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张锡纯治疗咳嗽、喘证的特色

 zoushuling 2011-08-03









    张锡纯,近代名医,温病大家,治学严谨,衷中参西,其对杂证的治疗,常不落窠臼,兹拮取张锡纯关于咳嗽、喘证的治疗经验,以体现其善于创新、匠心独运之处,使学者或有裨益。



    1  善于把握邪正

    邪正相互斗争、消长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正胜邪却,邪去正安,故医者当善于把握邪正关系,正确运用扶正祛邪之法。张锡纯对咳嗽、喘证的治疗,能综观全局,把握主次,尤善达邪。对咳、喘之属于热者,多重用石膏,谓石膏不但辛凉彻热,且现能润痰之燥,又能借其重坠之性降气平喘。案载治盐山范某,年50余,有肺痨……仲夏末旬,喘发甚剧,咳嗽昼夜不止,且呕血甚多,立方从白虎汤法加生地黄、广角、三七,1剂而效。制安肺宁嗽丸治肺虚热作嗽及肺结核病,方用嫩桑叶、儿茶、硼砂、苏子、粉甘草等,旨在降痰利肺,祛邪安正。肺为娇脏,易受邪损,故张锡纯治疗咳嗽、喘证,亦重补虚。但张锡纯用补,常打破常规,如对虚喘,上虚多重用黄芪以匡扶宗气,谓:“肺司呼吸,人所共知也,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且知《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之大气。”案载治一年24岁胸中满闷,昼夜咳嗽之人,从脉象重按微弦无力,决为大气下陷,投升陷汤(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4剂而愈。对中虚者,健脾尤重运脾,习用鸡内金,既能以脏补脏,又善化滞助运。以白术、鸡内金等分蜜丸,名健脾化痰丸,治脾胃虚弱而生痰者。对下虚者,若元阳虚惫,谓硫黄为补肾要药,功胜附子、肉桂。案载用生硫黄治其友之寒饮喘嗽,诸药不效,服之而愈。若肾虚冲气上冲则用芡实、山茱萸、生山药、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补肾安冲;对肾阴不足则常用山药、熟地黄、山茱萸、天门冬、玄参之辈,其中尤善用生山药,案载重用生山药煮粥食治奉天关氏少妇产后暴虚喘嗽大作案,藉平剂而立功。为防生山药之滞腻,则佐牛蒡子,谓生山药与牛蒡子相伍,最善止嗽,制薯蓣艹不苣粥,药仅生山药、生车前子二味,重山药,轻车前子,治虚劳痰嗽。关于化痰之品,张锡纯谓硼砂、儿茶为理痰宁嗽要品,内服治肺结核或肺中损烂,甚有效验。对痰实结胸,张锡纯从今人体质多虚,故制荡胸汤以瓜蒌仁、生代赭石、苏子、芒硝四味,以代大陷胸汤,以之治一室女,温病痰涎郁塞,胸膈满闷异常,频频咳吐,于荡胸汤加连翘、蝉蜕,药进病除。此皆张锡纯善于把握邪正之过人之处。



    2  权衡燮理五脏

    咳嗽、喘证固关于肺,又不独在于肺。《内经》谓:“五脏有病,移皆有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张锡纯深谙其中奥旨,故能综观全局,燮理五脏,使顽证危疾得以平安。张锡纯认为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谓:“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于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故制理痰汤,方中虽用二陈,但重加生芡实,佐以黑脂麻、生杭白芍药、柏子仁,标本兼顾,用治痰涎郁塞胸膈,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之证。对肝木横恣,上侮肺金而咳喘者,平肝制木每取桂枝、生杭白芍药、生代赭石,谓:“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肝属木,木得桂则枯也。”张锡纯以大黄、肉桂、生代赭石3味治一年近三旬妇,木火刑金之咳嗽痰血证,2剂而效。喘证一般多责之肺肾。张锡纯认为:“痰郁肺窍则喘,肾虚不纳气亦作喘,是以论喘者恒责之肺、肾二脏,未有责之脾、胃者。不知胃气宜息息下行,有时不下行而转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脾体中空,能纳诸回血管之血,运化中焦之气,以为气血宽闲之地,有时失其中空之体,或变为紧缩,或变为胀大,以致壅激气血上逆迫肺,亦可作喘。”故制滋培汤(生山药、白术、广陈皮、牛蒡子、生杭白芍药、玄参、生代赭石、炙甘草)治虚劳喘逆咳嗽,饮食减少,重在补益中土。心肺同居胸中,张锡纯谓:“心肺体质相连,功用亦相倚赖。”故心病“有累肺而咳嗽难呼吸或喘者”。方药常选生明乳香、没药、当归、丹参之辈。张锡纯论喘证治法,对肾虚不纳气,重用潞党参、山茱萸、生代赭石,并指出其与大气下陷之喘的鉴别在于:肾虚不纳气之喘,其剧者,必然息肩;大气下陷之喘,纵呼吸有声,必不息肩而其肩下垂,是临证之识见。张锡纯治喘对肺有顽痰作喘,主张用硼砂、鸡内金;对痰积胃中,上侵害肺而喘,用苓桂术甘汤加干姜、厚朴、陈皮,虚者重用黄芪;对肝气胆火上冲,用桂枝配麦门冬,其由暴怒而致者,则取生杭白芍药、生代赭石、龙胆草、桂枝、铁锈水等。凡此种种,皆经验之谈。



    3  斡旋升降出入

    咳嗽、喘证,总由肺气上逆,升降失衡所致。而升降出入,为人生之本。张锡纯治疗咳嗽、喘证,非常重视平衡升降出入。张锡纯降逆,首崇生代赭石,谓生代赭石能统降诸逆,且养气纯全而不伤正,故治诸气血上逆,皆君生代赭石。人体升降相因,故张锡纯谓:“三焦之气化,不升则不降。”且降之太过,则有伐生生之气,故张锡纯用生代赭石镇降,每佐麦芽以升达肝气,“此所以顺气化之自然,而还其左升右降之常也”。一药之中,每有升降开合相兼者,张锡纯谓远志善理肺,以远志味酸微辛,“其酸也能●,其辛也能辟……能使肺叶之●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诚为养肺要药”。论白茅根能升能降,“惟茅根既善滋阴,又善利水,既善引水气下行,又善助肾阴上升,且内清脏腑之热,外托肌表之邪,而尤善清肺利痰,定其喘促”。治肺病便方中首列鲜白茅根去皮锉碎一大碗,水煎作茶饮之。张锡纯认为生龙骨、生牡蛎不独敛涩,更有行痰通利之功,能开能合,且敛正气不敛邪气,故对虚人痰喘,尤为相宜。“即兼瘀,兼疼或兼外感,放胆用之,毫无妨碍”。山茱萸,一般多谓乃酸敛之品,邪实者不宜。张锡纯认为:“山萸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且敛正气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案载重用山茱萸4两治一年40余外感痰喘欲脱之证。对气虚而喘逆者,用人参必伍生代赭石,谓人参之性温而升,有气高不返之虞,惟佐以生代赭石,可使人参补益之力,直达涌泉。制参赭镇气汤,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之证,是用人参借生代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其他如用五味子治嗽,必打碎后用之,是以五味子核中之辛以济皮之酸,敛散相得而不留邪。用干姜温肺,每佐五味子,辛酸相济,以顺应肺之开合。



    4  匠心巧立药对

    药对在方药中有其独到的功效,张锡纯立方遣药,善用药对。治疗咳嗽、喘证,亦有独特的药对以建奇功。如前所述,气虚咳喘,以人参配代赭石;肺肾不足,山药伍牛蒡子,或生山药伍车前子;脾虚水泛,白术合鸡内金;肺冷痰喘,干姜佐五味子等等。此外,张锡纯补肺,善用黄芪,以黄芪性温,每佐以知母,寒温相济,药性平和,则久用无弊。张锡纯以干姜合黄芪治寒饮渍于肺中之肺痿咳嗽,与五味子同用治感寒之肺气不降,喘逆迫促。干姜与五味子为对,不独辛酸相济以应肺气开合,祛邪安肺,两相为济,更有“干姜温脾肺,是治咳之来路,来路清则咳之源绝矣;五味子使肺气下归于肾,是治痰之去路,去路清则气肃降矣”。对肾亏虚火上炎者,以“芍药与参、附并用,大能收敛元阳,下归其宅”。关于芍药与甘草合用,张锡纯认为,二药“甘苦合化,味近人参,能补益气化之虚损”,可益肺脾之虚。同是莱菔子,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张锡纯制一味莱菔子汤,取生、熟为伍,治寒温结胸、胸膈痰饮,以代陷胸汤。若虑莱菔子常服、久服而耗气伤正,则佐之人参、黄芪、白术,使补散相抵而无斯弊。其他如用生代赭石、鸡子黄治一五旬妇虚喘欲脱,对虚人热病咳喘,以石膏伍人参,张锡纯谓石膏配人参既可清热复阴,又能升散内陷之邪,更有人参能助石膏达邪外出,妙用无穷。以上种种,张锡纯用药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喘证


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耸肩,鼻翼煽动。 喘证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 中。 现代医学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参考参照本辨证进行治疗.

目录

概念
典籍考证
中医论述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
痰浊雍肺
情志所伤
肺肾虚弱
中医治疗实喘--风寒袭肺
实喘--表寒里热
实喘--痰热于肺
实喘--痰浊阻肺
虚喘--气阴两虚
虚喘--肾不纳气
辨证论治实喘---风寒袭肺型
实喘---痰热郁肺型
实喘---痰浊阻肺型
实喘---表寒里热型
虚喘--肺虚型证见
虚喘--肾虚型证见
概念
典籍考证
中医论述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
痰浊雍肺
情志所伤
肺肾虚弱
中医治疗 实喘--风寒袭肺
实喘--表寒里热
实喘--痰热于肺
实喘--痰浊阻肺
虚喘--气阴两虚
虚喘--肾不纳气
辨证论治 实喘---风寒袭肺型
实喘---痰热郁肺型
实喘---痰浊阻肺型
实喘---表寒里热型
虚喘--肺虚型证见
虚喘--肾虚型证见
展开 编辑本段概念
  喘证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耸肩,鼻翼煽动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参考参照本辨证进行治疗.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病证。喘证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   中,它是以症状表现命名的一种疾患,通常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当   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则称之为喘证。

典籍考证
  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则称之为喘证。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素问·举痛论篇》:“劳则喘息汗出”。   《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素问·逆调论篇》:“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   《素问·调经论篇》:“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胠满”。《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胠满”。   《素问·痹论篇》:“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胠满膨膨而咳”;“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咳唾有白,喝喝而喘”。   《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灵枢·五阅五使篇》:“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胠满膨膨而咳”;“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咳唾有白,喝喝而喘”。

中医论述
  喘证,古称上气、喘息。一般通称气喘。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   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则为虚喘。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喘证治法,可参见喘条。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详参有关条目。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喘的名称,有“喘息”、“喘呼”、“喘喝”、“喘咳”、 “上气”等称谓,同时阐明了喘证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如“暑”、“风热”、“水气”、 “虚邪贼风”(泛指外感六淫邪气)、“气有余”等,病机有虚有实,病位以肺为主病之 脏,亦可由心、肾等脏之病引发。   汉·张仲景开创喘证辨证立法、遣方用药之先河。《伤寒论》中有诸多条文论及喘证的病因、辨证、治疗:如36条麻黄汤证之风寒束肺;40条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下后表未解者;63条麻杏石甘汤证之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者。在《金匮要略》中“痰饮咳嗽上气”、“水气”、“胸痹”等篇章里,也有对喘证的论述。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全面:“诸气皆属于肺,喘者亦属 于肺,……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 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 喘也……更有产后喘急,为病尤亟,因产后所下过多,营血暴竭,卫气无所主,独聚于肺,故令喘急”。   金元时期百家立说,互有发明。其中对喘证影响最大者当首推朱丹溪,他详述了内伤 诸因致喘的病因学说,如《丹溪心法·喘》:“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 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因痰气皆 能令人发喘。”丹溪对喘证的虚实论治阐述精辟:《脉因证治》谓“实喘气实肺盛”,并与痰火水气有关;“虚喘由肾虚”,亦有由肺虚者。治疗上实喘宜泻肺为主,虚喘宜补虚 为主。他又承前启后,正式将哮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以其“专主于痰”和具有发作性的特 点而区别于喘证,结束了哮、喘不分的混淆状况。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分为虚实两大类作为辨治纲领,《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类证治裁·喘症》主张“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临床辨证具有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总之,喘证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病性有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多为实喘之因;劳欲、久病则为虚喘之由,二者可相互 转化:实喘久病迁延不愈,可耗伤肺肾之气,致肺肾气虚或阴虚,肺不主气或肾不纳气, 成为虚喘;肺肾亏虚又易招致外邪侵袭,表邪束肺,肺实而喘,从而出现虚实夹杂之证。   正如《内经》所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本病之病位主要在肺、肾,并与肝、脾、 心关系密切,病机关键实喘为邪气壅肺,肺失宣肃;虚喘为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总 因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喘证。
外邪侵袭
  风热或者风寒侵袭于肺,肺气雍实不利而发喘.
痰浊雍肺
  饮食不节制而伤损胃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雍于肺,而发生喘促.
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上逆犯肺而形成本证.
肺肾虚弱
  肺虚气失所主,肾虚气失摄纳,均可能导致本症状.
编辑本段中医治疗
实喘--风寒袭肺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实喘--表寒里热
  治法 宣肺泄热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
实喘--痰热于肺
  治法 清泻痰热   方药 桑白皮汤加减
实喘--痰浊阻肺
  治法 化痰降气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虚喘--气阴两虚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 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
虚喘--肾不纳气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编辑本段辨证论治
实喘---风寒袭肺型
  【证见】 喘促胸闷,咳痰稀白,常兼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麻黄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麻黄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苏子15克,白前、紫菀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   (2)杏苏止咳糖浆,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风寒喘咳方(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淫羊藿30克,荆芥、紫菀、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实喘---痰热郁肺型
  【证见】 喘促鼻煽,咳痰黄稠难出,身热,喜冷饮,尿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泄痰热。   【方药】   1.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8克,黄芩12克,黄连lO克,栀子12克,浙贝母15克,北杏仁12克,鱼腥草30克,瓜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热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药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虎杖、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20克,瓜蒌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实喘---痰浊阻肺型
  【证见】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闷,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 化痰降气。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葱《韩氏医通》)加味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紫苏子15克,莱菔子12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咳喘顺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   (3)牡荆油滴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红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半夏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法半夏、陈皮、苏子、黄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实喘---表寒里热型
  【证见】 咳逆上气,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   【治法】 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麻杏石甘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麻黄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12克,瓜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参照痰热郁肺型“虎腥银蒌汤”,加麻黄12克。
虚喘--肺虚型证见
  喘促少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脉软弱。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北沙参15克,玉竹18克,黄芪15克,川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息喘丸,每次2.2克(18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蛤蚧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蛤蚧2只,高丽参24克,川贝母30克,金银花48克,黄芪30克,阿胶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苏子各24克,茯苓、沙参、麦冬、白果各30克,米壳48克。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虚喘--肾虚型证见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固肾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   处方:人参30克,蛤蚧4对,三七30克,紫河车3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2)补肾平喘汤(陈超验方)   处方: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炒紫苏子10克,地龙10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15克,紫河车6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喘证
2005-1-16 15:4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证候特征」

  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所引起的喘证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喘证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喘证的证候特征。

  呼吸困难为喘证的特征性证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见呼吸迫促,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端坐呼吸,面唇发绀。急发者多表现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声高痰涌,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缓发者多表现呼吸微弱而浅表乏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动则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笃,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

  「病因病机」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很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1.外邪犯肺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痰浊内蕴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

  3.情志失调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乘于肺脏,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久病劳欲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肺气不足,血行不畅,又可致气虚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纳,故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摄纳失常,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化水,水邪泛溢,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

  「诊断」

  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4.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或X线胸片、心电图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喘证主要与气短、哮病相鉴别。

  1.气短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人少,名日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

  2.哮病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证要点」

  1.辨病位凡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塞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均属实,病位在肺;而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而致喘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病在肺、肾两脏。

  2.辨虚实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喘证多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断病势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辨证施治」

  一、实喘

  1.风寒闭肺

  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方中用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还可加半夏、苏子、橘皮等化痰利气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还可加黄芩、桑白皮、栝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平喘之功。

  2.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方中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若痰多粘稠,加栝蒌、海蛤粉清化痰热;痰源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臭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

  3.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用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塞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塞以平喘。若痰浊扶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黯紫,舌质紫暗,苔法腻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4.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还可加泽兰、益母草、桂枝活血行水。

  5.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脚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本方出自《医碥》,由四磨饮子去人参,加木香、枳实而成。方中以沉香为主药,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气,

  又可纳肾气,使气不复上逆;槟榔破气降逆,乌药理气顺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实疏肝理气,加强开郁之力。本证在于七情伤肝,肝气横逆上犯肺脏,而上气喘息,发病之标在肺与脾胃,发病之本则在肝,属气郁实证。因而应用本方时,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并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二、虚喘

  1.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方中用黄芪补益肺气,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助肺,防风助黄芪益气护卫,五味子敛肺平喘,干姜、半夏温肺化痰,厚朴、陈皮行气消痰,降逆平喘。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饮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痰粘难出。加贝母、栝蒌润肺化痰。

  2.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端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若见喘咳,口咽干燥,倾红唇赤,舌红少苦,脉细或细数为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如兼标实,痰浊阻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肾虚喘促,多兼血瘀,如见面、唇、爪甲、舌质黯,舌下青筋显露等,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三。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方中用人参15~30g、附子15g,急煎频服,并送股黑锡丹3~4g.同时还可加服蛤蚧粉2~3g,以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应喘。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额红,舌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肤细微而数,或散或芤,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防脱,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共奏补气益阴防脱之功。若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若出现阴竭阳脱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阳。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喘即气喘、喘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作为一个症状,喘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症时,即称作喘证。

在现存文献中,《黄帝内经》一书最早记载了喘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如《灵枢· 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同书《本脏篇》也说:“肺高则上气肩息。”《内经》认为,喘主要是肺与肾的病变,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灵枢·经脉篇》亦谓:“肺, 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月去满膨膨而喘咳”;“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至其病因,则与“风热”、“水气”、“虚邪贼风”(泛指六淫之邪)、“岁火太过”、“岁水太过”、“气有余”等有关。

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有不少条文论及喘证的病因、辨证和治疗。如36条麻黄汤证之风寒束肺;40条小青龙汤证之外寒内饮;43条桂枝厚朴杏子汤证之“下之微喘者,表未解”;63条麻杏石甘汤证之误汗或误下后,余热迫肺等等。《金匮要略》中,“肺痿肺痈”、“虚劳”、“胸痹” 、“痰饮咳嗽上气”、“水气”、“黄疸”、“吐血”以及妇人篇等许多篇章里,也都有关于喘这一症状的论述。他在喘证的辨证、立法和方药运用方面的经验,一直为后世所尊奉。

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一书,认为:“肺主于气,”故喘与上气、咳逆上气一类疾患均系肺的病变,但有虚实之异。如《虚劳上气候》云:“肺主于气,……,气有余则喘满逆上; 虚劳之病,或阴阳俱伤,或血气偏损,今是阴不足,阳有余,故上气也。”即是论虚喘;又《上气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故气上喘逆……”。即是论实喘。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古近方书广搜博采,如《外台》所载“肘后疗咳上气,喘息便欲绝, 以人参末之,方寸匕,日五次”方,即为后世治肺虚气脱之独参汤的滥觞。

宋代的《圣济总录》比较明确地把喘证划分肺虚、肺实、肺胀、邪气在表、邪气在里、阴证发喘、心下有水气而喘等不同证候,所载方药既多,论述也比较精详,如该书“肺气喘急门”谓 :“肺气喘急者,肺肾气虚,因中寒湿,至阴之气所为也。盖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之脉入肺中,故下虚上实,则气道奔迫,肺叶高举,上焦不通,故喘急不得安卧。”就很能抓住喘证病因病机的要点。严用和《济生方》对喘证的论述,较之前人更为全面,他说:“诸气皆属于肺,喘者亦属于肺,……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渡水跌仆,饱食过伤,七情所感,动作用力,遂使肺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变,不能随阴阳出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更有产后喘急,为病尤亟,因产所下过多,营血暴竭,卫气无所主,独聚于肺,故令喘急……医疗之法,当推其所感,详其虚实冷热而治之。”张锐《鸡峰普济方》亦认为喘可由于多种原因诱发,须治病求本,指出:“因他疾而发喘者当只从本病治之,则喘证自已,不专用治喘之药。”杨仁斋《直指方》对喘证的证治分条缕析意尽辞畅,他说:喘之由“肺虚肺寒,必有气乏表怯,冷痰如冰之证,法当温补;肺实肺热必有壅盛胸满,外烘上炎之状,法当清利;水气者,漉漉有声,怔忪浮肿,与之逐水利小便;惊扰者惕惕闷闷,引息鼻张,与之宽中下气;真阳虚惫,肾气不得归元,固有以金石镇坠,助阳接真而愈者;……大要究其受病之原;至若伤寒发喘 ,表汗里下,脚气喘满,疏导收功,此则但疗本病,其喘自安”。由此可见,宋代医家对于喘证认识已日趋丰富与深刻。惟此期著作,差不多都把哮病与喘的病名混论,统统称为喘,虽然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已经有了哮与喘的病名,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另有“鼻句喘”(即哮喘)之说,但由于哮必兼喘,所以一直未能作出明确的分证论述。

金元时期的医家,其著书立说,多各明一义,因此互有发明,亦互有短长。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说“病寒则气衰息微,病热则气甚息粗……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粗而为喘也。”《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于寒述》引伸其论,谓“ 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但张子和同时也纠正了河间之偏,认为亦有“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饮冷,冬月坐卧湿地,或冒冷风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朱丹溪《脉因证治》则谓喘有虚实,“实喘气实肺盛”,并与痰、火、水气有关; “ 虚喘由肾虚”,亦有肺虚者。实喘宜泻肺为主,虚喘宜补肾为主。丹溪又遥承前人之学,正式把“哮”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以其“专主于痰”和具有发作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喘证。这些论述,对于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医家对喘证的症状特点,喘与哮和短气的鉴别,喘证的分类与治疗,喘证的预后等各个方面,都更加深入细致。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喘》描述喘证的临床特点云:“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喘证的证候分类,秦景明《症因脉治》分作外感三条(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五条(内火、痰积、气虚、阴虚、伤损),产后二条。陈文治《诸症提纲》分作十类(肺虚挟寒、水气乘肺、惊扰气郁、肺胀、阴虚、气虚、痰、食积、胃虚、火炎上)。张景岳则主张以虚喘、实喘分之,以扼其要,他说:“气喘之病,……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 ;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而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唯急促多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把哮喘的证治纲领总结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颇为扼要。但张聿青、蒋宝素、方仁渊对此又有补充。方氏说:“实喘治肺,虚喘治肾,确有见地,然不可执一;实喘治肺,须兼治胃;虚喘治肾,宜兼治肺”;张、蒋二氏则对治痰加以强调,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指气而言,非关于痰也,而喘因痰作”,“欲降肺气, 莫如治痰”也都是很有见地的。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中医内科学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喘病是一种常见病证,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中医对喘病有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前题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内经》对喘病有较多论述。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病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汉·《伤寒论》、《金匮要略》已经认识到许多疾病,如伤寒、肺痿、肺痈、水气、黄疸、虚劳都可导致喘病,并开始了具体的方药治疗。金元以后,诸多医家充实了内伤诸因致喘的证治。如《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病的病因。明代张景岳把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清·《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类证治裁·喘症》则明确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这些观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喘病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既是独立性疾病,也是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症状,若伴发于其它疾病时,应结合其它疾病的证治规律而治疗,本节主要讨论以喘促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喘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便成为喘病。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饮食不当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浊内蕴,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

  3.情志失调捎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劳欲久病肺系久病,咳伤肺气,或久病脾气虚弱,肺失充养,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迁延,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

  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此属虚中夹实之候。

  喘病的病位,主脏在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若外邪袭肺,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气壅塞,肺失宣降,呼吸不利而致喘促,或使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面为喘。若脾虚痰浊饮邪上扰,或肝气逆乘亦能致喘,则为肝脾之病影响于肺。心气喘满,则发生于喘脱之时。

  喘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肺壅邪气而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喘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虚实夹杂并见。但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虚实之间有所侧重,或互相转化。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脾虚失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塞,气津失布,血行不利,可形成痰浊血瘀,此时病机以邪实为主,或邪实正虚互见。若迁延不愈,累及于肾,其病机则呈现肾失摄纳,痰瘀伏肺之肾虚肺实之候。若阳气虚衰,水无所主,水邪泛溢,又可上凌心肺,病机则为因虚致实,虚实互见。

  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又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本病的严重阶段,肺肾虚极,孤阳欲脱,必致心气、心阳亦惫,心不主血脉,血行不畅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则病情危笃。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所引起的喘病表现,如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喘病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喘病的证候特征。

  呼吸困难为喘病的特征性证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见呼吸急迫,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端坐呼吸,面唇发绀。急发者多表现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声高气涌,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缓发者多表现呼吸微弱而浅表无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动则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笃,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

  【诊断】

  1.以喘促气逆,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哕音或哮鸣音。

  4.实验室检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难,喘促的西医有关疾病的诊断,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x线胸片有肺纹增多或有片状阴影等依据。


 

喘证是指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常可见于西医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矽肺等疾病。

喘证的诊断要点

临床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喘证应与哮病鉴别,后者以反复发作,且喉间哮鸣有声为特征。
喘证的辨证分析

喘证系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肺、肾,亦与肝、脾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若肺肾俱虚,还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甚则出现亡阳、亡阴的危局。

辨证首应审其虚实。一般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发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见气息喘促,动则更甚,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实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虚喘其治在肺、肾,而尤以肾为主,治予培补摄纳。

喘证的辨证论治

Ⅰ.实喘

风寒袭肺型
【证见】 喘促胸闷,咳痰稀白,常兼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麻黄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麻黄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苏子15克,白前、紫菀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

(2)杏苏止咳糖浆,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风寒喘咳方(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淫羊藿30克,荆芥、紫菀、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痰热郁肺型
【证见】 喘促鼻煽,咳痰黄稠难出,身热,喜冷饮,尿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泄痰热。

【方药】

1.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8克,黄芩12克,黄连lO克,栀子12克,浙贝母15克,北杏仁12克,鱼腥草30克,瓜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热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药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虎杖、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20克,瓜蒌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浊阻肺型
【证见】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闷,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 化痰降气。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葱《韩氏医通》)加味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紫苏子15克,莱菔子12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咳喘顺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

(3)牡荆油滴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红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半夏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法半夏、陈皮、苏子、黄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表寒里热型
【证见】 咳逆上气,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

【治法】 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麻杏石甘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麻黄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12克,瓜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参照痰热郁肺型“虎腥银蒌汤”,加麻黄12克。



--------------------------------------------------------------------------------

Ⅱ.虚喘

肺虚型
【证见】 喘促少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脉软弱。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北沙参15克,玉竹18克,黄芪15克,川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息喘丸,每次2.2克(18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蛤蚧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蛤蚧2只,高丽参24克,川贝母30克,金银花48克,黄芪30克,阿胶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苏子各24克,茯苓、沙参、麦冬、白果各30克,米壳48克。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肾虚型
【证见】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固肾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

处方:人参30克,蛤蚧4对,三七30克,紫河车3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2)补肾平喘汤(陈超验方)

处方: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炒紫苏子10克,地龙10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15克,紫河车6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喘证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体针:

实喘:取膻中、列缺、肺俞、天泽穴。风寒者加风门穴,痰热者加丰隆穴,喘甚加定喘、天突穴。手法用泻法。 虚喘:取肓俞、肺俞、气海、肾俞、足三里、大渊、太溪穴。手法用补法,可酌用灸。

(2)拔罐:在肺俞穴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可与风门、厥阴俞、膻中穴交替使用。适用于虚喘。

(3)皮肤针:用皮肤针叩击鱼际及前臂手太阴肺经循行部15分钟,两侧胸锁乳突肌15分钟。

2.饮食疗法
(1)乌鸡煮陈醋:乌鸡1只,老陈醋1500~2000克,将乌鸡宰杀去毛,洗净切块与陈醋同煮熟,分3—5次热吃。适用于虚喘。

(2)冬虫夏草炖胎盘:冬虫夏草10克,鲜胎盘1个,放炖盅内,加少许水,隔水炖熟服。适用于虚喘。

(3)姜汁北杏猪肺汤:北杏10克,姜汁1~2汤匙,猪肺200克,将猪肺洗净切块与北杏同煲汤。汤将好时加入姜汁,并加盐调味,饮汤食猪肺。适用于痰浊阻肺型之喘证。

(4)天葵煲猪肺:青天葵15—20克,猪肺2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痰热郁肺和表寒里热型。

(5)萝卜葱白汤:萝卜1个,葱白8根,生姜15克,用3碗水将萝卜煮熟再加入葱白、姜,再煮10分钟,趁热服食。适用于风寒袭肺型。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喘证的辨证辩护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喘证54例,其中男40例,女14例,年龄28—80岁,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一般护理

  1.1病室环境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内通风,温度保持在18°C-20°C,相对湿度在55%-60%为宜,室内空气每日消毒1次,避免灰尘及异味刺激,禁止吸烟,注意防寒、保暖,严格探视,避免外邪入侵。

  1.2体位与休息急性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坐位,氧气吸人,定时翻身叩背排痰,症状缓解,可适当下床活动,还可以配合气功,太极拳,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持续低流量吸氧,随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易脱落,扭曲。值班护士应经常检查吸氧管位置是否正确,管道是否通畅。一般吸氧浓度采用小于35%低浓度持续吸氧。若持续高浓度吸氧可导致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时患者陷入二氧化碳麻醉状态。因此,夜间巡视要特别注意观察氧流量大小,并注意缺氧状态是否改善,防止痰液阻塞气道引起窒息等。

  1.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经常深入病房,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象、神志变化。观察发病的规律、诱因和发病先兆,特别是夜间更应加强巡视患者。因喘证患者常在夜间发作,如能及时控制症状,常可避免喘证剧烈发作。对出现神志恍惚、嗜睡、烦躁或头痛症状的患者要提高警惕,警惕是否为肺性脑病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切忌用镇静或催眠药物。早期肺性脑病患者,白天嗜睡,易引起家属及护理人员的注意,但在夜间易被误认为熟睡而延误病情。因此,护士巡视病房观察病情时,应特别注意二者的区别,及时作正确的判断。若呼吸平稳,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呼之能应,反应灵活,是正常熟睡的表现;若呼吸不规则,节律浅慢,潮式呼吸,面部口唇紫绀,皮肤湿冷,多汗,血压升高或下降,心率加快或心律失常,反应迟钝,呼之不应,是二氧化碳潴留的征兆,应及时报告医生,准备好各种抢救措施。

  1.4情志护理  由于疾病的影响,常会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同时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性格、年龄等因素的不同,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各有差异。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其谈心,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其原因,帮助消除不良心理反应,耐心安慰和满足其合理要求,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教会自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养病,防止七情内伤诱发而加重本病。

  1.5饮食护理饮食忌肥甘厚味,生冷或烟酒,致脾失健运,蕴生痰浊,上干于肺,壅阻肺气,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诱发本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寒喘可加用豆腐、葱白、生姜等调味;热喘可食丝瓜、冬瓜、黄瓜等。喘憋多汗者应多饮水,注意大便通畅,忌食海鲜等发物。

  2辨证施护

  (1)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黏稠色黄或痰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这类患者除遵照以上的一般护理外,必要时给雾化吸入及鲜竹沥水化痰,亦可遵医嘱针刺大椎、风门、肺俞、膻中、丰隆等。并与桑白皮汤清泄肺热,化痰平喘。如:覃某,76岁,男,因反复喘咳,胸部胀痛,痰多黏稠,不易咳出。在当地医院经抗炎、止咳化痰、平喘治疗,1星期后症状小见缓解,而到本科住院治疗,经过抗炎、平喘,结合中医清泄肺热,针刺大椎、风门、肺俞、膻中、丰隆,3 d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痰液能咳出,气喘减轻。

  (2)水凌心肺,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自,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黑黄,苔白滑,脉沉细。此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予半卧位,定期翻身,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持续低流量吸氧;并采用憋气法,引吐法,压迫眼球法,压迫一侧颈动脉窦法缓解心悸,还可针心俞、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神阙等。中药汤剂以温阳利水,饮食注意营养,但一定要根据电解质限制水分和钠盐的人量。饮食要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辛辣、醇酒、咖啡及海鲜食物。

  (3)喘脱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发冷,脉浮无根或结代,甚至脉微欲绝者,应立即端坐位,高流量吸氧,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脉象的变化,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中医以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可急服参附汤、参麦散或静滴参麦注射液,以回阳固脱,并给予静脉使用平喘药。

  3预  防

  提高机体免疫力,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哮喘患者血清中IgA、IgM含量,改善肺功能。灸法具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减轻血管周围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或消除炎症,故以本法治疗能够使肺部炎症较快吸收,使肺部的有效呼吸量明显增加,喘证得到解除。也可以采用药膏贴敷肺俞、定喘穴以提高体内干扰素水平,及肺俞穴隔姜灸,经神经调节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从而达到止喘作用。也可以采用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好发的病在夏天进行治疗,使患者阳气恢复正常,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发作。“三伏灸”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临床对10例喘证患者进行预防治疗,除2例不能坚持,其余8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功效,三伏灸应坚持连续治疗3年,效果更佳。

  4病后调护

  (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避免烟尘、异味及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刺激和外邪侵袭。(2)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忌肥甘厚味和烟酒,以免邪从内生。(3)怡情悦志,保持心情舒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4)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量,如适当打太极拳,做气功,呼吸操等。(5)指导久病体虚者针灸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等穴位。(6)注意劳逸结合,肾虚者应节制房事。

  5小  结

  喘证有虚、实之分,因此在护理上应以中医八纲辨证为指导,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方法,给予不同的护理,从而使其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喘证最重而难医,前人有“喘无善证”之说,可能终身不愈。故张景岳谓:“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本病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概括言之,皆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其常度所致。喘证有虚有实,已如前一节概说,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其外因之喘,则多由外感寒邪,或风寒、风热等所引起。内因之喘则有痰、有饮、有水湿、有伏火等,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多为肺不降气,肾不纳气,精气内虚而形成,治宜培养摄纳为主。病因不同,治亦各异,兹以虚实两者为纲,概括外感、内伤诸因,分别叙说于此。
          一、实  喘
  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所指为肺中之邪,肺中之邪,有由外而入者,亦有由内而出者,外内固截然有别,为之辨证施治如下。
    外因之喘,有外感寒邪、风寒、风热、燥热、及寒邪挟热作喘等数种。
  (一)寒邪作喘,此类患者,多为体实之人,尤以工农群众患之者为最多,因其工作性质和生活条件,最易道受寒邪侵袭。寒邪袭入,闭塞肺脏,肺气发泄不畅,即上壅而喘。证见头痛、身疼、恶寒,有的亦发热,但口不渴,或兼咳嗽,吐风泡沫痰,无汗,呼吸迫促、气紧、气逆,有时不能平卧。舌苔白滑,略带微黄。脉浮紧。寒冷阴雨天候,最易感染,尤以秋冬二季,寒风盛行时病者为多。柯韵伯谓:“凡寒客于人则皮毛闭,阳气郁于内故喘。”这种喘证的重点在于皮毛闭而无汗,喘是因无汗而致,汗出而喘自愈。治宜发表散寒,宣肺定喘,麻黄汤治之。如寒邪入里,直中三阴,恶寒发热,口不褐,一身疼痛,无汗而喘,下利厥逆。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细而紧。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疗效最佳。
  (二)风寒作喘:风寒之邪,侵袭于肺,内则壅阻肺气,外又兼伤皮毛,郁遏肌表,肺卫为邪气所伤,表气失于疏泄,以致肺气壅滞,不得宣降,因而喘证生。证见头痛身疼,恶寒发热,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咯痰色白,稀薄起沫。初起无汗,口不渴,继则风寒化热,有汗,口渴思饮。舌质红润,苔薄白。脉浮而紧。法当疏风散寒,一举祛邪外出,  宣肺平喘,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
(三)风热作喘:外感伤风,在病情上有轻重的不同,其轻者仅咳嗽而不气喘,必挟热或风邪化热,风热之邪由肌表进而犯肺,以致热邪壅郁肺脏而喘,与今“肺炎”病大致相似。证见头痛,身热扦出,咽干口渴,思饮冷茶水,唇红面赤,烦躁不宁,咳嗽,呼吸急迫,鼻翼煽动,胸膈满闷,有时胸痛,喘不能卧,息数气粗。舌质红,苔黄滑,口中少津液。脉多浮数。洽宜外散风热,内清郁热以平喘,新订剂防败毒散加减治之。如热郁于肺,缠绵不愈者,上方加贝母、知母、桑皮治之。如热邪深陷而兼下利,复自汗者,则用葛根芩连汤治之。
  (四)燥热作喘:由于暑、燥、热邪流行,侵袭人体,大多化火,火盛则伤肺金;或火热郁蒸于肺,皆能使肺气不宣,上逆而喘。证见口臭气粗,咽痛口渴,气喘而烦躁,痰多稠粘,咳痰难出,二便不利,或兼咳嗽身痛。舌质红苔干黄。脉数而洪大。此乃火邪逼肺,气无所主,呼吸错乱,而喘证立生。治宜泻其肺火,以清金降火之加味泻白敬治之。若燥热未曾化火,则应清燥润肺,宜清燥救肺汤治之。
  (五)寒邪挟热作喘:外感寒邪,郁久化火,产生内热;或肺中素有蕴热,寒邪束表,则热为寒郁,肺气胀满,清肃失司,气逆而为喘。此类寒挟热喘者,喘逆常较上述四种为更甚。证见咳嗽,头痛身疼,发热自汗,口渴饮冷,有时又恶寒,面赤唇红,脸微浮肿,两目突出,烦躁窒闷,日夜不得着枕。舌质红,苔白微黄。脉浮数或沉数。治宜散寒解郁,清热定喘,内外兼顾,麻杏石甘汤治之。如郁热虽久,而寒末尽,且已入经络者,则宜上方加细辛治之。
  (六)风寒与水饮相并作喘:如由于外感风寒,内挟水饮,阻遏肺气不能下降,乃上迫作喘。此类喘证,有偏寒性与偏热性两种。由于寒饮内停,肺气不宣,证见咳而上气,呼吸不利,痰浊壅滞,肺中气机不利,时时吐浊痰,有时则痰清稀,胸膈痞闷,饥不欲食,而色苍黄,人困无神,恶寒。舌苔白腻而滑,满口津液。脉现浮紧而滑。此即巢元方所指:“肺病令人上气,胸膈痞闷,气行壅滞,喘息不调”之候。应以发汗、温涤痰浊为主,射干麻黄汤治之。若外感风寒郁久化热,与水饮相并,亦能作喘,此即《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
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喘者”之候。其证见喘咳,恶寒发热,干呕不渴,头痛身疼,心累,吐痰稠浊,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而黄。脉浮滑而数。应以解表清热化痰逐饮为主,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之。
  其由于内因之喘,有痰、有饮、有水湿、胃火上攻等数种。
  (一)因痰作喘:痰壅积盛,溢于膈上,由中焦而上干于肺,以致肺为痰壅阻,不得宣畅,气机失利,难以下降,导致呼吸迫促而成喘证。若湿痰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蒸液成痰,则痰火交阻于肺,肺气膹郁,清肃之令不行,于是胀满壅实亦作喘。凡因痰而作喘者,法当治痰。然痰之为病,亦为病之标耳,犹必有生痰之本。故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因寒生者,必须先治其寒;因肾阳虚水泛为痰者,必须先扶肾阳;因肾水偏枯,以致阴虚火动而为痰者,必须先滋肾水。凡此皆所以治生痰之源。使欲治痰而不知治其所以生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不得愈矣。参阅痰饮咳嗽篇痰咳,辨证选方治之,痰去而喘自平,是不治喘之标,实治喘之本。
  (二)因饮作喘:《金匱要略》四饮之证,其本属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精微;其标乃为水饮停潴,肺气不得肃降,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因饮作喘者,大都水饮停滞不行,中宫转输失职,久而中气日衰,水饮日盛,渐浙上干清道,壅塞太甚,呼吸错乱,而喘证立生。参阅饮咳辨证选方,去其饮则喘自平,所以治喘之本者也。
  (三)水湿作喘:湿不甚者为湿,湿甚者即为水,水之停积不散则为饮,因火炎熏灼则成痰,水泛寒凝亦成痰。痰与饮浸肺能成喘,水湿之邪上逆,亦能作喘。其人食少痰多,清水上涌,喉中不利,头眩心悸.喘息气微,胸前作闷,口不渴,身体倦怠,重而微痛,津液满口,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王纶谓:“脾土恶湿,外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伤,不能制水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水既上溢,则邪反侵肺,气不得降而生喘矣。”治当实脾行水为主,用苓桂术甘汤治之,但倍用苓术,水湿去而喘自愈。
  (四)胃火上攻作喘:由胃中素有伏热,或与外来之热邪相协而益甚,以至邪火上攻,热迫于肺,气无所主,呼吸错乱,而喘证立发。其证见渴而思饮,口臭气粗,消谷善饥,有时呕吐,牙龈肿痛或口糜,口中少津液,二便不利,虽喘促不已,而精神不大衰。舌苔干燥而带黑色,甚至起芒刺。脉见洪数。法宜攻下,调胃承气汤治之。
肺胀、肺痈等病亦多作喘,可按前述肺胀、肺痈咳嗽之法治之。
二、虚    喘
  虚者,正气之虚也,多由积渐而来,久病及身体赢弱之人多得之。常见短气、少气,若不相续,声低息短之象。坐卧则略定,稍动则肩摇而息促,是与卒然而喘,汗出水饮之喘,痰饮之喘,静处不能暂停止,固不同也。舌质如石灰色,或淡红色,舌苔多白滑,脉多微细沉弱,或见浮洪芤大,按即无力,皆虚极无根之象,不可误为实证。张景岳谓,“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所谓似喘,即此指虚喘也。李中梓谓:“此证因虚而死者十之九,因实而死者十之一。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所论极当,兹分别论述其证治如下。
  (一)肺虚作喘:肺主气而朝百脉,外感内伤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喘,本段所论肺虚作喘,非谓内外各邪影响于肺之喘,乃肺为本病之喘,与西医所指喘息性支气管炎相类。即《内经》所谓:“肺病者,喘咳逆气”之证。其喘之与咳,互相关联而不可分,故辨证与治疗,当如肺咳分阳虚阴虚,参见肺咳。
  (二)肾阳虚不纳气作喘:《内经》谓:“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肾主闭藏,亦主翕纳,统摄下焦之气化。同时,翕纳呼吸之气,使其息归根。倘肾阳虚,则不能统摄其气化,至使其气化膨胀于冲任之间,随冲气上逆。同时,为肾行气之肝木,至此不能疏通肾气下行,亦转而上冲,吸入之气既未受下焦之翕纳,而转受下焦之冲激,于是喘证生。往往证见遗精、滑精、盗汗,心烦失眠,腰酸骨痛,肢体无力,头昏健忘,面色苍白或微黄,足冷,少腹痞满,好眠,急行则喘
咳,小便不利,出气多,吸气少,以吸入长气一口为
快,劳动时则喘加剧。舌苔淡白。其脉细数,或沉而迟。此乃肾阳虚不纳气作喘,必须扶肾阳,阳旺自能纳气,而喘自愈,四逆汤治之。更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乃肾中无火,寒气作祟,水无所养,乃上泛为痰,则上方加茯苓通阳利水,肉桂助阳祛寒,其喘自平。更有一种元阳将托而喘者,阳衰阴盛已极,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潜,阴阳两不相接,其证见面白唇青,甚至发绀,口舌黧黑,全身一团阴
气,此刻有大烧汗出之可畏。法宜大剂回阳收纳,缓则不救,吴萸四逆汤治之。黑锡丹亦治之。
  (三)肾阴虚水涸,火逆上冲作喘:下焦肾水枯涸,阴虚火旺,则冲逆上焦,消烁肺金而喘。朱丹溪论喘曰:“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阴虚挟痰喘者,则补阴降火。”而其论治,则以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加味为主,李延、赵献可俱宗朱氏之说。但赵氏诋其方之流弊谓:“夫谓阴虚发喘者,丹溪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但如此治法,实流弊于后人。盖阴虚者,肾中之
真阴虚也,岂四物阴血之谓乎?其火起者,下焦龙雷之火也,岂寒凉所能降乎?其间有有痰者,有无痰者,水挟木火而上也,岂竹沥枳半之能化乎?须用六味地黄汤加门冬、五味大剂煎饮,以壮水之主,则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故凡喘而见小便短赤, 或黄浊,咽干舌燥,口多渴,心多烦,腰胀。咳嗽吐痰难出,有时则痰稠粘而黄。舌苔干黄。脉滑数有力,或细而数。应以六昧地黄汤治之。若唇口黑红,不思一切食物,咳嗽吐痰而带咸味,喘促有似不能接续之状。舌苔干黄带腻。脉现浮滑。此乃肾气不藏,肾水泛溢致喘,以滋肾丸补肾水不足,纳气归肾,则喘自平。
  (四)肾阴阳两虚作喘:《内经》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盖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 故气耗散矣,此即肾阴阳两虚作喘。阳虚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肾不能纳气,故喘息迫促。阴阳两虚作喘之人,往往是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一般证状为动则喘,有时面赤,但多时面色晃白晦黯,精神不振, 饥不欲食,恶寒,四肢不温,但有时发潮热。舌质淡,苔白滑。脉多上盛下虚,或浮而弱,重按即无。此乃精不化气,阳不化水,阳浮阴孤,水泛火逆而致喘者,法当从阳引阴,以阴化阳,金匱肾气丸治之。如水
偏盛,则重用桂、附;火偏旺,则轻用桂、附以为别耳。
  (五)心阳虚作喘:心阳不足,影响血液循环,而伤及肺之喘,即西医所谓“心脏性喘息”,亦《内经》谓: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之证。其证状大多呼吸困难,喘咳时胸中有痞塞感。心累心跳,苦闷不安,面容晃白无神,恶寒。舌苔白滑。脉现细数或结代。法当扶心阳,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而喘自止,宜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治之。如心阳过弱,浊阴上逆,心下有水饮,心痛心悸,而微浮肿者,茯苓杏仁甘草汤治之。
  (六)脾肾阳虚作喘:朱丹溪谓:“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对其治疗,则谓:“脾肾虚者,温里之。”此证多见饮食减少,身体瘦弱,甚则遗精、盗汗、恶寒、面容晄白,困倦无神;其气若不相续,唇色乌黯,满口津液,不思水炊,恶生冷,喜热食。舌苔白滑。脉现沉细。治以附子理中汤,脾肾并补,则喘自止。
  (七)心脾肾阳虚作喘:此类喘证,较上述诸种喘证为严重,常有生命危险,预后多不良。从临床证状、体征分析,似与现今西医所称之肺心病相当,并谓顽固性的慢性气管炎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因。从祖国医学角度来看,心脾肾三脏中一脏阳虚皆可影响及肺而作喘,此则三脏合而为病,故较诸种喘证为严重。患者大都面容瘦削,虚怯无神,全身倦怠思睡,恶寒特甚,咳嗽,吐痰难出,多白涎痰,有时泡沫痰多,气喘不能平卧,出冷气,心悸心慌,脘腹胀满,饥不思食,大便溏泄,浮肿,嘴唇发紫绀。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有如石灰一层。脉多沉细,或浮大而空。法当大力扶阳,以温阳利水而平喘,附子理中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如国外感寒邪而加重喘咳者,则用大剂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平咳止喘。
  (八)胸痹之喘:胸痹者,胸中之阳气不足,因于阴寒痰湿,痞塞不通也。而心肺同在胸部,则血之循环,气之出纳,并受痹阻,故其病常互相影响。素体阳虚,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金匱要略》谓:“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喻嘉言亦说:“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而阴邪则有寒邪与痰湿之别,兹分述其证治如下。
  寒邪凝聚:患者大多面色苍白,虚怯无神,声音细微,恶寒特甚,胸背部互相牵引作痛,咳嗽,吐白泡沫痰,呼吸迫促,气短,嘴唇乌黯,满口津液。舌苔白腻。脉沉迟。此即《金匱要略》所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之证。法当辛温通阳,阳通痹去而喘息随诸证自愈。瓜蒌薤白白酒汤治之。若形寒身冷,甚至喘息不得卧,嘴唇发绀,脉沉微者,上方加附片以助阳祛寒而止痛平喘。
  痰湿壅塞:此证较寒邪凝聚所现之证状为重,其痛由心痛牵引到背部亦痛,咳嗽, 吐白涎痰或泡沫痰,呼吸迫促,不能平卧,叠被倚床而坐,此乃痰湿阻碍肺气之升降,故喘促更甚,以致不得卧,口中津液多。舌苔白滑而腻。脉弦缓。此即《金匱要略》所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之证。法当通阳降逆,化痰祛湿,瓜蒌薤白半夏汤治之。若心胸部感见痞满有气,同时胁下之气又逆而上迫心胸,此由痰饮水气互结胸中所致,上方加枳实、厚朴以泄胸中之气,胁下之气,则喘自平。
  (九)大气下陷作喘:一般喘证所现证状,皆为不能纳气而吸气难。而本病之喘,不觉吸气难而反觉呼出难,此乃胸中大气虚而下陷,不能鼓动肺脏以行呼吸功能,不得不努力呼吸以自救,其呼吸迫促之形状有似乎喘,而实与其它不纳气之喘有很大分别。若辨证不明,见其作喘而投以降气、纳气方剂,则凶危立见。本病与其它喘证之辨别,在于纵然呼吸有声,必不肩息,而其肩反下垂,言语声音特别细小,自觉说话提不起气,其脉多沉而无力;其它不纳气之喘则剧者必然肩息,言语声音虽细微,但无提不起气之感。治宜升堤其胸中下陷之大气,而喘自平,用补中
益气汤治之。
  (十)产妇发喘:产后发喘大多虚证,因产后下血过多,荣血暴竭,最易感受外邪。如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面色红赤,气喘而咳嗽。舌苔红润。脉见细数。法当祛邪扶正,竹叶汤治之。如外感寒邪,全身酸痛,咳嗽气喘,吐风泡沫痰。舌苔白腻而黄。脉浮紧。甚至踡卧,息高气喘,恶心腹痛者,法当温经散寒,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若气血两虚,甚至气血将脱,证见发热汗出,声低息短,情势危急者,宜傅青主救脱活母汤急救之。又前论产后咳嗽诸方,可参酌互用。
虚喘之证,大约如上列举,更有一种暴喘欲脱之危候,即类似西医所称之休克。如大病、久病或大失血之后,其人阳哀已极,阴盛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趋潜藏,阴阳两不相接,呼吸错乱,而喘促立生。症见面白唇青,发紫绀,口唇黧黑,全是一团阴气,如现大烧汗出,喘急欲脱,危笃之甚。法当回阳救逆,急用大剂通脉四逆汤救其欲脱之阳,或用参附汤急治之。
  本病之护理极为重要,首先注意寒暖调护,以免遭受外邪侵袭而诱发。忌吃刺激性食品,戒房事,节嗜欲,井锻炼身体,以增强抗病能力。从临证中体会,实喘由外受寒邪诱发者为多;而虚喘之证,因感寒而加剧者,比比皆是,故油脂酒浆,生冷瓜果,在所必忌。
  方解:
  (一)麻黄汤  方解见伤寒咳嗽。
  (二)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解见伤寒咳嗽。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解见伤风咳嗽。
  (四)新订荆防败毒散  方解见伤风咳嗽。
  (五)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  黄芩  黄连  甘草
  本方《伤寒论》以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热邪深陷而兼下利,复自汗者,此表邪未解,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葛根升阳明清气,解肌表而止下利,加芩、连以清里热,止汗除喘,以甘草调和胃气,表证解,里热清, 胃气和,则喘、汗、自利可愈。
  (六)加味泻白效  桑白皮  地骨皮  黄芩  知母  桔梗  甘草  粳米
  钱乙泻白散原方为桑、地、甘、粳四味。李时珍谓:“此方为泻肺诸方之准绳。”汪昂谓:“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胃,并能泻热,从小便出。”加黄芩助肺泻火,利胸中之气。知母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清痰定嗽。入桔梗开提胸膈滞气,入肺泻热,痰壅喘促,悉能开之。合之则较原方清金降火之力强,用治外感燥热作喘为有效之方。
  (七)清燥救肺汤  方解见伤热咳嗽。
  (八)麻杏石甘汤  方解见伤寒咳嗽。
  (九)射干麻黄汤  方解见肺胀咳嗽。
  (十)小青龙加石膏汤  方解见肺胀咳嗽。
  (十一)苓桂术甘汤  方解见痰咳。
  (十二)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炙甘草
  本方为缓下方刘,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亦即有调整胃机能之效,非若大、小承气之专攻下也。大黄之苦寒,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更佐炙甘草之缓,调停于硝、黄之间,使其力不峻,徐徐发挥其效用,胃火不上攻,则喘自平。
  (十三)四逆汤  方解见肾咳。
  (十四)吴萸四逆汤  吴萸  附片  干姜  炙甘草
  四逆方解见肾咳。《神农本草》谓:“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开腠理,咳逆寒热。”本证为元阳将从肺脱而喘,全是一团阴气为病,逼阳于外,故用四逆以回阳,入吴萸温中下气,引阳气下趋潜藏,则喘证自平。
  (十五)黑锡丹  黑锡  硫黄  胡芦巴  破故纸  茴香  沉香  木香  炮附子  金铃子  肉豆蔻  肉挂  (有中成药出售)
  黑锡甘寒,硫黄大热,能护真阴,扶真阳,镇纳肾中上冲的浮阳。芦巴、故纸、茴香、豆蔻、附子、肉桂等都是温肾助阳散寒之品,而桂、附和沉香又能引虚阳下行,纳入肾中,木香则能调和气机,更加金铃子引药入下焦,并可监制诸药香燥之性。用以治阴盛逼阳于外,元阳将脱之喘有显效。若真阳暴脱,痰鸣气喘的危候,用人参或潞党参煎汤送服更好。
  (十六)六味地黄汤  方解见肾咳。
  (十七)滋肾丸  知母  黄柏  肉桂
  本方乃补水力剂,亦纳气归肾之法也。知母、柏二味,“气味苦寒,苦能坚肾,寒能养阴。前者,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消痰定嗽;后者,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而肉挂辛温,补命门相火之衰,能启水中真阳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嗽、喘促除矣。本证既为肾阴阳不足,故用补水扶阳之法,潜阳以化阴。此方非独治此病,凡一切阳哀不足以化阴,阴气发腾之证,泊之皆效。
  (十八)金匱肾气九  方解见肾咳。
  (十九)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  方解见心咳。
  (二十)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杏仁  甘草
  本方《金匱要略》以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其利水降气也。茯苓甘温益脾,淡渗利水,主胸胁逆气,烦满咳逆。杏仁泻肺降气,利胸膈气逆,下喘治气。甘草配茯苓,则不资满而泄满,故下气除满。合之以治心阳过弱,心下有水饮之喘为有效。
  (二十一)附子理中汤  方解见肺咳。
  (二十二)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篓  薤白 白酒
  心、肺部位在上焦,胸痹之证状,为心、肺同病。括萎补肺润下,清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为治嗽要药;又能荡涤胸中郁热垢腻。薤白温中,散胸膈中结气,主胸痹刺痛,肺气喘急。白酒,其气轻扬,使佐药力上行。合之则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使结散阳通,则喘息咳唾自愈。若阴寒积盛,应加附片以助阳祛寒,而止痛平端。
  (二十三)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  薤白  半夏  白酒
  本方即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有此方之证而痰湿阻碍肺气之升降,端促更甚,故加半夏以涤痰逐饮。更兼心中痞满,肋下气逆呛心,故加厚朴、枳实泄其痞满,降其逆呛,则喘咳自愈。
(二十四)补中益气汤  柴胡  升麻  当归  黄芪  党参  炙甘草  白术  陈皮  生姜  大枣
  本方为李东垣所订“著名方剂之一,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其谓:“参芪草泻火之圣药,盖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佐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养血,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盖其辛温能行气分,使气调而血和也。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柴胡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阳明清气上行,亦引甘温之药上行。生姜、大枣和荣卫,开腠理。此用药以补气之不足,而提其下陷之气。柯韵伯渭:“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故大气下陷作喘得此方则气升而喘平。
(二十五)竹叶汤  竹叶  葛根  防风  桔梗  桂枝  党参  甘草  附片  生姜  大枣
  妇人产后,表有邪而里虚,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邪不解,自应攻补兼施。此为产后正虚邪盛,而出其补正散邪之方也。方中用竹叶为主药,因风为阳邪,不解即变为热,热盛则灼筋而成痉,故于温散药中,先以此挫风热之邪,即杜渐防微之意也。尤在泾谓:“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片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施之法,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故凡产后而外感风邪,而气喘咳嗽者,用此方治之而愈。
  (二十六)救脱活母汤  党参  当归  熟地  枸杞  山萸肉  麦冬  阿胶  肉桂  黑芥穗
  妇人产后,气血大虚,气喘欲脱,傅青主认为是气血两脱之危候,订此方以治之。其自注云:“此方用人参以接续元阳,然徒补其气而不补其血,则阳燥而狂,虽回生于一时,亦旋得旋失之道,即补血而不补其肝肾之精,则本原不固,阳气又安得而续乎!所以又用熟地、山萸、枸杞之类以大补其肝肾之精,而后大益其肺气则肺气健旺,升提有力矣。特虑新产之后,用补阴之药,腻滞不行,又加肉桂以补命门之火,使火气有机,助人参以生气,且能运化地黄之类以化精生血,若过于助阳,万一血随阳动,瘀而上行,亦非保全之策。更加荆芥以引血归经,则肺气安而喘速定,治几其神乎!”
  (二十七)通脉四逆汤  方解见麻疹咳嗽。
  (二十八)参附汤  党参  附片
  附子大热纯阳,火性迅发,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汪昂谓:“能引补气药以复丧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三阴伤寒。”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人参味甘微寒,《神农本草》谓其主补五脏。五脏属阴,故人参补阴,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证以存阴,如人参白虎汤之类是也。《内经》谓,“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故参附汤实为治阴阳虚脱,不可须臾离之方也。陈修园谓此方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上中下俱脱之证。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代人参,名术附汤。若上焦肺气脱者,以炙黄芪代人参,名芪附汤,但黄芪轻浮,必加麦冬、五味以纳之。下焦肾气脱者,以熟地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证所倚,须加茯苓以导之,方为稳当。”可供临床应用之参考。如无人参,亦可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10-12-17 11:03 | 7 楼

 

治验,
  (一)刘x x,男,40岁,农民。
  患者气紧促,有时咳嗽,服药无效。稍一走动,上气不接下气,面容苍白,心累心跳,有时潮热、盗汗,四肢酸软无力,咳时牵掣一身痫,吐白泡沫清痰,唇乌黯,恶寒,困倦无神,喜坐卧,饮食少。此为肾阳不足,不能纳气作喘。法当扶其肾阳。但患者现感寒邪,咳时腰背痛,气喘尤甚,舌质灰白,苔白滑,脉浮紧而细弱。先宜祛寒解表,麻黄汤加姜、夏治之。
  麻黄9克  杏仁18克  桂枝9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生姜31克
  服药后,外证微减轻,继用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  草18克
  尽剂后,喘咳大大减轻,咳时已不痛,当进而治本,扶其肾阳,四逆汤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l克  桂枝15克
  连服二剂,喘促咳嗽,心累心跳大减。舌质转为淡红,苔白润。能作轻微劳动,复就上方加茯苓24克治之。
  又服二剂,诸证皆失,并积极参加劳动。
  (二)刘x x,女,52岁,农民。
  患者得气喘病,已历十余年之久,迭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最近一年来,自觉胸中热气往上冲,喘促而气若不相接,前医诊断为心肝两脏火旺,冲肺而喘,服寒凉药四、五十剂,而病反日趋严重。初诊时,面容灰黯,虚怯无神,发呻吟声,说话提不起气,恶寒特甚,以致平时不出室外,两足心发烧,虽冬季亦露被外,口虽干而不思饮茶水,饮食不多,唇青白。舌质如石灰色,苔乌黑。脉沉细。此肺阳虚发喘,兼服药过多而中药毒增剧,必须先解其药毒,独味甘草汤治之。
  甘草124克
  连服两剂,肚泻,屙风泡沫涎,带乌黑色,气喘减轻。原方加葱、红糖共煎汤治之。
  甘草124克  葱124克  红糖31克
  尽剂后,喘证大减,面容转为苍黄,饮食增多,精神转佳。舌苔由乌黑变为白滑。脉仍沉细。药毒虽解,而过去所服寒凉、攻伐之药品过多,以致肺阳愈虚,必须扶阳以止喘,附子理中汤去参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15克
  桂枝9克
  连服药二剂,喘又有所减轻。以附子理中汤原方加桂、茯、血余治之。
  制附片31克  党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31克  桂枝9克  茯苓15克  血余15克
  又尽二剂,不复畏寒,饮食日增,面容转正,阳旺而喘平。
(三)徐x×,男,30岁,农民。
患者害喘咳病已经四年。初病时,咳重喘轻,稍后则喘重而咳轻。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治之无效。前医诊断为肺火过旺,服寒凉润肺药数十剂亦无效。现日趋严重,已不能参加田间劳动。偶感风寒,则喘咳加重,面白唇青,上下气若不相接,有窒息欲断之势,咳时吐风泡沫痰,有时眼泪鼻涕俱出,小便亦收纳不住,注射青、链霉素针药,喘平咳止,有如好人。但一日后,气又紧促,随即严重。每月送公社医院三、四次,如此循环治疗。患者平时头昏胸闷,四肢厥冷,面部浮肿而带乌黑色。舌质淡白,苔黯黄而腻。脉沉迟细。系属阳衰阴盛,沉寒凝伏闭束肺
气,以致喘咳。治宜发表温经,并利肺气两法同施,使阳旺阴消而喘咳自愈,先用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12克  制附片62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干姜62克  甘  草62克  上桂9克
  连服二剂,面肿消,咳喘减轻,风泡沫痰亦少。舌苔黄腻减薄。外寒去而内寒重,附子理中汤去参加桂以祛内寒治本。
  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白术24克  上桂9克
  炙甘草31克
又服二剂,咳嗽告愈,喘亦减轻,精神转好,不复如前畏寒;面容乌黑中略现红润色,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党参24克  白术24克
  灸甘草31克  黄芪31克  上桂6克  茯苓15克
  连尽二剂,喘平,有如好人。嘱其注意饮食调养。十午后,遇患者于途中,病愈后气喘病一直末复发,参加田间劳动。
  (四)徐x x,男,65岁,农民。
  思者年老体弱,近几年来得气喘病,久治无效。平常觉出气难而喘,声音细微,不愿说话,提不起气,稍动则张口喘气不已。近加外感而咳嗽,晚上更甚,吐风泡沫痰,喘促气紧,不能平卧,头眩痛,恶寒发热,无汗,口干不渴,一身胀痛,心累心跳,面色苍黄,两腿以下冷,四肢无力,困倦无神,饮食不多,嘴唇乌黑。舌质淡红,苔白滑微黄。脉浮紧而细。此内肾阳亏损,外感寒邪传里之证。法当表里双解,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  草18克
  连服二剂,内外寒邪去而咳嗽愈,喘促仍甚。此肾不纳气之象,四逆汤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桂枝12克
  又服二剂,病势无大进展,上方加茯苓18克,吴萸9克。
  连尽二剂,喘促未见减轻,其它诸证则大减。如属肾阳虚寒,则喘促必随其它诸证而减,今乃反是,当系辨证有误。复细察之,见其出气困难特甚,与肾不纳气之喘,吸气困难有异,实胸中大气下陷作喘,必须升举清阳,而喘始平,补中益气汤治之。
  柴胡9克  升麻15克  当归12克  黄芪12克
  白术9克  陈皮12克  泡参24克  大枣18克
  生姜18克  炙甘草15克
  共服五剂,始告痊愈。
  (五)梁M x,男,38岁,干部。
  近几年克患者每至冬色哮喘周期性复发,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一年比一年加重。发时呼吸紧促,胸中憋气,上下气若不相接,陈服西药外,必需输氧始能平喘。全身发冷,咳嗽吐白涎痰,口虽干而不思饮茶水,从其输氧始能平喘及遇寒即发,系吸入之气不够,亦即肾阳虚不纳气之喘。现头痛、身痛;喉管发痒即咳,喘亦同时加重。舌质淡,口中有津液,苔微黄白。脉浮紧而细。此外感寒邪,以麻黄汤加味散寒止咳平喘。
  麻黄9克  杏仁18克  桂枝12克  甘草15克
  苏叶9克  防风9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服药二剂后,头痛等外感悉除,咳喘随之减轻。因两脚发冷不能很好睡眠,次日,又觉咳喘加重,同时胸中憋气,咳多涎沫,此为肺寒,寒湿在上也。脉由浮紧而细转为弦细。为兼顾脾胃虚寒而痛,用甘草干姜汤温之,加薤白宣胸中之阳,杏仁利肺气以平咳止喘。
  炙甘草31克  炮姜31克  薤白12克  杏仁15克
  服一剂后,胃不复疼痛,咳喘随减。但在服第二剂药时,因触嗅油炸辣椒,刺激肺脏,喘证大发,经输氧后,喘息即平,非如以前之久久输氧才能平息。复诊时,自觉不如前怕冷,咳痰减少,吸气困难,出气一下就完了,故必须大力扶阳治本。但患者现时恶吃油脂类食品,触嗅油烟之味亦刺激肺脏而发喘,此肺有沉寒。故用四逆汤扶阳治本,加麻、辛以祛沉寒来治咳喘。
  制附片31克  干姜3l克  炙甘草31克  麻黄9克
  细  辛3克
  连服四剂后,咳平喘止有如好人,仅微恶寒。现时睡眠不好,多梦,以致精神欠佳。舌质淡,无苔而润。脉沉细。梦多乃心肾不交,阳不潜藏,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交通上下,加附片扶肾阳,肾阳旺则肺气自旺,气旺能抵抗外邪侵袭,可不复发咳喘也。
  桂枝12克  白芍18克  大枣l 8克  炙甘草18克
  生姜31克  龙骨24克  牡蛎24克  制附片31克
  连服三剂,晚上睡眠转好,亦不频频作梦,饮食如常,精神健旺。但为巩固疗效,以潜阳丹纳气归肾,使肾气潜藏,则肾不纳气反而上冲之喘证,可不复作矣。
制附片31克  砂仁15克  龟板9克  灸甘草18克
  服四剂后,诸证痊愈。
  (六)黄x,男,60岁,于部。
  病者患咳嗽,已有二十年之病史,经诊断为慢性气管炎,并伴有肺气肿,近十年来,病随年龄而与日俱增。其面容苍白,虚怯无神,恶寒,两足睡不暖,尤以冬季为甚,两手发抖,平时白天咳嗽较轻,微喘,吐风泡沫白涎痰,微带咸昧,胸膈痞闷不舒,如有物阻塞,头昏痛,夜间阵咳,连续十数声,较白天为甚,吐痰难出,喉管发痒即咳,自觉吸气困难,晚上失眠,总感到精神不够,现时白天服洋金花片镇咳平喘,晚上服安眠药片。唇青白,有时乌黯,口中津液多。舌质淡红,苔白滑,舌中带黄色。脉浮紧而细。此阳虚而外感风寒之咳喘,用四逆汤扶阳,略加
麻挂等外散风寒。
  制附片31克  于姜31克  炙甘草3l克  麻黄9克
  桂  枝6克  细 辛3克  半  夏18克  杏仁18克
  荆  芥9克  独活12克
  服二剂后,喉管已不发痒,咳嗽喘促随之减轻,吐痰较利爽。脉由浮紧转为沉细。外感风寒之邪已去,停服洋金花片。为使其不服安眠药片亦能睡觉,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附片治之。
  制附片31克  桂枝18克  白芍15克  生姜3l克
大  枣18克  龙骨31克  牡蛎31克  甘草15克
连尽四剂,自觉精神转好,咳喘更减轻,遂停服安眠药片,但白泡沫痰多。继以四逆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瓜蒌15克  薤白15克
  炙甘草31克  半夏18克  茯苓3l克  砂仁12克
  上方服三剂,痰涎大减,咳喘随之减轻。患者气血皆不足,上方再合当归补血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瓜蒌15克  薤白15克
  炙甘草31克  半夏18克  茯苓31克  砂仁12克
  稣龟板9克  当归15克  黄芪31克
  共进三剂后,自觉精神健旺,面色由苍白转为红润。舌苔中黄色减去。为恐肾阳过旺而伤及肾水,四逆加知柏等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炮姜31克  黄柏15克  知母15克
  炙甘草3l克  茯苓24克  白术31克  白芍18克
  上  桂12克  琥珀12克
  又服三剂,基本上已不咳喘,仅早晨起床咳嗽几声,痰随声出。但觉头痛头重,如存物压在上面。以四逆合香砂六君子汤调和营卫,巩固疗效。
  制附片3l克  炮姜31克  党参31克  白术24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24克  半夏18克  桔络9克
  木香9克    砂仁12克
  另处方清震汤,治头痈、头重。
苍术31克  升麻15克  鲜荷叶一张
上二方各服三剂后,咳平喘止,诸证痊愈。告诉患者适当锻炼身体,巩固疗效。
  (七)李x x,男,59岁,教授。
  患者青年时,即常伤风感冒而咳嗽。1957年确诊为慢性气管炎。1966年照片检查合并肺气肿。虽常咳喘,尚能坚持工作。但一到冬季发病,即咳喘厉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衰弱,春秋二季也发病,而且发病间隔时间亦更缩短。这次酷暑天热发病,已卧床不起,日趋严重。病者面容憔悴,色苍白,困倦无神,喉管发痒即咳嗽,吐白泡沫涎痰,夜间咳得更厉害,连续一、二十声,始能咳出少量泡沫水样之痰,只能叠被倚床而斜卧,偶一睡下,则咳喘不宁,呼吸喘促,吸气更困难,胸中憋气,感到有物阻塞胸部,特别怕冷,尤以两足为甚,但有时又出汗,  虽暑热炎
天,亦穿绒衣,盖棉被,嘴唇乌黯。舌质淡,苔白腻中微黑,但口中有津液。脉浮紧而细。此为本体阳虚,积有沉寒,复外感寒邪,两相感召,咳喘复发。法当大剂扶阳,兼以散寒平咳止喘,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麻黄12克  桂枝15克
  炙甘草62克  苏叶12克  防风12克  半夏15克
  细  辛3克  杏仁18克
  连服二剂。据患者云:“咳喘大减,已能平卧,两月来未能如此安眠熟睡。”此为外感寒邪已去。脉转沉细而弦。从吸气困难,所吐为白泡沫水样之痰来看,为肾阳虚水泛,肾不纳气,用四逆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扶肾阳而化痰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瓜蒌18克  薤白18克
  炙甘草62克  厚朴18克  半夏18克  茯苓31克
  杏  仁18克  上挂9克  细辛3克
  尽二剂后,胸中开朗,痰量减少,一咳即吐出痰,已能在室外走动。舌苔转白滑。上方去厚朴细辛加琥珀12克治之。
  又服二别,咳喘更有所减轻,吐白涎痰。但已不出汗,病根在肾,扶肾阳即所以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  炮姜62克  小茴31克  上桂9克
  炙甘草62克  菟丝3l克  桔络12克
  服二剂后,基本上咳喘告愈,已不如从前怕冷,有如未发病前一样,能行走三里去学校开会学习,距初诊时间仅半月。为巩固疗效,除大力扶肾阳外,兼纳气归肾,为之处二方,服药时间差错开。
  1.制附片62克  于姜62克  瓜  萎18克  薤白18克
      炙甘草62克  半夏18克  茯  苓31克  杏仁18克
      吴茱萸9克    肉桂9克  龙  骨31克  牡蛎31克
  2.制附片31克  砂仁31克  炙甘草15克  龟板4克
  上方各服二剂,已不怕冷,两脚暖和,偶而咳一、二声,痰随声出。早晨起床后,吐痰数口。本病痰饮者,温药和之,兼缓姜挂附之大热,苓桂术甘汤加味主之。
茯苓31克  桂枝15克  白术24克  甘草15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远志15克  琥珀12克
  连尽二剂,饮食日增,神清身爽而告愈。缓解阶段治疗,本应扶正培本,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遂以四逆合当归补血加味为丸,缓缓服之。
  制附片124克  炮姜62克  干姜62克  茯苓62克
  炙甘草124克  当归62克  黄芪124克 白术62克
  血余炭62克  远志62克  琥珀3l克  枸杞124克
  稣龟板3l克  杜仲124克  菟丝62克  砂仁124克
  桑椹子62克  上桂62克  韭子124克  鹿茸31克
  共为细末,炼蜜为九。每服9克,早晚各服一次。温开水送下。
  半年后往访,据患者云:病愈后虽冬季亦没有发病,精神很好,睡眠饮食俱佳。
  (八)邓×x,女,62岁,家务。
  患者自1942年暑天分娩后,即患气喘病,曾在上海等地治疗,并服过碧桃仙药片亦无效,至今三十多年,年年发病,初仅每年热天发病,虽多方设法治疗,亦必至冬季始能告愈,第二年热天则又复发。最近几年来,则一年四季都发病,严重时缺氧紫绀,送至医院输氧平喘,并配合药物治疗,久久始能逐渐减轻,但不久又复发,循环不已。   
  患者面容微肿,面色苍黄,虚怯无神,心累心跳,两足软弱无力,走十多步即喘促不已,必至窗口深深吸气,坐下休息一段时间,才能平下气来。胸中憋气,自觉有物压在胸部。喉管发痒即咳嗽,一咳连续十数声,始能咳出白泡沫水样之痰,稍觉舒适,晚上睡觉,喉中有齁鼾之声。恶寒,两足睡不暖。咽喉干燥,口苦,想喝热茶水。嘴唇乌黯,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浮紧而细。此由病者多年反复发病,以致肺肾俱阳虚.复外感风寒之邪,遂与沉寒两相感召而为病。法当扶阳以散寒,兼清阴分之风,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麻黄18克  桂枝18克
  灸甘草31克  紫苏9克  防风9克  细辛3克
  薤  白18克  杏仁18克
  为预防虚火上冲,服第一剂入童便为引。
  服二剂,喉管已不发痒,咳嗽大大减轻,气喘与胸中憋气亦好转。舌苔中黄腻减薄。脉沉细。此正胜邪却,当进而治其里寒,兼宽胸理气,祛痰平喘,四逆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茯苓18克  厚朴18克
  灸甘草31克  薤白24克  白术24克  五味6克
  又尽二剂,自觉胸中开朗,不再憋气,咳喘随之更减,一咳即吐痰。药既对证,故重用剂量,并加龙牡滋阴潜阳,化痰行水,祛其阴霾,则诸病自愈。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龙骨31克  牡蛎31克
炙甘草62克  瓜蒌24克  薤白31克  茯苓24克
白  术18克  杏仁18克
  尽二剂,口苦咽干告愈,不复如前畏寒,仅微咳,痰随吐出,气虽喘,但已无声,为加强疗效,用四逆合潜阳丹治之。
  制附片62克  炮姜62克  砂  仁12克  茯苓24克
  炙甘草62克  杏仁18克  稣龟板6克
  又尽二剂,基本上不咳嗽,已无痰,晚上睡时安静,无喘息之声,面容浮肿消而微现红润,饮食增多,踩缝纫机缝衣服而不气喘,继续就上方去杏仁;砂仁增为3l克,龟板增为12克治之。
  连服三剂,自觉精神很好,不怕冷,上方去炮姜、茯苓加琥珀9克治之。
  又服二剂,气平喘止而愈。
  患者长期患病,年老体衰,正气不足,必须扶正固本,以求根治,故用四逆合当归补血汤加味为丸药,缓缓服之,培补身体。
  制附片124克  炮姜124克  当归31克  黄芪62克
  炙甘草124克  茯苓62克  远志62克  枸杞62克
  血余炭124克  砂仁124克  龟板31克  白术62克
  菟丝子62克  鹿茸18克
  共为细末,炼红糖为丸,每丸重六克,早、晚温开水送下各一丸.共服三月。
  三年后随访.见其精神健旺,面容丰满红润,病从未发作。


 

喘证的病变部位在:肺、肾
虚喘的特有症状是呼吸浅短难续,气怯声低,深吸为快,遇劳加重
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喘证与气短的共同表现为呼吸异常
喘病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不像喘病呼吸困难之甚。
喘证与哮病的不同点为喉中哮鸣声
喘证的辨证首先分清虚实
实喘的主要病变腑脏是肺
实喘表寒肺热证选择何方麻杏甘石汤
实喘痰浊阻肺证痰涌气急者适宜三子养亲汤
实喘肺气郁闭证选用五磨饮子
实喘痰热郁肺证用桑白皮汤
实喘咽中如窒,喉中痰鸣不著者属于肺气郁闭
喘证表现为肺实肾虚的“上实下虚”证同,选用苏子降气汤
实喘
风寒闭肺,散寒宣肺,麻黄汤
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饮凌心肺,温阳利水,泻肺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肝气乘肺,开郁降气,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上实下虚: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
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合黑锡丹
喘咳痰多为痰浊阻肺,喘促短气为肺虚,动则气急为肾虚。喘促气急,息粗气憋为实证
胸盈仰息为肺胀,喘咳气短为肺虚未及于肾,呼吸急促,呼吸短促为实证,呼多吸少为肾不纳气
虚喘之正虚喘脱,方选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虚喘,症见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属肾虚不纳证者,方选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生脉散合补肺汤治肺虚作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痰湿郁肺,麻杏甘石汤治寒包火,五磨饮子治肺气郁闭
咳喘短气,动则尤甚,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恶风,易感冒为肺气虚卫外不固,无腹胀便溏,故无脾虚。
实喘在肺,致病之邪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
实喘风寒壅肺证选用麻黄汤 华盖散
实喘痰浊阻肺证选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诊断喘证在病史方面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
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弱。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