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王朝(陈寅恪语)

 无为洪建国 2017-04-27

      陈寅恪(18901969年),字鹤寿,江西义宁(今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既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又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也是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王朝。”

     陈寅恪先生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清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大师在《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中写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作为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早年留学于欧美大学,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后吴宓组织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请陈寅恪先生回国执教,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任导师,精研佛典,主讲东方学,能讲数十种语言。国学研究院结束,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合聘教授,主讲中古史,教学精彩,学问精深,为他日著述打下基础。西南联大时期,写就《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博大精深,为中国古代史乃至中国史学之不朽著作,一生博览典籍,记忆力惊人,故治学能够远绍旁搜,有尺幅千里之妙。诗史互证,特点鲜明。陈先生在文史诸多领域皆有著述,成就极高。备受推崇,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人格精神尤为万世敬仰!

     陈寅恪先生不愧为继《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司马光大师之后近1000年来,又一伟大的史学大家。建国后,他栖身岭南,从事教学与著述,在反右斗争中遭压迫,独立不迁,感恨伤怀,誓不再登教坛,并以荒年残岁之日,目盲力衰之躯著《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著书唯剩颂红妆”,一展心史。文革中造反派百般刁难,先生至死抱恨不屈。先生处国家巨变之际,一生忧国,天降奇才而成一代大儒,享有国际声誉,不独为义宁陈氏一门之光辉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寅恪是中国20世纪出现的世所罕见的文化巨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