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第一书27:帝王让百姓读《论语》自己偷偷读《管子》

 博览众长123 2017-04-27

原创  老徐 易经实修

《管子》是一部帝王之书


以书为证,我们对《管子》的思想体系、论述方法作了系统分析。现在我们提出问题,请问:


《管子》“乃战国、秦、汉文字总汇,秦汉之际诸家学说尤多汇集于此”?是论文合集?是“大杂烩”?


“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能写这么完整、系统、融合、严密的一部巨著?

肯定不是!


《管子》不是学者的论文合集,不是大杂烩,“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写不出这么完整的书籍来。


《管子》必是出自一人之手,是一时之作。可能不是一个我完成,当是一人统领一个团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


那么《管子》的著作者到底是谁?


《管子》是一部治国理政的帝王之书。它论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理念,都是帝王治国理政的内容。这是先秦诸子百家少有的著作,也是中国典籍中罕有的著作,几乎没有著作可比拟。


在国家社会关系中,有民,有官,还有最高统治者,君主。《管子》一书系统论官,系统论民,都是从帝王君主的角度去论述。


君主历来至高无上,君权神授。“天意从来高难问”。中国还讲君讳,不能直呼君主的名字,普通人的姓名中有与君主相同的字,就要改掉,当然就更不能议论君主,写君主的书就更不可能了。但是《管子》就是一本写君道的书,还对无道君主进行无情批判。这也是统治者不太喜欢《管子》这本书的重要原因。对照《管子》书中的君道论述,有些君主是不敢面对的。


《管子》为君主定位:治乱之本。 一个君主对国家治乱兴衰负有什么责任?《君臣上》说:“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七臣七主》说:“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其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一个人的安定或昏乱取决于他的心,一个国家的生存或败亡取决于它的君主。天下的得失,都是从君主那里开始的。


“天亡我也”!那些亡国之君总是仰天长叹老天不公。其实,国家盛衰责任全在自己。这就是“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管子主张尊君,坚持中央集权,赋予君主以至高无上、独断专行的权势。《小匡》记载,桓公曰:“六秉者何也?”管子曰:“杀、生、贵、贱、贫、富,此六秉也”。杀人,使人生,使人尊贵,使人卑贱,使人贫困,使人富足,这就是君主的六种权力。


君主威严在权,力量在公。《内业》说:“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牧民》说:“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


君主要保持权威,就要保持威仪。


《管子·九守》列出一系列君主遵守的威仪法则:


“主位: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安定沉着而保持静默,和柔克制的神态已先保持镇定,虚心平意地准备着和等待着臣下谏说。这就是主位。

“主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这就是主明”。眼睛要看得清楚,耳朵要听得明白,心里要明辨是非。利用天下人的眼睛看,没有看不到的事物;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听,没有听不到的消息;利用天下人的心思考虑,就没有理解不了的问题。集中大家的力量共同行事,聪明就不会被蒙蔽了。这就是主明。


“主听: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也”。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一下子就拒绝,也不要一下子就肯定。肯定则可能失误,拒绝则可能闭塞。要象高山一样,仰视看不到顶;象深渊一样,计量摸不到底。象神明的德性一样,端正、冷静到极点。


“主赏 :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见奸伪也?”行赏贵在信实。处刑贵在坚决。刑赏信实坚决,对于亲身耳闻目见的人兑现了,那么,没有亲身见到的,也无不潜移默化了。信实这一点,有着畅行天地、通于神明的力量,何况对于奸邪的人们呢?


“主问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后,荧惑其处安在?”一是天上的,二是地上的,三是人间的。四方上下,左有前后。不清楚之处都在哪里呢?这是主问。


“主因:心不为九窍,九窍治;君不为五官,五官治。为善者,君予之赏;为非者,君予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予之,则不劳矣。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长久”。 心不包办九窍的事,九窍会治理得好;君主不包办大臣的事,大臣会治理得好。做好了的,君主给予赏赐;犯错误的,君主给予刑罚。君主只需利用人们提供的成果,因而给予赏罚就不至政务烦劳了。圣人就是能做到“因势利导”,所以就能管理。因势利导能够合理,所以国运长久。


“主周: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下乱。寂乎其无端也。外内不通,安知所怨?关闬不开,善否无原”。“周”,即保密。人君不可不注意保密,不保密则群臣在下面会发生混乱。静默地不露出任何倾向,使内外不串通消息,人们怎么能产生不满呢?传话的门户不开,好坏的传闻也就没有发源地了。


牢牢掌握权力,必须控制中央之人。封建王朝总是发生宫廷政变,如何防范和避免宫室内斗?《管子》也了制度的设计。


国乱必起自中央内部。《君臣下》说:“国之所以乱者四,其所以亡者二。内有疑妻之妾,此宫乱也;庶有疑適之子,此家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四者无别,主失其体。群官朋党,以怀其私,则失族矣;国之几臣,阴约闭谋以相待也,则失援矣。失族于内,失援于外,此二亡也。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以听,官必中信以敬。故曰:有宫中之乱,有兄弟之乱,有大臣之乱,有中民之乱,有小人之乱。五者一作,则为人上者危矣。宫中乱曰妒纷,兄弟乱曰党偏,大臣乱曰称述、中民乱曰詟谆,小民乱曰财匮。财匮生薄,詟谆生慢,称述、党偏、妒纷生变”。


制止中央大臣作乱。《君臣下》说:“为人上者,制群臣百姓,通中央之人和,是以中央之人,臣主之参。制令之布于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中央之人,以缓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为缓,缓可以惠民。威惠迁于下,则为人上者危矣。贤不肖之知于上,必由中央之人。财力之贡于上,必由中央之人。能易贤不肖而可威党于下,有能以民之财力上陷其主,而可以为劳于下。兼上下以环其私,爵制而不可加,则为人上者危矣。先其君以善者,侵其赏而夺之实者也;先其君以恶者,侵其刑而夺之威者也;讹言于外者,胁其君者也;郁令而不出者,幽其君者也。四者一作而上不知也,则国之危,可坐而待也”。


《君臣下》也制定了控制中央之人的方法:“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四肢不通,六道不达,曰失。四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乱。是故国君聘妻于异姓,设为姪娣、命妇、宫女,尽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明男女之别,昭嫌疑之节,所以防其奸也。是以中外不通,谗慝不生;妇言不及官中之事,而诸臣子弟无宫中之交,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威私也。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礼私爱欢,势不并论。爵位虽尊,礼无不行。选为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然则兄弟无间郄,谗人不敢作矣。故其立相也,陈功而加之以德,论劳而昭之以法,参伍相德而周举之,尊势而明信之。是以下之人无谏死之誋,而聚立者无郁怨之心,如此,则国平而民无慝矣。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以德弇劳,不以伤年。如此,则上无困,而民不幸生矣”。


以上记述,说明作者是一位身处宫中深度了解和研究宫中情况的人,才能记述这么准确和透彻


管子并不一味对君主歌功颂德,《管子·七臣七主》还为君主画像,七种君主,只有一种是好的,六种是无道之君。每一个君主都可以对照出自己的形象,有道无道自明。


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下无侵争,世无刑民。


惠主:丰赏厚赐以竭藏,赦奸纵过以伤法。藏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闿。故曰:泰则反败矣。 


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曳。不伍,则国失势。


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不悟,则所恶及身。


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后世何得?


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不悟,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


芒主:不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悟,则见所不善,余力自失而罚。


帝王是《管子》一书的主人公,写帝王,给帝王读,这也是《管子》一书的特色之处和一惯性。而这一特色和一惯性也产生了排他性,并不是什么人都有么高的立意和视野,横跨六七百年,有众多人汇集起来的论文更不可能完成如此宏伟的巨著。


《管子》一书必然是一个居于帝王之位或全面辅佐帝王治国理政的人所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