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阵痛”不断:“虐童”、幼儿食物中毒、幼儿集体被服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小学化”教育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逐一曝光,不仅暴露了学前教育发展中依然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对学前教育下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好老师怎么培养?
谁来培养幼儿教师?毋庸讳言的是,由于幼儿教师缺口大,“市场”前景看好,一些原本不是从事幼师培养的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村村烧火,家家冒烟”的情况,致使各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准入门槛太低,缺乏必要的监管。
至今,许多人还在怀念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当时招收的都是能够上重点高中的孩子,而现在则完全反了过来。有教师反映:原本在中学学习成绩极差的学生,都可以进某些学校读学前教育专业。
“以前之所以能吸收优秀生源,是因为他们参加工作以后有编有岗,待遇和社会地位都相对不错。而现在,一些城市的幼儿教师工资只有800元,而且没有编制、缺乏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吸引优秀的生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忧虑地说。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幼儿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专业化,确保教师是合格的,要重视和强化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能力;保健医生也应该是专业的,应该享受教师或医生的待遇,要为他们设定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不能两头都不靠,这支队伍对幼儿的生命安全极为重要;保育员、厨师等也非常重要。”在日前由中国教育报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
谁来监管幼儿园?
“如果政府再不对幼儿园进行监管,现在是给孩子喂药,将来说不定会发生更耸人听闻的事件。”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委会主任何幼华说,许多民办幼儿园孩子交的伙食费要把老师的饭费也承担下来,“克扣伙食费是犯法的,但是谁来管理呢?”
当前,我国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不同层级政府间职责不明确、权责配置不合理,特别是责任主体重心过低、统筹协调和财政保障能力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应当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上,明确‘省级统筹、以县为主’,提升学前教育责任主体重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认为,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管理主体重心和财政保障重心的“双上移”,改革的关键在于抓住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及其调整,并注意发挥地市和乡镇的职能。
公益属性如何保证?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必须承担学前教育发展责任。但在冯晓霞看来,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在语言层面已经认可学前教育的地位,但内心真正的认可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为“仍将早期保育和教育视为家庭或私营提供者的责任”。
“只有全面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和‘小学化’的问题。由于欠账多、底子弱、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相对较弱,再加上‘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幼教也提出了挑战,只有学前教育继续加快发展,才能确保不出现新的入园难,应该是保质量前提下的加速发展。”虞永平认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定位是普及、普惠和公益,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有志加入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军的人们必须在心灵深处许下公益承诺。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公共资源的布局一定要均衡,必须强调公办园的基本比率,以便提升学前教育的基础水准,确保示范指导力量的培育和发展。”虞永平说。
有没有持续稳定的投入?
一次,在某中部省份采访时,记者发现该省新增幼儿教师编制数量非常少。询问之下,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说:“到了财政部门,人家一句话就给顶回来了,因为财政预算没有这一块。”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学前教育是一项需要政府重视和投入的事业:什么时候政府重视了,事业就能得到发展;什么时候政府忽视了,事业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虞永平说,投入是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核心表现,在未来的一个时期里,政府投入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期大部分经费用在了幼儿园校舍等基础建设上,是在补历史欠账。而要让这些‘新房子’运转起来,而且是可持续、有质量地运转,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重点就要投向‘人’,不然国家500多亿元的投入换来的只能是闲置的空房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认为,在公立幼儿园教师短期内解决编制不现实的状况下,可以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立幼儿园教师纳入财政预算,获得与当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薪酬相持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