 咳血痰黏加白及、花蕊石各20g,百部10; 兼风寒加生姜3 片,大枣5 枚。

用法?上药水煎,睡前半小时频服,儿童酌减。

疗效?治疗80 例,服3~6 剂缓解11 例,9~11剂缓解32 例,服药15~20 剂缓解33 例,无效4例,总有效95%。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 ( 11) : 14李明道

方药13

清热化痰汤?瓜蒌、茯苓各20g,半夏、杏仁、陈皮、枳实、黄芩各12g,胆南星10g。痰热加银花、连翘、鱼腥草; 痰湿加制附片; 脾肺虚加党参、黄芪; 喘促甚加苏子、前胡、桑白皮。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80 例,治愈7 例,显效18 例,有效47 例,无效8 例,总有效90%。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1994; (1): 37 杨大洪

方药14

柴胡二陈汤?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枳壳、桔梗各10g,紫菀、款冬花各15g,党参12g,甘草6g。兼表寒加苏叶、防风; 鼻塞加辛夷花、苍耳子; 咽喉痒痛加牛蒡子、玄参;声音嘶哑加木蝴蝶; 干咳少痰加沙参、麦冬; 痰黄加瓜蒌、竹茹; 痰白加细辛、干姜; 喘加三子养亲汤。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70 例,痊愈65 例,好转5 例,总有效100%。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5; (6): 12 张善凌

方药15

症状?日久咳喘,肾肺阳气虚,动则喘促气急,呼多吸少,无痰或少痰。

附子生脉饮?制附子10~30g (先煎半小时),补骨脂10~15g,菟丝子、山药、枸杞子、麦冬各15~20g,五味子、杏仁、米壳各10g,党参、黄芪、仙鹤草各20~30g,牛蒡子9g,核桃仁3 粒。

肺气虚加重黄芪; 脾阳虚加重党参,加白术、茯苓,并用小量陈皮、半夏。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

疗效?治疗58 例,临床控制12 例,显效14例,好转29 例,总有效95%。

来源?吉林中医药1985; (6): 11 程广里

方药16

加减阳和汤?鹿角霜20g,苁蓉、桃仁、山慈菇各10g,补骨脂、熟地各15g,炮姜、五味子各5g,肉桂、麻黄各3g。胸闷身重,痰多苔厚腻者去熟地加二陈汤; 剧咳,痰多色黄,舌红苔黄去熟地、炮姜,加鱼腥草10g,僵蚕5g,石菖蒲2g; 气虚易外感者加玉屏风散; 肾阳虚甚者加核桃肉10g,蛤蚧粉(冲) 2g,萸肉、紫河车各15g。

用法?日1 剂,煎服至控制后续服1 个月,以后隔日1 剂服至次年4 月为1 疗程,第2 疗程从11 月服至次年4 月,单纯型服1~2 疗程,喘息型2~3 个疗程。

疗效?治疗53 例(病程3~48 年),治愈7例,显效19 例,有效23 例,无效41 例,总有效92.4%。

来源?甘肃中医1996; (5): 15 杨晓海

方药17

麻黄二三汤?麻黄、半夏、陈皮各6g,茯苓、白芥子、苏子、炒莱菔子各10g,甘草3g。

热痰加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草、瓜蒌各15g;寒痰加细辛5g,干姜3g,五味子6g,款冬花10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15 天为1 疗程。

疗效?治疗48 例,临床控制18 例,有效26例,无效4 例,总有效92%。

来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6; ( 2) : 9陈志斌等

方药18

活血平喘汤?当归15g,桃仁、红花、杏仁、五味子、橘红各10g,丹参、地龙、蚤休各30g。

热痰加石膏、知母; 寒痰加细辛、干姜; 湿重加白术、半夏。

用法?日1 剂,煎内服。

疗效?治疗40 例,控制15 例,显效13 例,好转11 例,无效1 例,总有效97.5%。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 (8) :504 许文清

方药19

病例?女,69 岁,反复咳喘20 多年,面青浮肿,唇紫,气短懒动,痰多色白清稀如泡沫,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滑,经胸片示: 慢支炎、肺气肿,中医认为肺脾肾虚,寒痰壅肺,肾不纳气。治宜温阳散寒,健脾除湿平喘。

炙麻黄、熟地各10g,白芥子、炮姜、鹿角胶各15g,肉桂6~10g,甘草6g。气虚加红参(或党参、黄芪各20g); 阳虚加制附子(先煎)10g; 痰多合用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 脾虚合四君子汤。

用法?日1 剂,煎内服,服15 天为1 个疗程。

疗效?治疗39 例,愈31 例,好转8 例,总有效100%。

来源?昆明王文学

方药20

① 〔肺肾阳衰气虚〕?咳喘气短,咯吐不利,痰白如沫,畏寒汗出,面色暗滞,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多系年老体虚肺心病缓解期,治宜补肺肾,纳气平喘。

红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罂粟壳、萸肉、白术、炙甘草、冬虫夏草、蛤蚧(另研末吞服)。

用法?上药除蛤蚧另研吞服外,均日1 剂煎服。

② 〔肺肾气阴两虚〕?咳喘气短,痰少黏难咳出,动则喘甚,口干烦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多见肺心病急性期,合并心律失常,治宜补益肺肾,养阴化痰平喘。

生脉饮、参麦汤加味?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北沙参、麦冬、天冬、五味子、罂粟壳、萸肉、熟地、知母、川贝、玉竹、炙甘草、冬虫夏草。酌加龟板、鳖甲、水蛭、地龙。

用法?上药日1 剂,煎内服,酌加蛤蚧粉、紫河车粉吞服。

③ 〔脾肾阳虚水泛〕?咳痰清稀,面浮肢肿,胸腹胀满,心悸汗出,面青紫,口唇青紫,畏寒肢冷,舌淡暗胖大,苔白滑,脉微细,或结代为脾肾阳虚是本虚,水饮瘀血标实为主。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制附子、桂枝、红参、茯苓、泽泻、白术、白芍、猪苓、大腹皮、干姜、丹参、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三七、葶苈子、水蛭、地鳖虫。

用法?上药日1 剂,煎内服,配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④ 〔阴阳互伤俱虚〕?顽固咳喘二十年,全身骨节痛,手足冷,阴阳俱虚。

制附子3g,白术、白芍各10g,人参、茯苓、厚朴、杏仁各6g。

用法?日1 剂,煎内服,病重药量加大。

来源?编者祖载经验方(编者筛选整理)

方药21

病例?男,76 岁,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胸闷憋气,口干,咳咯黄痰,肝肿大,双下肢水肿凹陷,反复咳喘20 多年,不能平卧,舌红苔黄腻,脉弱。系心肺气虚,血瘀水泛,痰热蕴肺,治宜补气益心,泻肺化痰。

山东中医药大学卢尚岭教授认为“ 心肺气虚,推动无力,造成心衰血瘀于肺,肺失宣通,水停水道则水肿,只有调整心气充沛,瘀血即可自消”。《名医别录》载人参可“通血脉,破坚积”。而卢教授补心气却不能用参类为主,且重用麦冬60~90g,治心衰,以养阴益胃,补心肺益气利水消肿,化痰止咳。并强调各种心力衰竭,舌苔厚腻,痰涎壅盛,只要重用麦冬30~90g,治效如桴鼓。《本草新编》早已指导: 世人少用麦冬而不能成效实为可惜,一再证实麦冬具有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的特点。五味子9g,为固涩药,同时是补五脏气虚良药。葶苈子30~45g,泻肺利尿,消水肿。太子参、瓜蒌、蒲公英各30g,车前子(包) 24g,大腹皮、苏子各20g,厚朴15g,清痰热消水肿。

用法?日1 剂,煎内服,服6 剂后水肿消,唯心衰体力差,继用上方去腹皮、厚朴、苏子加生黄芪30~90g ( 生用补气利尿) ,连服4 剂巩固。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卢尚岭教授医案(杨洪军、孟凡蕴笔记)

方药22

病例?男,64 岁,患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史20 年,反复咳喘,寒则甚,活动加剧,张口抬肩,痰多色白,泡沫状,胸闷心悸,尿少,下肢浮肿,苔白腻,笔者认为无论急慢、寒热、虚实喘证,病位在肺肾。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主纳气,二者为主气机升降出入与水液输布,代谢平衡。只有利水,才能清肃上源,强心利尿,泻肺平喘。

茶树根、万年根、车前子各30g,葶苈子、炙苏子、莱菔子各10g,熟地15g,白芥子、炙甘草各6g,鲜竹沥(冲) 60g。

用法?日1 剂,煎日3 次内服,4 剂后尿加肿消,咳喘缓,再服4 剂诸恙悉平。

来源?浙江绍兴市中医院沈惠善经验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