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次考试,他考中状元有如儿戏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4-28

文:安静的风 读史(dushi818)专栏作家 

张謇是江苏人,自小脑袋瓜并不灵活,但在学习上有一股钻劲,非常刻苦。


十六岁那年,他到县里考秀才,一百多名考生,他的成绩排在一百名以外。有的老师嗤笑他:我说张謇呀,如果有一千人应考,只取九百九十九名,只有一人不取,那人是谁,你知道吗?那个人就是你。


对于老师的挖苦嘲讽,张謇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意志。他把家里能写字的地方,都写上了“九百九十九”,以此来激励自己,此后,他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那时,清廷有两大权臣,一个是翁同龢,一个是潘祖荫,俩人都是江苏人,老乡意识和宗派观念非常强烈,总想让江苏人考中状元。他们看张謇读书勤奋,文章写的也不错,就把张謇内定了状元。

1889年,张謇参加会试,这次主考官是潘祖荫,由于事先无法沟通,潘主考也不知道哪个卷子是张謇的,他只能在众多的试卷里反复寻找、筛选,经过判别,选中了一个考卷,但潘主考还是心里没底,他把卷子拿给翁同龢看,俩人合计来合计去,也拿不定主意。


正在为难之际,有位姓汪的考官说,最后那场考试,张謇感冒了,他是抱病作文,肯定有些仓促。潘翁二位大人想了想,觉得可能性很大,这个卷子十有八九是张謇的,就定为状元卷吧。


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卷子还真不是张謇的,是另外一个考生,刘葆真的卷子。气得潘主考连连跺足。


刘葆真意外当上了状元,大喜过望,特意跑过来拜谢恩师,潘祖荫借故躲了起来,不好意思见啊。


1892年,又到了会考的时间,张謇又去参加会考。这次主考官是翁同龢,考试结朿后,翁同龢嘱咐阅卷者,务必找出张謇的卷子。


有人找出三张比较出色的试卷,请翁同龢定夺,有两个被否定了,其中有一个卷子,有这样一句话:“历乎箕子之封”。有人认定,这是张謇的卷子,原因是张謇去过朝鲜,朝鲜有“箕子朝鲜”之称。于是,翁同龢把这张卷子定为状元卷。


结果出来后,大家傻眼了,这卷子也不是张謇的,被一个叫陶瑞翼的考生捡了个大便宜。


这陶瑞翼不明真相,否则,一定会朝南天门磕几个响头。


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那年,特地恩开了一场科考。

这一次,张謇不想考了,他有些厌倦了,可是他老爹拎着棍子逼着他去。他对张謇说:“儿试诚苦,但儿年未老,可复试一回”。张謇是个孝子,听从了老爹的话,又参加了会考。


张謇考完之后,有一个叫黄思永的监考老师来收卷子,张謇和黃思永也算老相识了,黃思永也知道张謇背后有翁同龢和潘祖荫,所以特意看了他的卷子。


黃思永发现张謇的卷子有两个问题,一是张謇自己改卷子的时候挖个空,忘记补上了,黃思永给补上了。一个是文章的抬头处写了一个“恩”字,这就是拍马屁的功夫不到位,这“恩”是写给谁的,老佛爷呀,黄思永在“恩”前面加了一个“圣”字。


以上情况黃思永如实向翁龢做了汇报,翁同龢找出张謇的试卷,批道:“文气甚老,字亦雅,非常手也,擢为第一”。


晚清的状元就是这么考上的,虽然有如儿戏,但不服不行。

张謇考中状元,虽然有外因的作用,但他也确有才气,尤其诗文书法堪称大家,只不过他对当官并不十分感兴趣。


有一次,慈禧到颐和园玩耍,正赶上天降大雨,慈禧回宫,张謇等一班大臣跪在泥雨之中。“群臣长跪雨中,冠服淋漓,无敢仰视,衰龄老臣,状尤狼狈”。


“辇既驰过,绝不顾视”。


慈禧连一眼都没看跪在雨中的这些大臣们。


这件事对张謇刺激很大,他长叹一声:“为官若此,岂人能堪耶”?


从此,这个状元他不要了,官也不当了,经商办实业去了。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