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三钱,杏仁二钱,薏苡仁六钱,炙甘草二钱。
本方以麻黄辛温发汗,用薏苡仁甘寒利湿,亦是小发汗之法。《神农本草经》谓: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痹证湿热明显时,更不可以发大汗退热,而是在发汗的同时利湿,本方即承此意,虽组成简单,但如方药对证则疗效卓著。本方证多见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而偏于湿热明显者。
3.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主症:周身关节痛疼,四肢或膝关节肿、僵硬,或肢、指、趾关节变形,头眩气短,苔白,脉弦。方药:
桂枝四钱,麻黄二钱,白芍三钱,生姜五钱,白术五钱,知母四钱,防风四钱,炮附子二钱。甘革二钱。
本方多用于慢性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现太阳少阴合病,尤其是见关节肿大变形而伴见气冲呕逆者。若风湿热关节红肿热明显者,可加生石膏。
4.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 主症:腰、膝、肘关节痛,头项强痛,或心悸,或胃脘痛,汗出恶风,四肢常冷,口中和,舌苔白.脉弦。方药: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苍术三钱,茯苓三钱。炮附子三钱。
痹证之中,常见外有风寒在表、里有水湿停滞之证.里有所阻,表亦不透,故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激动里饮,变证百出。此时惟有于解表方中兼用利湿祛饮药,始收里和表解之效。本方证不仅是外寒里饮,而且也有陷于表虚寒的少阴证。因此治疗不但用桂枝汤及苓术解表和利水,同时更用了附子温阳强壮。胡老治疗痹证应用最多的是本方药。又当关节疼偏在一侧时.认为是瘀血阻滞,常加入少量大黄以活血通络,在其他方证见到一侧偏痛时也可加用大黄,也是经验之谈。
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 主症:长期关节疼痛,汗出恶风明显,四肢关节冷,或身热,或肢体麻木不仁,苔薄自,脉缓。方药: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黄芪三钱。
本方与桂枝加苓术附汤都是桂枝汤的变方,但本方证病在太阳,而后者病在太阳少阴。本方重在固表祛湿.后者重在温阳祛饮,这便是黄芪、附子应用之别,很为重要,宜注意。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是由于表虚水湿邪气不去,而形成的痹痛、麻木不仁、疮痍等,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6.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主症:腰髋、项背酸痛,膝软无力,心悸,心下满,自汗盗汗,或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弦细。方药:
柴胡四钱。桂枝三钱,干姜二钱,黄芩三钱,花粉四钱,生牡蛎五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川芎二钱.白术三谩,泽泻五钱,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
痹证以腰背酸痛为主者,多见于腰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等病。病位多在太阳少阳。而呈血虚水盛之证,故治疗两解太少、养血利水。本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两解太少,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两方合用,是胡老长期临床总结出的经验。该方对长期慢性痹证,尤其是老年人出现的血虚水盛证,适证应用,疗效突出。
验案
例1丁某,男,病案号:03616。
初诊日期1966年5月5曰:一年多来项背强急。头不得运转,头偏左歪,右臂疼痛且麻,尤其是头稍后仰则疼更剧甚。于北京某医院检查确诊为“颈椎骨质增生”,用多种治疗,迄今无效。曾行牵引治疗亦不见效。常恶寒无汗,舌苔白润,脉弦细寸浮。胡老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为葛根加苓术附汤方证:
葛根四钱,桂枝三钱,麻黄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苍术四钱,茯苓三钱,川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效不显.服第二剂后头疼减。四剂尽。项背强急已缓,而臂疼麻如故,改服桂枝加苓术附汤: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苍术四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川附子三钱,大黄一钱。服五剂,项背强急、右臂疼痛均显著减轻,头可随意转动,除向后仰时右臂尚有麻木外,平时已无任何明显不适。再与上方加葛根三钱.三剂消息之。
例2白某,男,45岁。病案号48239。
初诊日期1967年9月3曰:腰膝酸疼、右臂酸胀、背拘急一年多。经检查为“胸腰椎骨质增生”,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近一月来身热身重,午后加重,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细。胡老辨证为太阳表实热挟湿,为麻杏薏甘汤方证,方药用:
麻黄三钱,杏仁二钱。薏苡仁六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热身重减轻,又服三剂,身热已,腰膝酸疼减。又经检查确诊有“肾盂肾炎”。改服猪苓汤加防己、苍术等加减,治疗一月余。诸症皆消。
例3徐某,男,19岁,病案号189520。
初诊日期l966年2月15曰:左足肿痛已五六年.近两年加重。经拍x光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现症:左足肿痛。怕冷,走路则疼甚.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风湿属太阳少阴合病,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桂枝四钱,麻黄二钱,白芍三钱,知母四钱,生姜四钱,川附子二钱,防风四钱,苍术四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七剂,左足跟疼减.走路后仍疼,休息后较治疗前恢复快。增川附子为三钱继服, 一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例4马某,女,65岁,病宾号178799。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31曰:右上下肢.关节痛、两手麻木三个月。今年8月1日不慎跌倒,发生四肢不能动,十多天后虽能动,但出现右肩关节、右下肢疼,两手麻木不能紧握,汗出恶风,舌苔白,脉弦细。此血痹之病,属太阳表虚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苓术防己方证:
生黄芪五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苍术三钱,茯苓三钱,防己三钱,大枣四枚。
结果:11月6日复诊,上药服六剂,汗出减少,右上肢疼减,两手麻木皆减轻,但仍握拳不紧,右臂时感刺痛。仍继服上方增生黄芪为八钱。11月20日三诊,汗出已很少,两手麻木明显减轻,左手已能正常握拳,右手仍不能紧捏,右臂外侧刺痛减,仍继服上方12剂,诸症已。
例5蒋某,女.23岁,病案号20501。
初诊日期1960年3月1日;右上下肢疼痛、麻木肿胀月余.伴头晕头痛(多在左侧),心悸气冲,手足聂聂动。发则眩冒不能行,大便干,口干思饮,食则腹胀痛,脐上下左右均按痛,舌苔白润,脉沉迟而弦。此病为寒湿偏注.证属太阳少阴合病.为桂枝加苓术附大黄汤方证: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苍术四钱.川附子四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腿肿痛减,大便如常,但头痛未已。上方去大黄.加吴茱萸三钱,服七剂,3月17日复诊时症状已不明显。
例6吴某.女,58岁,病案导157498。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8曰:腰髋肩背酸痛两年多,常有胸闷、心悸、自汗、盗汗、眠差易醒、头晕、膝酸乏力,舌苔白,舌质暗,脉沉弦细。此病为血虚水盛,为太阳少阳合病,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柴胡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茯苓四钱,黄芩三钱,花粉四钱,生牡蛎五钱,干姜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苍术四钱,泽泻五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胸闷心悸、乏力好转,上方加酸枣仁五钱,防己五钱,继服六剂,自汗盗汗睡眠好转。继续加减服用一月余.诸症已。
按:从治验案例可看出,胡老治疗痹证有三大特点:
第一,注重了辨六经方证,即急性风湿性关节痛.常呈现表实热证,即太阳病,治疗多用葛根加术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如例2)、桂枝加黄芪汤(如例4)等。而慢性关节痛,常呈现表虚寒证,治疗多用桂枝加苓术附汤(如例5)、葛根加苓术附汤(如例1)、桂枝芍药知母汤(如例3)、桂枝加附子汤、小续命汤、麻黄附于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由此也可看出,古人通过治疗痹痛,总结治疗规律,把表实热证称为太阳病,把表虚寒证称为少阴病。继之把里证和半表半里也分阴阳两类,这便是六经的由来。
第二,注重养血利水,例6也是常见的痹证,既见于风寒湿痹.也见于血痹。当血虚时水当相对盛,痹痛久不去主因血虚,故养血同时利水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方法之一。胡老常用当归芍药散加于各适应方药中,当有热时加生地黄养血凉血。
第三,对于痹证出现的一侧痛疼,常加入小量大黄.起活血通络作用.临床确有实效。
治疗咳嗽的经验
咳嗽主因痰饮 治当温化降逆
治咳嗽的方药很多,可以说成千上万.但胡老最常用的方药是半夏厚朴汤,问其由,主要是:咳嗽在《金匮要略》中与痰饮列为一专篇论述,是说痰饮与咳嗽有密切关系.许多咳嗽是因痰饮上犯、气逆不降而致。对痰饮的治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如再选择适当的方药,临证多有捷效。如病例l。
例l黄某,女,38岁,病案号67951。
初诊日期1966年2月12曰: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已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此证属痰饮上犯,肺失宣降,治以温化降逆,与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橘皮五钱,杏仁三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半夏厚朴汤原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症,胡老认为,本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而成。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胸满、咽堵、咳逆,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之方。此患者是痰饮引起的咳嗽,故服之方药对证,很快见效。方中苏叶,胡老常用苏子。如表证明显者,可同时加苏叶,或据证合用桂枝汤或麻黄汤;如热象明显者,可加生石膏,如久咳寒饮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痰饮郁久常化热 真寒假热要认清
临床可看到不少咳嗽患者,吃了许多药而症状不好转,甚至越来越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末能辨清寒热。从治验例2可看清这一问题。
例2李某,男,63岁,病案号156679。
初诊日期1966年1月4曰:咳嗽吐黄白痰已4个月.自去年lO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反又加上喘。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他吃川贝母都有一斤多了。刻下症状: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口干思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细。胡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三钱,桂枝三钱,细辛二钱,干姜二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三钱,五味子三钱,半夏五钱,生石膏一两半。
处方完后问胡老,患者热象明显,用这么多热药行吗?胡老说:“患者吃了那么多清热药而症状越来越重,已说明药不对证。再看他现在的症状,有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为内有停饮之征。本有寒饮内停,治用苦寒清热化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体阳气大伤而痰饮加重。痰饮重,停滞日久,郁久化热,上犯于心胸,故出现心烦胸满。故不去痰饮,则热不去,则咳无宁日。因证属外寒内饮兼有上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用小青龙汤解表祛饮以治其本,用生石膏清上热以除其标,能否见效,还要看其服药后的反应”。
结果:上药服三剂,心烦胸满减,咯黄痰减少,口干减。舌苔白微腻,增细辛、干姜为三钱,减生石膏为一两,继服六剂,背恶寒已,吐痰减少,己不见黄痰,去生石膏,继服12剂症已。
外寒内饮常同犯 解表祛饮必并行
一位慢性咳嗽病人,胡老开了小青龙汤加茯苓, 一位进修医生问:“此病人是属外感咳嗽还是属内伤咳嗽?”胡老只是说:“这病人咳嗽属外寒内饮,为小青龙汤加茯苓方证。”处方完毕,结合本例的治疗,阐述了外寒内饮咳嗽的证治。指出了张景岳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这是从理论上分类,实际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并存,内伤易招外感,外感也易导致内伤。因此,临床无必要究其是外感和内伤,只要看其具体症状辨证论治即可。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对一些没有临床经验和初学者来说,这一分类当然便于记忆,但临床应用往往遇到一些问题,如一见咳嗽病人就截然分为外感或内伤,治疗也但分宣解或补益,往往忽略两者兼证的治疗。造成病情迁延不愈。如病例3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45.胡希恕的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