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景华: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

 霸王龙1 2017-04-27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作者:柳景华[1]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

自1980年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首次临床应用以来,目前全球每年植入已超过20万台。ICD能有效地对心脏性猝死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到目前为止,大多数ICD采用经静脉途径(TV-ICD)、导线位于右室的心律失常识别与治疗系统,然而,TV-ICD有较高围术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一项大规模观察性研究报道,TV-ICD约有1.5%的严重并发症如:住院死亡、心脏骤停、心脏穿孔、心脏瓣膜损伤、冠状静脉夹层、血气胸、深静脉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心肌梗死、心脏压塞和动静脉瘘。随着植入时间延长,10年以上导线绝缘层破损每年发生率为20%。除颤导线的 5 年及 8 年完好率分别仅为 85% 和 60%,导线故障中绝缘层破损占 56% ,导线断裂占 12%。此外,除颤导线记忆现象频发,导线的更换与拔除使患者死亡率与病死率增加。随着 ICD 电池寿命延长,患者生命延长,以及器械植入的进一步普及,临床上静脉导线的问题将更加突出,TV-ICD在心脏性猝死治疗中的作用也因此受限(图1)。


图1  TV-ICD与S-ICD示意图。

近年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开创了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新领域,欧洲、新西兰和美国已有超过2 000例患者成功植入S-ICD。

一、S-ICD植入手术和程控特点:S-ICD系统由脉冲发生器、皮下电极、电极导线插入工具以及程控设备组成。脉冲发生器估测寿命5年,体积和重量约为TV-ICD的2倍,高能除颤80焦耳。如果检测到>3.5秒电击除颤后停搏,则以200毫安双向经胸脉冲、50次/分抗心动过缓起搏30秒。由于植入过程以解剖标志为参照,因此全程不需要X线照射。脉冲发生器放置在左侧第六肋上方、腋前线与腋中线之间,通过两个胸骨旁切口,一个3毫米直径的三极胸骨旁电极平行放在胸骨正中线左侧1~2厘米部位,远端感知电极位于胸骨角附近,近端则位于剑突附近,8厘米除颤电极位于两个感知电极之间(图2)。心脏节律通过感知电极与脉冲发生器之间向量关系(近端感知电极到发生器壳、远端感知电极到发生器壳、远端到近端感知电极)得到识别(图3)。为了减少过度感知的风险,采用满意R/T波比值,S-ICD可以自动选择最佳向量用于心律检测。在植入有效性测试中,用65焦耳对模拟室颤进行除颤,然而,一旦S-ICD植入后,只能发放不可程控的80焦耳电击除颤,确保15焦耳的安全范围(图4,5)。


图2  S-ICD系统包括左侧胸部皮下脉冲发生器、距胸正中线左侧1~2厘米与之平行的胸骨旁导线电极。导线中弹簧状除颤电极上有两个相距8厘米长的感知电极。

图3  S-ICD部位和感知向量。1:剑突到机壳;2:胸骨柄到机壳;3:胸骨柄到剑突。



图4  S-ICD植入手术过程。



图5  S-ICD植入后患者普通视图与胸片。

S-ICD系统以最后4个间期的平均数计算心率,以18/24间期标准进行心动过速分析。发放电击前应除外非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因此电容充电(平均14±2秒)后心动过速必需再确认。除了电击除颤区(TV-ICD的室颤区)外,S-ICD具有选择性条件识别区,共有3个不同节律分析鉴别房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以避免不适当除颤:1、以休息时储存模版为参照,比较当前每个心室41点波形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超过50%相似度认为其正常并被考虑为房性心动过速;2、心跳到心跳分析评价单相或多相心跳关系,多相疑似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而单相则其算法继续进行;3、利用基础模版,对QRS间期分析,如为宽QRS且心跳到心跳分析示单相关系,则为室速;如为窄QRS,房性心动过速成立。如果确认室速,首次除颤失败,S-ICD将发放5次极性互换的、80焦耳的能量进行电击除颤(图6)。每次能存储最大120秒总共24次发作,2009年10月软件更新可以减少过度感知的不适当除颤。


图6  S-ICD成功终止单形性室速(图中箭头所指为电击除颤处)。

S-ICD程控比较简单,几乎所有设置均为自动设置,除颤治疗(开/关)、除颤后起搏治疗(开/关)和条件识别区(开/关)在170~250次/分范围分别单独设置(表1)。对抗心动过速起搏(ATP)获益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和/或频繁室速发作,以及目前使用单极起搏器患者(干扰S-ICD的心律失常检测),S-ICD是不适合的。

表1  S-ICD程控

设备参数

标称设置

除颤治疗(开/关)

打开

除颤后起搏(开/关)

打开

条件识别区(开/关;

打开(200~220次/分)

频率界值 170~250次/分)

二、早期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Bardy等的小规模非随机初步研究分4部分,首先在78例患者中比较了 4 种不同的脉冲发生器与除颤导线的空间配置情况下的除颤阈值,研究者选定了除颤线圈位于胸骨左侧,脉冲发生器置于左侧胸壁的配置。通过寻找最优除颤电极形状,使得此后的除颤电极应用于临床。接下来采用这种配置临时植入 S-ICD,在 49 例患者中与 TV-ICD 比较,结果显示 TV- ICD的除颤阈为 11.1 ± 8.5 焦耳,而 S-ICD 为 36.6 ± 19.8 焦耳(P< 0.001)。一例患者诱颤未能成功除颤,其原因为电极的错误放置(距胸骨左缘约6厘米),因此,其后2项临床研究分别在新西兰6例患者和欧洲55例患者中评价永久S-ICD的作用。除外室速频率小于170次/分以及ATP 可以终止的患者,主要终点是S-ICD对连续2次诱颤以4次65焦耳的能量成功复律。在6例患者中,所有18次诱颤均能正确识别及成功除颤,经过16个月随访,无室速/室颤、器械相关并发症或不适当除颤。而欧洲55例患者中,共137次诱颤均能识别,98%患者2次连续室颤以65焦耳成功除颤。除颤发放平均时间14.0±2.5秒,一例患者(2%)首次诱颤成功除颤而第二次失败。10个月随访中,3例患者S-ICD共识别12次自发室速而成功除颤,5例有患者轻微并发症(囊袋感染、胸骨旁皮下电极移位)。5例患者出现过度感知(肌肉噪声)、电极位置不适当和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上述情况均通过程控解决,没有>170次/分房性心动过速误放电除颤。

START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头对头比较三家制造商S-ICD与TV-ICD心律确认和识别准确性的试验[9]。诱发并通过经静脉与皮肤电极记录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64例患者接受双腔ICD或CRT-D治疗,皮肤电极位于皮下电极植入对应部位,模拟前述的3个感知向量。诱发房性心律失常持续30秒、心室率>170次/分(50例),室性心律失常持续10秒、频率>170次/分(46例),首次比较单腔TV-ICD和S-ICD检测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用单室颤识别区(室颤≥170次/分)、双识别区(室颤≥240次/分;室速≥170次/分)测试室性心律失常识别算法。用双识别区S-ICD与双腔TV-ICD比较,评价是否心房导线信息影响心律失常识别的敏感性。其结果是:S-ICD、单腔、双腔TV-ICD均具有较好识别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特异性,除一例单腔TV-ICD未能检测到一次室性心律失常外,用单识别区、双识别区均能正确检测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在识别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方面,上述ICD检测敏感性并无差异。但在室上性心律失常检测特异性方面,S-ICD明显优于TV-ICD(S-ICD 98%、单腔TV-ICD 76.7%、双腔TV-ICD 68.0%;P<0.001),双腔TV-ICD并不优于单腔TV-ICD。因此,START试验不仅证实S-ICD检测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准确性,而且也提示与TV-ICD相比,可能减少不适当治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试验入选患者数量有限,仅评价诱发的心律失常,以及大多数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而且,三种不同TV-ICD系统与S-ICD比较,可能受不同心律失常识别算法影响。

为使S-ICD获得FDA批准,IDE试验[10]对S-ICD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其主要终点是180天无并发症率(定义为植入后≥79%患者无并发症和诱颤≥88%患者成功复律)。该试验入选321例患者,其中92%患者随访180天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全身感染(4例)、脉冲发生器和/或电极位置不良(4例)、导线移位(2例)、过感知(3例)、不适当除颤(3例)和电池过早耗竭(2例)。10例患者拔除S-ICD原因为全身感染(4例)、过感知(2例)、电池过早耗竭(1例)、更换CRT(1例)、需要ATP治疗(1例)和患者选择更换其他类型植入器械(1例)。S-ICD诱颤复律成功率100%,平均随访321天,16例患者共有109次自发室速/室颤发作,全部自动复律或发放80焦耳除颤电流转复。38例患者不适当电击除颤(15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频率高于识别区频率范围;24例过感知),基于IDE结果,FDA在2012年9月正式批准S-ICD可以应用于临床使用。

三、S-ICD的欧洲临床应用经验:目前已发表6个欧洲真实世界临床使用经验,这些研究共有354例患者,大多数为缺血性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的一级预防(表2)。结果显示,S-ICD能有效地转复诱发的和自发的室速/室颤发作,并发症和不适当电击除颤(主要由于T波过感知)与先前TV-ICD研究类似。有趣的是,一些研究观察到并发症与首次植入操作有关,提示S-ICD植入存在医师经验相关的学习曲线。此外,23~33岁年轻患者有较高电激动与传导方面心脏疾病(75%)和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25%),这类患者需再次开胸(19%)和不适当除颤(25%)率也较高。因此,在年轻患者,T波过度感知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导致S-ICD最终拔除(0~5%)。研究建议,在3个感知图形中(目前制造商推荐符合1个模版),植入前需要R/T波幅之比>1,而且以运动时R/T波幅之比的模版变化作为评价方法非常实用。

表2  S-ICD系列临床研究病例n (%)

Bardy[8]

2010

Jarman[15]

2012

Aydin[11]

2012

Olde Nordkamp[14]

2012

Kobe[12]

2013

Jarman[16]

2013

Burke[9]

2013

患者数

55

16

40

118

69

111

304

男性

80%

56%

70%

75%

73%

N/A

74%

平均年龄(岁)

56

23

42

50

46

33

52

一级预防

78%

N/A

44%

60%

59%

50%

79%

二级预防

22%

N/A

56%

40%

41%

50%

21%

潜在病理情况

缺血性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

85%

0

45%

57%

52%

19%

52%

肥厚性心肌病

N/A

0

13%

N/A

15%

20%

9%

先天性心脏病

4%

25%

3%

1%

4%

12%

N/A

心电异常性心脏病

N/A

75%

33%

26%

20%

43%

12%

其他疾病

11%

0

6%

16%

10%

7%

27%

随访

平均随访(月)

10

9

8

18

7

13

N/A

再次手术(例)

6

3

5

16

3

19

180天随访92%无并发症

不适当除颤(例)

5

4

2

15

3

17

38

正确除颤(例)

3

4

4

8

3

13

16

自发VT/VF发作成功除颤转复或自动复律

100%

100%

96%

100%

100%

96%

100%

N/A:无资料提供;VT/VF:室速/室颤。

四、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目前有几个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评价S-ICD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与TV-ICD比较两者的不同特点。EFFORTLESS S-ICD是一项观察性、非随机标准疗效比较研究。该研究在欧洲、新西兰约50个研究中心进行。估算其样本量10 000例和至少60个月随访,主要终点是围术期(植入后30天内)无并发症率,360天无并发症率和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不适当除颤比例。研究也入选了250例来自PRO亚组研究(12个月随访)的患者,以评估S-ICD患者的生活质量、植入经历和随访过程。研究的早期结果显示,219例入选患者中,14例患者有19次室速/室颤发作均成功复律。此外,器械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不适当除颤均低于IDE研究。

PRAETORIAN是第一个随机、前瞻性试验研究,拟从新西兰各研究中心入选700例适合ICD植入(无需起搏治疗)的人群,与TV-ICD比较,其主要研究目的是在不适当除颤和ICD相关并发症方面,S-ICD不劣于TV-ICD,预计随访30个月。S-ICD条件识别区为180~250次/分,而TV-ICD分别程控为监测区(>167次/分)、快室速区(>182次/分)。一个序列ATP后电击除颤,以及一个室颤区(>250次/分)后高能量电击除颤。

五、什么患者适合S-ICD:与传统TV-ICD相比,目前尚缺乏S-ICD安全性与疗效的长期资料,不同患者适合S-ICD的情况如表3所示。然而,因心动过缓需要起搏、需要植入CRT和单形性室速需要ATP治疗患者不适合植入S-ICD。慢室速(<170次/分)者因频率低于S-ICD程控室速识别区(最小170次/分),也不适合植入S-ICD。但一些如先天性心脏病、已行瓣膜置换、留置导管和免疫功能障碍等患者,因植入技术因素以及操作风险不能植入TV-ICD,此时,S-ICD则是一个合适的替代选择。而且,对一些体力活动较多和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人,TV-ICD导线失效需要重新植入的机会增加。因此,一些电活动异常心脏病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等年轻患者,如心动过缓风险低合并单形性室速,理论上应首选S-ICD。

表3  S-ICD的适宜病患人群

适合S-ICD

不适合S-ICD

年轻和体力活动较多

目前或高危房室传导阻滞

静脉途径不适合器械植入

反复单形性室速

永久留置导管

有CRT植入指征

高度感染风险

心电异常心脏病

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

然而,在真实世界中,大多数符合ICD指征的患者有缺血性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不属于上述各疾病组,但最初的临床试验显示S-ICD是安全有效的。新近发表的ICD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结果,2 712例患者中半数需要起搏治疗,其余1 345例大多数为缺血性心肌病。后者的联合终点是需要心脏起搏、无后续除颤或设备更新的有效ATP治疗,随访3.4年,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4%。二级预防、NYHA 心功能 III/IV、QRS间期是未来不适合S-ICD的独立决定因素。尽管观察性研究的局限,但来自真实世界的资料,表明存在大量潜在S-ICD的适宜病患人群。

S-ICD是近年ICD技术进步与更新的重要标志,已在欧洲、新西兰和美国开始批准临床使用。和常规TV-ICD相比,S-ICD可以避免围术期以及心腔内导线的长期并发症。当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有助于验证S-ICD系统的长期可靠性,包括皮下导线寿命、更合适的获益病患人群等;以及与TV-ICD进行前瞻性比较,决定这种新设备的潜在治疗价值。

    2014-4-6 10:51:20     访问数:3063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