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那些年:议和不容易

 金色年华554 2017-04-27

崇祯皇帝虽然有收复辽东的梦想,但他的梦想,却始终照不进现实,现实的情况是,想把清军赶出辽东的明朝军队,在和清军交手的过程中屡战屡败,每年大把的银子被白白消耗,关外残存的几座孤城,也慢慢的被明朝侵占,而且明朝境内又是连年饥荒,反抗朝廷的农民军已经成了燎原之势,内忧外患之下,崇祯皇帝急的焦头烂额,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清军就在这个时候主动提出议和。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辽东普降大雪,大雪封山,道路全被阻断了,清军的粮饷供应不上,清军想撤兵,但是又怕明军在后面追打,因此就提出议和,由此可见,洪承畴坚持打持久战是正确的,如果崇祯皇帝能够顶住财政压力,这辽东的局势就完全可以改观。

崇祯那些年:议和不容易

当陈新甲接到清军议和的意向之后,他欣然同意,但是还没等他把消息告诉崇祯皇帝的时候,石凤台就已经提前汇报了,石凤台在听说清军想议和的消息后,就马上写信给清军的统帅询问情况,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就马上汇报给了崇祯皇帝,这就犯了崇祯皇帝的忌讳了,从崇祯皇帝的角度来看:要与清军议和,那也得朝廷同意之后,由朝廷出面与清方接洽,你一个宁前道副使,手里掌握着兵权,你却私自与清军统帅接洽,这就有了通敌的嫌疑,于是被打入了大牢;袁崇焕也是这样犯了崇祯皇帝的忌讳,所以才被崇祯皇帝找了个借口杀了。

因为清军的主动议和,所以就给了崇祯皇帝一个错觉,他觉得清军在示弱,这样一来,明军还有取胜的可能,因此就拒绝了清军议和的意向。由于崇祯皇帝判断的失误,大明朝又失去了一次,和清军议和的大好机会,双方也就这么僵持着,双方城里的粮食也越来越少,朝中大臣就觉得,不能再这么耗下去了。

陈新甲就再次提出和清军议和的事,崇祯皇帝这时也表示能议和就议和,于是陈新甲就派代表去了宁远城,与清军方面接洽,可是清军统帅看到使者,觉得无凭无据不可相信,就要求崇祯皇帝给清国来一封国书,才能表明皇帝同意议和,才可以继续谈判,清国方面知道,如果皇帝不同意,那谈判下去也是浪费时间。

崇祯那些年:议和不容易

明朝的谈判代表就把清国的意思,汇报给了朝廷,这下崇祯皇帝可就为难了,因为明朝政府当时不承认清国的合法地位,可是又得表示出皇帝是同意议和的,皇帝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写这封信。苦思冥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不写国书,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写了一份敕书,抬头是陈新甲,落款确实用国书的方式,这样就既表明了皇帝是想议和的,又没有承认清国的地位。

当这封信转到清国方面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十五年三月了,皇太极虽然主动向明朝提出议和,但是当崇祯皇帝的敕书,送到皇太极手上的时候,还真让皇太极犯了难,因为它不符合通常的规范 这就让皇太极感到很纳闷,他就开始怀疑这封敕书的真伪,就怀疑会不会是明朝的大臣想和谈,背着皇帝假造的,这样一来,谈判是没办法进行下去的。

皇太极这就找来洪承畴,其实皇太极并没有杀了洪承畴,皇太极是非常的欣赏洪承畴的见识和才华,所以就想方设法的招降了洪承畴,而洪承畴帮清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辨认这封敕书的真伪,经过辨认后,确认无疑是崇祯皇帝的敕书,于是皇太极就决定和明朝政府展开和平谈判。

崇祯那些年:议和不容易

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是:每年赔偿三十万两黄金、两百万两白银,明朝政府就还价一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后,最后还是皇太极做出让步了,每年一万两黄金、两百万两白银,双方还确定了两国的边界,这个谈判结果意味着,明朝终于承认了,清国的合法和平等地位,而且接受了开战十几年来的既成事实。

谈判完之后明朝方面的谈判代表,把谈判的过程和结果,写信向主持议和的陈新甲做了汇报,陈新甲把信看完之后,就随手把信放在书桌上,他的仆人就以为是一份普通的塘报,就把这封信交给了塘官去传抄了。塘报当时是用来交流情报的,本来谈判的结果是属于绝密,应该直接向皇上汇报,可是结果被交给塘官当做塘报传抄了,最后弄得满朝文武各个部门都知道了,不但知道了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还知道了谈判的结果。这下满朝上下就炸了窝了,言官们就纷纷上疏弹劾陈新甲主和辱国,面对汹汹而来的舆论,崇祯皇帝就不敢去承担责任,因为他想一切都悄悄地进行,只要议和的协议一签订,那么言官们再反对已经没用了,可是他没想到,协议还没签呢,大伙就都知道了。

所以皇帝接到言官们的上疏之后,就把陈新甲一顿痛斥,暗示他把责任全揽过去,可是陈新甲这人太没眼力见了,他根本没懂皇帝的意思,所以他回到家里,就给朝廷上疏来给自我辩护,这下可就把议和的责任全部推向了崇祯皇帝。吧崇祯皇帝气的一声令下,就把陈新甲打入大牢,陈新甲这才明白皇帝的真实意图,连忙上疏请罪,可是为时已晚啊,最后被以失误军机的罪名给杀害。

崇祯那些年:议和不容易

明朝议和的秘密被泄露,主持议和的大臣又被杀了,双方的议和就终止了,本来是要终止战争,制止生灵涂炭的议和之举,为什么偏要悄悄地进行,就是因为满朝文武受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就连崇祯皇帝也不敢大胆地主张议和。再加上此次议和的结果,在很多士大夫的眼里这就叫丧权辱国,面对如此巨大的政治压力和道德责任,崇祯皇帝已无力担当,他只好找陈新甲做替罪羊。

由于崇祯皇帝没有这种勇气,这就给大明带来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失去了一次和平的机会,虽然这次议和的代价非常惨重,但毕竟是一个明智之举,第二、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机会,这次议和失败议和,无乱是对付农民军还是清军,他都失去了主动选择战略方针的任何空间,面对内忧外患,他都只能被动接受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