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浪锥史话

 净名斋主 2017-04-27

  明清以来,紫砂壶一直是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雅玩,它古朴的外表里蕴含包容、恬静、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紫砂壶给人的印象一如古代文人般潇洒清逸,很少有人把它和力士武夫联想在一起。

  但紫砂壶里偏偏就有这样一种另类,它叫博浪锥,可谓紫砂壶中的千钧力士。几乎所有的人第一眼见到博浪锥壶的时候,都瞪大了双眼,兀自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甚至可以说,它太不像传统的紫砂壶了,简直就是一个混沌铁球啊。

  第一次看到的博浪锥时,不禁惊讶万分,紫砂壶竟然还能构造。壶体为球形,壶身有三环扣,其中一扣有孔,则为壶流,余二扣正好为壶把。壶盖上的壶钮是一串环链,琏亦为紫砂做成。整壶造型别致,呈灰白色,沙粒上闪着点点寒光,与传说中的生铁打造的流星飞锤颇有几分相似,寓意深远。这口造型怪异的紫砂壶充满豪放的张力,撼人心魄,似乎振臂一挥,即可横扫千军,令六军胆寒,胡虏退却,大有睥睨天下,藐视英豪之气概。

  那么紫砂工匠们为何会造出这样一把造型奇特的博浪锥壶呢?其由来还有一个典故。

  博浪锥的创意源于历史典故张良刺秦。“博浪”一词有两种说法,一说,我国秦代时期的船锚并非现在的钩状,而是一个带铁链的铁球,“博浪”即为搏击浪涛之意。后来博浪锥渐渐演变成刺客使用的流星锤。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并未提到搏击风浪的意思。第二种说法是指地名山东的博浪沙,相传张良当年就是在博浪沙雇佣力士刺杀秦始皇,遂以地名命名。

  搏击风浪之意也好,博浪沙也罢,至少我们知道少年气盛的张子房的刺杀行动失败了。张良雇佣的力士掷出了博浪锥,未击中了秦王的鸾撵,只砸死了皇帝的驸马。

  《史记·留侯世家》中对这一段历史有记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太史公寥寥几笔,一个毁家纾难、剑气潇潇的少年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张良暂时的不成功是必然的,大秦历史不该草草终结于稚嫩少年的挥锤一击。年轻的张良太过理想,以为靠着一把铁锤,就能铲除暴政,让天下复归清明,与中国侠客们“手提三尺剑,须斩逆臣头”的仗剑行侠方式一样。但是历史终究不是紫砂壶沏茶一般单纯,不是江湖上的快意恩仇。此次的失败让张良开始考虑更加成熟的救国方式,终于后来得黄石老人真传,辅佐高祖推翻暴秦。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入侵我古老中华,满清王朝朝对外软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对内腐败,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紫砂艺人匠心独运,托物寄情,遂造“博浪锥”壶,以感怀留侯舍身刺秦的壮举。壶身铭文为“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意思是当年用铁制的博浪锥刺秦,如今却用紫砂做的博浪锥喝茶,真是彼一时,此一时,抒发出忧国忧民又无力救国的无奈情怀。

  饮茶之余,望着博浪锤壶,一部千年的中华救亡史似乎凝结在这方紫砂器中。不仅掩卷沉思,留侯张良刺秦的武器为何是一把沉重的铁锤,而不是如荆轲图穷而献的**呢?荆轲的**带有太多的阴谋,士为知己者死,荆轲受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作为报恩去刺秦,似乎像一桩交易,刺秦本身也是为换回燕国的利益,“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歌也让人听出了权利争斗背后的肮脏。尤其刺秦的**隐藏在割地的诱人蛋糕下,本来就是对阴谋家为贪婪者设下的陷阱。因此荆轲式的暗杀不是中国儒家文人崇拜的丈夫之举,相较之下,博浪锥即显得正义许多。挥锤一击,取了暴君性命,从此天下便太平了,这是中国文人率性天真的浪漫情结。它看起来是匹夫之勇,但却敢于以七尺之躯孤身直面强权,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外乎螳臂当车。耿直的文人救国往往都是悲剧的,撞得头破血流,却义无反顾,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流血的现实。”,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中国文人不只是文弱书生,他们的心里都藏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在揭开博浪锥壶的那一刻,沸腾的水倒入紫砂壶中,茶叶翻腾,茶香四溢之时。饮茶者的一腔热血便在胸中徜徉肆恣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